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科研现状与发展对策

2022-03-24余定坤徐志文祁红艳刘观华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余定坤 徐志文 祁红艳 刘观华*

(1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江西 南昌 330038;2 江西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江西 南昌 330038)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其丰富的越冬候鸟备受关注,1992 年被指定为国际重要湿地,是我国首批6 个国际重要湿地之一。鄱阳湖保护区成立以来,在鸟类、植被、气象、水文等方面开展了有效的定期监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然保护区的选定、管理、建设和发展是保护区实施和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依托,是保护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李东义, 2000)。为加快鄱阳湖保护区科研建设的步伐,提高科研水平,有必要认真梳理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突破制约科研发展的瓶颈,以期为探索鄱阳湖区的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1 鄱阳湖保护区概况

鄱阳湖保护区位于江西省北部鄱阳湖西北 角, 赣 江、 修 河 的 交 汇 处, 地 理 坐 标 为115°55′~116°03′ E,29°05′ ~29°15′ N,保护区以永修县吴城镇为中心,辖大湖池、沙湖、蚌湖等9个子湖泊及其草洲,总面积224 km2。保护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年均气温17.1℃,年均降雨量1 426 mm(吴英豪等, 2002)。保护区内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完整,生物资源丰富。据统计,有鸟类381 种、贝类40 种、兽类45 种、浮游动物46 种、爬行类48 种、浮游植物50 种、鱼类136 种、昆虫类227 种、高等植物476 种。

2 保护区科研现状

2.1 多方合作交流,拓宽项目渠道

保护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的战略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鄱阳湖保护区与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管理学院合作建立“鄱阳湖教学与研究实习基地”,与南昌大学合作建立“南昌大学动物学博士点野外实习基地”和“教育部鄱阳湖湖泊生态和生物资源保护重点实验室野外工作站”,与江西师范大学合作建立“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鄱阳湖教学与研究实习基地”和“鄱阳湖生态与环境联合观测站”,与江西农业大学合作建立“鄱阳湖鸟类疫源疫病联合监测站”和“野生动植物与生态监测合作基地”。

1995 年以来,鄱阳湖保护区得到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开展了自然保护区管理、白鹤(Grus leucogeranus)、湿地保护体系建设3 个项目。1989年以来,多次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在保护区举办“鸟类识别和水禽野外调查”培训班,开展资源调查、社区共管和湿地补偿等方面的项目。1999 年以来,与国际鹤类基金会(ICF)启动鄱阳湖生态监测项目,该项目已连续实施了21 a,开展了鄱阳湖水位、水生植物与鹤类及其他大型水禽相互关系的研究。

2.2 依托科研平台,完善监测系统

依托三峡工程运行安全综合监测系统鄱阳湖监测站(简称三峡鄱阳湖站)、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简称鄱阳湖生态站)等,鄱阳湖保护区初步构建了鸟类、植被、鱼类、气象、水文、水质、底质生物、浮游生物等监测体系。三峡鄱阳湖站已连续监测10 a 的水文水质、水生态、洲滩生态系统要素、物种多样性研究。鄱阳湖生态站依托南昌大学、鄱阳湖保护区管理局,在鄱阳湖“水土气生”等方面开展了观测。2020 年,鄱阳湖保护区、南昌大学流域生态学研究所、江西省林业科学院3 家单位联合申报“江西鄱阳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国家长期科研基地”获批,这将促进鄱阳湖保护区科研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2.3 整理监测资料,出版资源成果

自《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2010 年监测年报》出版以来,鄱阳湖保护区已连续出版了10 本资源监测报告。保护区每年对各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资源监测报告,并配有英文摘要及图表,年度监测报告的出版为开展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为鄱阳湖越冬水鸟和湿地保护提供依据。1989 年鄱阳湖保护区在《野生动物》发表了第1 篇学术文章,30 多年来保护区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0 余篇,内容涉及鸟类、植被、水文气象等多方面。正式出版了《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鄱阳湖湿地和水鸟的生态研究》《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2019—2020 年监测报告》,资源监测年报、专著、图鉴等共计18 本。

3 保护区存在的问题

3.1 科研设备单一,信息化建设较滞后

鄱阳湖湿地面积大,路况复杂,交通工具磨损较大,保护站车辆都处于超期服役状态。现有交通工具的质量和性能难以胜任野外科研工作,一些科研监测只能通过租车、租船的方式解决。GEF 项目、鄱阳湖生态站建设项目、三峡鄱阳湖站项目等添置了一批科研设备,建设了气象、水文自动监测系统。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有科研监测设备已落后,无法开展常规理化分析、水质分析等,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相对滞后,在线监测、自动监测内容较少,近几年已开展远程自动监测系统,但监测范围有限。

3.2 平台建设有待加强,专业科研人员缺乏

鄱阳湖生态站气象观测等设施设备后期维护不足,缺乏实验场所、常规仪器设备,固定样方、样线缺乏标识,鸟类救护、疫病防治缺乏专职人员,鸟类环志站工作间断。保护区现有编制100 人,本科及以上69 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1 人,涉林专业15 人,博士及以上人才缺乏。保护区科研人员的业务水平已不能满足目前科研与监测工作的需要,科研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3 监测体系仍需完善,本底资料更新慢

鄱阳湖保护区发文量以科研监测相关内容最高,占比达67%。科研监测内容关注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生态安全,其中,涉及鸟类监测的文献数量最多,占比20.75%(李苗苗等, 2020)。鄱阳湖保护区在鸟类监测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数据,2003 年始保护区于每年10 月至翌年3 月开展鸟类定期监测工作。鄱阳湖保护区结合科研平台及项目等已积累了一定的常规监测指标数据,但监测内容仍有待完善,如两栖动物、昆虫、沉积、污染以及人为活动等方面没有定期监测,缺乏动态变化资料。保护区部分本底资料仍采用的是上世纪90 年代初的成果,如植物名录等。1996—1997 年先后4 次对保护区及附近地区进行本底调查,2002 正式出版《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调查成果,以后未进行系统更新。

3.4 科研深度不足,服务保护管理有限

科研监测成果能够为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保护动物的种群动态变化监测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十分重要(冯春婷等, 2020)。鄱阳湖保护区对白鹤等越冬候鸟开展了长期监测,而对越冬候鸟种群的栖息地需求、栖息地环境质量监测不足,无法准确掌握越冬候鸟及其栖息地的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情况,难以提出具体的栖息地管理措施。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在自然和人为干扰下的动态过程,子湖水位调控、食源性植被的恢复、旗舰物种及重要鸟种的保护,湿地污染与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状态。

4 保护区科研发展建议

4.1 编制科研规划,明确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部分自然保护区已编制科研监测规划或专项规划(石妍, 2012 ; 宋立奕等, 2018;王凯等, 2006; 韩亚彬等, 2008)。鄱阳湖保护区已开展很多项目,但各项目之间相对较为独立,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科研方向不明晰。鄱阳湖保护区需编制科研中长期规划,明确科研发展目标,确定工作原则,拟定基础研究、专项研究、生态监测项目,开展档案管理、监测工程建设规划等内容,并纳入项目库管理。做好项目库定期更新工作,实现项目申报及方案细化、项目绩效评价和中期监测评估,严格按照科研规划、年度计划及预算开展工作。

4.2 强化组织管理,提升科学研究效能

为保证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完善科研计划和科研管理等制度:(1)注重项目申请,通过研究方针战略、研读项目指南、借鉴同行经验、依托平台优势、加强对外合作等方式积极申请科研项目;(2)实行团队考核制、项目负责制及成果奖惩制,发挥沿湖站点地理优势,充分调动各基层站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制定科研经费专项使用制度,确保资金规范使用,实现科研资金的有效整合,实现产出最大化;(4)完善科研仪器、设备等使用登记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确保科研设施设备的有效维护及安全使用;(5)建立并实施科研项目阶段考核制、经费跟进制、资料归档制和成果验收评估等制度。

4.3 注重人才培养,加强专业技术力量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和专业技术力量:(1)吸收和引进人才,通过招考岗位专业要求,招收大专院校毕业生。通过提高待遇和特设岗位等,开辟绿色通道引进高层次人才;(2)参与项目实施,积极与国内外有关组织和机构共同实施项目,提高科研水平和质量;(3)加强人才培养,制定培养人才的制度与措施,加强岗位培训,鼓励在职深造,树立优良学风,倡导上进和钻研精神。

4.4 统筹规划实施,建设智慧化保护区

随着现代自然保护区的快速发展,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提升自然保护区智慧化管理水平已成为趋势(钟奇锋等, 2018)。保护区科学研究应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部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顺应第4 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共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建设智慧鄱阳湖保护区。加快智慧化保护区建设,提高监测数据信息处理能力,形成可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及时为保护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4.5 完善科研设施、设备,积极搭建科研平台

科研设施、设备是开展科研工作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为本底调查、资源监测等科学研究创造工作条件。鄱阳湖保护区应积极建设科研平台以满足日益发展的科研与保护需求,通过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合作研究的方式,完善鄱阳湖生态定位研究站、三峡鄱阳湖站建设,逐步开展鄱阳湖长期科研基地建设,探索搭建新的科研平台。

猜你喜欢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高黎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方案
鄱阳湖好风光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