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方法与艺术想象之间:扎根理论方法的特性、困境与补足

2022-03-24王宏伟

关键词:质性扎根关联

王宏伟

(1.天津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300387;2.牡丹江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一般而言,就人文社会研究来说,发现、建构和创新是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三条基本路径。就发现而言,主要是指通过研究和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的现象,发现隐藏于历史与现实中能够揭示、解释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就理论建构路径而言,主要是指研究者充分利用历史和现实的条件、方法或研究工具,对某一种或某一类社会历史现象或事件进行解释,建构规范性或经验性理论;就理论创新而言,顾名思义,就是超越既有的理论“定见”而进行的部分性的或者是系统性、体系性的理论创新,形成一种新的解释社会历史发展的研究理论或模式。可以说,这也是理论研究、发展和形成的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既可以相互独立、自成一体,又可以相互递进、互为条件,共同形成相关领域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理论研究和发展的基本路径。理论研究与发展离不开方法,一种方法工具的运用也是发展、构建甚至创新理论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之一。一直以来,尤其是近代以降,人文社会学就一直有一种“科学化”的学科发展冲动和趋势,努力将人文社会学通过与自然科学研究“类似”,或者定量研究方法论的方式来转变为人文科学或者社会科学。这种趋势就是希望能从复杂的人类行为和社会系统之间窥探和希求一种确定性的因果联系、发现因果规律,或者构建因果理论,以图揭示、解释或者指导历史与社会现象。但是这种努力在人文学科或者社会学科中总是缺少一种“艺术的”气质和方向感,我们过于重视理性和科学这种确定性的因果关联,而忽视了“非理性”这一性质完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研究的满足或缺陷性的补足。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考察社会活动和人类行为时,进行解释的目标设定模式既是“可能的”,也是“可领会的”,需要客观科学考察与主观艺术运思的二重运用和结合。“至少在原则上,我们不但可以把自己的目标设定为:对人类行为进行解释是‘可能的’——在符合我们法则性知识的意义上,则是‘可领会的’。”[1]84这也就是说,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在努力排斥实证主义研究进路或直觉主义研究进路,他努力推出的是一种基于对“因果兴趣”考察的,介于甚至于融合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客观考察与主观反思、科学方法与艺术想象之间的一种研究径路,强调客观与主观、实证与人文、科学与艺术之间的二重性运思。任何实证的方法在发现、建构新理论的同时,对于理论创新都表现出一定的困境和不足。本文正是基于此种认识之上,分析扎根理论与方法作为一种方法在理论建构和创新中具有的困境和不足,以及如要通过一种“艺术想象”的思维和方法进行补足。

一、扎根理论方法的兴起、争论与发展

扎根理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提出,是力求补足定量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局限,填补定量与定性两种研究方法之间的鸿沟,弥补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之间的隔阂,在批判定量分析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而形成的。“简单的说,扎根理论方法包括一些系统而又灵活的准则,让你搜集和分析质性数据,并扎根在数据中建构理论。”[2]3这也就是说,研究者就某一社会事件、现象或主题在进行研究之前力戒主观预设或理论假设,需要尽可能地摒除主观偏见或理论预设,径直在事件观察、实践考察、田野调查或者原始的资料中进行不同类属的归纳,归纳总结出经验概括,发现他们其中的相关性和关联性,最后提升出一般性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3]58我们可以看出,扎根理论是围绕某一社会事件、现象或主题,从资料收集中寻找经验证据出发,经过不断的归纳总结和提炼,寻找出具有一般性意义关联性的核心概念或核心归属,凝练总结或抽象出一个新的概念或思想,进而归纳为一般性、系统性的具有解释力的理论。在方法运用上而言,这种理论方法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在方法论意义上而言,这是理论方法是一种整合了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的后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更注重对既有理论“定见”的证伪。

(一)扎根理论方法的兴起与争论

所谓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人文社会科学质性研究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构建理论的工具、方法和方式。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从历史背景来看,20世纪60年代正是人文社会研究领域行为主义科学大行其道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复杂的量化方法在美国获得主导地位,量化研究方法支配了美国的人文社会研究领域。但是量化研究也日益暴露出自身在人文社会研究中的不足与缺陷,比如过于注重样本代表性,却忽略了主题或问题自身的深层次研究;人文社会现象自身具有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等特征,难以使用统计等量化方法进行研究;量化研究促使理论研究追求精致化,难以发现新理论或理论创新。可以说,这是一个人文社会学质性研究逐渐失去其量化研究基础的时期,却又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格拉泽和施特劳斯以量化研究批判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扎根理论,当然这也深深受到量化研究的影响。量化研究逐渐受到诟病,质性研究在努力吸纳或者改造量化研究,也在一定意义上使二人提出的质性研究和扎根理论方法导致两者之间的争论不断。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研究大行其道的时期,大部分学者执着于社会活动现象和人类行为的量化研究,运用统计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技术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来进行人文和社会研究,抱持所谓“价值中立”原则,认为质性研究“印象式的、轶闻式的、非系统的和有偏见的。”[2]6格拉泽和施特劳斯的著作《扎根理论的发现》一书,以扎根理论方法为代表的质性理论对量化研究提出了挑战和方法论策略。从其本质而言,其挑战和策略就在于将认识论批判和行动准则逐渐统一了起来。正如他们所言,“系统的质性分析拥有自己的逻辑,能够产生理论。”[2]7如果想要使扎根理论方法挑战成功,那就需要解释量化研究者的挑战和质疑,这主要包括:[2]8质性方法兼具印象主义和非系统化的特性;质性研究数据搜集和数据分析是分别单独进行的,是两个分离的阶段;质性研究只是一种“更严格”的量化研究方法的先在步骤;理论与研究存在天然的“鸿沟”;质性研究不能产生理论。

面对如上的质疑和挑战,格拉泽和施特劳斯坚持对研究对象的抽象性、概念性理解,关注对社会过程的抽象理论解释进行建构,对扎根理论提出了如下的规定:[2]7数据搜集和数据分析这两个步骤可以统一、同步进行;从数据搜集分析中进行分析代码和类属的建构,而不是从预想的逻辑演绎前提中进行建构;进行持续不断的比较,需要涵盖每个阶段不断的比较;理论建构可在数据搜集和数据分析的每一个阶段和步骤进行;需要建立备忘录,进一步详尽完善类属、明确类属间的属性或特性,并对各类属间的意义进行定义,以便发现差别和“缝隙”;样本抽样是为了进行理论构建,而非人口的代表性;文献述评需要在形成独立的分析之后进行。同时,这也是一个扎根理论方法的实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质性研究的扎根理论方法将数据搜集和分析、数据非系统化与类属系统化、研究过程控制和分析力度、理论构建与研究之间都统一了起来,建立了数据或者事件与理论之间的关系,使扎根理论不再成为量化研究的一个先在步骤。

(二)扎根理论方法的发展与流派

一般而言,从价值取向来看,扎根理论离不开定量分析研究,建基于一定量的资料搜集分析和数据样本分析,属于实证研究范式;从理论视角上来说,扎根理论需要在对原始资料进行分析和持续比较,发现意义关联性,属于解释主义范式;从研究方法上来说,扎根理论需要从研究者本人主观的问题意识出发,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的多种方法,寻求研究对象之间的意义关联进行理论建构,属于质性研究;从研究形态上来说,扎根理论需要大量运用实地勘察、观察法、访谈法、个案研究、资料归纳等经验性方法,属于经验研究范式;而从认识论(哲学基础)上来说,扎根理论依赖于一定量的资料搜集和数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理论建构,它又属于建构主义范畴。从发展中可以看出,扎根理论是一种试图整合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的一种综合性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的发展一直在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张力之中进行,也在试图摆脱量化研究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方法论。也就是说,扎根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之所以摆脱量化研究的一个先在步骤的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为了获取作为一种可靠的研究方法的合法性。这种合法性的获得在于其努力嫁接甚至于融合两个彼此矛盾且竞争的方法论传统,也就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实证主义和芝加哥学派的实用主义及田野研究。”[2]8可以说,质性研究中的数据搜集和分许的工具方法、抽样方法、级别编码等都具有量化研究的特征;实用主义的符号互动理论、民族志研究方法等则是典型的质性研究特征。格拉泽和施特劳斯开创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被应用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并逐渐与其深度结合,促使扎根理论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催生出新的分歧与演化,并逐渐演化为扎根理论的三个流派:一是经典扎根理论(又称自然涌现论),二是程序化扎根理论(又称互动涌现论),三是建构主义扎根理论(参与建构论)。

二、扎根理论一般性方法的基本特征与困境

从扎根理论方法的溯源与发展、及其定义来看,扎根理论是一套原则和实践,而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是一种“方法论原则、诀窍和要求”[2]12,或者“处方和包装好的程序。”[2]12从其原则来看,扎根理论必须得有经验的证据支撑,重点是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新的理论,而其特点却不在其经验性。一般而言,扎根理论的提出者声称要“填平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尴尬的鸿沟”,也就是说,“扎根理论不仅强调系统地收集和分析经验事实,而且注重在经验事实上抽象出理论,因此被认为较好地处理了理论与经验之间的关系问题。”[4]328扎根理论特别注重从社会真实事件、社会现象或行动实践中产生理论或建构理论,而且真实理论一定存在于资料搜集和数据分析之中,需要在资料或数据之间关系中去寻找、抽象和建构。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原则

1.在资料之中建构理论

扎根理论注重从资料和数据中抽象出一般性、系统性的具有解释力的理论,认为只有通过资料和数据的广泛搜集和深入分析,寻找类属和核心类属,围绕核心类属发现、建构一般性理论。其实,这是一个对各种资料和数据不断抽丝剥茧、归纳总结、寻找核心类属的轮回过程,也是一个从下往上将资料和数据不断扬弃提升、凝练抽象、形成一般理论的反复验证、螺旋上升过程。这就需要理论与资料一定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吻合,吻合程度越高,理论的可检验性就越强。这就需要从一个问题切口入手,围绕问题进行资料搜集和分析,不断的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一种实质理论,而非形式理论,这也是扎根理论的不足。研究者问题意识决定了资料的范围和广度,研究者的问题意识以及认识判断,也在一定程度影响着资料搜集的偏好范围。同时,在资料分析中难以摆脱研究者的主观倾向和价值判断。

2. 需要对理论保持一种高度的敏感性

发现、建构甚至创新理论是扎根理论的主要目的,研究者需要甚至必须对理论保持一种强的敏感性。研究者在扎根理论方法的各个环节保持一种理论自觉、理论警觉和理论建构意识,并预设一种理论自在。这就需要研究者能够在资料搜集和分析中善于捕捉任何一点理论线索,警觉任何一种理论所在。警觉也可能受到研究者的主观偏好、价值倾向和理论预设的影响。也可能受到研究者自身素质水平高低的限制而导致理论建构不完全,或者理论创新不足。

3.持续不断比较的方法

在理论与理论之间、资料与资料之间进行不断的比较是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在这种各个阶段持续不断的比较中,要条析缕分出资料与资料之间的共性、资料与理论之间的关联,并抽象提炼出相关的属性和类属,发现各类属与资料之间的意义关联。一般而言,这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3]59(1)围绕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差别或类别,在对资料和数据持续不断的比较分析中进行分类编码,将资料和数据最大限度归于不同的概念和类属之下;对编码后的相同或不同的概念和类属进行不断的比较分析,最终确定概念和类属的属性。(2)根据属性要求,整合有关概念类属,并进行再次比较分析,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意义关联,确定相互之间存在的一般性的、确定性的意义关联性。(3)初步勾勒已经呈现出的理论,确定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并将该理论放回到原始资料当中进行反复核验和验证,并根据核验和验证情况不断的发现和补充新内容,或者发现、提出新的概念类属等相关内容,进一步补充和优化现已呈现的理论,保证理论的确定性、准确性和精确性。(4)对理论进行一般性、系统性的陈述,将所利用的资料和数据、概念类属、类属的特性以及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和意义关联逐层地进行客观描述,作为对研究问题的回答。

4.综合运用理论抽样方法

在对资料或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中初步呈现的理论是下一步资料抽样的依据和标准,也是下一步资料或数据搜集和分析工作新起点。这就需要对初步形成的理论进行编码,也就是说研究者需要在资料或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中进行理论假设,并在资料和数据与理论假设、以及理论假设之间进行持续不断的比较中发现理论或形成理论。最后,根据这些发现或形成的理论对资料和数据进行再编码、再分析。这是一个通过理论与资料之间的轮回比较建立关联、形成理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会将会剔除一些不相关的资料,精力集中在对理论建构有积极意义的资料上。这一过程,研究者过于关注对理论建构具有积极意义的资料,而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一些对于理论建构具有重要作用的消极意义的资料。

5.文献运用的原则和方法

使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研究,必须处理好前人的理论或者自己原有的理论与所搜集和建构的理论之间的关联或者匹配关系。使用文献虽然可以拓展研究视野,但是也有可能导致“先入为见”的弊病。这种“成见”易于影响资料的搜集和分析,进而影响到理论建构。

6.理论检核与评判

扎根理论方法的检核和评判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如下四条:[3]60(1)概念须来源于广泛搜集到的原始资料和数据,新理论建构必须与资料和数据具有相互验证关系;(2)理论中的概念本身须在原始资料和数据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展,一般而言是密度越大越好。(3)作为理论逻辑起点和内部构成的每一个概念均需与其它概念之间具有构成性、开放性、系统性和共享性的高度关联;各个概念之间具有结构性的、内在的、统一的意义关联,容易形成一个一般性的、统一的且具有内在高度关联的整体性理论。(4)由这一系列成套概念相互构成、相互支撑、相互验证的理论具有高度的逻辑自洽性、理论完备性,理论的运用价值也比较强,适用范围比较广,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二)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通过对以上6个原则的运用,扎根理论在具体操作程序上主要表现为5个步骤,主要是:[3]60(1)从资料和数据的广泛搜集和对比分析中产生概念,发现概念类属,对资料和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逐级登录;(2)持续不断地对各级各类资料、数据和产生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系统地询问与概念有关的生成性理论问题;(3)发现或发展理论性概念,努力构建概念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意义关联;(4)理论性抽样,系统地对资料进行编码;(5)建构理论,力求获得理论概念的密度、变异度和高度的整合性。其中,对资料和数据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逐级编码是扎根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主要包括三个级别的编码:

1.一级编码(开放性登录)

这是一个“悬置”个人偏见和理论定见的开放状态,需要研究者按照资料原有的状态进行搜集和登录,从这些打散的资料中分类归属、赋予概念,按照一定的原则逐渐缩小范围,列出相关条目,以便发现概念之间的关联性。

2.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

这是发现和建立各概念类属、资料之间、资料和理论之间关联的过程,也是对资料进行深度分析的过程,既要围绕一个类属寻找相关关联,越具体越好;要围绕概念类属本身之间的关联,根据研究者的研究主题和需要建立起不同级别的类属关系;通过这种关联构建理论的初步形态。

3.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

这是一个归纳和选择“核心类属”的过程,也是一个选择中的“选择”、寻找核心指向的过程。“核心类属”居于所有数据类属的中心,意义关联性最大;“核心类属”在资料中的出现频率最大,是一个反复出现且相对稳定的资料存在;“核心类属”与资料数据之间意义关联容易且丰富广泛,易于形成概括性的理论且易于进行理论审查。

(三)扎根理论方法的不足与困境

扎根理论作为质性研究的一个方法,作为一套原则和实践,在发现理论、建构理论方面具有卓越的表现,但是在理论创新方面却有表现出一定的不足:一是研究者问题意识决定着资料的搜集,同时由于研究者的价值倾向和对问题的主观选择性影响了资料分析的客观性;二是扎根理论是从问题出发,这就预设了一个问题敏感的前提,同时要求保持一种理论敏感,但是从问题到问题的过程,很难在理论创新上有创见;三是在理论与理论、资料与资料、理论与资料的不断比较过程中,重点在建立资料与概念、资料与理论、概念与理论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需要不断的抽取和提炼核心类属,但是核心类属过于局限于资料、以及问题的解决,容易形成实质理论,却很难形成形式理论。四是扎根理论过于排斥前人的理论和个人已有的理论,忽视了理论的传承性。扎根理论方法在理论创新中表现出一定的困境与不足,主要是用于扎根理论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从经验和问题出发,虽然保持一种理论敏感但缺乏一种理论思考和想象力。

三、理论方法与艺术想象:扎根理论方法的补足与创新

质性研究方法,尤其是扎根理论方法力图弥合理论和经验之间的鸿沟,能够超越量化研究在人文社会研究领域的局限。通过以上的论证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扎根理论虽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验与理论的统一,从经验出发来提升理论,但是却忽视了理论的传承性与理论思考自身的能力。人文社会领域的研究方法需要科学与艺术、想象与方法、实证与人文之间的统一,而非非此即彼、或者或此或彼。这种在科学探索和艺术想象的统一之中建立因果关联、寻求理论创新,正是人文社会领域理论创新的真谛所在。

我们可以知道,任何寻求方法的研究都会受到“理论薄弱”和“缺乏传统”的质疑,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对理论本身及研究问题的思考。这种理论本身及研究问题的思考需要一种艺术的想象和人文的反思的结合。理论创新更需要这种理论想象和反思传统,而质性研究却无法提供这种密钥。在人文社科领域的理论研究中,完全建基于或者过于依赖于理性和科学性所带来的因果关联和确定性,忽视了价值评判的意义,使社会科学研究失去了“人文”意义和价值的鲜活性,日益走向封闭和僵化。无论是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还是对社会现象的解释,不仅要探求其间的因果关联或确定性意义,还要寻求其间的人文价值和意义。这就需要将艺术的想象与理论的反思批判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之中。鉴于人文社会领域研究方法的这种弊病,威利斯提出了一个“民族志的想象力”的方法论概念,埃文思·普里查德提出了“艺术家的富于想象力的洞察力”的补足路径,布洛维提出了“反思性科学”精神的理念,应星提出的将历史视野融入田野工作的“田野工作的想象力”路径和技巧,这些都需要将研究的人文气质与实证特质进行融合、相互补足,共同呈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完整性魅力。“要将科学的要素和艺术的要素结合在一起,将真实的观察和想象的再现结合在一起”[5]32这种实证性格与人文气质、科学要素和艺术要素结合的方法论观点,不仅体现在人文社会领域,也深深影响到自然科学领域的探索研究,也为扎根理论方法的运用、困境补足、理论创新提供了发展空间。

综合扎根理论方法,我们可以看出理论与经验的统一、从经验提升理论的出发点,为艺术因素在其中的运用提供了机会,这也为扎根理论方法提炼形成的实质理论向形式理论转变提供了益处。首先,在问题的切入和关联上,即一级编码和二级编码阶段,或者说关系与事件的关联和展现上,根据经验和资料进行理论与资料、理论与理论的关联,充分展现研究者的价值情怀与理论思考和反思。其次,在对理论保持一定敏感性的同时,也要保持一种理论思考、反思批判的敏感性。再次,在不断的比较之中,在抽取核心了类属时,也就是进行三级编码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理论的传承性。最后,在理论的建构或者创新过程中,不仅仅要突破因问题而问题的思路局限,也要突破问题与理论关联的思路局限,重点是要通过对理论和研究问题本身的思考、新旧理论的传承来促使实质理论形式上升到形式理论,最终实现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需要方法论,但是这种方法论需要弥补经验与理论、行动与价值、科学与艺术、实证与人文、想象与方法、传承与创新的之间的断裂。研究方法为理论方式的构建、理论的创新提供了途径和有益限制性条件,但是也设置了理论构建、创新的藩篱,这就需要通过艺术的想象来补足科学的实证探索的局限。扎根理论方法试图弥补科学与艺术、想象与方法、实证与人文之间“鸿沟”的内生特质和外在努力,使其在理论和方法补足和创新上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言。

猜你喜欢

质性扎根关联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智趣
从量化机制到质性建构——情绪话语分析刍议
AIDS患者内心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一辈子扎根在农村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维医治疗涩味黏液质性风湿性关节炎85例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