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对策思考

2022-03-24李慧芹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教育培养学生党员高校学生

李慧芹

(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面向学生党员做好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对于深化高校政治工作有效性及提升高校学生党员教育质量、培养有效性具有深远影响。高校必须以新时期教育发展规划为载体,推进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全面强化,重点在教育管理扶持及政治管理工作实践两个层面,为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充分提升及不断强化提供研究帮助。进而促使提升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成为高校开辟政治工作新路径,及强化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创新的内在推动力[1]。

一、新时代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必要性

(一)加强高校党支部党建工作资源整合

学生党员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力量。加强高校党支部组织力,对于更好整合高校教育资源及学生党员培养资源提供支持。部分高校党建工作的实践与规划,采用学生党员自主管理及高校党组织管理协同推进两种模式。这一策略虽然提升党建工作总体时效性,但容易产生党建工作资源分化问题,不利于高校党建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及多元化推进。高校针对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进行教育规划,则是围绕推进学生党员培养工作与党建工作一体化开展,加强对部分工作资源的统筹应用规划,保证高校党建工作与学生党员教育工作,能更好面向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更多层面的服务。此外,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将从强化学生党员党建工作实训的角度,提升学生党员在党建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使高校党支部党建工作能更好围绕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稳步开展,为未来阶段学生党员在党建工作中不断进行自我提升与自我强化开辟新的路径。

(二)完善高校学生党支部教育服务管理体系

学生党支部作为政治工作主体及教育服务重要主力军,应在教师与普通学生开展教育沟通方面做好双向联系及双向互动。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能力,则是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教育服务能力及完善教育服务体系的关键。高校必须着眼于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长效化推进,通过加强组织管理、管理规范及组织监督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党员的教育服务意识及服务能力,使学生党员能在参与教育服务的过程中持续发光发热,不断在服务工作实践方面进行学习探索,并发挥学生党员敢于拼搏、奋勇向前的良好精神。从而,基于高校新时期政治工作的稳步推进及教育服务体系的完善,做好充分的教育管理铺垫。除此之外,高校学生党支部教育服务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针对教育环境变化做好应急预案,使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全面提升,可以从强化学生党员教育引导能力视角,使学生党员能紧紧围绕党支部建设需求,不断在教育服务方面加强自我奉献,进而,充分完善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教育服务体系。

二、新时代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监督体系

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工作的推进,必须在完善监管体系的前提下稳步开展。保证高校学生党支部相关工作方案的制定与执行,符合高校实际的教育需求。但部分高校在学生党支部的建设管理方面,未能针对构建完善教育监督体系,做好科学的党支部管理规范,使学生党员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能力下降,成为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面对的严重问题,不利于高校政治工作长效化开展。归根结底,部分高校党支部管理未能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监管体系,主要原因是部分高校对学生党员的管理能力过于自信,或盲目开展教育管理改革工作,使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管理工作的推进无法按照规范流程科学规划。部分高校在学生党支部组织工作实践体系的建设方面,甚至存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秩序缺失及管理实效性不足的问题,使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与管理规范,难以符合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长此以往,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势必面临重重困难。推进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的改革,也将在后续阶段教育管理中流于形式。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管理资源匮乏

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管理资源匮乏问题由来已久。学生党员需要同时兼顾党支部的党建工作与个人学业。高校应根据学生党员的特殊性,在教育方面给予一定资源倾斜,确保高校学生党支部管理工作稳步开展,降低学生党员的学习、工作压力。但部分高校在学生党支部组织管理建设方面,却未能基于党支部组织管理工作需求,给予必要的教育资源及管理资源支持,使高校学生党支部相关工作的开展较为滞后,难以充分提升实际工作效率,进一步影响学生党员的学业,使学生党员面向双重的工作、学习压力。不利于高校营造良好的政治工作环境,降低学生党员参与党支部管理工作积极性,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也难以得到学生党员的充分支持。因此,未来阶段,应做好对学生党支部组织管理工作资源支持,充分为学生党员营造良好工作环境,提升学生党员党支部管理工作时效性与有效性,才是强化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关键策略。

(三)高校学生党员政治管理执行力不足

高校学生党员在党支部政治工作方面,必须保持极高的政治管理执行力,能基于相关规范要求及党员准则,更好加强自我管理与行为约束,并充分履行学生党员管理职责。但受外来意识形态渗透与文化入侵的影响,部分高校学生党员产生政治工作怠惰及工作积极性不足问题,严重降低学生党员政治管理执行力,使学生党员服从意识及管理意识有所下降。其学生党支部组织管理工作质量,也随之受到一定影响。在此环境下推进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必然无法取得良好基础成果。另外,部分高校学生党员政治管理氛围缺失,也是导致部分学生党员产生政治管理执行力不足问题的重要因素。学生党员政治管理执行力的提升,需要从强化学生党员思想认识、深化政治思想文化教育渗透及营造良好政治管理工作氛围三个方面协同开展。但部分高校在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方面,却未能适应新时期教育形式的改变,做好对学生党员政治管理的约束及管理执行能力的提高,最终导致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成为一纸空谈。

三、基于新时代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对策与路径

(一)建立完善学生党支部教育监督体系

建立完善的教育监督体系,是指针对学生党员与学生党支部管理,做好系统化管理规范,保证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各项工作及各项流程,均符合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要求,进一步针对高校学生党支部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监督体系问题予以解决,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管理工作有效性及工作质量。为此,高校应根据各个阶段与各个不同时期学生党支部管理工作要求及学生党员教育培养需求,做好对现阶段学生党支部教育管理内容填充,重点围绕加强对学生党员行为监督、工作流程审议及工作内容规范等,进行教育管理实践布局。使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管理工作,能基于标准化流程稳步推进。以此,消除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面临的部分阻力。另外,高校教师、党员干部等,也应参与完善学生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体系,充分加强对学生党员及学生党支部管理实践工作风险预警,尽可能在部分管理问题产生之前,做好相关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并制定相关问题的解决预案,使高校学生党支部教育监督体系的构建,能更好加强内部控制。进而,为未来学生党支部管理工作能力的提升及组织力的全面性强化夯实基础。

(二)加强学生党支部组织管理资源倾斜

根据新时期学生党员组织工作特征,加强对学生党支部管理资源的倾斜,确保学生党支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及高效化推进,缓解学生党员政治工作及学习压力,则是新时期提高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重点。因而,高校应基于学生党支部工作内容及工作需求,基于学生党支部组织管理工作系统化推进,为学生党支部提供多方面教育资源支持,并通过与政府、企业等机构开展合作的形式,加强对外来组织管理资源的引入,使政府机构及企业的党组织及上级组织,能为学生党支部组织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及建议。另外,高校党支部党建工作,也应将优化学生党支部组织管理工作体系,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研究内容[2],通过高校上级党组织的帮助与支持,使高校学生党组织能更好在组织管理工作中提升自身工作能力。确保学生党员在完成相关学业内容的同时,能积极参与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及管理工作,降低政治工作压力及学业压力对学生党员形成负面影响。

(三)提升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引导与渗透

推进学生党员的意识形态教育,是提高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也是增强学生党员政治管理工作执行力的重要内容。所以,高校应针对新时期学生党员教育培养问题及新媒体环境发展对学生党员形成的负面影响,做好深层次的教育分析及教育研究,根据新时期学生党员存在的思想怠惰及行为管理问题,科学地做好学生党员政治管理工作布局及管理规划,并围绕学生党支部组织管理工作要求及管理工作方向,调整当前阶段面向学生党员管理方案,使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能在充分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同时,更好将党的政治原则及政治理念,融入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体系。使学生党员对于外来意识形态渗透与文化入侵,能具有实际的思想抵御能力。随着学生党员政治工作能力及意识形态教育渗透的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相关工作的推进,也将取得更为良好的基础成果。另外,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应考虑时代发展变化对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形成的挑战。高校必须围绕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的相关规划,制定多种问题应对预案,保证高校学生党员政治管理执行力的强化,能面向未来发展做好对接,避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成为某一阶段展示政治工作成果的工具,而是要实现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开展,使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能形成良好发展循环[3]。

(四)丰富高校学生党支部实践活动内容与形式

丰富学生党支部实践活动的目的,是提升学生党员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使学生党员能在党支部实践活动的影响下,更好开展党组织建设合作,提升学生党员参与党支部组织工作与政治工作积极性。对此,高校应在有效协调教育管理的基础上,在党支部内部定期开展团队建设活动,并将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进行分割。以此,更好明确学生党支部工作方向、工作策略、工作路径及工作需求,避免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实践活动与实践工作产生内容重叠。另外,在高校学生党支部实践活动内容的确立方面,应基于我党政治思想教育要求,在不违反政治原则及党员管理规划的情况下,基于学生党员的学习兴趣及个人爱好,科学地进行学生党支部实践活动管理决策,使高校学生党支部实践活动的开展,能成为提升学生党员政治工作兴趣的重要切入点。这一策略的运用,不仅丰富学生党员的政治生活,同时,也对学生党员政治认识进行强化,使学生党员能在党支部实践活动中,既放松学习心态,也能更好地丰富政治工作经验,团结党支部内政治力量。以此,为未来阶段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管理工作的稳步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构建高水平的学生党支部组织管理工作考核机制及评价体系

加强学生党支部管理工作考核与管理评价的分析,对于提升学生党支部组织力具有直接帮助。所以,高校应针对新时期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及学生党支部组织管理工作难题[4],做好部分教育信息及管理信息汇总,并结合对学生党员政治工作能力及在党支部内部工作积极性等进行评估,进一步建立符合高校政治工作需求及学生党员培养要求的考核机制与评价体系,使学生党员能严格按照党员管理规范及党支部管理工作需求,有效落实党支部组织管理工作内容及工作要求,避免学生党员在政治工作中产生消极对待的问题。其中,需要明确的是,学生党支部组织管理工作考核机制与评价体系的构建,要避免一味地增加学生党员工作量及工作强度,而是让学生党员充分认识到,遵守政治规则及政治纪律的重要性,明确学生党员政治工作中心思想,使学生党员能按照更高标准,秉承严于律己、恪守己任基本原则,更好参与党支部工作实践,强化学生党员政治工作的实践能力。因而,高校学生党支部管理考核及评价体系的建设,必须结合各个阶段高校政治工作方向的变化,做好对弹性管理策略的运用,使高校能灵活地做好对相关政治管理工作决策的运用,有效解决高校政治工作力量分化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提高,直接影响高校政治工作质量及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有效性。高校必须着眼于党支部组织管理工作长效化推进,针对学生党员存在的思想政治问题予以解决,并加强对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监管能力,提升学生党员在党支部管理组织工作中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使其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及个人优势。以此,从提升政治思想觉悟及丰富政治工作经验的角度,实现对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全面提高。从而进一步满足新时期高校政治工作与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工作多元化需求。

猜你喜欢

教育培养学生党员高校学生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关于少数民族合唱指挥人才教育培养的调研——以湘赣黔部分地区为例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新时代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探索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当代农民的农艺教育培养工作探讨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