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的春游以“撩妹”为主
2022-03-25文雨
文雨
組团相亲
先秦时期,封建礼教还没有形成,那时候的民风自由而奔放,青年男女如果两情相悦,往往会直来直去,直接表白。
为了给青年男女创造相遇的机会,当时的统治者还特意在春天设置了一个春游的节日——“巳日”,人们在这天要在东流水中洗去宿垢,祓除不祥,祈求幸福和安宁。男女青年也借此机会互诉心曲,表达爱情。
这时候出现的许多民歌,大都描绘的是男女之间的情爱。《诗经》里有一篇《国风·郑风·溱洧》,就是描写郑国三月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游春约会的情节:“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茼兮。女日观乎?士日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莳且乐。”翻译成白话文,大概的意思就是,郑国有两条河分别叫溱河与洧河,每年春天来临,河水解冻,岸边地方宽敞又热闹,青年男女们纷纷约在这里相会,他们手里拿着兰草,女子问男子,“一起去那边看看吗?”男子说,“去看看?我都去过一遍了,再陪你去一次也行。”这首诗准确描绘出了上巳节期间,人们春游相亲时的盛大景象,气氛浓厚,参加人数众多,青年男女们互相嬉笑,还互送礼物,简直就是一场直播的大型相亲大会啊!
先秦时期的“风情游”被称为“奔”。“奔”是会意字,金文字形上面从“大”(人),像人挥动双手;下面从“止”(趾),而且是三“止”,表示快跑的意思。用“奔”字来形容男女到郊外幽会,再合适不过了。
宋代以后,封建礼教渐渐严肃苛刻起来,男女之间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不能轻易联系,还未出嫁的闺阁女子更是不可轻易踏出闺阁半步,那么每年春天的春游,成了她们迈出家门放飞自我的难得机会,如果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能遇见一个一见钟情的男子,成为终身的伴侣。
聚众沐浴
上巳春游日除了相亲之外,还有一项更加重要的仪式,那就是“祓禊”,源于周代“水滨祓禊”的民风。祓是指祓除疾病,清洁身心;禊是指修整、净身。祓禊其实就是一种驱除不详的祭祀仪式,源于上古,具体形式就是众人结伴在水边沐浴。
因此上巳节也被称为春浴日。后来统治者将其发扬光大,列为法定节假日,并专门指派女巫掌管此事。当时不但民间百姓临水洗浴,宫廷里的帝王后妃也赶赴水边沐浴,一度形成“东流水上自洁濯”的盛景。
就连至圣先师孔子,都十分认可春游时沐浴这个习俗。《论语·先进篇》中记载,孔子和几位弟子一起闲谈,询问志向,别的几位高足谈了他们的宏图大志后,孔子都不以为然。最后曾点谈了他的志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孔子听了十分认可,说:“我赞成曾点啊。”
只是男女授受不亲,这样在公开场合沐浴真的好吗?
郊外“野合”
“野合”意为不合礼制的婚姻或男女苟合。春游为古代男女“野合”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从这一点来看,古代男女的开放程度,简直颠覆了现代人对古人的认知。
按理来说这简直就是败坏门风、有伤风化的丑事,但是在先秦时期,这却是法律明文规定允许的事情。《周礼》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意思是说,春季到来之时,官府都会命令男女约会,并且不禁止他们的行为,说白了就是,在当时“野合”是合理合法的。
那么,古代为什么会提倡这种行为呢}难道封建礼制都是骗人的?其实,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一种男女郊外野合的婚配风俗,叫“郊謀”。具体来说就是每年春暖花开的季节,花样男女们纷纷去某些特定的地点野合。
据《史记》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照此说法,被后世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竟然是其父母“野合”而生的吗?其实不然。古代认为凡是不合礼仪的男女结合都叫“野合”,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当时六十多岁,他的母亲颜征才十几岁,这在当时属于不合礼仪的范畴,所以他们的婚姻被称为“野合”。
野合之风沿袭甚久,《后汉书,鲜卑传》载:“此春季大会,洗乐水上,饮宴毕,然后婚配”。这与每年的“春祭”有关。春祭的目的是祈求上天保佑在新的一年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为男女之合与庄稼的春耕秋收相似,于是人们就把生殖活动与农业生产联系起来。因此,政府在春耕之际,“令会男女”以求农业丰收。
古时甚至认为“野合”是一种吉祥、美好而神圣的象征,故在墓砖、岩画、绘画、雕刻中常有“野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