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实践研究
2022-03-24张铁雄王玉意
张铁雄,王玉意
(湖南科技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重视道德浸润和潜移默化式的教育是古今中外思想道德教育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当前高校办学遭遇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与碰撞,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基于这些情况,使得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探寻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机制、评价体系等在特殊空间和节点中交叠、重构,破解堵点和难点,实现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环境的时空转换,是新时代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发展与改革中的重要命题。
1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是对各类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内容的理念提升。大学体育课程本身就蕴含丰富思政元素,对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精神等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建设好大学体育课程思政也是在建设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
1.1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体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思政课程,建设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就是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大学体育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观念和进取精神等有着较高的实践价值。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是国家实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到如何用实践教学来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1.2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大学体育课程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身心素质都有着极大提升作用,大学体育课程融合思政教育内容是进一步发挥其文化育人的功能,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3]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课程建设是落实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大学生素质的载体,在大学生今后的生涯中起着基础性的强化作用。体育课程融合思政内容进入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节点,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
2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困境
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4]。依据相关文件,各个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就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从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来看,首先面临着课程思政教学所处的现实地位问题,以及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是否将政策实施到位的主体发展困境,再者是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在生态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是否安排得当,课程内容与目标建设是否得到各个参与群体的认同困境。
2.1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价值困境
大学体育课程一直以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课程目标,在增强大学生体质的同时从来没有放弃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工作重心不明确和具体实践无指导的困境。其中,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教学的现实地位中,思政教学一直未进入大学体育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当中,也没有相关考核的措施,在主导的教育主管部门层面,具体实施政策和实践指导方面都无据可考,造成体育课程思政得不到重视,享受不到该有的支持和资源。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实际实施过程中,部分学校只重视形式,应付检查,不重视内容体系构建和实施路径方法,导致课程思政无体系、无路径,野蛮生长的情况,体育教师也是各自为战,未形成统一有效的战线。
2.2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资源开发及运用困境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资源主要包括体育运动资源和思政元素,以体育运动资源为载体,通过思政元素融入体育专业课程,可增强体育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大学体育课程在多年发展过程中,一直延续着通识教育的课程理念,丰富的体育运动资源是保证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道路上,无论学校还是教师都未突破开发体育思政的资源渠道和运用方式,首先在学校层面,学校对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与运用还不够重视,同时教师也未养成主动开发课程思政资源的意识,再者学生缺乏主动思维,学生本身的资源被荒废,所以才造成体育思政元素难以得到有效的挖掘和系统的运用。开发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资源无论在提升“育人”的价值方面,还是在促进教师的素养方面,都有着较高的价值。由于有诸多的外在影响因素,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与教育传承路径的差异未能体现出来,这些都给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境。部分院校的体育思政课程资源存在开发上未得到学校和领导的重视、教师缺乏主动开发课程思政资源的意识和运用方式的创新、学生更是普遍存在体育课程没有思政元素等困境。
2.3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课程目标困境
目前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认同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分歧,对于不同项目的思政内容建设与目标融合也呈现出了一些困难,这给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同时在体育思政评价体系的建设方面还未达成共识,因此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认同上还缺乏统一的认识,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价值、课程设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六个核心问题还存在着统一认同的困境[5],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讲授与技能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环节中各部门政策是否支持落实到位,全面评价及教师个体多元参与的认同感还不一致。
2.4 大学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耦合困境
体育课程思政在融合上仍有“疏离化与分权化”的生存态势,思政元素未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在当前的学校体育思政内容挖掘上,力量稍显薄弱,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上面还存在不契合的情况。推动体育课程的思政建设,并不仅仅是在教学中喊出几个思政口号,或者增加几个与政治教育相关的体育课程或体育活动,而是深入挖掘体育课程和思政课程资源,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并始终形成基因嵌入体育课程中。因此高校应将理想、信念、核心价值等理念和政治教育要素有机地整合到体育课程体系中,使体育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推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品学兼优的后备人才。
2.5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体系困境
从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现状来看,目前还难以形成一种更全面的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衡量与评价体育课程育人水平的高低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重心。由于缺乏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体系,体育课程思政就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准确完整的监督评价机制,难以激发学生对体育思政学习的坚定立场和理念,培养过硬的专业技能、勇于创新和挑战,勇于做一个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开拓者[6]。此外,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和可行的路径等方面的支持,难以提高体育教师运用其政治理念积极探索体育课教材,梳理体育教育内容,向学生传导追求卓越、坚韧执着和爱国情怀的能力和热情。
3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从“立德树人”的本意来看,“立德”的目的就是通过道德实践将“德”根植于受教育者的内心和言行之中,使其通过接受教育成长为有道德、有德行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在建设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挖掘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元素,拓宽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渠道,强化课程思政功能和内容建设方式,来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通过借鉴国内外经验,文章提出“共建教学模式、共生教学内容、共享教学方式”的理念,并通过提高教师思政素养、优化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强调立德树人的体育课程价值观的方式,来破解目前困境,实现共同发展。
3.1 明确以学生为主体,协同共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既是教师教的过程,又是学生习得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更注重学生习得的过程,关注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是否有对知识进行有效的转化和升级,落实多元发展与共生机制,共建资源,共享开发体系,立足资源优势,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模式,首先要进行思想破冰,明确“育人”理念,坚持“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深度挖掘和精准凝练在体育课程中的文化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教学过程中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的有效载体,克服主体之间信任困境,保证课程思政建设有效协同共建。通过落实社会、学校、家庭和教师的多元发展主体,创建新时代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在理念制定的实践运用中来开发网络学习资源、分摊责任与义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分类把关,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战线,立足根本来实施思政教育。
3.2 强化建设方式,完善体育思政课程资源建设
大学体育课程本身就孕育着丰富的思政资源,在大学体育课程的不同阶段,不同项目都可以挖掘出有效的思政元素。挖掘思政资源融入体育教学,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建设体育课程思政的资源库,通过上级部门和教师合力建设丰富的思政教学资源,增强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思政资源运用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课程生态资源的生成,以顶层设计为先导,各门课程多元融合共生为载体,创新课程体系,深入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增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系统挖掘思想教育元素,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内生动力,融合多方力量来形成统一的思政教育理念。以高校思政课程教育为出发点,各方积极配合体系搭建、观念引导和体育思政实践活动的开展,形成和谐共生的融合形态,逐步建设并完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3.3 实现多元化建设目标,互助共享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大学体育课程本身就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元化教育的要求,建设大学体育思政课程应从多角度出发、多方参与、资源共享和协力共建来实现多元化建设目标。通过自主培养和多方支援来建设体育思政高水平师资力量,挖掘体育思政元素来丰富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结合体育思政需求来改进教学方法,完善目前落后的教学条件,提升体育课程育人的教学效果。大学体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因是多方参与、共同融合的结果,实现主客体之间的体育思政目标整合,在学校、政府、社会及教师的力量互助互惠,延伸思政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教学发展的链条,破解大学体育思政课程教学困境,使全体学生共享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成果。通过对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流程与组织的再造进行反思,推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来促进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融合[8],保证高校体育思政理论体系资源互助共享。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多方互助共享思政教学方法,在社会各方实践过程中,本身就拥有丰富的实践指导方法,在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和意志品质锤炼社会发展过程中都积累了丰富的指导经验,互助共享这些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在体教融合的大背景下,课程可以借助社会多元力量,采取多形式的教学方法实现大学体育思政建设目标。在课程实践开展中,不光让学生在第一课堂学习,同时也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开发第二课堂,以及借助网络资源来开发第三课堂,串联起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力量来充实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在平时开展的实践活动中,以互助互享来形成一股完整的思政教育链条,来实现面对面课堂与虚拟课堂、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最终共享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理论建设成果。
3.4 立德树人,强调“同频共振”的体育课程价值观
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是育人的基本实现形式,在体育教学中,既要注重形体的锻炼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又要强调思政知识的价值引领,突出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相融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取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培养学生对体育规律的认知。深度挖掘“女排精神”等中国体育事业中追求卓越、战胜强敌、不断斗争的模范作用,鼓励学生乐于知识学习、勤于运动练习、勇于挑战极限的精神,为学生终生体育打下基础。体育课程应在“立德树人”蓝图下,整合学校情况和教育政策,宣传新时代主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体育教育。教师应以体育课堂为主要渠道,挖掘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其分类和概括,真正让马克思主义作为体育课程思政的行动指南,使体育课与思政课做到同向发展[7]。
3.5 科学管理,优化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体育教师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善体育教师评价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变革的重要纽带。高校体育教师评价制度应从多方面出发,确立明确的评价目标和指导理念,并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为体育教师建立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以便得到内外部环境的支持;在持续的体育实践中,体育教师评价反馈机制中定期吸收体育教师的管理反馈和适应情况,并对体育教师进行心理监测。
良好的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成长并提供良好的学习和体育环境。在学生的评价体系中融入思政元素应体现在体育理念及政治教育评价上,更加重视对评价的诊断和动机倾注。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学生行为的变化,从而诊断体育活动中的问题;实现以运动技术为中心,专注于学生身体及思政开发的转型,注重学生运动技术的学习,从立德树人的观点和概念出发,对学生身体及精神健康的发展进行分析;从学生的认知发展出发,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关心和同期状态的评价来实现教学的转变。从评价标准的统一性实现多样性,注重学生掌握和使用体育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多思考,多理解问题,并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评价[9]。
3.6 优化师资,提高体育教师思政素养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对体育教师的一次全新挑战。体育教师应该在体育课程中承担思政教育的责任和使命,营造良好的课程生态,履行体育教师政治教育的责任,践行国家对课程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要求,建立体育与思政教育相衔接的课程内容系统。授课方面,在教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应把旨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等思政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去[10]。通过自主学习等其他渠道,提高探求体育思政元素的能力,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情景以自然的方式整合思政元素教育学生。教学方法方面,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外,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平台,结合多媒体技术、政治理论知识与实践等使其具体化、精细化,更好地促进“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使体育课程协同思政课程共同培养自觉承担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4 结语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目前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在建设过程中遭遇建设主体、资源开发与运用、内容建设和目标认同等困境。研究通过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建设方式和实现多元化建设目标,寻找出与之对应破解困境的教学机制,增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生动力,破解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堵点,解构并重构当前教育制度体系,多元融合各类主体参与教与学的形式和规范,打造“协同共建、融合共生、互助共享”的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师教学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