APP下载

借景抒情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

2022-03-25张家慧

考试与评价 2022年1期
关键词:景物文本初中语文

张家慧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若想构造高效语文课堂,则需要立足文本学习,指导学生深入研究表达方法、写作技巧及语言应用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语文功底,逐步提高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以“借景抒情法”的训练为例,探讨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文本的技巧,希望能助力学生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一、立足文本,结合情景探寻意蕴

曾有学者将语文教材定位为“例子”,这一理念为当代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指明了方向。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指导学生立足文本“沃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不断创新语文学习体验,以语文教材文本为根本,通过创设情境来探寻文本意蕴。在学习基础语言文字之际,深入研究环境描写方法,借此表达思想情感。

例如,在学习《回忆鲁迅先生》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结合教材引导学生掌握细节描写技巧,当鲁迅先生耗费一夜时间写作,完成写作任务后,有一处场景描写,这处场景描写在表达主旨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此处描写在文本中细致地刻画了整齐书案以及放好的毛笔、压在书下的文章,还有拖鞋以及酣睡的鲁迅先生,这是一处场景细节描写。用简单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极具亲近感的生活场景图,关于其中物品的选择非常考究,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朴实物品,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和文本间的距离,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细节描写中的“人情味”,进而对鲁迅先生肃然起敬,产生了怀念之感、爱戴之感。不得不承认,这就是萧红的真实写作风格,具有“诗画交融”的特色,借助情景表达浓郁情感。

通過语文课堂学习,在依托教材文本基础上进行“争论式”写作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合理应用文本中的描写手法,结合生活经验,明确争论场景,并敲定融入场景里的人物是两人、三人或者是更多人。接着,不断定位争论主要内容以及争论时都要涉及哪些事物。在选择描写的景物时,要讲究精益求精,即使仅有一张桌子与一张椅子,也要刻画出激烈的氛围,烘托紧张情绪,进而在虚化的实景中表达情感。

二、情以物兴,融情于情景之中

在初中语文课堂实践时,教师指导学生全面了解“物乃情之根源,是情之根本”,在抒发情感时,需要依托物,在描写物的基础上,抒发思想情感。如果脱离了真实事物,所抒发的情感乃无本之木,缺乏灵魂之韵,难免会显得异常枯燥与无味。因此,在写作教学时,教师应切实引导学生说真话、表真情,将情感与情景加以融合,善于用物来兴情。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黄河颂》时,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文本中所传递的磅礴气势,了解黄河气势的壮阔,体会文中所传递的民族精神。文本在歌颂黄河英雄气概之际,激励着万千中华儿女,促使后辈形成振兴中华、团结民族意识与神圣精神。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融情于景手法。文本用写实技艺描绘了现实图景,创作了“黄河奔腾图”,用镜头切换方式,先是给黄河的惊涛特写镜头,又以全景方法俯瞰浊流九曲连环,再描绘黄河流向,令读者在初次欣赏文本之际,立即感受到黄河的壮观气势。在文本中,字里行间并未凸显一个“颂”字,但在景物描写时,却处处洋溢着歌颂之情。

通过课堂学习,在写作训练时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情以物兴”“融情于景”的表达手法。比如在描绘秋高气爽以及天空明朗等环境时,通常可以渲染欢愉的情感基调;而在描绘阴雨绵绵、秋风萧瑟的环境时,恰恰又能很好地凸显孤寂之情、伤感之情。学生在借鉴与学习不同题材的文章时,便可掌握环境描写方法,进而学会应用独特技艺渲染文章情感氛围,为后续叙述故事以及表达思想做好铺垫。

三、物以情观,依托景充分抒情

在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过程中,要令学生意识到物是情的根本载体,而情是物的灵魂所在。通过借景抒情方法,可以实现物以情观的效果。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借景抒情时,通常要明确下面这几点内容:①把握情感基调,知道自己的文本内容要写什么;②定位文本内容,要创作针对性选景方案;③把握文本写作思路,明白写的方法。学生在确定主题、定位景色以及整体构思之后,便可以动用自己的头脑,发挥语言艺术作用,用生动的语言多维度展现景物之美,令读者在情景交融之际,感受文章情感。

举例来讲,在学习《驿路梨花》时,在文章开篇之际便进行了环境描写,描写了连绵起伏的山,精准定位了迷茫暮色、很大以及延伸等词汇。在夜色来临之际,充分地体现了山的浩大,与作者心境完美交融,体现了作者急迫的心情,也为其后续在茅屋中遇到的惊喜做了伏笔。单从前面的景物描写来看,似乎与文本主题毫无关系,但是如果从表达情感角度来想,正是这处景物描写精准地定位了文本中茅屋的位置,也恰到好处地揭示了茅屋的作用,其为赶路人带来了“温暖”。在文本中,通过景物描写,反复地彰显了惊喜之情、赞叹之情以及感动之情,跟随茅屋主人故事发展情节,便传递了雷锋精神,在循序渐进中让人们明白了“梨花处处开”的意蕴,进而延伸到了“精神代代传”的主旨。

在课堂学习之后,教师便可以以“大爱”“功德”等为核心主题,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要求学生联系自己身边中的小事,比如在公共场所吸烟、喧哗、乱丢垃圾等,抒发一下自己对这些违反社会公德行为和人的看法;并指导学生应用借景抒情技巧,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情感,运用整洁环境与乱丢的垃圾形成对比,凸显个别之人的不良表现。

四、以本为范,坚持用学促写

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时,要与课堂教学实践相互结合,教师要时刻注重以本为范,指导学生根植文本,把握写作思路技巧,明确写作规范。在学习文本以及借鉴文本之时吸收精华,在反复实践与训练的过程中,掌握灵活表达技巧的方法。通过用学促学等手段,让学生有效练习借景抒情手法,在夯实写作技巧之际,不断加强核心素养水平。

比如,在学习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课文《紫藤萝瀑布》时,文中在景物描写方面下足了功夫。无论是整体布局,亦或者局部结构,关于思维的安排都非常灵活,巧妙衔接了形态及颜色。在描写过程中完美抒情,延伸了对生命的思考。整个文本的结构及思想,通过托物言志以及借景抒情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别具匠心的以景抒情佳品。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把握“盛”及“瀑布”等字时,结合“一条瀑布”与“大条幅”等形象,体会紫藤萝瀑布之壮观,在花朵、花瀑及花穗等细节描写中,感受局部创作的精彩,进而由面到点地分析文本结构,在欣赏花、回忆花以及感受花的过程中,逐步升华情感,将情感落在对生命的思考中。

在学习过程中,“以本为范”写作练习的目标即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情感,通过联系生活实践思考人生、思考生命,全面表达主旨情感,逐步拓展生命思考的意义,进而加强学生情感体验,令学生在创作作品时,能学会为心而写。

五、情景交融,借生活元素烘托氛围

众所周知,初中生年龄偏小,身心发展成熟度偏低,加上情感价值观比较薄弱,个人综合能力可塑性强。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具有超强的兴趣,并且极易对一成不变的事物及学习模式产生逆反情绪和排斥心理。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全面意识到初中生心理特点以及其在学习方面的认知规律。在日常教学时,联系文本内容展开情景教学,促进情景交融,以便为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语文知识学习体验,令学生与文本作者形成情感共鸣,在提高学生文字欣赏能力及艺术审美水平之际,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实质上,借景抒情法以情感教育理念为核心,注重营造优良的课堂氛围以及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致力为学生带来良好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之际,教师在课前预热环节,便可以为学生应用大屏幕播放相关视频,以及播放课文文本录音,进而令学生初步感受济南冬天的美景。接着,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结合文本中的细节描写,邀请学生探讨一下自己对济南古城的印象以及提到冬天你都会想到家乡的什么?结合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加上多媒体屏幕视频和声效的渲染,学生陷入了激烈的讨论氛围中。

在讨论过程中,跟随作者了解“四面荷花三面柳”的济南冬韵。通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令学生分析自己家乡冬天的美景,借助生活化情景及元素,便可令学生分别在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对济南的冬天产生赞美和热爱的情感,进而激活学生对我国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六、以景融情,营造多维情境

目前,多媒体设备广泛地应用于生活领域及教学领域,其在语文借景抒情法教学时,便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通过应用多媒体,便可以辅助教师教学活动,进而为学生创造声、色、形融于一体的多维情景,令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跟随作者脚步进一步探寻语文教学内容,感受立体化情感,进而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与自我效能感。在现实的語文教学时,教师通过借景抒情法,可丰富课堂教学趣味性,不断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及创新质疑能力。结合文中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应用多元手段为学生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便可以启迪学生深入思考,但教师要坚持“因势利导”,通过循循善诱的方法促使学生大胆提问、大胆思考、大胆发言,在情景教学过程中体会作者对事物内在美以及情感方面的追求,进而升华学生的意志美。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陋室铭》时,教师便可以全面发挥多媒体设备优势,为学生播放《高山流水》等动画视频,并配合柔美的音乐来烘托氛围。接着,在课件中展示陋室山水画,结合诸多名家关于陋室的细节描写语句,令学生体会空无杂物的屋子里的凄凉,进而启迪学生对比其他名家笔下的陋室容不得一张床、一把椅子及一个桌子,令人心生同情之感。

然而,《陋室铭》的作者却不曾唱“苦情戏”,通过简洁的细节描写,表达了什么志趣和追求呢?在与学生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下,便产生了对课文内容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迅速掌握了借景抒情法,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在教学时要坚持根植文本,在指导学生学习与应用借景抒情手法时,要深入品析细致景物描写过程中凸显思想主旨的技法。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去学、去练,把握借景抒情法应用契机,在专项训练时明确“以物兴情”写作理念,进而令学生在作品表达时交融情景,完美融合感性及灵性。

猜你喜欢

景物文本初中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写好家乡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