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思相融,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2022-03-24潘徐丽

山西教育·教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情思线段情感

潘徐丽

数学常给人以计算烦琐、公式复杂、解题有套路等毫无温情的印象。反思这样的刻板印象,小学数学课堂不应只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应尝试融入情感,使数学课堂不再是有“思”而无“情”的机械教学课堂。情思数学课堂能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满足思维活动需求的同时,也获得真挚而热烈的情感共鸣。以情助思,以思固情,情思的无缝衔接,才能打造教师有激情、学生感兴趣的高效课堂。师生在情思数学课堂的感染下,能对数学学科产生多面思考,继而达到思想教学与学习成效的高度一致,实现共赢。

一、以情助思,将学生置于本位

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包括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乐学情绪,都是助力学生思维能力养成的因素。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思维情感的引路人,为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中的学生应处于“主角”地位,教师应尽己之力为学生打造展现自己的舞台,做一个与“演员”同等重要的“幕后者”。只有明确情感方向,教师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质量与效果。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一课时,教师将书本上的例图转化为实际操作,要求学生用白线和红线进行实验,分别将其“随意放置”和“拉直”,通过“白线是直的吗?”“线有几个头?”两个问题进行课题的导入。然后,教师让学生对比观察白线与红线的形态,以及端点的数量,得出不同之处。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将直的线分别进行竖拉、斜拉、放松,围绕“这是不是线段?为什么?”这一组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评论与总结,得出“有两个端点且直的线称之为线段”的结论。最后,教师为学生巩固所学线段知识,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教室中的线段,再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线段。在画线段教学环节,教师让学生借助工具绘制线段并对学生的方法给予肯定与评价后,教师再作正确的示范,同时要求学生画一条规范的线段,完成后,教师便可要求学生通过课后练习进行相关知识的巩固。

案例中,教师通过实操和提问来完成与学生的互动。由于二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水平较低,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必不可少。虽然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教师引导的地位,但教师始终围绕提问引导来进行知识讲授,并让学生进行操作、观察并记录。如此教师将学生置于课堂本位,以耐心引导式教学帮助学生逐步获得知识,用实际操作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与提升。

二、以思固情,拥抱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仿佛是一切知识的源头,这座“智慧源泉”是小学数学的知识宝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丰富学生数学情思的“活教材”。反观数学课程给定的教材,有较多抽象的平面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应先明确教学内容,再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教学方式方法,将生活与书本教材有机结合,才能打造真正的情思数学课堂,发挥其积极作用。教师在书本教材中注入生活化案例,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能使小学数学教学摆脱死板模式,唤起数学的“灵气”,从而帮助学生快速、高效地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激发学生对生活中数学资源的挖掘,间接提升学生的数学领悟能力和实践探索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以生活情境导入:“家里装修需要用到瓷砖,分别是这样的(展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请同学们说说他们的形状。”由于是旧知识的复习,学生很快得出答案。然后,教师展示书中的例图,请学生找出已经认识的图形,以此完成三角形等相关知识的巩固,并过渡到三角形边的认识。至此,教师要求学生先数一数三角形的边,再数一数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到导入案例,进行案例延伸:“工人叔叔在搬运过程中不小心将瓷砖摔碎了,老师选择了其中两块,把它们的形状拼贴出来了(贴出2个五边形纸片),请大家数一数它们有几条边?是几边形?”学生回答:“五边形。”在循序渐进的多边形认识过程中,教师依次引导学生回到书本“窗格图案”进行图形的辨认。在多边形认识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设计自己的多边形组合图案。

案例中,教师以设置生活场景,导入本课知识的学习方向,让学生切身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及其对生活中所展现的数学知识的探求心理。结合之前旧知识的巩固,新旧交替的学习,使学生的接受程度更高。穿插生活情境,能让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以“画一画”收尾,旨在巩固学生对多边形的认知,意在鼓励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探寻数学的足迹,用学习的态度去拥抱生活中的数学。

三、情思相融,触及“灵魂”深处

小学数学学习中“情”与“思”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一旦结合,便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火花”。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若只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便会造成课堂的呆板、学习的机械化等阻碍教学效果发挥的影响因素,若只注重情感的引导,对于数学学习而言,容易产生“喧宾夺主”的嫌疑,并不可取。因此,把握好情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度,才能使情与思相交相融,从而实现各自的价值,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达到学习高度、情感维度、思维力度,触摸到小学数学的“灵魂”,了解数学学科深处的奥秘。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教师将国家大事件发生的时间问答作为课题导入,如:“新中国成立是哪一年哪一天?”大多数学生只能说到年份,教师加以补充,强调国家成立之日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牢记这一天,而后顺势引入所学课题内容。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观察书本上的年历,探索发现其中的问题和规律。学生观察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总结,得出年、月、日的相关数量知识,懂得大月、小月的概念,以及2月的特殊性。当学生问到2月的日数问题时,教师简要解释,保持第2课时的神秘感。此外,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两种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1)出示左拳图,向学生介绍左拳记忆法;(2)歌谣记忆法。教师要求学生互动,利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大月、小月的记忆,教师对于学生的记忆成果进行检验,并加以表扬和鼓励。最后,教师通过书本习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再进行师生交流,并请学生说出其最熟悉的国际节日,在日历上自行圈出,作为拓展。

案例中,教师在直观的数学思维中提及了爱国情怀,不失为一种情思的巧妙结合,也是对学生情感培养的一种重视。对于年历上的规律,教师选择让学生分组探讨,是对学生的信任与认可;教师展示两种记忆法供学生选择记忆,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对于知识的巩固与拓展,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倾心培养。数学教学达到的情思相融的境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反思问题,对2月提出疑问,表现出乐学好思的学习态度,向数学知识的深度探析又迈近了一步。

总之,情思数学是教师创新和探索之下,冉冉升起的一颗教学思维“新星”,在教师的把握和展示下,更加闪耀夺目。于学生而言,情思数学是学生通往奇妙数学世界的阶梯,是建立学习兴趣的宏伟桥梁,教师应积极构建情思数学课堂,关注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和探索热情,为学生开辟自由的数学学习空间,在数学学习上渐入佳境,触摸数学的“灵魂”。

猜你喜欢

情思线段情感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一湖情思
失落的情感
十月情思
情感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