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的四点思路

2022-03-24

理论探索 2022年5期
关键词:国家

梁 华

(1.陕西师范大学,西安 710119;2.中共陕西省委党校,西安 710061)

举国体制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最高目标,自上而下发挥强力作用来动员和调配全国力量,属于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着眼于国家整体利益和关乎国家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问题〔1〕,在国家战略安全受到威胁或者经济社会发展遇到“急难险重”挑战的国家级发展难题方面尤为适用。举国体制的运行不仅有着深厚的宪法基础,还以社会主义制度为运作根基,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组织保障,以民主集中制原则为根本遵循〔2〕。进入新时代,举国体制呈现出主动适应新一轮技术革命、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领域诸多变革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导向等新的时代特征,因此称之为新型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具有多方面优势,主要体现为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兼顾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竞争优势、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优势、凝神聚力于加强科技创新的战略优势等。2012年《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注重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在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作用”。2016 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也强调,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习近平2020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为攀登战略制高点、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支撑”〔3〕。进入新时代,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应对国家级“急难险重”等风险和挑战,需要在保留特质中对其加以完善。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新型举国体制的政治保障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党的领导是推进各项事业的关键,举国体制之所以能够发挥巨大作用,同样离不开党的领导。不断完善和发展新型举国体制,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是根本前提。

一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将党的领导嵌入国家治理体系之中,形成相对稳定规范的制度环境,保证全党上下步调一致、令行禁止。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形成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4〕86。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嵌入单一制的国家结构之中,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党的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等部门要贯彻落实,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党组织要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的党组织也要贯彻落实,党组织要发挥作用〔5〕。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融入国家治理有机体的方方面面,保障了举国范围内的思想统一和行动统一。实践证明,集中精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也只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有效避免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等问题。新型举国体制根本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复杂环境和紧急情况下谁来担当、领导和组织大规模协作的问题,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新型举国体制制度运行的基本要求高度契合,是其运行的根本前提。如今在波诡云谲的国际环境和日趋复杂的国内环境面前,只有中国共产党可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进而统筹协调动员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朝着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奋进。

二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习近平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6〕。党和国家领导多主体、大规模协作需要充分发挥“上下联动,全国一盘棋”优势,核心关键就是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一方面,发挥中央政府的统一指挥、组织动员、资源配置能力,为地方政府快速聚焦某一重大创新工程和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响应提供顶层设计方案,或为地方政府快速调动各类经济性与社会性资源提供制度框架与行动指南。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依据当地的发展实际、战略导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等条件,提升地方政府的自主决策能力、动态响应能力以及资源配置能力,进而实现新型举国体制下纵向不同层级的政府主体协同、政策协同、资源协同、能力耦合,最终实现新型举国体制下纵向联动的有效性与合意性〔7〕。在新型举国体制下,中央通过权力权威驱动引导行政系统调整注意力分配和行动方向,地方政府分级响应并依据当地实际及时调整响应策略,保证中央政令落地落实,省际间开展政治竞争与合作互助,促进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新型举国体制下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是在中央政府的主导下,地方政府通过“结对子”方式形成特定的地方政府间“对口关系”。中央政府是“对口关系”形成、发展和维系的主导者,地方按照中央部署,形成了“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对口合作”等相对完整的“对口关系”的行动结构,其实质就是文化传统、制度环境、激励约束机制等因素影响下的包括支援、帮扶、合作和竞争关系在内的政府间关系〔8〕。省际间对口关系是党长期执政过程中探索出的促进地区间均衡发展的制度创新,也是嵌入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更是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有效措施。在新型举国体制运行中,这种具有中国特色中央主导的“对口关系”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攻坚克难、凝聚合力、提振信心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法宝,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有效推动了短期任务完成与长期均衡发展相协同。

三要坚持和完善党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推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依法决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特别是新型举国体制这种涉及党和国家重大利益、重大事项的决策问题。要坚持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在整体架构上既强调科学有效,又强调统筹协调。在“民主”方面,体现在吸收多方面的意见和诉求,听取专业意见,坚持群策群力,使决策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和合法性;在“集中”方面,体现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科学部署、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提高效率,避免各决策相关方因利益、观点的冲突而出现议而不决、久议无果或错过最佳治理时机等情况。随着数字技术在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政府在决策科学化、服务高效化、治理民主化、精准化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党和政府一方面要充分尊重专家学者的意见,应用大数据辅助决策,崇尚科学精神,运用集体的智慧以科技手段对具体形势进行准确细致的分析研判,作出科学合理有效的部署。比如,在疫情防控等领域,引入大数据驱动、区块链与云计算等技术,以满足和适配当下科技化、网络化、扁平化、多元化等社会特征和重大疫情防控需求。另一方面要从党和国家整体性、全局性、战略性利益出发,统一领导、统一决策、统一指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的显著优势,不仅注重政治目标的达成,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平衡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和疫情防控等多重目标,保障国家治理效能的持续提升。

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夯实新型举国体制的经济基础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新型举国体制运行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仅使公有制经济保持不变质,同时又充满活力,释放出巨大的制度红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在“卡脖子”技术攻关、脱贫攻坚、新冠疫情防控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正是由于制度体系的不断创新发展,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不断优化以及制度和组织间相互作用,使承载新型举国体制运转的国家治理体系更加规范有序、协调顺畅、更加灵活高效、保障有力。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必须坚持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一要推动公有制经济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马克思恩格斯从揭示和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发现,无产阶级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后需要将生产资料集中起来统一调配,发展生产力,扩大经济总量,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苦大众服务。公有制经济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如何运用有效形式将其制度红利释放出来、如何激发出超越私有制形式的优越性和生命力等问题并没有过多的探讨和研究。中国共产党在创新探寻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诸多新的实现形式,充分解放发展生产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尤其是在改革实践中使抽象的原理转化为具体的运作形式〔9〕,创造了公有制多种灵活高效的实现形式,比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使公有制的潜在优势转化为激发生产效率的实际优势;公有制企业使国家能够集中有限资源用于急需的领域、行业,为资源的调拨、使用提供了保障和便利;公有制企业还扛起了社会责任,承担了许多社会职能,在基础性研发、精准扶贫、突发事件的救援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任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周期长、风险高、不确定性强等特征突出的领域,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要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积极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主体,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民生就业的重要保障,是市场活力和创新的重要动力源泉,是积极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主体,也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受到重视的程度不断提高。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附属和补充论”到“公有制、非公有制同等地位论”,再到上升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高度,从“国家通过行政管理,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体经济”到“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再到进一步明确“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发展成为保障政府税收和国家财力的定盘星,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城镇就业的强力“吸纳器”,在新型举国体制运行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演进及民营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在要求的回应,是对实现共同富裕正确路径选择的回应,是对人的行为理性及其利益诉求规律的回应,彰显了党在非公有制发展理论上的不断突破,制度性壁垒的不断消除〔10〕。这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深水区”迈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不断满足其潜在的制度需求、增加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与完善。

三要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更好结合,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市场的生产力属性,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这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同时,要驾驭其生产关系属性,尤其是市场的自发竞争会带来资本无序扩张、收入差距扩大等各种问题,警惕其最终可能侵蚀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破解这一难题,核心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同时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以及营造公平正义市场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当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这就决定了我国资本和劳动力之间并非对抗性关系,而是具有较强的合作性〔11〕。比如,新型举国体制在脱贫攻坚中的有效实施,“五级书记抓扶贫”,动员企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型举国体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应用,为确诊患者提供免费治疗,为全国人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这些政策措施都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独特优势。正因为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本与劳动力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才能够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时,既要“有效市场”,又要“有为政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2〕21,这是我们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深入推进的新阶段。新型举国体制作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产物,必然要求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地结合起来,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资源配置。为此,在政策目标上要兼顾政治目标和经济效益,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按照价格引导资源配置,通过价格引导要素自由流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重大利益和重要领域发展方面的方向引领作用,保障公平正义市场竞争环境,维护市场和社会秩序,协调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只有做到做好这些事情,才能为新型举国体制的不断完善奠定牢固的经济基础。

三、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多元主体协同的治理格局,筑牢新型举国体制的支撑体系

新型举国体制的有效运行,需要建立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多元主体协同的治理机制和治理格局,明晰政府组织与市场组织、社会组织之间的边界,促进各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商合作,保障国家治理体系获得动能,在平稳有序的轨道上高效运行。

一要推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结构。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统筹协调和整合作用,“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保落实”,充分发挥党和国家的政策规范和引导作用,调动全国、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从而完成重大战略任务。党通过政治上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了在社会中支持现代化建设的政治基础,使国家政策到达社会末梢。党的基层组织成为新时期提供多层次、针对性、个性化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党在政治引领、连接社会和领导社会建设方面体现出中国特色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推动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要促进国家行政权力、社会组织与居民自治相互合作补充,多元主体、多元利益诉求通过制度化、针对性的渠道得到回应和满足,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之中。另一方面,采取开放的形式,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以市场化机制为主进行组织和配置资源。要充分发挥党和国家政策的规范和引导作用,调动全国、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凝聚合力攻坚的力量,形成党组织、社区组织与民间社会组织相互补充、协同共治的治理格局。在新型举国体制运行中,我国基层广泛探索的党建引领社区精细化、网格化治理模式成为满足公众多样化、特殊性诉求的重要创新模式,在提升群众满意度和治理效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要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有效运行机制和平衡机制。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以中央政府为主,尽管有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参与,但均属于国有大一统体制下的组成部分,表现为政府机构的延伸或变形,在运行方面表现为系统的相对集中性和封闭性,以党政科层式组织机构进行组织动员和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改变政府大一统的局面,采取更加开放的形式,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以市场化机制为主进行组织和资源配置。尽管政府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在此过程中仍发挥主导作用,但尊重和保护个体、市场化企业和社会组织独立的意志与利益诉求也至关重要,表现为均衡治理结构导向下治理主体的多元协同。在新型举国体制运行实践中,按照自上而下的总体性诉求和国家权力逻辑,需要保留国家的自主性,尤其是对于单一制国家而言,国家层面的自主性和资源动员能力是国家能力的重要体现,但同时要改变国家对相关活动的直接控制和直接干预,并促使新的制度联结产生。为此,政府和个体的自主性均要受到一定的约束,不仅政府主体行为要受到约束,个体也要受到国家战略导向和战略意图的影响。同时,按照自下而上多样性诉求和公民权利逻辑,需要向不同诉求群体提供精准化服务。也就是说,在均衡治理结构导向下,在目标体系中要体现混合性绩效目标,不仅要体现国家目标,还要反映个体和社会组织的诉求和目标。国家权力需要逐渐转变行为习惯,克制权力支配的惯性,为社会成长和市场发育提供足够的空间,从而发挥国家行政权力、市场机制与社会自治三者积极互动协同而形成的合力〔13〕。在此基础上,还要形成均衡化的治理结构和组织体系,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有效运行机制和平衡机制,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协同。

三要实现国家、社会和市场三重资源配置和动员能力的协同。将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序社会结合起来,形成协同优势。一方面,国家仍然具有较强的动员和配置能力,在提供公共产品、公共基础设施及应对突发重大事件、实现国家意志和战略意图中具有较强的资源配置能力和动员能力。另一方面,在公共领域,更多的激发社会共同体的社区组织、自组织等力量,在推进局部公共领域的公共产品供给、社会秩序维护等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非特殊情形下,公益慈善、科技、城乡居民服务等领域组织动员第三方组织和第三方力量日益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经济领域更多地以市场体制和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以物质利益手段作为配置和动员的驱动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创造社会财富。特别是三者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情形下有着各自存在的边界和限度,要提供逻辑相互顺畅转换的制度保障,避免不同动员能力的过度主导或缺失,并形成协同运行的有效机制,切实形成政府维护公正、市场追求效率、社会实行自治的制度架构和保障机制。国家逻辑、市场逻辑、社会逻辑要有机结合,其中,国家逻辑保障秩序、市场逻辑提供动力、社会逻辑创造意义,以复合思维促进国家逻辑,以国家逻辑整合优化复合思维〔14〕。与此同时,要建立举国体制与常规体制的联动机制,形成二者运行的有效转换,将常规性治理的功能和特殊性治理的功能相结合,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克服各自的不足,实现二者功能的协同耦合。还要完善和优化新型举国体制治理结构,优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定位、职责以及职能,更多地发挥中央政府在顶层设计、价值理念倡导、战略规划制定、公共服务供给、组织协调和动员等方面的职能,突出企业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发挥中央企业、国家科研院和智库组织等在新型举国体制中的基础性、引导性和骨干性作用,彰显社会组织在自组织和协同方面的职能,建立多方参与治理的沟通协调机制、激励机制、组织机制,促进举国体制功能的耦合。

四、实现国家治理整体性与精准性的结合,优化新型举国体制的具体方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社会领域的众多变革、数字技术的革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都对新型举国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运行过程体现出从注重优先考量作为整体的国家利益逐步向“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与国家安危融为一体”的价值导向转变。虽然两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具体表现形式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将国家治理的整体性与精准性相结合是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的必然要求。

一要立足国家整体性长远性利益进行战略布局。围绕新型举国体制构建目标和战略取向,从制度创新、重点领域、重大工程、能力建设等领域率先突破。开展制度集成创新,以资源配置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制度创新和机制改革作为突破口,构建各类要素统筹衔接的举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15〕。在关系未来战略制高点的前沿战略技术方向、卡脖子的产业共性技术、重大装备(软件)等产业短板、关系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领域,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为战略抓手,建立“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机制,以及高质量发展导向下的重大项目集体攻关机制,完善组织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的创新组织体系,强化跨部门、跨学科、跨军民、跨区域力量整合,形成明确目标导向的“政产学研”联合攻关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新型举国体制要以促进国家发展和维护国家利益为根本旨归,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总体和局部、统筹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统筹自主自立与对外开放,不断攀登战略制高点,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促进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

二要尊重和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合理诉求。尊重并保护个体的特殊性需求,将个体价值与集体价值有效协调,引导个体价值、集体价值与国家价值导向趋向一致。在个体价值与集体价值导向之间实现较好的融合,就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范围地凝聚人民群众的共识,最大限度地激发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智慧力量,尊重其意愿、保障其权利,尊重首创精神、鼓励创新发展,把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统一起来,进行最广泛的全民动员,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既能做到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充分保障个人权利、增进人民福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受到国家经济实力等硬性条件的制约,为了完成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重点的重要目标任务,以意识形态、政治意志以及道德要求等方式进行动员,倾斜性配置有限资源,提出“不惜一切代价”等口号,以体现“人力、物力、财力”对国家重点保障任务的倾斜以及排除万难完成任务的决心,往往需要牺牲局部或个体利益,服从大局,在经济基础薄弱、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主要体现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大局意识、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等动员理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将政治动员和市场激励机制相结合,在资源相对丰富充足的情况下进行动员,更多地以不必牺牲或尊重保护局部或个体利益的方式进行动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动员理念除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大局意识等,还包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等动员理念。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物质基础条件的显著提升,从极度匮乏走向高质量发展,新型举国体制注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配置资源,注重尊重市场规律,注重投入产出和市场效益,在强调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价值取向的同时,也注重作为治理主体的企业和个体等其他组织的价值取向,尊重和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多样性特殊诉求,特别是在一般的、常态化情况下的个体权利,尊重个体自由选择的权利和正当的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三要将国家整体部署与多样性诉求的精准化满足相统一。在治理取向上,协调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注重速度和效益、秩序和公平,归根结底,是在确立和构筑公民权利本位的价值取向与国家权力主导的价值取向之间取得协调。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国家经济基础薄弱,资源匮乏,只能集中力量、保障重点,更多强调从国家整体布局、战略目标和长远利益出发,局部要服从整体,服从大局,短期内牺牲局部利益或部分群体利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经济社会转向高质量发展,党和国家推进现代化进程中致力于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要保障“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基本民生服务之外,还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环境、政治参与、社会地位、精神文化等方面较高的追求,这些需求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人的全面发展〔16〕。为此,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持续推进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尊重个人的合理诉求,尤其是运用数字化技术精准性满足不同群体的合理诉求,将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协同。通过针对性、个性化、市场化等方法不断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更加关注、回应和精准化满足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各方面的诉求,更加注重党政组织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协商合作,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作用,拓展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渠道,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以更为柔性化和个性化的公共治理方式建立人民满意的政府。不仅要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而且要以“不断促进”和“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导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将阶段性优先发展、局部率先突破与长远性统筹发展相结合,整体性战略部署与多样性诉求的精准性满足相结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的活力。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家有能力兼顾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注重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益,体现出更多治理的精准性、柔性化、包容性特征。新型举国体制需要在更高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发展环境和新的发展阶段下,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更高水平上统筹国家战略目标、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统筹相关主体的权利和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是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优越性的具体体现。进入新时代,要在保留特质中创新和发展,不断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家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复杂,面临的任务越来越艰巨,新型举国体制在有效应对国际国内风险挑战方面作用重大,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实现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法宝,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顺利实现的重要制度保障。新型举国体制在脱贫攻坚、“卡脖子”核心科技攻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得到有效的应用,新的社会实践赋予新型举国体制新的时代内涵,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在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环境和新的战略目标下,要结合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治理导向等去定义并逐步完善、规范举国体制,在持续激发国家治理效能的同时,推进治理的制度化,在追求有效性的过程中确保程序的正当性和规范性,不断深化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化探索。

猜你喜欢

国家
国家公祭日
国家
《12·13 国家公祭日》
正是吃鱼好时节!国家呼吁多吃鱼,这五种鱼你一定都吃过,但你知道好处都有什么吗?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看中了他吃国家粮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国家治理视角下对国家审计的再认识
国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