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
2022-03-24林溪
林溪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珠海 519090)
在“双创”背景下,产学研合作模式对提升高校科研水平、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带动地方经济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双创”背景下,如何提高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合理性与高效性,以使产学研合作模式重要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成了高校关注重要问题[1]。本文以珠海市为例,就“双创”背景下珠海市产学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双创”背景下优化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若干建议,从而提高珠海市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能力。
1 相关概念简述
1.1 “双创”的基本内涵
李克强总理于2014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传统意义上,创新是对于科学技术的创新,而在“双创”理念下,创新则是不仅仅局限于科学技术的创新,而是包括发展机制、发展理念、发展管理等多方面的创新。从创新主体的层面来看,“双创”不再局限于以企业为主体所开展的创新活动,而是将“大众”与“万众”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任何个人、团体、企业、组织都可以参与到“双创”中。可以说,“双创”的提出,将进一步加快我国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进程。
1.2 产学研的基本内涵
学术界普遍认为,产学研合作是指在市场机制与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产业界、教育界、科研界为了将新技术转变为新产品,再将新产品转变为技术创新所需的资源,实现资源互补与技术共享的一种合作。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产学研合作是指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方所进行的交流与合作。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产学研合作是一种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结合、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的结合、科技开发与生产活动的结合。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者在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组织体系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共同促进我国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2 “双创”背景下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
2.1 产学研合作推动社会进步
世界各国近年来都在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助力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最佳方法和路径,以产研促进学生学习,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的进程,进而提升国家的科技水平。我国亟须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广阔的渠道。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知识资源共享化的背景下,高校的教育改革愈发重要。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了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趋势与方向又取决于高校教育的社会服务属性[2-3]。以为社会培养人才为目的的教学研究实现了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这是国家提高综合实力的前提,也是大学生提高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4]。产学研合作在我国高校中的开展,一定程度上会对社会及国家的进步有推动作用。
2.2 产学研合作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需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能力直接影响着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产学研合作成为提升我国经济水平的重要措施,也逐渐确立了其在我国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教育和科技的结合在知识经济时代逐渐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并在经济增长中充分发挥优势,影响着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提高产业技术创新成为产学研合作当前的主要任务。产学研合作模式已经为我国技术创新体系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依托互联网优势和群众力量开展创新创业,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建立以企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
2.3 产学研合作符合广东省的实际发展需求
珠海市的创新型人才,尤其是科技型人才缺失。深挖珠海市经济发展的潜力,深入创新高校产业机制、产学研合作模式是珠海市乃至广东省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珠海市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才能促进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珠海市应大力发展产学研合作,坚定开放合作的步伐,探索最适合自身的产学研合作方法,为建设创新型高科技产业体系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3 “双创”背景下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3.1 各方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
产学研合作的目标之一为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满足参与合作的各主体之间的实际需求及利益。产学研合作的各主体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与利益需求。企业之所以选择和高校合作,获取利益是原因之一。例如,企业希望从高校与科研机构获得人才资源及科学技术,用以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高校与科研机构则是希望利用企业的平台将自身的人才资源与科技成果转换成经济收益,高校与科研机构再将取得的经济收益投入到人才培养与科研项目的投资中,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及科研水平,实现良性循环。因此,在产学研合作中应充分考虑各合作主体的利益,从而促进并约束其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效用,这对于产学研合作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点。
尽管产学研合作遵循了“共同投资,利益分配,风险分配”的合作原则,但是产学研合作各主体之间依然存在着利益冲突、矛盾,这也不利于产学研合作的开展。
3.2 缺乏资金支持与政策支持
高校是一个系统的组织,教学资金有限,对科技人才的培训也是一笔不小的成本,并且一些高校难以有效协调好各方面的资金投入,资金分配不合理。企业基于对经济效益的考量,也难以为高校提供充足的资金。
另外,缺乏鼓励学术人才和企业产业人员交流的政策。虽然我国的产学研合作中高校与企业有一定的接触,但大多数都是零散的,缺乏组织性、计划性和系统性。部分高校在引进高学历的教师后,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也缺乏具有丰富的商业或科学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导致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受到阻碍。高校的部分教师过分注重科研成果,导致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
4 优化“双创”背景下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建议
4.1 建立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通常可以将企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创期、成长期与成熟期。
处于初创期的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较弱,也并不具备研发团队等研发条件,无法自主独立地完成研发项目的开展或产品的研发,因此这一阶段的企业通常以委托研究与技术转让为主,建议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时选择技术转让与委托研究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帮助初创期的企业快速建立产品生产体系与生产模式,而政府则需要为参与产学研的初创期企业提供产学研合作的各方信息,并最大限度促进企业与各方的沟通协调,从而提高初创期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稳定性与长期性。
处于成长期的企业一般会采用共建科研基地、联合开发两种产学研合作模式。由于在这一阶段,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资金与科研实力,并具备开展技术研发的基础条件,因此此时政府只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对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成长期企业进行相应的引导与扶持,鼓励其提高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参与度,从而促进企业技术的创新、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顺利开展与整体效果的提升提供保障。
成熟期的企业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经营管理体系与发展规模,同时也具有较为完善的研发能力与研发条件,并且成熟期的企业在参与产学研合作时,必然会对自身与各合作主体有着全面、深入的了解,因此为了进一步发挥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优势,提升产学研合作模式所创造的价值,政府应大力鼓励处于成熟期的企业选择组建研发实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将研发、测试、生产、销售、服务集于一体,实现各种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并最大限度发挥产学研合作各主体的优势与价值,这种模式有着强烈的带动作用,可以充分吸引社会资本,使产学研合作得以顺利开展。
4.2 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各主体的各种行为规范化、标准化,以减少不确定性。对于产学研合作来说,通过政府法规政策的规范引导,可以有效节约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在产学研合作中,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如利益保护政策与激励政策等,为产学研合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产学研合作中的各主体也可以通过健全、完善的政策法规感受到政府在“双创”背景下大力支持产学研合作的决心,有利于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稳定性与长远性[5-6]。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的同时,可以设立用于资助产学研合作的专项资金,并鼓励社会各界以投资的形式参与到专项资金中,从而为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解决产学研合作中的资金紧张问题。另外,政府还应加强对相关政策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只有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法规,才能使其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出实质性作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创”背景下,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现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事实证明,在科技实力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产学研合作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国力提升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本文以“双创”为背景,以珠海市产学研合作现状为例,分析产学研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珠海市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开展乃至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不断优化贡献力量,促进我国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综合国力与竞争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