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三问
2022-03-25丁玲
丁玲
摘 要:课堂观察是复杂的,观点不同、视角不同、立场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同。当下的课堂观察存在一些误区,如被动的观察、肤浅的观察、断裂的观察等。本真意义上的课堂观察,应当注重聚焦、跟踪和反思。为此,在观察前要充分准备,在观察中要聚焦细节,在观察后要着眼改进。课堂观察的最高境界,是对观察对象进行“深描”,据此走进教师、学生的精神世界,推动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
关键词:课堂观察;专业发展;课堂变革;小学信息技术
课堂观察是一种专业的教学研究方法和工具,包括对自我的课堂观察和对他人的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复杂的,观点不同、视角不同、立场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同。观察,并不是简单地“用眼睛看”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25。,而是对课堂的运行状况做记录、比较和分析。课堂观察存在哪些误区?什么是本真意义上的课堂观察?怎样有效开展课堂观察?本文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观察实践,分享几点思考。
一、 课堂观察存在哪些误区?
(一) 被动的观察
语、数、英三科的课堂观察普遍受到重视,而一些“小学科”的课堂观察往往被忽视。比如,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观察,大多是“领导的意志”“上级的安排”,未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行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教师也只是被动地填写相关课堂观察量表,应付了事。比如,一位教师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被安排观察《美化文档》一课。观察者毫无准备地坐进课堂,观察效果可想而知。这类被动的课堂观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二) 肤浅的观察
课堂观察应当是一种深度研究,不追求面面俱到,希冀在观察中有新的发现。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观察,往往会简单“移植”其他学科的课堂观察量表,体现不出学科特征。不仅如此,对于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也常采用同一种课堂观察量表,体现不出学段差别。如此,统一的、普适性的课堂观察,就遮蔽了不同学科、不同学段课堂观察的独特性。此外,在观察的过程中,观察者往往跟随课堂观察量表,将所有评价指标纳入其中,形成一种看似全面、实则肤浅的课堂观察记录及评价反馈。比如,在一次《插入图片》的课堂观察实践中,一位观察者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策略”“教学氛围”“教学效果”“教学特色”等维度随意地打分。这样的观察显然浮于表面。
(三) 断裂的观察
第三类误区是断裂的观察,具体表现为:观察的时间被压缩,观察后没有持续的跟进行为,观察的方法比较单一,等等。比如,观察往往采用简单的“看”的方式,没有将问卷调查、文献研究法引入其中。这一类观察十分常见。此外,缺乏“元观察”,即“对观察的观察”环敏.基于问题的课堂观察量表研制[J].当代教育科学,2018(10):21。,也就是缺乏对观察对象、内容、方法等的反思。比如,一位观察者观察《初识WPS》一课,仅仅用自己手中的笔,将执教者的课堂教学流程记录下来。这样的课堂观察成为教师教学的“实录”,甚至成为“流水账”,没有观察分析、观察解释等。此般观察,仅仅是让观察者充当了“录音机”“录像机”,没有发挥课堂观察应有的作用。
二、 什么是本真意义上的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不仅需要符合学生具体学情的课堂观察量表,还需要课堂质性评价表。课堂观察应当是定量和定性的统一。本真意义上的课堂观察,是要指向问题解決的。换言之,只有通过课堂观察发现了问题、分析了问题并成功解决了问题,课堂观察才是本真意义上的课堂观察,也才具有实证的意义和价值。
(一) 观察注重聚焦
观察应当聚焦,找到观察点(观察主题),即明确观察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认为,“在课堂观察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取决于我们想看到什么,或者说取决于我们准备看什么”崔允漷.论课堂观察LICC范式:一种专业的听评课[J].教育研究,2012(5):79。。为此,在课堂观察中,教师首先应当选择观察点。不同的观察点,会让我们在观察同一节课时,有不同的发现。
比如,观察《滑竿接球》一课之前,教研组先罗列观察点供选择,有的观察者选择了“控制角色位置”这一观察点。随后,观察者根据自己选择的观察点,结合上课内容进行准备,让课堂观察“不打无准备之仗”。
(二) 观察注重跟踪
本真意义上的课堂观察,不仅要选择观察点,还要进行持续性观察,即注重跟踪。课堂观察是为了什么?我们认为,首先是为了发现问题。但问题的发现,并不是课堂观察的最终目的。课堂观察的最终目的,是能够针对问题设计、研发出解决方案,形成解决策略(路径)。为此,就需要对观察对象进行跟踪,让课堂观察的反馈(评价)与教学融为一体,让课堂观察真正为教学服务。不仅如此,课堂观察还要积极推广研究成果,力争让通过课堂观察发现的问题解决方案、策略(路径)等,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具有一种普适性。
比如,观察《初识WPS》一课,要针对学生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问题展开跟踪研究(包括短程跟踪、长程跟踪等),从而让课堂观察不仅着眼于“这一课”,而且着眼于“这一部分”“这一类”。同时,对于共性问题,如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等的培育,可形成可迁移的培育方案。
(三) 观察注重反思
本真意义上的课堂观察,还需要对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作出反思。反思,不是简单地再现课堂内容,也不是简单地复盘课堂观察过程,而是对相关环节等进行斟酌、推敲。在观察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撷取一个片段,引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对于某些环节的处理,要做客观分析,如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哪些地方值得推敲,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得更好,等等。课堂观察的反思、研讨要重视证据,课堂观察的分析要到位,课堂观察的建议要务实。
比如,观察《美化图形》一课之后,观察者就“是否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尝试,后教学?”的问题展开辩论。有观察者认为,应该先让学生自主尝试,教师再适当介入,这样可以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力;还有观察者认为,在一节40分钟有限时间的课堂中,不能放手太多,而应当让学生的尝试与教师的引导融合起来,齐头并进。在求同存异且求真务实的研讨、协商、交流、互动中,课堂观察反思活动,能助推教学走向深度。
三、 怎样有效开展课堂观察?
如果说,对课堂观察问题的凝视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对课堂观察的本真意义的追问是一个本体论的问题,那么,怎样有效开展课堂观察就是一个方法论问题。首先,一个基本定位是:课堂观察不仅要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还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行为等,更要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怎样引发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又怎样触动教师的教学行为。换言之,课堂观察还要观察师生、生生的互动。因此,课堂观察是一种动态性的观察,也是一种全方位、立体性、综合性的观察。我们要通过课堂观察,“看”到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
(一) 观察前——充分准备
课堂观察应当充分准备。笔者认为,首先要解读学科知识,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等,同时,要通过调查了解学情。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课堂观察,判断教师教学行为的适切性。为了让课堂观察更富有实效,观察者不仅要开展课堂记录,还可以将摄像机、录音机、课堂观察量表等引入其中,为后续的“课堂再观察”“课堂再审视”提供一个“现场”。这样的课堂观察准备,不仅可让我们“观察他者”,还可让我们“观察自我”,进而形成一个人的“同课异构”。
比如,笔者在教学《设置动画效果》一课时,就将摄像机引入课堂,课后,与信息技术教研组全体教师一起回看课堂录像。在“公众眼光”之下,许多隐蔽的、难以察觉的问题被“连根拔起”。徐文娟.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的路径、策略和启示[J].江苏教育,2019(78):43。
又如,笔者教学《修饰文档》一课,教研组在观摩之前,商讨并设计了“教学模式的运用—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观察量表。这需要教研组同仁对这节课有整体把握——把握内容,把握目标,把握学情。观察者通过观察量表,可以清晰地知道要从两个视角(教学模式运用和教学目标达成)来观察,每个视角又分别分为三个观察点。提前设计好的观察量表,使观察者的课堂观察更具针对性。
可见,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让课堂观察充满更多的期待,也才能激发教师的专业自觉,促其形成对自我专业成长效度的考量。
(二) 观察中——聚焦细节
课堂观察中,要聚焦教师教学的细节,聚焦学生学习的细节。正如著名社会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一书中所说:“一件一闪的小插曲,一片风景的片面,或是一句偶然旁听的话,可能就是了解及解释整个区域的唯一关键所在。”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2。
比如,观察《制作电子小报》一课,有的观察者着眼于学生对电子小报的整体设计情况,有的观察者着眼于学生对电子小报的精加工情况,有的观察者着眼于学生对电子小报的创新设计情况,有的观察者着眼于学生开发资源、素材等的情况,等等。
又如,《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一课,由于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WPS”的相关知识,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和形状的方法与之类似,容易操作,难的是使用图片工具选项卡中的按钮。因此,笔者重点观察——学生插入图片后,是否对图片进行了大小的设置,以及用什么方法调整图片的大小;教师提供的学习素材,是否具有代表性;若准备了具有LOGO的图片,学生是否主动对图片进行了裁剪。
如此,可以促使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教学行为等,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学习流程,不断接受挑战。
(三) 观察后——着眼改进
课堂观察不仅是对事实的描述,更是对价值的追寻、对意义的探求。在课堂观察准备、实施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应用课堂观察结果,反思教学、改进教学。课堂观察,不仅可以让教师参与,也可以邀请专家把脉,从而更好地找准问题的关键所在。甚至还可以邀请家长、学生参与。在观察改进的环节,可以引入新媒体、新技术,对课堂观察对象进行大数据分析,让课堂观察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比如,笔者教学《初识Scratch》一课,就邀请部分擅长编程的学生家长参与课堂观察。他们基于专业视角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拓宽了笔者的视野和站位。
此外,新媒体、新技术的使用,可以使课堂观察的反馈更及时、直观。
比如,观察《江南——互动古诗艺术画》一课,我们改变了以往采用纸质观察量表的形式,而是制作电子观察量表,将其发送到“希沃易课堂”上。这节课结束后,观察者提交记录的观察量表,执教者就能立即得到量化的反馈——哪个观察点的得分最高,说明这节课在這方面比较成功;哪个观察点的得分比较低,说明这方面需要重新设计和思考。执教者在重新设计后,再教这一课,产生新的观察量表反馈。两次观察量表反馈的对比,可以检验教学改进的实效。
课堂观察的最高境界,是对观察对象进行“深描”,据此走进教师、学生的精神世界,推动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抵达这一境界,有待继续求索。
(丁 玲,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南通市教坛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