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思路

2022-03-24王永贵

理论探索 2022年4期
关键词:话语权网络空间话语

吕 峰 王永贵

(1.常州大学,江苏 常州 213164;2.南京师范大学,南京 210023)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决议》从十三个方面分领域梳理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明确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特别是将“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党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1〕等重要论断写进《决议》,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趋势走向,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巩固马克思主义话语在网络空间话语优势地位的理论自信和实践自觉。

一、牢固树立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意识是提升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战略立足点

阵地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空间场域,阵地守得住,才能在意识形态交锋中占据优势地位。实践一再证明,在意识形态的话语斗争中,一种话语力量的壮大总是伴随着另外一种话语力量的退却,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网络阵地,那么非主流思潮就会趁虚而入,弄不好可能阵地失守,危及执政安全。互联网接入中国伊始,我们党就着重强调网络阵地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强化阵地建设和管理,有力地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

(一)在工作定位上,高度重视网络话语阵地建设,不断增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意识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同时,也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深刻变化。从网络时代的序幕开启之时,我们党就充分认识到网络信息对意识形态原有传播版图和安全格局的冲击。因此,一方面,我国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也将网络阵地的巩固和维护视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容忽视的方面。针对改革开放进程中存在忽视网络安全问题的现象,江泽民提出,“在大力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信息网络的安全问题”〔2〕301,必须牢牢守住党的思想文化阵地,“加强对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管理,包括切实加强对报刊特别是小报小刊、图书出版、电视电影、网络以及其他传媒阵地的管理”〔2〕566。进入新世纪,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呈现迅猛之势,对此,胡锦涛鲜明指出,“互联网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一个重要战场”〔3〕64-65。因此,要“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3〕64。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格局和面临的形势出现新变化,舆论斗争日趋激烈,各方力量在网络中粉墨登场,和马克思主义抢夺意识形态阵地,对此,习近平进一步强调:“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4〕325从网络空间是意识形态斗争“重要战场”的表述到“主阵地”新论断的演绎,凸显出我们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增强政权意识和阵地意识,确保党的思想阵地守得住、建得好,并科学划分出思想舆论领域的“三个地带”——红色地带、黑色地带、灰色地带,指出要采取不同的实践策略,以巩固和提升话语权。新时代的网络话语权建设,也必须要在实际工作中继续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增强阵地意识,强化阵地和平台的管理和维护,切实抢占话语阵地的制高点。

(二)在领导力量上,强化党的全面领导,提升守好网络话语阵地的能力与水平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社会的思想领域,统治阶级的思想总是占统治地位的。所以,在阶级社会中,不存在超阶级的意识形态,即使是以“意识形态多元化”标榜的资本主义社会,同样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占居宰制地位。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必须占居主导地位。但必须认清的现实是,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是多样而严峻的,要驾驭意识形态的复杂局面,维护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坚强领导。在网络信息时代,意识形态斗争更加错综复杂,网上舆论工作已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我们党在思想和实践上不断提升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力,为增强网络话语权建设的实效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强化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具体来看,一要坚持党管媒体、党管宣传的原则和制度不动摇。胡锦涛曾指出:“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媒体的领导,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考验。”〔5〕529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习近平强调,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有效掌控媒体话语权和管理权,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对宣传规律的精准把握,也是新时代加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遵循。二要聚焦“关键少数”,推进各级党委肩负起使命和责任。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注重领导干部的政治建设和能力建设,使其以敢管的斗争意识和能管的斗争能力,在风云变幻的意识形态环境中守护好网络话语阵地,也要落实好意识形态责任制,明晰好“责任田”,从上至下层层传导压力,层层抓落实,以防阵地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三要推动宣传思想部门强起来。“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宣传思想部门工作要强起来,首先是领导干部要强起来,班子要强起来。各级宣传部门领导同志要加强学习、加强实践,真正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6〕156进入新时代,要使网络这一“最大变量”变成“最大增量”,不仅需要宣传部门的领导干部政治过硬、本领高强,而且要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要有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信得过的理论人才、技术人才和网络意见领袖,推进网络话语权建设不断取得实效。

(三)在建设内容上,把握正确思想舆论导向,唱响网络意识形态阵地主旋律

聚焦网络话语空间,现实一再证明,绝对的自由必然导致社会的失序发展,如果对错误言论和思想放任不理,任由其蔓延滋生,极有可能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最终危害党和人民利益。因此,我们党特别强调要加强网络空间的内容建设,引领网络的价值导向和思想方向。江泽民指出:“包括理论、新闻、出版、报刊、小说、诗歌、音乐、绘画、舞蹈、戏剧、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都应该成为我们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阵地,决不能给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违反改革开放政策、违反党的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以及危害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提供传播渠道。”〔2〕97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网络安全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扩大,网络信息呈现“爆发式”增长,内容良莠不齐,各种“主义”“思潮”“谣言”混入其中,危害人民合法权益,也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和引领力。对此,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4〕337宣传思想工作的导向论和价值论,需要贯彻和落实到新时代网络话语权的构建中。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要坚持正确的导向论,即必须主动发声、正面引导,以正面宣传达到成风化人的目的,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掌控好整体舆论走向,努力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当然,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不是说网络空间只能有一种声音,而是强调要守护好话语安全边界,对搬弄是非、颠倒黑白等话语失范行为给予规制,防止错误言论和信息侵蚀蔓延,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地位。推进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准确把握广大网民的思想动向和价值诉求是关键。新时代,必须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网民主体、网络言论、文化生产、服务供给等都符合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和要求,从而厚植网络空间的精神根基,引导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主流化。当然,需要明确的是,仅凭价值观的引领也难以有力地掌握话语权,必须要德法兼施,以政策导向、法律权威和网络管理夯实舆论阵地。唯此,网络空间才能愈加清朗。

二、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多元网络文化的关系是提升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逻辑关键点

“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都要维护和发展自己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一条普遍的社会规律。”〔7〕1158人类社会的思想意识必将伴随着时代发展和文明进步而不断从愚昧走向开化、从一元走向多样,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当然,在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多样化的社会思想不可能平分秋色,任何社会都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除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指导思想外,还有其他的思想形态存在。因此,党始终面临如何协调和处理“一元”和“多元”之间关系的重大课题。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坚持“一主多样”的原则,既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和领导权,也推动网络空间的文化繁荣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坚持方向、包容多样、掌握主动,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又尊重和提倡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同时掌握思想宣传的主动权,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正确的思想斗争。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发挥其对多元网络文化的引领作用

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居于主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底线所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必须坚守这一原则,须臾不可动摇和松懈。“在我们国内,必须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绝不能搞多元化。西方国家就从来不允许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居于指导地位。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必须清醒,切不可天真。”〔8〕564-565网络信息时代的开启,使多样化的思想文化有了更加开放自由的栖息之所,网络空间因而也逐渐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主阵地。“西方敌对势力的鼓噪,国内的各种噪音杂音,不仅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还会有。关键是我们自己要有主心骨,要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5〕528在复杂的意识形态交锋中,中国共产党时刻保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的主导性地位和指导性作用,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过程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网络空间的构建。一是依靠思想的认同维护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固然需要依靠法律确定、行政命令和政策导向来实施,但更加需要依靠思想的力量来实现,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直至当代依然显现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因此,构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重在建设,必须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9〕14我们要通过提升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增进人民群众的思想认同。二是凭借制度之力维护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的指导地位。在社会变革和发展中,制度问题是具有根本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大量事实证明,制度的顶层设计对推进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巩固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绝不容忽视,依靠制度构建可以确保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也可以推动意识形态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从制度维度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对其作出了明确和强调,新时代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完善这一根本制度,推进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网络空间构建的新境界。

(二)积极吸纳借鉴多元文化的合理因素,提升马克思主义网络话语的包容性

如何认识和处理“一”与“多”、“主旋律”和“多样化”之间的关系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过程中必须直面的问题。承认思想文化的多样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必然。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政治的变化必然反映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另一方面,思想文化的多样性与人们的思想水平、审美情趣等相联系。我国的信息化进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而向前发展,随着社会的转型,社会阶层和利益主体不断分化,思想观念日趋多样化。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进一步呈现出来,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提出新的课题。在实践中,党历来旗帜鲜明地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以思想解放为由,或持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等论调,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另一种是教条地固守马克思主义,拒斥任何思想资源和价值观念。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上,党强调和主张,“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共识,在包容多样中增进认同,努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上多样化的思想意识,积极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5〕560。这样既维护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也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放任各种错误思想意识滋生蔓延,而是强调在“一元主导、多元并存”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去引领和带动多样性,用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去激励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方面,要在多样化的网络空间,“对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危害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危害国家制度和法治、损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必须旗帜鲜明反对,不能让其以多样性的名义大行其道”〔4〕304。以马克思主义规定网络意识形态的性质,引领网络多元思想文化,讲求原则、方法和手段有力地巩固话语权,防止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据网络空间主流。另一方面,强调要在坚守马克思主义核心地位的前提下包容多样,努力创造文化繁荣创新的活跃氛围,保证网络文化领域的生机活力,同时加强吸收,将多样的网络思想文化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有益资源,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创新能力,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战斗力和生命力。

(三)有理有利有节开展正确的思想斗争,抓好网络意识形态舆论斗争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政治领域的斗争不仅长期存在,而且很复杂。特别是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刻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从不同的利益角度,围绕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纷纷作出回应。其中有一些在涉及“四项基本原则”等重大方向性、政治性、思想性问题上有错误论调的思潮和观点。例如,虚构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改革的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经常在网络空间“兜售”其思想主张,迷惑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带来了极大挑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必须坚守原则和底线,也就是丝毫不能松懈,必须坚守阵地、寸土必争,决不能一团和气、是非不分,一旦有所退让,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占据关键地位,到那时再去消除其影响,就会更加困难。“资产阶级自由化同四项基本原则的对立和斗争,实质是要不要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斗争,但这种政治斗争大量地经常地表现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理论斗争。”〔10〕160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意识形态领域同各种错误观点进行积极斗争。总结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网络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其他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它会抵消一切正面宣传,混淆视听,迷惑群众。所以说,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正确的思想斗争,不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必要的。有理,就是要强化思想说理,“凡是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深层次问题,都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11〕17。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越具迷惑性、复杂性和隐蔽性,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越要提升说服力和感染力,在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总结人民实践创造的基础上推动理论创新、主动说理,有力地回答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澄清谬误,帮助人民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有利,就是要积极应对,及时消除不利影响,充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牢牢巩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阵地;有节,既要强调注重区分,正确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科学区别中性社会思潮、错误社会思潮和不良社会思潮,也要体察网民的利益和思想愿望,通过耐心教育和宣传,教育网民摒弃错误的、落后的认识,逐渐引导其认同主流意识形态。

三、持续创新马克思主义网络话语体系是提升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在推动力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上层建筑,具有总体性的认知范式的作用,能够将其价值立场和价值观点贯穿于自身的话语体系之中,从而对政权合法性、制度合理性等进行阐释说明,以凝聚共识,引领社会发展。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与时俱进中发展,以加强话语权、话语体系建设为抓手,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和话语自信,根据实践主题的变化推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创新,主动聚焦网络空间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有力地稳固了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

(一)立足中国实际,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读引领时代,提升网络空间的话语主导力

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其内涵就是要坚持构建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话语体系,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的话语主导权。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容与形式是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并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话语体系就是一定内容的表达方式。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必须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解读中国实际问题,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归根到底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的,是把这些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11〕15因此,必须深刻认识到,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以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话语体系解读中国现实问题的战略意义。对内来看,“主义”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发展方向和国家稳定的重大问题,如果在这一问题上没有足够的警惕,有所偏误,必将消解全党全国共同的思想基础,更遑论为转型中的社会提供正确的价值规范和思想指引;对外来说,决不能用西方话语代替马克思主义话语,或者以资本主义的话语体系衡量我们的理论创新、裁剪中国的实践探索和发展得失,否则就会“贻误大事”,消解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冲击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解读时代的同时,也应该立足现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新实践中蓬勃发展。“要立足时代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4〕66只有把脉时代规律,直面现实问题,话语体系才有解释力和感染力。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网络空间所聚集的话语议题也瞬息万变、难以掌控。因此,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4〕338。这样才能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话语主导力,进而在网络空间中赢得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

(二)坚持人民至上,主动聚焦和阐释网民关心的重大思想政治问题,提升网络空间的话语感召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本身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变成现实,就必须掌握群众,诉诸于物质力量。而思想要掌握群众就必须强化人民性,坚持人民立场,关心群众需求,反映群众利益。马克思揭示:“任何一个阶级要能够扮演这个角色,就必须在自身和群众中激起瞬间的狂热。”〔12〕14当然,要达成这一点,必然不能仅仅靠简单的宣传口号和政治承诺,而是需要提升理论的科学性,依靠逻辑的圆融自洽和理论的严谨周密获取群众理解和肯定。话语体系唯有坚持人民性、提升科学性,才能在现实社会中充分发挥作用,将思想理论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意识形态斗争,归根结底是话语权之争,是争夺民心的斗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网络空间中取得统摄和主导地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主动聚焦网民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强化话语体系的人民性和科学性,创新话语表达,使之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同。一方面,要善于学习和凝练人民群众的智慧总结。善于向群众学习,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胡锦涛强调,“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其他各种知识,都必须密切联系这一伟大实践,做到带着现实问题学理论、用理论指导解决现实问题,真正把读书和实践结合起来,把学习同总结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结合起来”〔13〕141-142。这启示我们,要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人民性和科学性,就必须始终植根人民之中,不断汲取群众的实践创造和生活经验,并将之体现到话语体系之中,使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得到充实和丰富,从而更容易为群众所理解,并成为人民群众的行动自觉。另一方面,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和思想愿望。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必须自觉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吁求,体现人民的意愿,反映人民的呼声,实现并维护好人民的利益,进而增强在网络空间的群众基础。当然,也要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语言和方式表现出来。特别是在网络空间中,群众更加喜欢和容易接受具有灵活性、通俗性、娱乐性等特征的话语,空洞的话语内容和死板的表达方式反而不被群众亲近。因此,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一定要在向群众学习、与群众沟通的过程中寻找共同语言,善于使用人民群众听得懂、喜欢听的话语内容和表现方式来主动言说和表达,从而增强价值认同,推动马克思主义充盈在整个网络空间,牢牢巩固意识形态话语权。

(三)增强国际视野,以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升网络空间的话语影响力

网络空间话语权建设的任务有内宣、外宣两个方面,对内要引领思想、凝聚共识,对外则要努力谋求国际话语权,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增强国际影响。重视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积极谋求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又一重要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将“展形象”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之一,即“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4〕。强调要提升讲故事的能力,积极向世界展现中国立场、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新时代背景下,“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6〕156。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精心凝练和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对外话语体系,这是谋划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前提,也是新时代网络话语权建设的着力点之一。在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的鲜明标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深刻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因此,党强调要凝练和展现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情怀的文化精髓,并将其融入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另一方面,对接世界,积极借鉴,整合吸收。特别是在核心价值观及体系的提炼上,不仅体现出社会主义应有的价值追求,也在吸收改造西方话语的合理成分基础上作出中国阐发,极大地提升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和包容性。在两个大局的历史交汇中,中国要进一步提升国际话语权,必须继续加强对外话语体系的打造,构建出例如“命运共同体”“共同价值”等既有深厚文化底蕴,符合中国国情和价值情怀,又涵括人类价值共识,在国际上具有强烈道义感召力和话语创造力的话语体系。当然,也要主动出击,叫响中国话语。“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14〕通过积极主动诠释中国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追求,使中国的话语体系更多地为世界理解和支持,使之有力地拓展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和影响。

四、大力推进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是提升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科技支撑点

网络信息技术是话语权建设的基础和支撑,从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维度讲,技术水平是攻防实力的重要标准,网络技术的相对落后必然限制信息传播和防御能力的发展,而过硬的技术实力则能够有效防范网络侵扰,并且利用信息采集和处理等技术构筑意识形态防御网,助力网络空间治理,守护话语安全边界;从传播能力建设维度讲,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传统优势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可以增强实效性和感染力,能够更加有力地将意识形态话语蕴含的思想力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一)注重加快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充分利用网络传播马克思主义,守卫网络话语安全边界

“网络安全的本质在对抗,对抗的本质在攻防两端能力较量。”〔15〕18信息技术作为攻防能力的关键部分,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在信息技术发展上,西方发达国家具有技术优势,时常以其拥有的技术霸权、话语霸权对我国进行侵扰和渗透。同时,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相互勾结,企图冲击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削弱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国在技术上处于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在网络空间处于敌强我弱的局面。信息化时代自开启以来,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需要,确定了“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建设方针,重视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加强顶层设计,对网络技术的发展作了相应的规划和战略安排,制定出核心技术突破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重点领域,有序推进网络信息技术的稳步发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意识形态话语交锋中被动挨打、受制于人的劣势。一方面,以网络技术拓宽意识形态工作的渠道和方式,提升意识形态传播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注重“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378。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利用新技术新应用推动意识形态工作手段创新,发挥其在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传播信息、学习知识方面的重要作用,占据网络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另一方面,以网络技术构筑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提升意识形态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维护网络安全,首先要知道风险在哪里,是什么样的风险,什么时候发生风险,正所谓‘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感知网络安全态势是最基本最基础的工作。”〔15〕17-18因此,在实践中,党和政府在准确把握网络风险发生的规律和动向,着眼于网络安全的预警、研判等环节,以技术确保风险可管可控,构筑起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的态势。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既要坚持问题导向,也要以战略眼光超前布局,继续推进网络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的突破,“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16〕24。对内确保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外形成和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相当的传播力量,让中国声音传得更广更远。

(二)重视发挥人才在技术创新发展中的作用,建设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技术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建设中,党重视包括技术人才在内的意识形态工作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使优秀技术人才的作用充分迸发,从而使我国的信息技术事业呈现迅猛发展之势,真正使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有了强大保障。我国的信息化进程刚起步之时,就对网络专业人才问题十分重视。“信息网络管理是一个新的领域,没有一大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信息网络知识、法律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工作是很难做好的。一定要把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工作摆上战略位置,采取多方面措施加紧推进。”〔2〕303这些论述突出强调了信息网络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网络专业人才,将网络技术人才的培育置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位置。进入新世纪,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技术的作用也更加凸显。因此,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队伍建设更为紧迫。“要加快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充实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的力量,形成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管理队伍、网评员队伍、技术研发队伍,造就一批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5〕562这就突出强调要加强高精尖人才的培育,从而改变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困局。在网络技术发展事业方面,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必须在网络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中秉持“党管人才”原则。“从根本上说,党管人才就是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通过制定政策、营造环境、整合力量、提供服务,为一切有志成才的人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17〕597-598从思想、体制、政策等方面凸显出爱才之心,从而吸纳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网络技术发展事业中来,调动企业家、专家学者、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国共产党也不断在实践中深化和拓展了网络技术人才的内涵和外延。“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18〕208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瞬息万变,因此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在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动向的基础上不断加深对网络技术和技术人才的认识;同时,要从思想上和能力上加强对技术人才队伍的培育和建设,打造出信得过、靠得住的队伍。基于此,新时代网络话语权建设的人才工作,要以此为实践遵循,清醒地认识人才的重要性,努力践行,化为行动,为网络空间的安全和治理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撑。

(三)密切关注全球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趋向,在有序推进技术交流协作的过程中发展自我

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0 多年的实践历程启示我们,在世界大融通大合作的背景下,唯有坚持国际思维,勇于开拓视野,有序推进交流协作,才是实现信息技术发展、巩固网络空间话语权的正确选择。“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是加快我国技术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这项基本政策要长期坚持下去。”〔10〕432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固然要有所守,秉持底线思维,即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自主创新之路,但这并不意味着封闭自我和保守处世,如果采取“鸵鸟政策”或是闭门造车,企图将技术创新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既是不现实的,也必将窒息技术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因此,必须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主动地走向世界,这既是改革开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顺应世界趋势,提高我国科技实力和意识形态安全攻防能力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积极推进和开展网络技术的交流协作,密切关注国际形势,研究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动向,既能充分利用好国际技术资源,也可以在与世界各国交流互动的过程中通晓局势、检视我国网络技术发展的不足,从而学习先进、拓展思路,制定科学正确的战略和对策,不断提升我国的网络技术实力和水平。“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4〕534网络的发展推动国际社会向命运共同体发展,中国也需要在国际社会中宣示中国主张,牢牢占据道义的制高点,并且在推动建立和形成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过程中提升对网络技术标准及规则制定的话语权,进而争取中国影响力在国际网络话语版图中的扩大和增强,实现国际话语权发展的新跃升。

猜你喜欢

话语权网络空间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