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的实践探索

2022-03-24高仓健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本科生教师

张 华 高仓健

(浙江工商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本科生科研作为一项深度教学方法,关注和理解“教师如何指导本科生科研”,既是一次对提升本科生科研质量的讨论,也是提倡教学学术研究和实践的初步省思。因此,教师促进本科生投入科研学习是改善科研质量的关键环节。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与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如何协作,构成本研究的现实观照。

一、理论视角

本研究关注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的内在动力和外在行动。社会学家认为,任何个人行动都是在个人意识主导下有明确意图的活动。安东尼·吉登斯引入了“行动流”的概念。他认为,行动者动机的激发并不一定是有意图的,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主要是以“实践意识”存在。从学习作为社会参与的学习隐喻视角来看,本科生科研中师生互动前提是建立实践共同体。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可以看作是一种例行化日常行动,这种行动由教师和学生通过聚集在场参与的方式进行,是一种“关注性互动”的形式体现,既有时间上的延续性也存在空间区域特征。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共同体通过整合可利用物质资源和自身行动能力开展本科生科研,并在实践中通过实践性意识来对学习进度进行反思性监控。如此说来,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的实践意识对于构建和形成解释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的框架有重要理论价值。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聚焦一所实施本科生科研的地方高校,采用便利性抽样方法,通过联系一位教师顺利建立研究关系,随后通过滚雪球方式锁定了9 位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受访教师兼顾不同性别,年龄在32 岁至46 岁之间,学科涉及工科、理科和社会科学,职称覆盖讲师、副教授(副研究员)和教授。研究者将受访教师信息按照“访谈对象类型- 编号”进行命名,如T-01,T代表英文单词“Teacher”。在访谈中,研究者制定半结构访谈提纲,围绕“教师为什么指导本科生科研”展开,每次访谈时间为40-60 分钟。访谈结束后,转录访谈内容并撰写访谈备忘录,并将访谈录音文档逐一反馈给受访者。最后,对访谈资料分析归纳。访谈过程充分使用共情策略,在主动自我表露中拉进与受访者关系,让其有理由相信研究者并非只是“打探”消息。在完成第九位教师访谈后,本研究抽样实现了理论饱和。

三、研究的初步发现

通过对访谈资料分析,融合教师身份认同、教师角色融入和教师职业发展等因素,研究将本科生科研中的教师行动分为六种类型,呈现出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的不同动力。

(一)改革教学方法的行动

围绕学科建设,有的学科竞赛被看作是衡量专业人才培养成效的标志。因此,有的教师将本科生参加学科竞赛作为一项重要本职工作。“教师的发展需要定位,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就是我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受访教师T-05)。事实上,大多教师和学生同时投入时间精力有限,以及项目能获取的外部资源支持较少。许多本科生参加竞赛获奖后便解散或退出科研团队。为此,教师评估和平衡“精力有限”的现实,成立科研学习工作室,不定期面向本科生招募学员,本科生完成一定难度任务后成为正式组员,提升科研团队管理约束力。“我会做一个科学且完整工作计划,精确到每天每个小时做什么。团队日常管理交给高年级研究生,由研究生带高年级本科生,高年级本科生带低年级本科生,形成梯队式科研学习模式。看起来是促进本科生参与学科竞赛,实际上是帮助他们快速适应社会、了解社会,提升就业竞争力”(受访者T-04)。教师赋权,学生增能。本科生科研训练是一种团体自助赋权参与的方式,和学生签订科研学习“协议”,建立共同科研团队文化,将同伴学习和教师教学相融合,有助于提升本科生科研和教师教学成效。

(二)探索教学学术的行动

吸引拥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成为骨干力量是学科发展的策略共识。随着教师适应工作环境、提升教师身份认同感,理解学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在科研活动中积累指导教学经验,逐渐将指导本科生科研作为不可或缺的工作,并融入个体科研发展,逐渐形成教学学术理念。“带学生的最大收益,一是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不再担心,从参加项目起就选定指导毕业设计的学生,减少师生双向选择时间成本;二是指导学生拿到我给出的开放式命题范畴,主观能动地缩小范围并确定研究选题。这些选题给了我很多科研启发,使我有意愿和本科生合作发表科研论文”(受访者T-07)。在科研活动中,拥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申报创新项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推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形成科研成果并参加学科竞赛,经过持续“打磨”“加工”的竞赛成果替代或转化为毕业设计,本科生与教师持续科研合作,在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基础上不断修改完善,与教师合作完成会议论文,发表科研论文。教师和本科生持续合作,不断提升分析、协作和研究能力,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拥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在入职初期无法建立专业发展共同体的矛盾。

(三)促进社会服务的行动

许多教师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有的项目科技含量高,有的项目为基础研究。受访教师T-06 坦言,“横向合作项目很多,但许多硕博士研究生不愿意投入精力做。”有的教师结合项目内容,招募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专业本科生。“这种实践对本科生学业来说特别有帮助,时间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尽管可能没有很多钱可以给学生,但是学生参与项目过程中科研能力上去了,以后工作后不愁没钱”(受访者T-06)。由于教师横向项目具有更强的应用价值,本科生在科研活动中提升了就业竞争力。通过专业融合实践的课外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任务、教学业绩和社会服务中发现平衡点,学生在追求学业发展过程中提升了参与科研活动的内在动力。对于教师而言,为本科生提供科研学习和科研工作的双重机会,提升了课外教学和社会服务成效。对于学生发展而言,在目标任务导向中参与科研活动促使其提升时间管理水平。

(四)探索本硕博学习衔接的行动

受到研究生生源、规模以及课程安排的影响,许多教师申请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和吸引本科生尽早进实验室,与拥有相同研究方向兴趣的本科生建立专业学习共同体。“理工科需要年轻教师,年轻教师研究生指标少,但是又必须做实验。所以,我们在一开始就带本科生,带本科生的好处是从大一接触他,在实验室的科研学习中熏陶两三年,他就知道研究什么,会发现他的研究不比实验室的研究生差”(受访者T-09)。本科生在熟悉实验室环境、了解实验流程后开始参与项目学习和实践,教师和本科生共同探讨确定科研选题,由本科生作为负责人组建科研学习团队,在实验过程中和教师进行有效互动,生成科研成果。“本科生参与科研试图发论文和参加竞赛。从大一进入实验室,一两年后就比较清晰是否要读研,更加努力去学习专业”(受访者T-07)。这种行动策略主要存在于理工科专业。本科生习得科研技能,提升研究能力,促使他们有更多机会进入研究型大学继续研究生教育。此外,有的本科生和教师建立专业学习共同体,在教师科研团队攻读硕士研究生。

(五)提升教师角色认同感的行动

教师在指导本科生科研的过程会遇到一些“意外”。教师认为这是一项“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工作。“我给学生指导的过程中有很多不愉快,很多学生不明白教师指导意味着在帮助他,错误认为教师科研项目可以给他们直接用”(受访教师T-03)。相比这种失落,有的教师认为本科生不可能对教师科研产生贡献,无法建立专业共同体,指导本科生科研促进教师和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缓解现代大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疏远、功利化的矛盾。许多教师倾向于通过高年级本科生吸引不同专业低年级本科生加入课题组,指导他们习得科研技能,促进学业发展。“我最大收获是学会如何与学生相处、如何教育学生。上课也好、当班主任也好,与学生接触时间都不如带学生做科研项目多,从不知所措到逐步了解如何鼓励学生,引导学生遇到失败怎么样面对,这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受访者T-04)。这种不认为学生可以为个人科研提供支持的教师,在指导本科生科研中更看重作为教师角色的成长。

四、研究结论

(一)教师指导对本科生科研学习收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出色的教师教学是高校本科教育中心环节,促进学生学习性投入是改善本科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学是为了迁移。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本质上是一种促进科研知识理解和创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提高了科研学习成效以及情感能量。本科生在科研活动中获得更多机会和更多教师及高年级学生交流,为提升学习收获拓宽视野,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发挥了榜样示范作用,间接帮助本科生形成健全人格。此外,教师和本科生建立实践共同体,尤其是坚持举行读书会、交流汇报会,提升团队群体身份感和归属感,有助于本科生培养科研意志力和科学思维。

(二)本科生在科研活动中的优异表现促使教师倡导教学学术理念

完成教学任务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成就感,促使教师反思性实践,积累本科生科研指导经验。教师的工作不是闭门造车,教学也并非知识单向传递的过程,学生与教师的科研互动产生启发,缓和科研与教学矛盾,促进教师践行教学学术理念。本科生科研质量提升,不仅使教师获得教学业绩激励,也促进教师在科研互动中扩充知识结构。因此,在教师指导下的本科生科研,不仅提升了教师教学业绩,对于师生建立专业学习共同体,维持良好师生关系,促使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掌握科研技能以及教师实现教学与科研实现平衡,提供了预见的可能性。

(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有助于提升本科生科研质量

同教师经常接触比其他形式活动更有利于提升学校满意度。本科生科研表现出知识性、挑战性和合作性的特征,依托创新项目、学科竞赛、创新课程、实验室项目、教师课题等不同科研参与路径呈现。学生通过主动性强的情感感知和行动策略获得教师关注和信任,与教师建立师生关系,教师在科研活动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促进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提升。教师和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保持互相尊重,强化交流,切磋琢磨,维持良好师生关系,为创新能力的提升创设高质量学习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角色认同感,促进教师在学生学习的投入程度,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本科生教师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国际商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力与模式分析*
本科生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以经管类本科生为例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