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密码

2022-03-24

理论探索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阮 博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 201620)

任何国家要真正地实现现代化,关键是要走出一条适宜的现代化道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64。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走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实现中国现代化征程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那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一条崭新形态的现代化道路,其何以能够成功?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密码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有效解答,既是从学理上深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的内在需要,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的应然指向。在笔者看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密码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

合规律性主要指涉的是对客观规律的遵循,即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合目的性主要指涉的是对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的实现,即将共同理想转化为现实。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乃是人类实践活动所应秉持的两大基本原则,也是评价一个国家现代化道路之成效的两个基本标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其既遵循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又集中体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愿望和意志,是一条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合规律性,突出体现在其正确反映了中国的社会存在,恪守和遵循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2〕38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国之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的具体状况,则构成了该国现实国情的最重要内容和最主要方面。因此,判断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是否合规律性,关键的是看这条道路是否与该国独特生产方式相匹配。“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3〕作为一条现代化新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绝不是随便臆想出来的,而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而走出来的,是基于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而走出来的。正是由于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中国的独特现实,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匹配,才成功开创出这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体来说,从性质上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是归属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历史阶段,因此当代中国所要走的现代化道路应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所展开的现代化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价值元素;从运行特征上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中国步入社会主义社会所经历的阶段,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然经历的阶段,因此当代中国所要走的现代化道路应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在这条道路上所展开的现代化彰显着丰富的“中国式特质”。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高度契合了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规律、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规律等,也充分彰显和遵循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亦是一条合目的性的现代化道路。“‘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4〕27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人民进行历史选择的结果,是中国人民集体意向的产物。没有人民的广泛性支持和普遍性参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可能开创,更不可能取得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功。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那么,中国人民为何会选择走上这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只有能够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5〕6中国人民之所以坚定地选择走上这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非形形色色的其他现代化道路类型,并非由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多么美妙动听的词句,而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真实地回应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诉求、理想期待和利益关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阅卷人”乃是人民,能否造福于人民是评判其是非成败的根本价值标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彰显着中国人民进行主体性选择以创造历史的过程,也折射着中国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价值旨趣。实际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高度契合人民对美好生活之向往的现代化之路,是一条切实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现代化之路,是一条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奔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之路。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乃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亮底色。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的历史真实地展示和雄辩地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都是围绕着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彰显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而展开其“道路叙事”的,是一条合目的性的现代化道路。

“一个国家走的道路行不行,关键要看是否符合本国国情,是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能否带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社会稳定,能否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能否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6〕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行”,在于其既是合规律性的现代化道路,亦是合目的性的现代化道路。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依照现代化的发展规律进行实践性展开,科学地解决了中国现代化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推动中国社会取得全面进步;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高度匹配,是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始终奉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聚合起无比强大的人民主体性力量。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并不是将二者机械地叠加在一起,而是使二者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其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合规律性是合目的性之前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只有遵循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规律,才能实现契合人民福祉的价值目标。其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之旨归。如果离开了造福于民的合目的性指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合规律性也就没有了实践归宿和落脚点。总而言之,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使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够牢牢占据真理的制高点和道义的制高点,这正是其成功的密码之一。

二、在承继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适时创新

任何发展道路的开辟与运行,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其历史脐带。“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7〕3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非一条从天而降的现代化道路,也不是一条骤然萌生的现代化道路,而是一条具有深厚历史性根基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其遵循着独特的历史逻辑,是一条在“传统”与“当下”的历史承接中展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现代化道路。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说明。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在传承中华文明基因和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的基础上实现时代再造的现代化道路。“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8〕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不是在断裂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并没有与绵长的中国历史文化血脉进行机械切割。实际上,作为一个拥有5000 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深厚文明传统和丰富文化根基,塑造了中国基本国情的文化样式,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发展注入了独特历史文化基因,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面向。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开创和发展,中华文明基因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得到了充分的赓续和延展。实际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绝非中华文明发展的异途,而是实现了“中华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现代化文明”这三类文明形态的有机融合,从而为中华文明带来了新生机。中华民族的诸多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创生发展中实现了更新与再造。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其既是一条充分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明智慧的现代化道路,又是一条建构和创造中华文明新形态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道路。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在充分吸纳中国近代史上现代化道路探索之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现“迭代升级”的现代化道路。现代化是世界各国文明演化的基本方向,也是中华民族从近代肇始就不断求索的历史宿愿。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苦难史,亦是一部现代化探索史。面对鸦片战争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下的巨大困惑,许多仁人志士苦苦探寻着中国现代化的实践进路,“洋务派”“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等诸多政治流派的现代化道路方案轮番上演。这些道路方案虽在一定范围内推动了中国现代化演进,但总体上都脱离了中国现代化的国情基础,最终均以失败落幕。“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来办,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7〕13中国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对现代化问题的殷切探求,为奠基于独特国情根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开创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萌生与实践,承接了中国近代以来其他现代化方案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宏图伟愿,并充分吸纳了这些现代化方案在实践运行中的有益经验和试错教训。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具有近代以来其他现代化道路方案所不可比拟的新要素。这至少体现在以下方面:在领导力量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道路,具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在依靠力量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紧紧依靠广大人民来推进的现代化道路,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在前进方向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在内容维度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道路,具有整体的发展格局;在发展样式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奉行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等,具有宏大的发展视野。归根到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之下高举社会主义旗帜的现代化道路,将近代以来中国其他现代化道路方案的经验教训有机熔铸到火热生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并通过焕发巨大的制度优势和运行效能对近代以来中国其他现代化道路方案实现了全面的“迭代升级”。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乃是一条对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进行“历史接力”基础上实现“再出发”的现代化道路。若从历史起点考察,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其实开端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之后,伴随着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之“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华大地上得以确立,自此之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实践便从理念层面转换到了现实层面,基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索亦逐渐地展开和不断地推进。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摸索与丰富性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创生积累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根基,也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摸着石头过河”,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如习近平深刻指出的:“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9〕13-14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虽是一种现代化道路之新形态,但其绝不是在“零公里处”直接出发的,而是对改革开放之前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史接力”。这种“历史接力”,既表现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索精神上的接力,也表现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总体走向、根本性质、价值原则和核心内容上的接力。通过“历史接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形成发展中收获了历时性的经验累积和智慧积淀。在进行“历史接力”的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征之下对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再出发”,它聚焦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鲜活实践,在多方面延展和升华了改革开放之前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基本意涵,为其灌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质。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同质性范畴,既对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之探索,又实现了有效的“历史接力”,还进行了新的“再出发”,展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宝贵品格,这是其之所以成功的一大奥秘。

三、融反思超越精神于博采众长之中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博采众长的现代化道路,它在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秉持文明交流互鉴的宽广胸怀,不断反思又广泛地汲取其他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有益成果。融反思超越精神于博采众长之中,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品格,又是其成功密码。

众所周知,现代化发轫于西方世界,西方现代化道路对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过去200 多年来,伴随着西方现代化道路所衍生的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法治化、理性化等,带来了人类重要的生产、生活和思维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在多方面实现了跨越式进步。“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10〕159实际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世界历史”和全球化背景下萌生的,是一条“后发式”的现代化道路。较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都在进行“赶超战略”,以广泛而迅速地学习借鉴人类现代化的有益成果。但需要指出的是,学习借鉴不等于简单复制嫁接。“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11〕西方现代化道路并非世界通往现代化目的地之唯一路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亦绝不是西方现代化道路之简单“翻版”。从性质上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根本的区分点。不同于以资本逻辑为轴心的西方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遵循科学社会主义价值准则、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但原则上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而且在对之学习借鉴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从而在总体上实现了根本超越。作为一条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逻辑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社会主义理念有机熔铸到中国现代化实践中,在利用资本力量的同时又遏制资本逻辑扩张,在谋求中华民族复兴的同时又推动世界共同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又致力于人民美好生活,在推进物质丰裕的同时又注重人的精神富足,在实现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又努力谋求生态和谐。因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够成功化解西方现代化道路无法根本解决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多重尖锐矛盾,并能够有效应对西方现代化道路衍生的诸多病灶。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虽是一条旗帜鲜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但绝不是现代化道路之“苏联模式”的“中国再版”。对于现代化道路之“苏联模式”,我们的确曾认真学习借鉴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亟需从满目疮痍的战争创伤中恢复,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匮乏,再加上当时严峻的国际环境,决定了当时我国的现代化道路探索只能是“一边倒”地以苏联为榜样。然而,伴随着现代化实践的日渐深入,党和人民逐渐意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之“苏联模式”蕴含着巨大的弊端,与中国国情并不完全契合。于是,“以苏为鉴”的反思意识和“走自己的路”的道路自觉逐渐生成。此后,伴随着对现代化道路之“苏联模式”的深刻反省和理性反思,党和人民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绝非“单数”。此后,在开辟和推进“中国道路”的历史进程之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亦孕育生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勇立世界现代化大潮并依托于中国独特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所延展开来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1〕。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与发展过程中,既得益于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道路模式的学习参鉴,也实现了对现代化道路之“苏联模式”的根本性超越。具体来看,这种超越至少体现在:从发展视野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开放的姿态汲取了东西方现代化道路之长,超越了苏联式“封闭保守”的现代化;从发展内容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现代化各内容维度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超越了苏联式“畸形片面”的现代化;从发展径路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秉持以和平发展思路来推动现代化,超越了冷战背景下苏联式“两级对抗”的现代化;从发展活力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着鲜明的改革创新品性,超越了苏联式“僵化停滞”的现代化。

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进程状态和目标指向,现代化的实现道路从来都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多样的。况且,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国情根基亦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现代化问题上,盲目排外、故步自封是不可取的,同时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亦十分有害。“我们愿意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不会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12〕27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其既广泛汲取了东西方各国现代化道路的有益成果,又在对东西方各国现代化道路进行深刻反思中生成了自己的崭新特质和鲜明优势。换言之,融反思超越精神于博采众长之中,既善于学习借鉴又不迷失自我,此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之道。

四、保持内在稳定与外在开放的适度张力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别于其他现代化道路类型,是一条具有确定性内在构造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够成功,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始终以守正的姿态保持着内在稳定,从而在发展流变中没有变色、没有偏向、没有走样,并不断发挥出自身的独特优势和运行效能。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内在稳定性特质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领导力量的稳定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创造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现代化之理论创造、制度创构与实践创新的智慧结晶。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最本质特征、最强大保障和最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运行的方方面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得以成功的根本保证。继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3〕。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若抽离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丧失了最根本规定性。其二,指导思想的稳定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所生成的现代化之路,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基本遵循。马克思主义作为真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作为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汇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性开创、胜利性展开的强大思想武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得以不断探索推进的理论底气。其三,价值立场的稳定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秉持人民性价值立场的现代化道路,始终奉行着人民至上的价值情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14〕实际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依托人民主体力量又持续造福于人民的现代化道路,以人民为中心是其不变的价值信仰。其四,目标指向的稳定性。从目标指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创生之初就一直承载着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目标指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初心使命”,也是其不断推进和拓展的深层驱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具有的内在稳定性特质,确证了其本质规定,凸显了其价值意涵,划定了其边界范围,聚合了其发展动力,也锚定了其前进方向。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具有的内在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其是一条力求稳定而封闭的现代化道路模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同时是一条彰显鲜明开放性气质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放性,首先体现在其是一条以开放的胸襟虚心学习和广泛借鉴他国优秀文明成果的现代化之路。“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4〕259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之上和中华文明之中,又充分吸纳各国现代化道路探索中的文明成果和有益经验,展现出自信开放、兼容并蓄的可贵品格,充满着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的精神气质。另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放性,还突出表现在其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生命体”,随着时代的新发展、实践的新要求、人民的新期待而不断地优化更新。例如,自改革开放之初至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阶段性重点任务实现了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转换到“促进人民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再转换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转换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际上,自改革开放初期至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内涵要求已经得到全面拓展提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直在与时代俱进、与实践同行、与人民共振中展现出开放性的品格,正越走越宽广,并承载着世界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的希望〔15〕。

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兼具内在稳定性与外在开放性的现代化道路,是“坚持”与“发展”的有机统一、“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稳定性,能够保证其不迷失方向,不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外在开放性,能够保证其旺盛活力,不走上封闭僵化的“老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内在稳定性,是其外在开放性之前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外在开放性,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其内在稳定性。在内在稳定与外在开放之间保持适度张力,正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之道。如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只有稳定性而没有开放性,就会重蹈现代化道路之“苏联模式”的覆辙,在僵化停滞中将自身生命力与优越性逐渐消解;如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只有开放性而没有稳定性,就很可能在迷失方向中自我放逐到西方现代化的邪路上去,从而陷入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泥潭中难以自拔。正是由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保持内在稳定与外在开放的适度张力,才使其展现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机活力。

五、追求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有机耦合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够成功,还在于其不是好高骛远式的现代化道路,不是盲目跃进式的现代化道路,也不是主观臆想式的现代化道路,而是建立在对时代特征和“中国问题”的精准把握之上,具有强烈的务实精神和现实针对性,是一条以强烈“问题意识”为导引的现代化道路。

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发展的历程考察,以问题为导向的现实性原则一直是其鲜明特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原初出场,对接的正是世界现代化的时代潮流,指向的正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问题逻辑。改革开放初期,基于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邓小平以“小康之家”来诠释“中国式的现代化”〔16〕132,并没有简单套用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标准。1987 年,邓小平还以务实的态度提出了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17〕226。后来,这一战略构想正式写入了党的十三大报告之中,成为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三步走”发展战略,是立足“中国问题”的富有实事求是精神的发展战略,它首先要解决人民温饱问题,既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最大实际,也找准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问题和现实基础。经过多年持续奋斗,在“第二步走”发展战略的目标即将实现的时候,党的十五大又对“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三步走”战略进行了细化,提出了新的“小三步走”发展战略,从而明确了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发展思路。伴随着国家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准的不断提升,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最初标识的“小康”之内涵亦不断丰富提升,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便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跃迁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有了新的任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便展现出崭新风貌,但是,新的问题,如共同富裕的实现、经济的持续繁荣发展等,也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面临新任务。由此可见,问题导向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的一根红线,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大法宝。实际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具有强烈现实性关怀的现代化之路,“中国问题”始终是其依托的基石。“中国问题”的最新变化,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动态性调整的根本依据。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是一条具有强烈问题导向的现代化道路,而且是一条目标导向鲜明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道路,承载着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的美好夙愿。从世界向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亦是一条和平性、开放性、包容性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蕴含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指向。实际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一条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现代化道路,亦是一条为世界谋大同的现代化道路。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虽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而走出来的,但却有着远大的理想追求和崇高的目标愿景。“我们现在做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情,但不能忘记初衷,不能忘了我们的最高奋斗目标。”〔18〕79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虽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而走出来的,但却有着远大的理想追求和崇高的目标愿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其实就是一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共产主义事业达到现实统一的现代化道路,它既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现代化之路,也是架设通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现代化道路之桥。开辟中华大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境界,推动中华巨轮不断向社会主义更高阶段迈进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宏图伟愿。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虽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却折射着鲜明的理想性特征和目标导向,具有超越现实的前瞻性品质。正是在确定方向、明确愿景、远大理想的目标导向之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会持续地弥合“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辩证关系中不断深入发展和成功推进。

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方面秉持了务实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又坚守着高远的目标追求,是追求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有机耦合的现代化道路。若抽离了问题导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会丧失现实根基、依托基础和实践指向;若抽离了目标导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会走向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短视主义的歧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追求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有机耦合,折射着其强烈的现实性品格与理想性品格的辩证统一。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发展中,其实是以其理想性引领其现实性,又以其现实性进一步印证其理想性。关于理想性与现实性之关系,毛泽东曾精辟地指出:“我们是有理想的现实主义,或者叫做革命的现实主义,我们不是无原则的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是原则性,现实主义就是灵活性,理想主义的原则性与现实主义的灵活性要统一起来,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的现实主义。”〔19〕36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追求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有机耦合,既以务实的精神真抓实干破解难题、踏石留痕,又以高远的目标牵引方向、激发动力,映射出的是一条具有鲜明“革命的现实主义”品格的现代化道路。这条具有鲜明“革命的现实主义”品格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了现实性与理想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互动,这正是其成功的重要奥秘。

六、坚持立足本土而又胸怀天下

“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4〕29在实现现代化问题上亦是如此。一个国家具体选择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必须牢牢立足于该国的具体国情。若无视本国现实国情,盲目地照搬他国的现代化道路模式,其结局必然难逃失败之厄运。“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20〕在中国这样的具有十几亿人口、5000 多年悠久文明历史、幅员广袤辽阔的社会主义大国实现现代化,在世界史上没有先例可循,“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8〕。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而探索出来的现代化新路,彰显出鲜明的“中国式”特质。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立足本土的现代化道路,它所面向的乃是“中国现实”,所展开的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之“中国实践”,所凝结的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之“中国经验”,具有鲜明的“本土指向性”。

具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土指向性”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从生发机理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摆脱“挨打”、解决“挨饿”、对抗“挨骂”的艰难奋进中逐渐摸索出来的,是中华民族在迎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之伟大飞跃中逐渐确立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不走“老路”、避开“邪路”、坚定“正路”的实践探索中逐渐巩固起来的;其二,从文明根基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基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滋养之上,是中华文明发展逻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逻辑之创新性汇合,是在中华文明之新生发的基础上实现的社会主义文明之新创造和现代化文明之新形态;其三,从实践意涵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现代化的当代中国实践样态,是亿万中国人民现代化火热实践的整体呈现,映射着中华民族在现代化实践进程中的崭新气象;其四,从目标指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创造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之路,是将中国建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是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现代化之路,它凝结和承载着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关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生活幸福的目标愿景。可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围绕“中国问题”、依托“中国国情”、秉持“中国价值”而生成的现代化道路新形态,是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新路,具有鲜明的本土性特色。正因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牢牢立足于本土的现代化道路,因此其展现出高度的与中国现实国情的契合性、适配性、针对性,从而能够走得对、走得通、走得好。

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既具有民族性意涵,也具有世界性意涵,是一条既立足本土又胸怀天下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形成,着眼于全球化中各国互动交融的大势,立足于世界现代化在反思中更新迭代的大潮,生成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剧烈调整的大局。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道路探索中正反两方面的实践得失为经验参鉴,并在扬弃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之“基本内核”的基础上以海纳百川的开放姿态吸纳其有益成果,并广泛汲取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在探索现代化道路中的经验教训,从而具有宽广的全球性视野。实际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够成功,既在于其牢牢立足本土深植于中华大地中,也在于其胸怀天下具有博大的世界气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不仅充分阐明了“现代化≠西方化”的逻辑理路,而且诠释了“现代化逻辑≠资本逻辑”的内涵要义,还有力确证了“现代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的价值判断〔21〕。正因为如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能勇立于世界现代化潮流之上,具有跨越国别、跨越制度、跨越文明的世界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2〕8。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其独特的本土性立场充实了世界现代化道路体系,破除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刻板印象”,跳出了将西方现代化道路奉为“神话”的思维窠臼,终结了现代化问题上的“历史终结论”,彰显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中国样本。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形成背景、问题导向、内容向度、战略选择等方面所展现的世界视野以及所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既是其成功的关键要素,也是其为世界其他国家解决现代化问题提供智慧启示和实践参照的根据所在,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格局。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立足本土与胸怀天下相结合,其民族性向度与世界性向度相互交织、彼此交融。一方面,“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必须兼容走向现代化的多样道路”〔23〕。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都具有浓厚的本土立场和民族底色,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鲜明昭示,亦是世界现代化呈现样态之真实反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现代化道路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世界上精彩纷呈的现代化道路体系中的一种,它是在遵循世界历史演进和人类文明发展普遍性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和自身条件而开创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强调:“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24〕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不是“与世隔绝”基础上的“自娱自乐”,它的本土立场中蕴含着天下情怀,它的民族性内涵之中折射着世界性意蕴。实际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之道也来源于对世界现代化潮流的精准把脉,同时又能够反哺于对现代化之“世界之问”的科学性解答。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才具有突出的世界意义:生成了一条不同于“西方模式”的现代化发展之道,大大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独立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信心,并为解决人类现代化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综上所述,正因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坚持立足本土又胸怀天下的现代化道路,所以其既是一条成功的契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也是一条成功的可以为世界各国提供重要范本的现代化道路。面向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19〕。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