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及其实施路径的整体性研究

2022-03-24鸽,崔

教育文化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学生

彭 鸽,崔 平

(上海师范大学 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 200234)

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国家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广受重视。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与变迁,整个社会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逐渐被忽视,部分青少年中甚至出现了“不想劳动、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1]。劳动教育的缺失与不足,不仅与我国素质教育“培育全人”的育人要求严重不符,而且从根本上阻碍了我国“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实现。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强化劳动教育,充分彰显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成为当前亟待破解的重大现实课题。强调“整体性”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特点,因此,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是当前我国实施劳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对策与方法。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整体性特征

马克思明确指出,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与必然要求,并指出“让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从生产方面来说,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从教育方面来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2]。马克思的这一理论观点,是我国在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思想基础。习近平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劳动教育作出了重要论述,明确要求把劳动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历史性地把劳动教育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途径上升为重要的教育内容,极大地强化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在新劳动教育理念内,强调“整体性”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特点。劳动教育的整体性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教育内容的整体性

科学认识和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是当前加强劳动教育的首要前提。从教育内容上看,随着劳动新形态的不断涌现,劳动教育的内容也随之扩容,整体上涵盖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类。三者都具有自身的特性和教育重点,因此,决定了在劳动教育实践中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厚此薄彼,不能以其中某“一类”代替其他“两类”或者偏重其中的“某类”。从整体上而言,三类不同类型的劳动共同服务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整体目标。

三类劳动分别指向不同的育人价值定位,都对促进学生劳动整体化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日常生活劳动的目的在于,通过参与生活事务与家务劳动,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形成学生热爱劳动、积极劳动的习惯;生产劳动的目的在于,通过让学生亲历社会生产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必备的劳动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懂生产,懂生产组织,也懂生产过程[3];服务性劳动教育突出强调“社会本位”,目的在于通过公益劳动、志愿服务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与奉献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因此,学校在进行劳动教育内容规划时,应对劳动教育内容进行整体性把握,全面覆盖这三种劳动类型。大中小学要根据各学段差异,围绕上述三种类型的劳动明确各自的劳动教育内容与具体要求,合理安排各学段的劳动内容,发挥好各类劳动教育内容的不同育人作用。

(二)劳动教育实施场域的整体性

家庭、学校、社会是相互独立又密切关联的教育场域,共同组成一个劳动教育的施教整体。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域,分别以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形式占据了学生的整个生活。遵循学生的生活成长规律,在应然取向上,劳动教育的实施应使家庭、学校、社会在时间和空间上互相衔接,协同配合,联合发力,任何一方的缺失与不足,都会导致劳动教育在时空上的断裂,进而严重削弱劳动教育的整体效果。

劳动教育是一个综合工程,然而,在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往往狭隘地将育人之责全部推给学校,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缺位严重。学校是教育实施的主要阵地,但不能因此就将学校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唯一场域,这种夸大和泛化学校劳动教育功能的错误认识,将会严重阻碍劳动教育的开展。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应破除劳动教育时空上的“窄化”,除了学校,家庭与社会都是劳动教育的重要施教场域,三者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学校在继续发挥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规范落实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时,要加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形成劳动教育生态,共担育人之责。家庭是劳动教育不可或缺又极易被忽视的重要场域,是学生“首先”而且也是“终身”受教之所,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要凸显家庭的重要作用,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实现劳动教育日常化。另外,劳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社会的重要支持,社会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应合理开发与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同家庭、学校一起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三)劳动教育实施学段的整体性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由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等不同层次的子系统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各子系统之间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各学段的劳动教育既具有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和功能,但又并非完全独立、各自为战,各子系统共同服务于劳动教育系统的整体发展。各学段劳动教育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与“衔接性”,都是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学生教育的影响具有“一致性”与“连贯性”。

综观我国劳动教育的开展现状,严重脱离了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阶段性和顺序性”的一般特点,普遍存在各学段劳动教育“衔接性不强、层次性不够”的问题。学段之间衔接不连贯,劳动教育目标缺乏层次性,劳动内容“混同化”“分散化”都严重影响了劳动教育整体效果的发挥,阻碍了劳动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根本目标的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渐进性”“系统性”特征,要发挥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系统功能,就应从整体性上组织调节好构成系统各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摒弃以往各学段“各自为战”的不良状态,改变各学段简单重复、断层脱节等不良现象。实施劳动教育应按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序列循序渐进,“拔苗助长”与“陵节而施”都会影响劳动教育效果。劳动教育内容的确定和教育方法的选择,都应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考虑他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发展特征,有区别、有重点地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使劳动教育在各学段协调、连贯有序开展。

(四)劳动教育过程的整体性

加强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劳动观念的树立、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技能的培养等都非一时之功和朝夕之事,学生从“被动劳动”到“主动劳动”,从“劳动兴趣”发展成“劳动习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慢慢渗透、引导的过程。同时,劳动教育既面临当下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还需面对关系未来的长远问题,劳动教育是“解决历史问题、回应现实需要、面向未来发展”的时序性与过程性统一。

近年来,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两份文件相继发布,使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成为普遍共识。与此同时,各学校在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与有益探索,在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重视劳动教育的时代正在“回归”。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当前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与误区。在劳动教育开展初期,应坚持问题导向,在劳动教育整改上发力。另外,劳动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意蕴和形态[4],如何认识和把握劳动教育的“新时代”性质,回应培育“知行合一”的时代新人的深切需要,成为摆在学校、家庭、社会面前的待解命题。因此,我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针对劳动的新形态和劳动教育实施的一些新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深入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把握劳动教育的规律,不断改进劳动教育的工作方法,加大推进力度,才能把劳动教育推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二、劳动教育开展亟待整体性视野

在我国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由于对劳动教育的理论内涵缺乏全面把握,对劳动教育育人价值和实践逻辑认识不清,将素质教育观念窄化为“劳育缺失”的四育,将“劳动教育”内涵窄化为“劳动”,将劳动教育形式窄化为“体力劳动”,将劳动教育的目标窄化为“技术教育”。这些误区不仅严重违背了劳动教育的发展规律,而且也阻碍了我国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与全面落地。基于此,为促进我国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开展,首要问题就应给予劳动教育以“整体性”关注,厘清劳动教育的几个误区。

(一)将素质教育观念窄化为“劳育缺失”的四育

德智体美劳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基本构成,坚持“五育”并举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价值基础,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国“五育”并举常常落虚,社会上“重智轻劳”问题尤为明显。究其根源,劳动教育被轻视有着复杂的因素:从传统观念来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价值取向仍在较大程度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从现实角度审视,在“唯考试、唯分数、唯智育”的情形下,教育落入了应试教育、功利性教育的窠臼,导致劳动教育让位于知识学习;从家庭教育来看,家长过度溺爱、处处代劳,学生受升学率的影响忙于学习,导致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欠缺,劳动意识淡薄;从整个社会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拈轻怕重、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等不良社会风气使部分青少年劳动价值观严重扭曲。

素质教育是劳动教育在场的教育,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辩证统一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1]。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劳动教育……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5]。劳动教育是“各种教育的统领”[6],正如马克思指出:“只要社会还没有围绕着劳动这个太阳旋转,它就绝对不可能达到均衡。”[7]因此,开展素质教育必须遵循教育的育人逻辑与学生成长规律,重新发现和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从哲学的整体视角抓好劳动教育。

(二)将劳动教育内涵窄化为劳动

劳动教育作为一个复合概念,是以劳动为载体的教育。审视我国当前的劳动教育,广泛存在将“劳动教育”简化为“劳动”的现象,致使劳动的教育功能被消解。在劳动教育实践中,要么劳动因缺乏教育设计,导致劳动教育或简化为生产性的劳动或畸变为形式化的劳动;要么因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正确的教育引导,导致劳动教育或被误用为规训学生行为的惩戒手段或被异化为休闲性的娱乐活动。劳动教育的种种“变体”,追根究底在于割裂了劳动与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混淆了劳动与劳动教育两种不同的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的实践形态,是劳动与教育的统一。劳动与劳动教育是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教育场域中的劳动区别于其他场域,通过“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培养受教育者多种素质”[8],它不以“生产创造”为首要目的,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教育性是其首要属性。但也应注意,劳动作为教育载体,是劳动教育的必要条件,脱离具体的劳动形式,劳动教育就是“纸上谈兵”“形同虚设”。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教育是劳动与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有教育意义的“劳动”,促进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以通达素质教育“培育全人”的教育目标。劳动如果缺乏“育人导向”的教育设计,为劳动而劳动,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劳动有余而教育缺失”的局面。在这种劳动教育实践中,非但无法保证劳动的正面教育价值,甚至还会带来负面的教育效果。

(三)将劳动教育形式窄化为“体力劳动”

审视当前,社会上部分人对劳动教育的认识简单片面,把教育场域中的劳动片面等同于单一的体力劳动。这种对劳动教育的误解与歪曲,不仅遮蔽了劳动教育的本真意蕴,起不到劳动教育的积极作用,还可能会严重误导学生对劳动概念的全面与正确理解,甚至会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排斥心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并非狭隘地专指体力劳动,它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作为不同的劳动形态,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既不把其中某一种劳动形式理解为劳动的全部,也不以其中一种形式否定相关联的另一形式”[9]。

劳动教育包括但不等于体力劳动。开展劳动教育需坚持“劳作”之本性,重视体力劳动的教育价值,使学生在躬身实践中出力流汗、磨练意志。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有疲乏的劳动……人才会以热忱的心去对待周围事物[10]。同时,劳动教育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人类劳动形态不断演进,劳动教育也要同步改变劳动教育旧形态的思维,强调“体脑结合”。随着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生产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纯粹意义上的体力劳动大为减少,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加,劳动新形态不断形成。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应依据劳动形态的演进,与时俱进地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调整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培养学生既尊重体力劳动,又重视脑力劳动尤其是具有创造能力的复杂脑力劳动的“新劳动意识”,形成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方向。

(四)将劳动教育的目标窄化为“技术教育”

劳动教育不等于劳动,也区别于技术教育,它以提高受教育者劳动素质、劳动能力的方式,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劳动技术教育服务于社会生产,其教育目标在于生产劳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劳动教育具有双重价值,既具有服务于社会生产的经济价值,又具有服务于人的生长的教育价值,其教育目标在于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培养。

然而,在我国目前的劳动教育实际中,往往过于关注劳动教育的工具理性,关注生产性的经济价值,劳动教育被窄化为单纯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等“外在化”能力的培养,而对劳动教育的价值理性、劳动的生长性教育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与劳动精神的培养。这不仅遮蔽了劳动教育的育人“全貌”,还可能将人物化为“经济人”“技术人”,偏离劳动的育人本质[11]。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开展包括但不限于以往的劳动技能训练,真正健康的劳动教育不仅注重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关怀学生劳动精神和劳动观念的培养。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基于人、发展人”的教育,它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幸福”为价值目标,强调对受教育者“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整体建构。

三、整体性视域下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一个整体性范畴,因此,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劳动教育实施的内在要求,也是劳动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对策与方法。只有直面劳动教育实践中的各种“窄化”问题,围绕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以整体性思维,形成“观念——行为——结果”全链条方法体系和工作实践体系,实现劳动教育全方位、诸领域、各要素间的深度融合,才能增进劳动教育育人实效。

(一)在观念维度,重塑新时代劳动价值观

确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是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前提。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这是实施劳动教育必须遵循的圭臬,家长、老师以及社会成员秉持何种劳动价值观,就会以相应的理念与态度实施劳动教育,进而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开展劳动教育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应从源头上引导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实施主体首先转变劳动教育观念,重视劳动教育。

1.转变劳动教育实施主体的劳动教育观念

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加强劳动教育首先应在观念上清除沉疴积弊,加强对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认知,并将其贯彻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竞争压力下,家庭与学校普遍“重智轻劳”“学习唯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因此,必须与时俱进,转变家庭、学校、社会的劳动教育观念,加强教师和家长对劳动教育的正确思想认知,形成劳动教育的理性自觉和育人共识,否则,再完备的劳动教育计划都有可能囿于形式,陷入空谈。只有教师、家长、社会成员都提高对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认识,形成普遍意义上的价值认同并内化为统一的行为规范,方可为开展劳动教育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2.引导受教育者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首要任务。然而,社会上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潮严重消解了传统的劳动伦理,对青少年的劳动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冲击[11],部分学生对劳动及普通劳动者的认识出现了严重偏差。为有效应对上述问题,使学生有效抵御错误观念侵蚀,纠正偏差言行,激励担当奉献,在劳动实践中做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必须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养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帮助学生理解劳动是创造财富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形成“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正确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形成“劳动不分高低贵贱”和尊重劳动成果与劳动人民的价值态度,使学生长大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二)在行为维度,构建“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协同育人体系

劳动教育实施场域的整体性决定了提升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将劳动教育的时空延展到家庭与社会场域,统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教育力量,构建劳动教育良性互动机制,形成方向一致、时空衔接、作用互补的劳动教育实施网络,全方位、全过程助推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1]。

1.强化学校主导作用,推进劳动教育规范化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学校应主动承担起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优势,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劳动课程教育与劳动实践活动:在课程开设上,为扭转我国现有课程体系中“五育”发展失衡,劳动教育长期处于弱势的局面,各级各类学校应明确劳动教育的课程地位,把劳动教育作为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开齐开足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在内容设置上,立足劳动教育实施学段的整体性,形成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链条,在知识逻辑、技术逻辑与价值认知逻辑上有序衔接,形成纵向贯通各学段、横向衔接各学科的劳动教育课程框架;在教育目标上,利用劳动教育课程,强化各学段学生的劳动教育价值观,培养学生劳动认知、劳动技能、劳动情感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学校应当回归到实际的劳动实践之中,把劳动实践纳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规划:在实践内容上,梳理学校现有的自发的、零散的劳动实践活动,针对大中小学不同学段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类劳动类型进行科学编排,让劳动教育实践开展更加科学、规范、完整;在实践方式上,创新劳动教育方式,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学校,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创岗拓面上,联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家庭、学校、社会贯穿机制,积极搭建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大平台,利用好家庭的日常生活资源,依托丰富的社会资源,广泛而创新地开展形式多样、“知行合一”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2.重视家庭基础作用,推进劳动教育日常化

从学生的发展序列而言,家庭具有“早期优势”,是基础性与原生性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地点[12]。在劳动教育中,孩子们在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中形成最初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行为习惯,然而,目前在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错位、教养观念和方法的误区以及家长的不良劳动观念,导致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第一,在观念上,要引导家长重视家庭劳动,提高劳动教育意识,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第二,在教育方式上,应改变以往“金钱奖励式”与“劳动惩戒式”的劳动教育方式,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通过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孩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创造性劳动;第三,在教育内容上,把握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对孩子进行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劳动技能等多方面的教育;第四,在教育资源上,应充分开发利用家庭的劳动教育资源,把多方面劳动素养的培养放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不断提高孩子的劳动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同时支持与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校内外各式劳动实践;第五,在教育规律上,家庭教育应遵循劳动教育的规律,循序渐进,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孩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给予不同阶段不同重点的劳动内容。

3.发挥社会支持作用,推进劳动教育多样化

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大课堂”,具有内容广泛及方式灵活、资源丰富的特点,是家校劳动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公益组织等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利用各类社会资源,通过开放实践场所,增加劳动体验等方式,为开展劳动教育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在政府层面,进一步强化各级教育部门责任,抓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协同落实机制,统筹协调社会各类优质劳动教育资源。在企业层面,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开放劳动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与新型服务性劳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使学生感悟劳动的艰辛与价值。鼓励有条件的高新企业设立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在公益组织层面,搭建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基地,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劳动体验,使学生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形成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同时,加强劳动教育宣传引导,充分发挥融媒的传播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各类劳动“先进”与“典型”,营造全社会关心与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在结果维度,构建“多维面向”劳动教育评价督导体系

综观劳动教育实施的现实样态,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劳动教育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与实践走样。为保障劳动教育规范、有效实施,避免劳动教育落实环节上的形式化、无序化,还需要在结果维度强化考核结果反馈,构建“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面向“政府与学校”的督导检查和质量评估体系,通过“反馈效应”实现“以测促学,以评促教”的教育目的。

1.构建“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评价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劳动教育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劳动教育评价引导劳动教育发展,是劳动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因此,引领劳动教育纵深发展,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价值,需要用好“教育评价”这一重要抓手和关键一环。然而,纵观我国以往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存在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方式简单化,评价内容偏失,评价功能异化等一系列问题。

新时代应构建与劳动教育目标相符,以劳动素养为核心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倡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及“过程与结果两手抓”的评价方式,以“技能与素养相融”为评价内容,充分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在评价主体上,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劳动教育评价应由教师、家长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科学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劳动。在评价方式上,坚持过程与结果“两手抓”,改进结果性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提升学生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评价内容上,坚持评价内容多样化。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劳动综合素养的提升,健全人格与良好品质的形成,都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更是劳动教育评价的重中之重。在评价的功能上,把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劳动评价结果记入评价档案,并将其作为学生升学录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以劳动教育效果评价倒逼学校、家庭、社会重视劳动教育,学生落实劳动实践。

2.构建面向“政府与学校”的督导检查和质量评估体系

保障劳动教育的全面落实,不仅要面向学生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更要面向政府与学校建立和完善劳动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尤其是我国劳动教育的开展参差不齐,亟须加强劳动教育督导评估。在“督”的层面,劳动教育部门需积极开展“常态化”“全覆盖”的质量监测,对劳动教育的支持保障以及学校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督导与评估,并建立结果公开制度,依法依规而及时准确地将督政、督学、评估监测等结果向社会公开,使劳动教育督导流程“规范化”,结果“可视化”。在结果运用上,将监测评估结果作为衡量劳动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指标,并将其作为对被督导单位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不断完善责任体系全覆盖,全面落实主体责任,使劳动教育各方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以“高质量标尺”共同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导”的层面,劳动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专业性要求较强,劳动教育部门需从组织领导层面加强劳动教育条件保障,可成立“劳动教育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劳动教育实施主体的专业指导,从“跑偏纠正”与“优秀案例”推广正反两面[13],不断改进劳动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不断吸取劳动教育的基本经验,进而全面提高我国劳动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水平。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