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丽朝《十抄诗·夹注》所选刘禹锡诗校补

2022-03-24赵继红郭殿忱

东疆学刊 2022年3期

赵继红,郭殿忱

公元11世纪初叶,高丽朝佚名文士所编唐代七言律诗选集《十抄诗》,首录刘禹锡诗十首。今依原文转抄,为方便印刷,特在异体、俗体、碑别体字转换的规范字下,加横线予以注明。

一、《春日书怀寄东洛白杨二庶子》

曾向空门学坐禅,如今万事尽忘筌。

眼前名利同春梦,醉里风情敌少年。

野草芳菲红锦地,遊丝掩乱碧罗天。

心知洛下闲才子,不入诗魔即酒颠。[1](5)

高丽朝释子山《夹注名贤十抄诗》于刘员外下,引《新唐书》:

“刘禹锡,字梦得。贞元元年擢进士第,工文章。时王叔文得幸太子。……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与议禁中……擢屯田员外郎。宪宗即位,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召还,作《玄都观看花君子》诗,语忿,当路者不喜,……由和州刺史入为主客郎中,复作《遊玄都观》诗,……以诋权近,闻者益薄其行……宰相裴度兼集贤殿大学士,雅知禹锡,荐为礼部郎中,……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2](1)

校补:这段节录引文,衍、脱、讹舛之处有二:①“贞元元年擢进士第”,今本《新唐书》未见,属衍文且误。《旧唐书》作“贞元九年擢进士第,又登宏辞科”。[3](4210)《登科记考》亦载:贞元九年癸酉(793)苑论榜与柳宗元同时登进士第。致误原因可能来自刘禹锡《夔州刺史谢上表》所云:“臣贞元年中三忝科第。”[4](555)贞元为德宗年号,计二十一年,其间均称“贞元年中”。德宗驾崩,李诵继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刘禹锡等人,可惜八个月后顺宗薨,宪宗继位,改元元和,“永贞改革”宣告失败。《夹注》所称“员外”即指上文“屯田员外郎”而言。②“会昌时”之前,脱漏与选诗有关的两句话:“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以诗自名者,尝推为‘诗豪’,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5](5131)

诗题,《夹注》作《春日书怀寄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2](2),《全唐诗》同[6](899)。校补:岑仲勉撰《唐人行第录》:“白二十二居易,字乐天,《旧(唐书)》—六六、《新(唐书)》—一九有传。”[7](22)又,“杨八归厚……刘禹锡《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时为长庆四年。”[7](138)所谓“行第”,即在同一曾祖兄弟间排行的位置。唐人好以此相称,如董大庭兰、杜二甫、李十二白等。又,“庶子”为东宫官。《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春坊左庶子二人,正四品上(阶)……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右春坊右庶子二人,正四品下(阶)……掌侍从、献纳、启奏,中舍人为之贰。”[5](1293)

“如今”句下,《夹注》引《庄子》:“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2](2)校补:出自《庄子·外物》[8](546)。后世多比喻功成名就,而忘却其所凭借,不知感恩。

“眼前”句下,《夹注》引《战国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2](2)校补:出自《秦策》[9](83)。是张仪主张伐韩论据之一:韩地既为朝又为市,值得一争。秦惠王弗信,听取司马错伐蜀主张,为日后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醉里”句下,《夹注》引《北山移文》:“风情张日,霜气横秋。”[2](2)校补:孔德璋《北山移文》连同上篇刘子骏《移书让太常博士》在宋代陈八郎本《文选》中,被从“书”体中分出另立“移”体,文体论中独树一帜。又“风情张日”应指假稳士故作气势不凡,大有遮天蔽日之状。“张”应读去声(zhàng)。[9](613)

“遊丝”句下,《夹注》引沈约诗“遊丝映空转”。《诗史》注:“遊丝,蛛丝之遊散。”[2](2)校补:句出沈休文《三月三日率尔成篇》,“遊”作“游”[9](434)。“游、遊”今为正异体字,但涉水事物,古今汉语均不可写“遊”。另《诗史》为宋人蔡宽夫撰,原书已佚,今有郭绍虞辑本,一般点校书都下此按语,但细究发现:此《诗史》,是指《黄氏补千家注杜工部诗史》一书。又“掩乱”,《全唐诗》作“撩乱”,更形象。

“心知”句下,《夹注》引潘岳《西征赋》:“贾生,洛阳之才子。”[2](2)校补:李善注引《汉书》:“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称于郡中。文帝召以为博士,时年二十余。”[9](155)《夹注》又引《世说》:“谢安作《洛下书生咏》。”[2](2)校补:语出《世说新语·雅量》,赞谢安临危不惧。远不如引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论。可怜半夜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更能一针见血。

“不入”句下,《夹注》引《神仙本纪》:“温博,少善五言诗。七月十九日遊洛山,有一鬼谓温曰:‘愿闻君诗句’。温曰:‘山高擎落日,云敛露清天。’鬼屈膝而泣曰:‘吾是诗魔也,不得冠乎君子。’遂化老狸而去。”[2](2)校补:白居易诗《醉吟(之二)》:“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正与此句契合。《夹注》又引白乐天诗:“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2](2)校补:此联出自《闲吟》,上联即为:“自从苦学空门法,锁尽平生种种心。”可见,刘,白二人确“心有灵犀”。《夹注》另引《诗史》:“尚怜诗警策,犹忆酒颠狂。”[2](2)校补:杜甫《八仙歌》云:“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新唐书·文艺传(中)》载:“旭,苏州吴人。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颠’。”[5](5764)又,“不入”,《全唐诗》为“不作”,似更佳。

二、《白舍人寄诗歎早白无儿因以赠之》

莫嗟华髮与无儿,却是人间久远欺。

雪里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

于公必有高门庆,谢守何烦晓镜悲?

幸免如新分非浅,祝君长詠梦熊诗。[1](5)

诗题,《夹注》“诗”前有“新”字,“歎”前有“有”字。均不同于五代前蜀韦庄所编《又玄集》[11](826)与后蜀韦縠所编《才调集》[11](1071)之诗题《寄乐天》简单。《全唐诗》题更长:“白舍人”前有“苏州”二字,“无儿”下有“之句”二字。校补:长题概括得更为全面。又,“歎”今与“嘆”是正异体字,“嘆”又简化为“叹”。

“莫嗟”句下,《夹注》引《后汉》:“边让《草华赋》:‘华髮旧德,並为元龟。’”[2](3)校补:《后汉书》边让所作为《章华赋》,系借讽楚灵王建章华台而刺今,未见此八字。《夹注》又引《晋书》:“邓攸,字伯道,卒无嗣。人义而哀之,为之语之曰:‘天道无知,使伯道无儿。’”校补:《晋书》原文:“曰”前无“之”字,“使”后有“邓”字。[12](2340)又,儿字繁体“兒”,要读ní,才与“欺、迟、悲、诗”押中古“四支”韵。

“海中”句下,《夹注》引《水经》:“东海中有山……曰蟠桃。”[2](3)校补:寓目之《水经注》未见此记载。王充《论衡·乱龙》有云:“上古之人,有神荼,郁垒者……居东海度朔山上。”[13](207)“度朔”,又做“度索”均为山名。《夹注》又引《汉武故事》:“东海献短人,呼东方朔,朔至,母笑曰:‘此桃二千年——着子,非下土所植也。’”[2](3)校补:《汉武故事》非信史,六朝人所撰,散佚文字甚多。

“于公”句下,《夹注》引《汉书》:“于定国,字曼倩,东海人……生立于公祠。”[23](3)校补:上引文前有交待:“于公为县狱史、郡决曹,决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14](899)

“谢守”句下,《夹注》引《南史》:“谢灵运为永嘉太守,《永嘉郡射堂诗》云:‘抚镜华缁鬓。’又,谢朓为宣城太守。”[2](3)校补:《文选》录谢灵运此诗,题目作《晚出西射堂》,下注:“永嘉郡射堂。”句下李善注引孙绰子曰:“抚明镜,则好丑之貌可见。”[9](313)此诗所指:镜中已是白髮渗进黑髮间,故发悲叹。

“幸免”句下,《夹注》引《史记》邹阳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2](3)校补:“白头如新”下,司马贞《索隐》云:“人不相知,自初交至白头,犹如新也。”[15](2472)颇与诗句契合:幸亏你(白)我(刘)间不似那样关系。“新”字《又玄集》《才调集》均作“斯”。

“祝君”句下,《夹注》引《诗》:“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熊维罴,男子之祥。”[2](3)校补:语出《诗经·小雅·斯干》第一句“维罴”下有“维虺维蛇”四字。第二句“维熊”前有“大人占之”四字。“维蛇”下有“女子之祥”四字。笺云:“熊罴在山,阳之祥也,故为生男;虺蛇穴处,阴之祥也,故为生女。”[16](437)句意为:预祝好友早得贵子。又“詠”,今为“咏”之异体字。

三、《上淮南令狐楚相公》

新诗转詠忽纷纷,楚老吴娃遍耳闻。

尽道呼为好才子,不知官是大将军。

词人命薄多无位,战将功高少有文。

谢脁篇章韩信钺,一生双美不如君。[1](6)

此诗,又题作《宣武令狐相公以诗寄赠传播吴中聊奉短草用申酬谢》,[6](1121)为白居易诗(以下简称“白诗”)。致误原因可能与令狐楚诗《节度宣武,酬乐天、梦得》与《春思,寄梦得、乐天》中,白居易、刘禹锡相提并论有关。

又,题下《夹注》引《(元丰)九域志·扬州》注:“广陵郡,淮南节度使。”[2](4)校补:《元丰九域志》为宋代王存等撰。白居易时代,“淮南道:扬州广陵郡,大都督府。……淮南採访使,治扬州。”[5](1051)而宣武军治所,则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新诗”句下,《夹注》引《琴赋》:“临清流赋新诗。”[2](4)校补:古代名流撰《琴赋》者多矣!上引句出自曹魏时代嵇康之手。句下,李善注引《楚辞》:“窃赋诗之所明。王逸注:‘赋,铺也。’”[9](258)又“转詠”,《白诗》作“传詠”,与诗题中的“传播”呼应。

“楚老”句下,《夹注》引刘渊州林《吴都赋》注:“吴俗谓妙女为娃。”[2](4)校补:《胡氏考异》卷五《吴都赋》“下有‘左太冲刘渊林注’七字。”[9](854)知《夹注》引文衍一“州”字。又,李善注:“吴俗谓好女为娃。”[9](93)

遍耳,《白诗》作“耳徧”。词义一也。“遍、徧”今为正异体字。

尽道,上诗作“尽解”。校补:“道、呼”二字重复,“解”字佳。

是,上诗注:“一作‘在’。”又“大”,作“上”。校补:“不知官是大将军”文从字顺,“在”欠佳。“大将军”与“上将军”相异,《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卫上将军各一人,从二品;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5](1279)

“词人”,《白诗》作“辞人”,与后世常用之“词人”相比稍差。又句下,《夹注》引白乐天《与元稹书》曰:“古人云:‘名者,公器,不可以多取。’仆是何者?……况诗人命蹇,如陈子昂、杜甫各授一拾遗而龟剥至死。”[2](4)校补:此为节录,“之名”后有“已多。既窃时名”六字。“造物者”下,无“责”字,有“肯”字。“之乎”下有“今之迍穷,理固然也”八字。又“龟剥”作“迍剥”[17](148)。“迍”通“屯”,与“剥”均为释义穷困的《易经》卦名。

“战将”句下,《夹注》引《汉书·周勃传》:“勃为人木强敦厚……责之趣为我语,其惟少文如此。”[2](4)校补:班固这段文字基本从《史记》转抄:“说事”,《史记》《汉书》皆作“说士”。又“惟少文”,上二书皆作“椎少文”。《集解》引韦昭曰:“椎不桡曲,直至如椎。”又引文曰:“令直言,勿称经书。”《索隐》云:“俗谓愚为钝椎。”[15](2071)

“谢朓”句下,《夹注》引《南史》:“谢朓,字玄晖,有美名……沈约常云:‘二百年来无此诗也。’”校补:《南齐书》在“有美名”前强调“少好学”。《夹注》又引《汉书》:“汉王择日斋戒设坛,拜韩信为大将。”[2](4)校补:《史记·淮阴侯列传》写得更精彩:“(萧何)曰‘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15](2611)

《夹注》又引《春秋元命苞》:“赐虎贲,得专征;赐鈇(斧)钺,得诛也。”[2](4)校补:此为与经书相对应的纬书,曾与方士所传的谶语合称“谶纬”。隋炀帝已下令集中焚毁,传世之书均为辑佚本。

双美,《白诗》作“双得”。今按,句意为:在文武双全方面,我终生难与您比肩,自愧弗如也。

四、《酬白乐天》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畅精神。[1](7)

诗题,《全唐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6](899)《唐诗别裁集》(以下省作《别裁》)从之。[19](493)校补:史载: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在还京途中与白居易相遇。酒席上白吟《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筯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20](171)刘禹锡作答说23年间曾在夔州(秦汉时隶属巴郡)、朗州(战国时属楚地)过凄凉的生活。《夹注》本作“淒涼”。而今“凄、淒”与“凉、涼”均为正异体字。

“怀旧”句下,《夹注》引《晋书》:“向秀,字子期,清悟有远识。嵇康善锻,秀为佐之,相对欣然。后康被诛,秀乃作《思旧赋》,序云:‘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想曩昔遊宴之好。’其辞云云。”[2](4)校补:嵇康、向秀都是司马氏记恨的“竹林七贤”中人。诗句应理解为:闻笛而作《思旧赋》,强调的是“空吟”。[9](229)

“笛”,《全唐诗》作“篴”。[6](899)考:《玉篇·竹部》:“篴,同笛。”

“到乡”句下,《夹注》引《述异记》:“信安山有石室,王质入其室,见童子对棋,看局未终,视其所执伐薪斧柯已朽烂,遽归,即乡里己非。”[2](4)校补:《述异记》同名书有两部,此引自南朝梁任昉所撰(另一部为清代东轩主人撰)。[20](89)

“今日”句下,《夹注》引李白《将进酒》:“与君歌一曲,请君(洗耳)为我听。”[2](5)校补:《河岳英灵集》作“请君为我听”。说明释子山见过这本盛唐殷璠所编同时代诗人的总集。今人校注称:“汲本,毛本于‘听’字上有‘倾耳’二字”。《唐诗品彚》又作 “侧耳听”。[21](285)“听歌”自然需用耳,省略“耳”无问题。如非用耳字不可,则“倾耳”比“洗耳”简单, 比“侧耳”更专注。

“暂凭”句,是回应白诗“为我引杯添酒饮”的。校补:“畅精神”,《全唐诗》《别裁》均作“长精神”。“畅、长”二词近义,且均仄声,故云两可。举凡两可之字词,均应依从早出之书或版本。

五、《王少尹宅䜩张、白舍人,呈卢、李二使》

将星夜落使星来,三省清臣到外台。

事重各御天子诏,礼成同把故人杯。

卷帘松竹雪初霁,满院池塘春欲回。

第一林亭迎好客,殷勤莫惜玉山颓。[1](7)

诗题,《夹注》“䜩”作“宴”(今为正异体字);“张”下有“常侍二十六兄”六字,“舍人”下有“大监”二字;“卢”下有“郎中”二字;“李”下有“员外”二字;“二”下有“副”字。《全唐诗》“王少尹”前有“河南”二字。[6](899)“常侍”下无“二十六兄”四字;“舍人”下有“大监”二字。余同《夹注》。又《夹注》题下有:“本注:‘时充吊册乌司徒使’”。校补:乌司徒,即乌重胤,事详下文。其辞世,刘禹锡被任命为吊册使。

“将星”句下,《夹注》引《史记·天官书》:“郎位傍一大星 ,‘将’位也。”[2](5)校补:《史记》天官书,《汉书》改称天文志。《夹注》又引《晋阳秋》:“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2](5)校补:古人认为名人都是星宿下凡。《夹注》又引《新唐书》:“乌重胤,字保君,擢河阳节度使。……未几卒,年六十七赠大尉。”[2](5)校补:引文“门下”前脱漏“同中书”三字。唐制: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因位置隆重不长设,以它官代行其职,故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又,“检校官”是虚衔,未授实权,故下文称“真拜司徒”。司徒与太尉(上引文误作“大尉”)、司空合称“三公”,均为正一品大员。《夹注》又引《后汉书》:“和帝分遣使者各一人,各至州郡,观采风谣。二人当到益部,投馆吏李郃舍,郃曰:‘二君发京师时,知朝廷遣二使。’使曰‘何以知之?’郃曰:‘前有二星向益州分野。’”[2](5)校补:《后汉书·方术列传》载:“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时夏夕露坐,郃因仰观,问曰……郃指星云曰:‘……故知之耳。’”[20](783)上文还交待:李郃“善《河(图)》《洛(书)》风星,外质朴,人莫之识”。

“三省”句下,《夹注》引《新唐书》:“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2](5)复引《(旧)唐书·职官志》:“汉武元光五年,分天下置十三州……仍置別驾、治中、诸曹掾属,号外台。”[2](5)校补:句意为中央大员到州郡吊祭。又引《晋书》:“陈群曰:‘刺史御命,国之外台。’”[2](5)陈群,三国魏镇军大将军,以知人善举称,曾制定九品官人法。

“事重”句下,《夹注》引蔡邕《独断》:“制诏者,王之言必为法制也。诏,犹诰也。”[2](5)校补:《独断(上)》云:“汉天子正号曰皇帝……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诏书者,诏诰也。”[2](6)

“礼成”句下,《夹注》引《左传》:“酒以礼,不继以淫,义也。”[2](6)校补:《左传·成公二十二年》原文为:“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注曰:“夜饮为淫乐。”[16](1775)“成”字不可脱漏。《夹注》又引谢朓诗:“山川不可梦,[梦]乃故人杯。”[2](6)校补:谢朓《离夜》诗有云:“山川不可尽,况乃故人杯。”[23](284)似更合情理。

“殷勤”句下,《夹注》引《晋书》:“嵇康,字叔夜。山公曰:‘叔夜之为人,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若玉山之将颓。’”[2](6)校补:山公(山涛,“竹林七贤”之一)所言既不见山涛传,亦不见嵇康传,更非《晋书》所载。乃见《世说新语·容止》“若玉山”前有“傀俄”二字[10](609),义同巍峨。

六、《和令狐相公题竹》

新竹翛翛韻晓风,隔窗依砌尚蒙笼。

数间素壁初开后,一段清光入座中。

欹枕闲看知自适,含毫朗詠与谁同?

此君若欲长相见,政事堂东有旧丛。[1](8)

诗题,《全唐诗》作《和宣武令狐相公郡斋对新竹》。[6](899)长题内容更丰满些。

“新竹”句下,《夹注》引李白诗:“何处闻秋声?修修此窗竹。”[2](6)校补:语出《寻阳紫极宫感秋作》一诗[6](426)。“修修”作“翛翛”,义同“肃肃”。南朝谢朓也有诗云:“飒飒满池荷,翛翛荫窗竹”。

“隔窗”句下,《夹注》引《蜀都赋》:“蹵蹈蒙笼……”[2](6)校补:“蹵”,《文选》作“蹴”。[9](80)“蹴、蹵”今为正异体字。又“隔窗”,《全唐诗》作“隔囱”,误。“窗、囱”形近致讹。

“一段”句里的“座中”,上书为“坐中”,亦误。“座”为单纯的名词。

“含毫”句下,《夹注》引《文赋》:“或含毫而邈然”。[2](6)校补:李善注:“毫,谓笔。”[9](240)复引《天台赋》:“‘朗詠长川’。李善注:‘朗,犹清澈也。’五臣注:‘朗,高也。’”似以“高声歌咏长川”为佳。

“此君”句下,《夹注》引《晋书》:“王徽之,字子猷。常寄空宅中,便令种竹,闻其声啸詠,指竹曰:‘不可一日无此君。’”[2](6)校补:《晋书·王徽之传》:“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詠,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12](2103)曾经寄居空宅中,而非“常寄空宅中”,引文误“尝”作“常”,又脱“居”字。

“政事”句下,《夹注》引《职林》:“旧制,宰相尝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开元十年,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2](6)校补:张说之前,武周时期裴炎任中书,将政事堂由门下省迁至中书省。《夹注》复引唐蒋涣《和徐侍郎中书丛篠詠》:“中禁久沉沉,幽篁别作林……。年年承雨露,长对紫庭阴。”校补:《唐诗纪事》题中“郎”下无“中”字,侍郎为尚书省六部中均有的副部级官员。倘郎中,就降为司局级别了,徐侍郎有书《丛篠》诗颂竹。这是蒋涣押同韵的和诗。

七、《阙下待传点呈诸同舍》

禁漏晨锺声欲绝,旌旗组绶影相交。

殿含佳气当龙首,阁倚青天见凤巢。

山色葱茏丹槛外,霞光泛艳翠松梢。

多惭再入金闺籍,不敢为文学《解嘲》。[1](8)

题下,《夹注》引《新唐书·武元衡传》:“诏,寅漏上二刻,乃传点。”[2](7)校补:这句话的历史背景是:元和八年武元衡早朝路上遇害身亡。“京师大恐,其门加兵……公卿朝,以家奴持兵呵卫,宰相则金吾彀骑导翼,每过里门,搜索喧哗。”风声鹤唳之时,皇帝才下诏。所谓 “传点”,即在皇帝上朝前,按时敲击云版(即“点”)用来集合司事官员。《夹注》复引《汉官志》:“漏刻博士掌知漏刻,凡孔壶为漏,浮箭为刻,以考中星昏明,更以击鼓为节,点以击鐘为节。”[2](7)校补:应劭所撰《汉官仪》亦言及此内容。《夹注》又引《史记》:“直不疑,南阳人,为郎事文帝。同舍告归,误持同舍郎金。”[2](7)校补:引文为释题中“同舍”而节录《史记》,但未讲清事实。原文为:“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觉,妄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而告归者来而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惭,以此称为长者。”[15](2770)

“旌旗”句下,《夹注》引《释名》:“旌,精也。言有精光也。旗,期也。言与众期于下也。”[2](7)校补:《释名》乃训诂学著作,为汉代刘熙所撰。清人毕沅撰《释名疏证》。《夹注》又引《列子》:“皇(黄)帝与炎帝战,以雕鸮鹰鸢为旗帜,盖旌旗之始。”[2](7)校补:《事物纪原》卷三:“管子曰:舜有进善之旌,则旌起虞帝。”[2](7)又引《释名》曰:“日月为常,画日月于旗端,言长明也。云自夏后始。”[25](94)《夹注》又引《王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2](7)校补:《礼记·王制》注:“玉有山玄、水苍者,视之文色所似也。绶者,所以贯佩玉相承受者。”[16](1482)

“殿含”句下,《夹注》引《后汉·光武纪》:“论:望气者苏伯阿为王莽使:遥望舂陵郭曰:‘佳气哉。郁郁葱葱然。’”[2](7)校补:原文“使”下有“至南阳”三字,这是刘秀建立东汉的发祥地。又,“曰”前有“唶”字,音zé,义为大声赞叹。又“佳气哉”作“气佳哉”。[22](15)《夹注》复引《西京杂记》:“汉高帝七年,萧相国营未央宫,因龙首山制前殿。”[2](7)校补:《西京杂记》为汉代刘歆所撰。《史记·高祖本纪》载:“八年……萧丞相营作未央宫。”[15](385)《西汉年纪》[26](29)与《资治通鉴》均载七年:“春二月,上至长安,萧何治未央宫。”[27](100)《夹注》又引张平子《西京赋》:“‘跻龙首以杭殿’注:‘龙首,山名’。”校补:李善注本《西京赋》作“疏龙首以抗殿”。注:抗,举也。善曰:“《三辅黄图》曰:‘日营末央,因龙首以制前殿。’”

“阁倚”句下,《夹注》引《帝王世说》:“皇(黄)帝时,凤皇巢阿阁。”[2](7)“青天”,《全唐诗》误作“晴天”。今按:此处“青天”是与上句“佳气”对举的。

“霞光”句下,《夹注》引江淹《拟惠休诗》:“露彩方混豔(艳),月华始徘徊。”[2](7)校补:李善注本江文通此诗,题作《休上人(别怨)》诗句为“露彩方汎(泛)艳”,“泛”胜于“混”,又“泛艳”,《全唐诗》作“泛滟”,更佳。

“多惭”句下,《夹注》引谢玄晖诗:“既通金闺籍,复酌琼筵醴。”[2](7)注:“金闺,金门也。”《全唐诗》即作“金门”。校补:句出谢朓《始出尚书省》。句下另有注:《解嘲》曰:“历金门,上玉堂。”又引应劭《汉书》注,与《夹注》所引崔豹《古今注》文字大致相同:“籍者,二寸竹牒,记人名字、物色,悬之于门,按省相应,乃得入。”[2](7)李善复引袁宏《夜酣赋》:“开金扉,坐琼筵。”又引《汉书》楚元王敬礼穆生等,穆生不嗜酒,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9](429)可补《夹注》之不足。

“不敢”句下,《夹注》引杨子云《解嘲·序》:“雄方草创《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人有嘲雄以玄尚白,雄辩之,号曰《解嘲》。”[2](7)校补:李善注本《文选》杨子云《解嘲·序》“以玄之尚白”下,引服虔曰:“玄,当黑,而尚白,将无可用。”[9](630)又,扬雄,字子云。其人究竟姓“扬”,抑或姓“杨”?窃以为:《敦煌吐鲁番本文选》作“杨”,给历代争讼不息之事以定论。既依据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又依据饶宗颐“三重证据法”。

八、《题集贤阁》

凤池西畔图书府,玉树玲珑景气闲。

长听馀风送天乐,时登高阁望人寰。

青山雪绕栏干外,紫殿香来步武间。

曾是先贤翔集地,每看壁记一惭颜。[1](9)

诗题下,《夹注》引《唐六典》:“集贤殿书院”注:“开元十三年所置。今上即位,大收群书,以广儒术。洎开元五年,于乾元殿东廊下,写四部书以充内库。十三年召学士张说等宴于集仙院,于是改名集贤殿,[以]修书所为集贤殿书院。”[2](8)校补:《唐六典》,署唐玄宗撰,李林甫注。实由张说等主持,徐坚等撰写。以玄宗拟定之“理、教、礼、政、刑、事”六典为名。《新唐书·百官志(二)》载:“开元五年,乾元殿写四部书,置乾元院使……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五品以上为学士,六品以下为直学士,宰相一人为学士知院事。”[5](1213)

“凤池”句下,《夹注》引《晋书·荀勖传》:“以勖守尚书令,久在中书,专管机事。及失之,甚惘恨惆怅。或有贺之者,勖曰:‘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也!’”[2](8)校补:上引文中“惘恨惆怅”,今本作“罔罔怅恨”,“凤凰”作“凤皇”。首六字,亦应以句号作结,方才合于文义。[12](1157)《夹注》释“图书”引《易》:“河出《图》,洛出《书》。”[2](8)校补:《易经·系辞》郑康成《疏》云:“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孔安国以为:“河图则入八卦是也,洛书则九畴是也。”[16](82)《夹注》又引《西京杂记》:“松阁图书皆表以牙签,覆以锦帛。”[2](8)校补:荀勖依三国魏秘书郎郑默所编《中经》另编《新簿》分甲(经)乙(子)丙(史)丁(集)四部。东晋李充,改史书为乙部,诸子类为丙部。千年以降清代编《四库全书》仍沿习之。牙签、锦帛之饰,表明自汉代起国人对图书之珍视,迄今未改。

“玉树”句下,《夹注》引《甘泉宫赋》:“翠玉树之青葱。”[2](8)李善云:《汉武故事》:“上起神屋,庭前植玉树,珊瑚为枝,碧玉为叶。”[2](8)校补:杨子云《甘泉赋》李善注所引为《汉武帝故事》。[9](113)

“长听”句下,《夹注》引《山海经》“夏后开上(三)嫔于天”注:“上美人于天帝,得天乐以下也。”[2](8)校补:“天乐”又作“钧天广乐”,《史记·扁鹊列传》:“简子寤,语诸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遊于钧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心。’”[15](2787)

“青山”句下,《夹注》引《西都赋》:“重轩三阶”注:“重轩,谓栏干。”校补:此非李善注。李善引《楚辞》王逸注:“轩,楼板也。”又引《礼记》“九阶”,郑玄注“南面三,三面各二”。[16](927)又,句中“雪绕”,《全唐诗》作“云绕”,更合全诗意境。

“紫殿”句下,《夹注》引《汉书·成纪》:“神光降集紫殿”。校补:汉成帝永始“四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神光降集紫殿。大赦天下”。[14](55)《夹注》又引《吴季重书》:“步武之间”,《国语》注:“六尺为步,半步为武。”[2](8)校补:前一引文有误,应作:吴季重《答东阿王书》。是对曹植来信之回复。《国语》亦非李善所引。李善注为:“司马法曰:六尺曰步。《礼记》曰:‘堂上接武。’郑玄注曰:‘武,迹也。’”[9](597)

“曾是”句下,《夹注》引《(论)语》:“翔而后集”。校补:语出《乡党》。疏曰:“此言孔子审去就也。……将所依就则必迴翔审观而后下止。……以飞鸟喻也。”[16](2496)

九、《和令狐相公初归京国赋诗言怀》

凌云羽翮掞天才,扬历中枢与外台。

相印昔辞东阁去,将星还拱北辰来。

殿底捧日飘缨入,阁道看山曳履迴。

口不言功心自适,吟诗酿酒待花开。[1](10)

“凌云”句下,《夹注》引班固《拟连珠》:“臣闻鸾凤养大翮以凌云。”[2](9)校补:下为:“帝王乘英雄以济民。”[28](253)引全,更合此诗题旨。《夹注》复引《相鹤经》:“鹤二年落子,毛易黑点,三年产伏,复五年,羽翮具,复七年,飞薄云。”[2](9)校补:《相鹤经》今传本为明代周履靖所校刊。《夹注》又引汉《蜀都赋》:“摛藻掞天庭”注:“掞,犹盖也,伤艳切。”[2](9)校补:此句出自晋代左思《三都赋》中的《蜀都赋》,而非汉代杨子云所撰《蜀都赋》。“汉”字实为衍文。刘渊林注引班固《述雄传》:“初拟相如,献赋黄门。故曰摛藻掞天庭。”[9](81)

“扬历”句下,《夹注》云:“魏王基举管宁曰:‘优贤扬历’”。注:“扬其所能而历试。”[2](9)校补:《三国志·魏书》卷十一载:“中书侍郎王基荐(管)宁曰:‘臣闻龙凤隐照……斯亦圣朝同符唐虞,优贤扬历,垂声千载。’”[29](324)裴松之注引《今文尚书》曰:“优贤扬历,谓扬其所历试”。又引《魏都赋》曰:“优贤著于扬历。”《夹注》又引《后汉书·李固传》:“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也。斗为天喉舌,尚书亦为陛下喉舌,斟酌元气,运平四时。”[2](9)校补:原文作:“斗斟酌元气,运平四时;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22](609)与“尚书”对仗的“(北)斗”字,不可或缺。《夹注》又引《晋书·天文志》:“北斗魁第一星曰天枢。”又云:“一至四为魁,五至七为杓。”校补:引经据典所注为“天枢”而非“中枢”。《辞源》(修订本)释“中枢”为中央。汉扬雄《太玄》:“植中枢,周无隅。”例句正为刘禹锡此诗。[30](48)

“相印”句下,《夹注》引《史记》:“苏秦相六国,佩六国相印。”[2](9)校补:句出《史记·苏秦列传》,原文作:“于是六国纵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苏秦喟然叹曰:‘……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15](2261)《夹注》又引《汉书》云:“公孙弘为丞相,起客馆,开东阁,以招贤士。”[2](9)校补:今本《汉书》作:“弘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14](800)表意更完整。

“殿庭”句下,《夹注》引《魏志》:“程立梦登泰山捧日,立以白太祖。太祖遂加日于立上,因改名昱。”[2](9)校补: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昱少时常梦上泰山,两手捧日。昱私异之,以语荀彧。及兖州反,赖昱得完三城。于是彧以昱梦白太祖。太祖曰:‘卿当终为吾腹心。’昱本名立,太祖乃加其上‘日’,更名昱也。”[29](386)《夹注》又引鲍明远诗“仕子飘华缨”。校补:句出文选《咏史诗》,“飘”作“彯”。[9](304)彯,音piāo,叠韵连绵字。“彯彯”为轻飘的样子。

“阁道”句下,《夹注》引《史记》:“秦始皇作阿房宫,周驰为阁道。”[2](9)校补:《史记·秦始皇本纪》:“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15](256)《夹注》又引《汉书》:“郑崇为尚书仆射。数求见,谏诤,上初纳用之。每见,曳革履,上笑曰:‘识郑尚书履声。’”[2](9)校补:《汉书·郑崇传》:“郑崇,字子游。每见曳革履,上笑曰:‘我识郑尚书履声。’”[14](951)交代得更细致。

十、《送令狐楚相公赴东都留守》

尚书剑履出明光,居守旌旗赴洛阳。

世上功名兼将相,人间声价是文章。

衙门晓闢分天仗,宾幕初开辟省郎。

从发坡头向东望,春风处处有甘棠。[1](10)

诗题下,《夹注》引:“本注:‘自户部尚书拜。’”[2](10)校补:《新唐书·令狐楚传》载:“敬宗立,逐出(李)绅,即拜楚为河南尹。迁宣武节度使。……入为户部尚书,俄拜东都留守。”[5](5099)此前令狐楚曾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故加注释以示区别。又,《全唐诗》之题,“送”前有“同乐天”三字。

“尚书”句下,《夹注》引《汉书》:“上赐萧何带剑履上殿。”[2](10)校补:《史记·萧相国世家》先于《汉书》载:“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15](2016)《夹注》又引《三辅故事》:“桂宫有明光殿。”校补:《三辅故事》编撰者失考,且该书已佚。清代张澍辑佚本保存长安及周边地区宫殿、楼台、池苑之原始资料。又《事物纪原》载:“秦始曰殿也,汉因之,有函德、明光诸名也。”[25](312)

“居守”句下,《夹注》引《续事始》:“后汉世祖每征讨常令李通居守。”[2](10)校补:世祖,即建立东汉谥号光武的刘秀之庙号。《后汉书·李通传》载:“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22](242)《夹注》又引《后汉》:“文帝南伐,以太尉元至留守京师,乃有留守之名。”[2](10)校补:此条大误!一误,后(北)魏为后汉;二误,孝文帝为文帝;三误,元丕为元至。北魏元宏于公元497-499两次率兵南伐萧齐,曾以太尉元丕为留守。又,《事物纪原》称:“《唐志》云:‘车驾不在京,则置留守,此盖命官之始也。’”[25](223)《夹注》又引《十道志》:“洛州有洛阳,一名成周,二下都,三东州,四周南,五洛阳。”[2](10)校补:雒水,一名洛水,即今河南洛河。雒邑,一名洛邑,在今河南洛阳白马寺之东。周成王时在东都修筑成周城,战国改名洛阳城。刘秀定都于此,因汉代主火德,水火不相容,故改称雒阳城。

“世上”句下,《夹注》引《前汉书·萧望之传赞》:“萧望之历位将相,有辅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2](10)校补:我国史学界合称《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为“前四史”,而无“前汉书”之名。

“衙门”句下,《夹注》引《唐书》:“天子之门曰衙。”[2](10)校补:《新唐书·仪卫志(上)》:“唐制,天子居曰‘衙’,行曰‘驾’,皆有卫有严。”[5](481)《夹注》复引《韩公年谱》:“洛阳在唐为东都,故留守之官居禁省中。岁时出旌旗叙留司,文武百官于宫城门外西衙之。”韩愈诗:“擢拜识天仗。”校补:句出五言古诗《岳阳楼别窦司直》,上句作“公卿采虚名”。

在杜甫喟叹“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刘禹锡享年72岁,历代宗、德宗等八朝。在23年贬谪生活中,他乐观地向民间歌手学唱民歌,还融汇贯通地创作出《竹枝词》《柳枝词》《橘枝词》等优秀作品。如“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等脍炙人口的名句。可惜,限于体例,《十抄诗》未能收录。

小结

据当代韩、日学者考证,《十抄诗》成书时间约在高丽朝初期。能在晚唐诗风盛行之世,以中唐文坛翘楚刘禹锡十首诗开篇,独具慧眼,但美中不足的是羼入了白居易诗一首。

又,自谦“短闻浅见”的释子山,实为博学多才。夹注中旁征博引,广涉经史子集,特别是已佚之书《十道志》《诗史》《职林》等,对今日整理研究古籍大有裨益。《文选》被中国学者称为“文章之渊薮”“考证之资粮”。《夹注》引《文选》诗文多达24处,无疑促进了两国文化之交流。

但释子山毕竟是“暂寓东都灵妙寺”,主业还是“祝圣”。所以,《夹注》引书出现衍、夺、讹误,亦在所难免。古人云:“前修未密,后出转精。”此乃学术传承之规律。“转精”,不敢自诩。然而删衍文,补夺文,匡讹正误应是吾侪不可推卸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