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校转专业考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2-03-24刘玉婷
刘玉婷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科技大学时强调,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学生们肩负着时代的责任,要努力学习,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1]高校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学生的受益情况和知识能力发展程度是判断高等教育质量发展高低的依据之一[2]。2014 年9 月,国家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实行高考选考科目改革,高校不同专业指定不同选考科目要求,考生根据高校选科要求和自身兴趣特长选择考试科目。高校实行转专业政策有助于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提高学生专长与高校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匹配程度。但大学生在转专业中存在逃避艰苦专业、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等问题,高校应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探究转专业考试功能,推进转专业考试改革,通过转专业考试优化人才培养配置,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提升高校育才功能。
一、高校转专业考试的现状
转专业是每所高校每个学年都在进行的常规性教学管理工作,由教务处进行统筹、监督,各个学院负责制定具体的转专业实施细则,组织转专业考试。目前,高校转专业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以学科背景为转专业的限制条件
不同专业的基础知识要求不同,转入院系要求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相应学科背景。例如,2022 年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转专业的基本学术要求为高中是理科生;武汉大学《2022 年数学与统计学院本科生转专业的实施细则》中要求转入学生为高考理科生;福建农林大学《2022 年农学院转专业实施细则》中要求转专业学生为高考录取理工类或无文理分科省份高考选考科目有化学。除了根据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学科背景,2022 年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按照理科生(含“3+1+2”模式物理组)、文科生(含“3+1+2”模式历史组)、“3+3”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分开设定转入学生的数量。转入学生数量按经济学院2021 年度三种类型单独招生人数占全院招生总人数的比率确定,其中理科7 人,文科2 人,“3+3”高考综合改革省份1 人。不同选科模式背景的学生参加该学院转专业考试的难度不同。
(二)以大学课程成绩或排名为转专业的重要条件
目前多数高校仍然通过成绩排名或者绩点要求等硬性条件筛选转专业学生。一些高校的优势学科或热门专业对学生的成绩提出更高要求。例如,会计学是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的热门专业,《厦门大学2022 年各学院接收转专业工作方案》中要求转专业学生的综合成绩排名应居于所在学院前25%,且平均绩点高于3.2。工商管理是华侨大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 年该校《工商管理学院转专业细则》中要求转入学生绩点3.5 及以上或成绩绩点排名在班级前15%以上。部分高校在教务处发布的转专业管理办法中没有提到成绩要求,但在具体实施细则中隐藏着成绩条件。例如,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22 年普通本科生转专业综合考试通知》中,GPA 占录取综合成绩的40%。院系通过设置成绩条件选择优秀学生,有利于保证转入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以各学院面试和笔试为转专业依据
一般具体的转专业考试由各个学院负责组织开展,以面试和笔试为主,部分学院或专业只进行面试。例如,北京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重点高校,在其《2022 年校本部各院系转院(系)转专业接收工作具体方案》中有6 个学院采用面试+笔试的方式,18 个学院采用面试,2 个学院根据专业的不同,部分专业采用“面试+笔试”、面试的考试方式;福建师范大学是省属重点建设高校,其《关于做好2022 年本科生转专业工作的通知》中大部分学院采用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数学与信息学院、物理与能源学院、地理科学学院、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等理工科学院要求转专业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超过50%,心理学院、社会历史学院等学院不进行笔试,面试成绩即为录取成绩;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是独立院校,其在《2021年各院系转专业工作方案》中明确了32 个专业的具体要求,其中12个专业采用面试,其余以“面试+笔试”的方式。
(四)以专业基础课程为笔试主要内容
大多转专业考试的内容是转入专业的大学基础课程,理科类学院尤其明显,大部分学院会指定书目与具体考核内容。例如,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在2022年转专业考试中明确笔试内容为《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和《几何》,其中《几何》考试范围为上学期的全部内容;2022 年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转专业笔试范围是《高等代数》和《数学分析》;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22 年转专业笔试内容为《微积分》和《线性代数》。文科类学院的考试内容也几乎是大学专业基础课程知识,如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22 年转专业笔试内容为“现代汉语综合知识”“中华文化基础知识”;新闻传播学类笔试内容为其专业课。对于大部分转专业的学生而言,这些专业基础课程都是他们不曾被教授过的,需要在短时间内通过自学掌握具体内容以应对转专业考试。
(五)以对话问答为面试主要形式
不论是不同学校,还是同一个学校的不同学院,转专业面试都采用对话式问答,面试问题主要包括专业基础、思想政治以及对本专业的认识、转入本专业的原因、大学学业生涯规划等。如,福建工程学院在《2021-2022 学年各学院转专业转入方案》中注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转专业面试小组由3 名以上、副高级职称以上的本专业教师组成,面试内容包括对转入专业的认识与看法,对将来学习的计划与设想;法学院转专业考试只有面试,面试内容包括法学基础知识和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宁波大学在《2021-2022 学年第二学期2020、2021 级各专业转入条件及名额》中提到法学院转专业面试主要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专业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等。面试能够展现学生的表达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对知识的快速反映。考官通过学生回答的内容以及表现,了解学生情况,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个人素质、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健康等。
二、高校转专业考试存在的问题
转专业考试是高校甄别学生是否适合转入专业发展的选拔性考试,是决定学生能否顺利进入新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但目前高校转专业考试仍存在诸多问题,无法满足院系优化人才培养配置的需求。
(一)考试资格限制不合理
具有转专业意愿的学生必须满足院系专业提出的学科背景、学业成绩等条件才能参加转专业考试,获得转专业机会。部分理工类院系专业根据其学科基本素质要求转专业学生具备相应的学科背景,但未根据新高考改革后学生情况变化调整转专业政策。新高考改革省份的语文、数学、外语不分文理,选考科目组合多样,学生的学科背景较之前复杂,不能用文理科简单划分。因此,部分高校转专业政策更新相对滞后。大多数高校在具体的转专业细则中还提出大学课程成绩要求,未达到要求的同学无法参加该学院的转专业考试,或者根据成绩、绩点进行排名录取。转专业的成绩条件限制了参加转专业考试的学生数量,各学院在一些原专业成绩优异的学生中选择,可能将那些适合在本专业学习,但原专业成绩不佳的学生排除在外。原专业成绩位列前茅的学生拥有根据兴趣自由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而那些不适应原专业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却无法改变现状,这是一个悖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机会均等原则指出按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每个学生利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都应该均等,每个学生得到的教育服务机会都应该均等,从而使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3]每一个学生都应拥有参加转专业考试的机会。高校为学生提供转专业服务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专长和专业培养更加匹配,以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考试资格设置不合理可能使得那些真正需要转专业的学生失去专业选择的机会,他们只能留在无法适应的专业中浪费资源与时间,而那些能够适应本专业学习且表现优异的学生可能因为有了选择权而跟风转入热门专业,造成人才培养浪费。
(二)考试方式较为单一
不同层次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不同类型专业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也不同,单一的考试方式难以体现专业特色和高校人才培养标准。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高校人才培养应避免同质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承担着不同的任务。高水平大学致力培养创新型高端人才,引领国家经济、文教、科技、军事等方面走向国际舞台中央;地方本科院校注重培养服务于地方的人才,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蓬勃发展。[4]但目前不论是双一流高校,还是普通本科;不论是理工类专业,还是人文类专业,各高校院系转专业考试所采用的方式都是笔试和面试相结合或者只有面试。单一的考试方式难以全面考察人才,同时,考试方式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笔试成绩在最终成绩中占比高,学生可能重视应试技巧、知识的死记硬背而轻视知识的实际运用。面试虽然具有灵活性,但是目前面试以问答式对话为主,通过对话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以及学业生涯规划,易形成模板,学生能够提前准备好回答。在对话式的面试中,表达能力好、讲台经验丰富的学生占据优势,但讲台经验不足、具有专业发展潜能的学生临场表现可能就不尽如人意。不同院校专业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侧重点不同,仅以笔试和对话式面试来考查学生,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思维等。
(三)考试内容科学性不足
转专业考试中设置专业基础知识考核的主要目的是检测转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水平,以确保转专业的学生能够适应转入专业的学业培养。大部分院校专业基础知识考核的内容是大学基础课程。转专业的学生并没有正式接触过大学专业课程,只能通过自学的方式来应对转专业考试。不同于高中阶段所接受的基础知识,高等教育所教授的是高深的专业知识,难度与深度都有明显提高,这对需要兼顾原专业学习的转专业考生造成较大压力。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5]考试内容难度过大可能导致学生为了通过转专业考试,反复研究往年转专业考试的内容重点以及学校限定的考试范围,死记硬背知识点,放弃重要但考试不涉及的学习内容,忽视知识的系统性和灵活运用,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考试内容、考题难易程度安排不合理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走向千篇一律的应考模式,也会导致转专业考试失去鉴别功能,无法考察学生的学习潜能。凭借机械记忆或短时间强化练习就能通过转专业考试,会使一些不适合该专业学习的学生进入专业,而这些学生进入新专业学习后可能再次陷入迷茫或者未来不会从事相关工作,以致院系教育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四)考试评价标准模糊
转专业考试是按分数择优录取,通过分数评价学生表现。但大部分学校并未公开评分细则或者评分标准,转专业学生无法得到具体的评价反馈。高校制定的评价体系应反映高校在评价学生的哪个方面和什么素质,所采用的评价指标应能够突显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色。[6]转专业考试评价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专业特色、专业能力,根据专业人才标准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和分数比例,模糊的转专业评价标准可能导致考试结果过于个人主观。学生无法从考试中获知自己的能力优势与不足,考试的评价反馈功能未得到充分利用。考试的公平性从古代科举考试至今就一直备受关注,在注重人情往来的中国社会,考试评价标准模糊容易使个人的主观判断、偏好选择影响考试的客观性,使转专业考试出现不公平现象。不具备专业学习潜能的学生可能利用其家庭背景优势进入其所期望的热门专业中学习,而一些具有专业学习能力且有意愿进入该专业学习的学生失去了有限的转专业机会。
三、高校转专业考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转专业考试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其弱化了人才甄选的意义,也背离了高校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学生专业成长的初心。深入探究转专业考试存在问题的原因,推动转专业考试改革,切实发挥转专业考试的重要作用。
(一)院系忽视转专业考试的适用性
转专业考试是高校内的一种特殊考试,是各学院对意愿进入本院系专业学习的学生所组织的考核,不同于高校其他课程考试,其具有独特的人才甄选功能。一般的高校课程考试主要发挥评定、反馈功能,对经过系统学习之后的学生进行阶段性学习成果检测,评价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灵活运用水平。而转专业考试是具有鉴别和选拔性质的考试,从意愿进入本专业学习的学生中挑选出适合就读本专业、具有专业发展潜能的学生。转专业考试与课程考试的对象不同,转专业考试的对象是在其他专业培养、未接受本专业系统教育的学生。这些学生未经过专业性的指导,其专业知识框架尚未形成系统,对专业发展等了解也有限。简单地将大学课程考试的内容移植到转专业考试上,难以达到甄别学生是否适合就读于本专业的目的,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会使学生疲于应对转专业考试的学习,陷入投机考试的误区。高校忽视转专业考试与其他普通课程考试的不同,把转专业考试等同于大学部分课程内容的考试,不仅可能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也没有发挥其人才甄选的重要功能。
(二)院系人才选拔标准不明确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院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明确的问题。部分院系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认识、定位不清,在组织转专业考试时就难以设计出能够全面考查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考试内容和形式。转专业考试是甄别学生是否具备专业学习能力的选拔性考试,是二级学院在校内组织进行的自主招生考试。院校专业根据各自人才选拔标准选择适合就读于本专业的学生,每个专业都有独具特征的专业素质要求,即使是同样的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所侧重考察的学生素质也是不同的。例如,英语专业分为非师范和师范类,在选拔作为师范生培养的英语专业学生时应注重考查学生是否具有成为教师的崇高理想和潜质。对于人才选拔的标准不明确,可能导致转专业考试不具专业特色,最终选拔出一些擅长考试的“同质”学生。院校专业期望通过转专业考试鉴别学生是否适合就读于该专业,这就要求转专业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专业人才标准。如果转专业考试不具备人才甄别功能,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在准备转专业考试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的了解,逐渐清晰未来职业规划,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压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练习应试技巧,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甚至还可能使一些不适于就读本专业的学生通过转专业考试进入到本专业。
(三)院系政策实施难度大
教育部根据社会需求、高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编制各年度高校招生计划,高校严格按照既定计划数量完成录取工作,专业资源与学生人数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按计划稳定且有序开展。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学生对专业选择权等意识和要求的提高,院系为满足学生意愿、使学生能力与专业培养更加匹配而提供转专业服务。但由于高中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学生、家长对专业认识有限,热衷于选择拥有较好资源的热门专业,造成热门专业“门庭若市”的现象。在教育教学资源不变且充分利用的情况下,转专业学生的大量流入会造成专业难以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大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在学生意愿和教育教学资源负荷之间取得平衡对于各院校专业是个难题。转专业工作还涉及课程、学分、绩点等转换工作,需要院校专业根据课程情况出具转换方案以保证转专业学生培养计划的合理衔接。除去教务管理程序等问题,我国高校重视集体生活,学生活动仍然以班级为主,转专业学生进入新的班集体,开启新的学习方向,在其适应阶段需要辅导员关注其身心情况,帮助其快速融入新的学习环境,顺利开展学习生活。随着现代教育理念转变,高等教育服务性质凸显,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但高校转专业政策的实施不仅需要考虑教育教学资源,还要考虑学生培养计划、身心发展等诸多问题,工作烦琐且需要多方配合。为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保持教育教学活动的稳定,高校限制参与转专业考试的学生数量,机械推进转专业工作流程,未能真正站在学生成长、院校专业发展的角度优化转专业工作,导致转专业工作逐渐形式化。
四、高校转专业考试改革建议
推动高校转专业考试改革是为了更好满足高校学生专业发展要求。在尊重个性发展的同时,院校专业应充分发挥高校转专业考试人才甄别作用,让合适的学生进入适合的院系,培养所长,使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为社会、国家输送更多栋梁之才。
(一)明晰转专业考试的功能定位
转专业考试是校内自主招生考试,是专业人才选拔考试。院校专业应积极转变转专业考试观念,从被动实施转专业流程转向积极把握主动权,根据专业人才标准不断优化转专业考试内容、方式,使合适的学生进入适合的专业学习。高等教育服务学生发展是以促进学生个人的提高、发展与完善等作为基本价值取向与根本追求[7],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落实转专业政策。在满足学生意愿,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专业的同时,转专业工作小组切实执行工作职责,不断完善转专业考试,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作为转专业政策核心环节的鉴别和选拔功能,实现兴趣和专业潜能的双向选择,从而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发展学生潜能。
(二)放宽转专业报考条件
应放宽转专业考试的资格限制,为更多学生提供参加转专业考试的机会,通过转专业考试选拔人才,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现代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除了日常课程外,各种社团活动、学生会活动、各类比赛同样构成学生大学生活的重要部分。把成绩作为转专业考试的门槛引导学生过度重视智育,忽视了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高校是当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高级人才的重要场所,应转变以往只重视书面知识、人才选拔唯分数的思想观念,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综合培养。转专业考试放宽报考资格限制,使拥有不同智能的学生获得选择自己意向专业的机会,也使各院校专业拥有更多可供选择的学生,发挥转专业考试的甄别功能,履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职能,让学生能够在适合自己能力发展的专业中学习,充分挖掘和发展学生的专业潜能。
(三)实施转专业考试综合评价方式
不同考试形式考查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应通过具有专业特色的考试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智能,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该专业,从而准确地定位未来职业方向。考试不应局限于纸笔考试或对话式答辩,还可以是演讲、实验、小组讨论或者模拟未来工作场所进行沉浸式情景考察,合适的考试方式能够充分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主题演讲”可以考察学生的文字功底、语言表达以及舞台表现力;通过“问题探究实验”可以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组织“小组讨论”以观察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设置“专业情景”测试学生随机应变能力以及专业素养。根据专业人才标准选择不同的考试方式促使专业教师能够深入观察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各项能力,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就读本专业的基本素养。不同专业所培养、考察的能力、素养都不相同,各院校专业应明确适合就读本专业且未来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素养,以丰富多样的考试形式来全面地考查学生。
(四)合理设置转专业考试学科能力检测
学科能力检测的难度要合理设置,难度设置不合理的学科能力检测无法准确了解学生的基础学科水平,还可能引导学生片面学习,只了解、研究考试涉及的重点部分。院校专业应根据专业特色和人才选拔标准设计出能够反馈学生专业基础能力水平的考核指标。对于未接受过专业知识指导的转专业学生,转专业考试以考察学科基础素养为主,了解学生是否拥有顺利适应本专业学习的基础能力,着重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知识应用能力。转专业学生还需要兼顾原专业的学习,合理的考试难度可以减轻转专业学生的负担,避免为通过转专业考试,而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填鸭式”地记忆转专业考试相关内容,荒废原专业的课程学习和能力培养,甚至可能诱发逃课、作弊等危机问题。
(五)保证转专业考试的公平公正
在具体实施细则中应公开标明具体的评价方式,明确择“优”录取的标准,严格按照公示的细则展开转专业考试,加强纪检监察,全程监控防止人情介入,确保考试公平性,提高考试公信力。面试相对比较灵活,其结果可能因个人主观而出现误差。院校专业应根据专业特色或者考核内容制定明确的考核评价量表,在每一项评分指标中注明能力表现相对应的分数区间,缓解因评分标准不同而导致的结果不公平。在当年转专业相关工作的公示文件中应将转专业考试的评分标准以及转专业工作小组人员进行公示。在确定转专业工作小组成员名单时应避免有当年转入学生的亲属参与。纪检委员应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全程监督,保证转专业考试过程的透明、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