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视域下教育学科课程建设:问题与进路

2022-03-24田虎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教育学文科话语

田虎

引 言

2019年,教育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包括“新文科”内容的“四新”建设,2019年也被定为新文科建设启动年。新文科建设要求以世界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形态发展、中国建设新时代为背景,以现有传统学科为基础,通过各专业课程的重组,促进哲学、文学、语言、教育等学科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理科、工科等学科知识的融合与交叉,从而实现文科知识的边界拓展与思维突破,继承创新与协同共享。新文科的精髓和灵魂就在于创新,在于秉持新理念,适应新时代,确立新使命,赋予新内容,运用新方法。

课程建设是“新教育学科”建设的重点任务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知识生产、文化传承的专业性机构,在促进高校文科知识的融合创新、构建中国特色高校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高校文科人才培养质量中负有特殊而重要的使命和责任。由此,新文科建设成为高等院校的办学使命与基本任务。

高校新文科必然包含“教育学”,新文科在教育学科领域的展开就是“新教育学科”。“新教育学科”不是对传统教育学科的否定与抛弃,而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应对传统教育学问题所进行的自我革新与历史转向。新教育学科建设具有以下特征:在价值取向上,要增强我国在国际教育中的话语表达能力,要服务于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与改革,要解决新时代人民群众在教育思想、教育取向、教育观念等方面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在学科发展上,要实现教育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的交叉发展与融合创新。在知识生产上,要实现教育学科的知识增长,促进传统教育学科的转型与升级,寻求教育学科的知识突破,实现教育学科在理论、机制、模式方面的创新。

高校“新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在宏观层面体现于教育学科的理论建构、知识生产与逻辑分析,在微观层面体现于教育学科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新文科视域下,教育学学科发展从传统教育学科转向“新教育学科”,教育学人才培养的逻辑从侧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发展,致力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集中体现于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

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连接点,就是课程。因而,课程建设是“新教育学科”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重点任务。“新教育学科”的课程建设要体现中国教育学科的知识生产与价值逻辑,体现教育学科超越国家层次的认识价值,体现教育学科对中国教育文明的重新认识,体现教育学科对于世界教育文化的普遍性知识,要探索构建中国教育自身的课程话语,彰显课程话语的中国特色。

处于新时代,教育学科课程建设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适应学科平台建设与学科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当前,新文科建设为高校教育学科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教育学科课程建设要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目标,要承担起中国参与世界教育发展的理论支持与人才供应,要体现全球化趋势下教师教育竞争的新态势,要纳入教育学科知识生产的新成果,体现在建设目标上,就是要建成世界一流的教育课程。同时,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教育学科课程建设也面临以下方面的挑战: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形成以立德树人为任务的课程取向,完善以培养“四有”好老师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建立以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为追求的课程战略。

新文科视域下教育学科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基于“新教育学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处理好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明确课程的相互边界,又能建立课程的内在联系,实现不同课程知识的融合性、创新性、价值性与育人性,充分彰显课程的知识整合功能、文化传播功能与价值导向功能。但审视当下,新文科视域下“新教育学科”课程建设仍存在以下明显问题:

1.课程知识交叉融通不足,创新不够

新文科建设理念下的大学教育学科课程建设需要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出发,彰显课程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加强整合课程、主题课程建设,重视课程模块内部的知识整合、课程模块之间的知识链接、课程模块体系的知识拓展。围绕人才培养定位,强化课程体系的开放性与综合性,在强化课程专业性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突出课程内容编排与呈现的综合性。

但高校教育学科课程的现实情况仍是课程内容设置过于单一、相近课程之间相互割裂、课程内容创新不够。当下,高校的教育学课程基本属于纯粹的学科性课程,课程门类几乎完全按照教育学学科领域与方向划分,知识内容总体较为陈旧,对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纳入不够,课程内容难以体现学科发展前沿。不同课程在知识呈现上分工细密,相互割裂,课程内容关联性不强,课程模块系统化设计程度较低,课程结构犹如一盘散沙,呈现碎片化分布,难以体现人才培养的创新性与复合性要求。

2.课程话语的中国底色不够,特色不明

相对于自然学科,教育学科具有强烈的价值性,这决定了教育学科课程在话语表达上天然带有言说者的某种立场。由于任何学者都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都是基于一定的价值取向言说教育,由此决定了课程开发者的言说总是会体现其自身的文化背景、价值立场与思想观点。处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瞩目,客观上要求教育学科课程话语从民族立场出发,基于民族文化,体现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教育发展历程中累积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反映当代中国社会教育发展的新气象、新成就、新思想与新方法,形成课程表达的中国话语。“新教育学科”的课程表达能够从中国视角,观察与言说世界教育学科的发展进程与成就,强化中国话语在课程表达中的强势地位,凸显课程表达的中国特色。

然而,当前教育学科的课程表达在逻辑上仍然延续了以往课程的表达方式,通常较为注重知识表达的有用性与客观性,对课程知识表达的价值性与民族性关注不够,对课程话语表达的中国特色凸显不够。在课程表达逻辑上,对中国视角关注不够,对中国教育学科发展的世界贡献关注不够,对从中国视角用中国话语表达世界教育发展的新气象、新成就、新方法关注不够,由此导致教育学科课程的中国特色凸显不够。

3.课程价值导向体现不足,彰显不够

教育学学科的人才培养集中体现在三层内涵: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体现了课程建设的人本观,要求课程建设要“以人为本”,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课程的知识难度与课时安排。“培养什么样的人”体现了课程建设的工具观,要求课程建设基于“产出导向”,从社会岗位对人的职业素养要求的视角出发,设置课程的知识结构与质量标准。“为谁培养人”体现了课程建设的价值观,要求课程体系要有明确的政治取向与价值取向。教育学科人才培养的工具性与价值性要求,决定了教育学科课程建设必须高度重视课程的价值导向功能。

当前教育学科的课程内容往往更为关注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存在显著的重才轻德现象,过于突出了课程的有用性,对课程的价值性与立场性关注不够,对课程的价值导向功能彰显不够。当前的教育学课程体系基本遵循了人才培养的知识逻辑与产出导向,对人才培养的政治逻辑与德行养成体现不足、导向不够。

新文科视域下教育学科课程建设进路

新文科视域下,教育学科课程建设不仅体现在跨学科与文理科交叉、在课程涵盖的新知识与新思想,还体现在课程的话语表达与价值功能。为此,需要梳理课程的知识谱系,将知识谱系确立为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按照知识逻辑确立课程名称,按照职业逻辑设定课程目标,按照政治逻辑设定课程导向,实现课程建设中内容、需求与价值的高度整合,改变既往课程对知识教育、思政教育、职业教育整合不够的问题,在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中实现知识逻辑、职业逻辑与政治逻辑的内在统一,为培养承担立德树人任务、担负时代教育使命、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复合型教师打好基础。具体而言,基于新文科建设理念建设“新教育学科”课程,可从以下角度着手:

1.促进课程的知识整合

基于新文科建设理念,高校教育学科课程建设要贯彻融合课程的建设思路与建设模式,要突出专业课程建设的产出导向,力求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复合性。教育学学科课程设置的逻辑要从基于单一学科转向基于多学科、跨学科交叉融合,教育学专业课程建设要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知识体系课程建设。教育学专业课程结构要从多学科知识的简单罗列转向跨学科的交叉融合。

立足中国现实发展,促进课程知识的学科交叉与整合,构建学科交叉课程,有效推进课程知识创新和知识增长,这是新文科理念下课程建设的具体要求,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课程的内容交叉指将不同学科的课程知识依据人才培养的素养要求重新整合设置,打破以往课程设置的学科思维,不再拘泥于某一学科的知识设置课程,而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于同一门课程。教育学科课程的交叉整合,主要表现在教育学科内部不同研究方向的知识整合,教育学科与文、史、哲等社会学科的科际整合,教育学科与理科的科际整合。交叉或融合的课程,不是对原有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从深度、广度等方面推动课程的交叉与融合。这种交叉与融合,不仅仅是课程知识的存量重组,更需从深度与广度方面推进课程知识的融合创新,促进课程知识效果的质变。

基于新文科建设理念,高校教育专业课程建设需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转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增强课程的学科门类。为此,除了对原有课程知识的存量重组,也要更新人才培养的知识内容,增加人才培养的知识总量,增强人才创新素养培养的课程导向。其次,完善课程更新机制,实现课程无缝衔接。根据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周期性实施课程体系的结构调整与内容更新,将教育学科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及时纳入课程体系。定期评议单门课程的教学标准、模块课程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形成周期性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门类、改革课程计划的动态机制,使课程体系能够紧密回应人才培养定位转变,能够实现新旧课程内容与结构的无缝衔接。再次,鼓励联合开发课程,突出课程价值取向。依据人才培养定位探索增设新课程,鼓励跨学院跨学科联合开发新课程,激励不同学科教师共同开设新课程。通过创新开课,实现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与综合性,突出课程话语的思想性与价值性。

总体上,教育学科课程建设要从人才培养定位出发,突破教育学学科自身的知识域限与思维局限,从大学科视野构建教育学的课程体系,从人才培养视角确定课程的知识结构,充分体现教育学科与文、史、哲、法、理等学科的紧密交叉与综合;要从改革传统教育学科课程的理念出发,探索新教育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探索基于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构建不同院系的合作机制,促进不同学科人员的相互合作,共同围绕教育学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基于能力培养、问题解决、任务完成等目标,构建能力驱动、问题驱动、任务驱动类的跨学科课程。同时,要加快构建面向融媒体的课程体系,促进课程的数字化建设。

2.彰显课程的中国话语

“新教育学科”课程建设,要以中国教育为观察与分析对象,围绕着对教育现代化进程的认识展开,创新课程的知识体系,探索构建中国自身的课程话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话语表达,彰显中国教育的制度、文化、传统、理念与成就,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科课程话语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呈现出新的现象,教育学科的发展样态出现前所未有的特征,出现了很多西方学术话语无法解决、解释的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教育学科的发展实际与传统西方教育学科的差异日趋明显。这种情况决定了要用中国自身的话语认识、分析、表达中国的教育问题,决定了新教育学科的建设,要以中国教育为观察与分析的对象,基于中国特色进行中国教育学科的知识生产,探索构建中国教育学科自身的话语。

构建中国自身的教育学术话语,也要充分认识到这种话语的局限性,既不能完全摒弃西方的教育话语,也不能拘泥于中国自己的话语,而是要在中西融合、兼容、取长的基础上,从中国教育自身发展的独特性实践经验中提炼出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知识话语,进而用中国话语解释世界教育发展的实践经验与价值理念,使中国话语逐渐成为一种世界话语,实现知识表达的“和而不同”,体现中国教育发展的利益与价值。

基于中国教育话语体系开发教育学科课程,旨在提炼中国教育学科与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话语。新文科建设对教育学科课程建设最为基本的要求就是在课程话语体系构建中,充分运用中国话语表达教育的规律、原理、道理、学理、哲理、事理等,实现中国话语体系在教育学术课程与专业课程中的主导权,建立中国教育话语在课程表达中的强势地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智慧的课程体系,为世界教育课程建设贡献中国力量。在课程实施中从中国视角、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导中国观念,培养中国德性,育好中国人才。

3.强化课程的价值导向

基于新文科建设理念的人才培养,需要重新思考和建构教育学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是人才培养定位需要明确回答的首要问题,也是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内在统一的根本问题。人才培养定位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依据,“培养什么样的人”,要求课程建设高度重视知识性、学理性与学术性;“为谁培养人”,要求课程建设高度重视价值性、思想性与育人性。新文科视域中的课程改革,除了重视课程的知识性、学理性与学术性外,更要从教育学科自身的规律出发,高度重视课程的价值性、思想性与育人性,重视课程对教育对象价值塑造的意义和作用。

基于新文科建设理念,高校教育的学科课程建设需要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价值性,体现课程的育人功能,服务于人的培养是教育学科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任务。人才培养定位鲜明的主观性、民族性、历史性、理念性和意识形态性,决定了课程体系除了要突出知识导向,更要重视价值导向;除了培养具有工具性能力的人,更要培养能够获得社会认可的德行高尚的人。课程建设需要引导人才超越工具性的专业知识,进行德行的培养与修习,在为人才提供工具性动能的同时,也能为其发展引导方向。相较于其他学科,教育学课程体系具有更强的价值导向功能。

新文科视域下教育学科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应当定位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决定了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将育人之德与育才之智高度融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知识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评价体系的价值导向性,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价值取向符号表达的一致性。通过重塑课程价值,弘扬人类的正当性与正义性、美德与善意、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等观念,引导个人的精神追求、伦理观念、意义理解、信仰取向,为人才培养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选择,提供意义世界和价值空间。

教育学科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立德树人,始终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融入课程内容中,融于教师的讲说、专业的教材和课堂的活动中。将课程的育人功能融汇于课程的学科内容,渗透于课程的字里行间,显现于课程的评价导向,渗透于课程的教学细节,由此实现课程内容、表达方式、评价方式、教学过程在立德树人中的“润物细无声”。

猜你喜欢

教育学文科话语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孙文科
教育学是什么科学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