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高等教育先贤的水利教育思想及当代启示
2022-03-24郑大俊姜晓平
鲁 扬,郑大俊, 姜晓平
(1.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2.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张謇、黄炎培、许肇南、李仪祉、茅以升、严恺、徐芝纶、刘光文、黄文熙、钱正英等水利先贤,是河海大学百年来办学有为、治校有方的教育家。他们以己之力,继往开来,在不同的办学时期开创了河海的教育事业新境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他们的水利教育思想,在河海大学办学的不同阶段、不同学术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为河海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水利高等教育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水利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思想源泉和文化基石,是我国水利高等教育和河海大学永续发展的动力源和常青树。
一、实业救国、科技兴国的水利教育目的论
鸦片战争后,昏睡百年的雄狮睁开了双眼,意识到落后的科学技术与西方的差距,只有“师夷长技以制夷”,兴办实业寻求“自强”“求富”的道路,才能挽救炮火中摇摇欲坠的中国,才能拥有对抗水害天灾的力量。19世纪中叶以来,张謇、黄炎培、许肇南、李仪祉等水利先贤,纷纷投身救国兴国的洪流,秉持实业救国、科技兴国的水利教育目的论,开启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先河。启民智、求奋起、求富强,不遗余力地致力于中国水利高等教育事业和办学实践。
黄炎培(1878年10月—1965年12月)是我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奠基人。他把振兴教育和培养人才视为爱国救国的己任,参与筹备、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为发展水利高等教育呕心沥血。他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不谋而合,主张以“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2]为教育目的,以社会化、科学化为办学方针,在长期的水利教育生涯中,始终坚持以科教兴国为宗旨。
李仪祉(1882年2月—1938年3月)是中国近代水利工程的先驱,他出生在极度缺水的陕西省,常年旱灾带给人民的苦难满载在他少年与青年的记忆中,远赴德国学习水利,学成回国后,出任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第一任教务长(1915年—1922年)。在他的领导下,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水利人才培养方案。他亲力亲为,为学生讲授多门课程,为国家水利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李仪祉一生精研水利,积极凿泾引渭、筹划黄河治理、关注长江水患、指导华北灌溉、拟定导淮计划,为治水兴水殚精竭虑,取得了卓越成就。
许肇南(1886年12月—1960年12月)从日本和美国留学学成后,拒绝了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重金聘用,毅然返回祖国,报效国家。他接受了张謇先生之邀,出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首任校长(1915年—1921年)。教育兴国,他为培养急需的水利人才竭心尽力;实业救国,他主导开垦苏北滨海盐碱滩地,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官办电厂南京下关电厂。教育加实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实业救国的实践。
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生灵涂炭,正在海外留学中的茅以升(1896年1月—1989年11月)、严恺(1912年8月—2006年5月)、徐芝纶(1911年6月—1999年8月)、刘光文(1910年7月—1998年3月)、黄文熙(1909年1月—2001年1月)毅然选择回国共赴国难,从那时起,他们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水利事业奉献了毕生的心血。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钱正英(1923年7月—2022年10月)意识到在战火纷飞的中国,工程师是无法真正为需要他们的人民服务的,只有成为革命者,推翻旧社会,才有安稳的环境建设新社会。于是钱正英投笔从戎,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洪流之中。钱正英运用专业优势为长江、黄河、海河等大江大河的治理及农田水利的建设殚精竭虑,将毕生精力奉献了中国的水利水电事业,为我国的水电建设和大江大河的治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实业救国、科技兴国的水利教育目的论的产生与河海大学建校初期国家危难、百废待兴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的创办者在国家贫困交加的情况下,通过办实业办教育来救国兴国,探索和实践出实业救国、科技兴国的水利教育目的论。河海校歌《大哉河海奔前程》充分体现了河海大学水利教育的兴国目标和使命担当,也是河海大学百年水利高等教育的价值追求。
校歌《大哉河海奔前程》歌词[3]18
钟灵毓秀石头城,人才蒸蔚起。
河疏湖蓄水利兴,工学昌明时。
横流浩劫永断绝,拯救数兆黎。
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负邦人期。
普下利物沐群生,智者惟乐水。
乘辇山行乘橇泥,祖述神禹绩。
天下有溺犹己溺,此志毋稍弛。
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负邦人期。
这首老校歌《大哉河海奔前程》的歌词为柳诒徵先生创作。校歌歌词文辞优美,古雅朴质,既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又有内涵深厚的历史韵味。作为学校的精神象征,校歌彰显出实业救国、科技兴国的远大抱负。歌词为七五句式的对仗辞赋,一共96个字,高度精练和全面概括了河海的人文环境、精神境界、文化渊源、办学目标、办学使命、责任担当和价值追求。“横流浩劫永断绝,拯救数兆黎”描写了建校初期中国所处的背景以及水利实业救国的宏志;“河疏湖蓄水利兴,工学昌明时”展现了学校通过提高科技水平,推进国家水利事业发展的愿景。每当河海之子唱起这首校歌,接续奋斗,不负邦人期的责任感便油然而生。这既是爱水爱校教育,亦是中华文化传承教育,作为学校的精神象征,水利教育实业救国、科技兴国的高远目标跃然纸上。
二、爱国爱水、务实重行的水利教育培养目标论
水利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4]。习近平总书记一席话语重心长:“在我们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一些地方几度繁华、几度衰落。历史上很多兴和衰都是连着发生的。要想国泰民安、岁稔年丰,必须善于治水。”[5]水利工程不仅是一门实用科学,同时也是关系着国富民生的中坚事业。爱国爱水、造福人民是所有水利人应保有的初心;务实重行、实事求是是所有水利人应具备的态度。水利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专业知识过关、工程技术过硬的学生,更要培养爱国爱水、造福人民的水利人。水利高等教育先贤在国家危亡之际献身水利事业,躬身实业实践,充分体现了他们对水利教育的爱国爱水、务实重行之培养目标的身体力行。
水利先贤作为中国近代较早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人,不仅熟识中国国情,而且在留学过程中,他们接触到了西方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他们饱含爱国之情,坚定救国之心,或远渡重洋,或兴办实业,或投身教育,成长为一代爱国爱水,德才兼备的水利人。
张謇早在1903年就东渡日本参观大阪博览会,向东瀛学习,但绝不照搬照套。1915年黄炎培多次赴美国等西方国家考察职业教育,与西方同行交流职业教育经验。许肇南是中国同盟会进步人士,他在担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校长期间,系统地阐述和丰富完善了张謇先生倡导的“三注重”教育方针;提出了科学救国的教育思想、学术独立的办学思路、“德为本,才为末”的育人理念,强调人才培养要德才兼备,“首重道德,次重技术”。
李仪祉在担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第一任教务长时,倡导“中西融合、古今贯通、求真务实、学以致用、淡泊名利、兴水为民”的水利教育思想,逐步形成了爱国爱水、务实重行的水利教育目标论。在关中大旱时率领河海师生回到家乡陕西,修建了被誉为“关中八惠”的水利工程设施,泽被万代,被当地人称为“关中龙王”。
原华东水利学院首任院长钱正英(1952—1954年兼任)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爱国爱水的承诺。1943年,汛期淮河洪水导致淮河北岸津浦线以东的堤防溃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重大威胁。钱正英作为淮北根据地少见的精通水利工程学的专业人才,被任命为修复淮堤技术负责人。钱正英不畏炮火,不怕困难,带领人民群众最终完成淮河复堤的任务。也是由此让钱正英意识到水利之于老百姓的重要性,意识到我国水利建设必须要有一批专业的水利人才。“水利人才的培养,这是新中国水利事业最大的基本建设[6]186。”钱正英始终强调,“要把人民培养的知识服务于人民的需要[6]176。”“父母生我,劳动人民养我,从我的生活到知识,都是劳动人民的剩余价值培养的。我是劳动人民的女儿,要将知识全部奉还给劳动人民[6]166-167。”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要求水利教育先育品德,让所有学生爱国爱水、务实重行、德才兼备。
水利先贤伟大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为水利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内核,水利高等教育坚持立德为先是实现水利为民、水利兴国的第一要义。在这一要义引领下,精进技术,锻炼才能,培养为国家水利事业贡献自身力量的德才兼备的水利人。
爱国爱水、务实重行的水利教育培养目标论强调,水利教育须以德为先,促进学生德才兼修,爱国爱水的品德教育和务实重行的科技教育并重。两者在水利高等教育中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水利事业关乎国计民生,每一位水利工作者都要心怀一颗爱国报国之心,在水利科学的实践中,实事求是、严谨探索、经世致用,立足于中国大地做学问。
许肇南、李仪祉、茅以升、严恺、徐芝纶、刘光文、黄文熙等人都曾赴欧美留学,但他们没有全盘照搬西方观念,而是秉持“既须适应世界大势之潮流,又须顾及本国之情势,而后斟酌损益,乃不凿圆而枘方”[1]383的观念,把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与技术带回祖国,结合中国国情,融会贯通,为祖国服务。
李仪祉积极推行中西融合、古今贯通的教育理念;着力倡导学以致用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树立求真务实、淡泊名利的人才观。茅以升推崇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工程教育思想[7]。著名的水利科学家、教育家和海岸工程专家,河海大学名誉校长严恺,他一生致力于水利高等教育事业,他用自己的双脚踏遍了祖国的海岸线,为教学与科研呕心沥血的收集资料,以实际行动践行务实重行的水利教育培养目标论。徐芝纶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8],将爱国爱校的教育情怀、学无止境的求知精神、教亦无止境的教育实践、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融入毕生的力学教育事业中,为我国工科基础理论教育作出重大贡献。刘光文长期从事水文学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是我国水文学科的创始人。他立足中国大地做学问,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治学严谨,科学研究精益求精,严格要求学生,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着力践行“身教为先”的为师之道,为我国的水文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黄文熙奉行知行合一的教学方针,倡导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践行淡泊名利的价值观念,为我国水利工程教育奠定了厚重的基础,形成了独具河海特色的水利工程教育思想体系。
三、实践精神、技术规范的水利教育核心内容论
河海大学是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先行者和杰出代表,在建校百年发展史中,众多水利教育先贤摸索形成了实践精神、技术规范的水利教育核心内容论。实践精神就是要求水利工作者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技术规范就是要求加强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科学性与技术规范性。在水利教育实践中,水利教育名家们始终把实践精神、技术规范的核心内容贯穿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在办学实践中得到继承、弘扬、丰富和发展。
建校初时《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章程》首篇《设校旨趣》中确立了“三注重、两必自”的根本教育方针,就充分体现了实践精神、技术规范的水利教育核心内容论的内涵。“三注重”是指一是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二是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三是教授河海工程必需之学理技术,注重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智识。”[1]333-334这里“必须之学理技术,注重自学辅导、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便着力强调了河海大学注重实践,强调技术规范,要培养有智慧有技术的为国家事业甘当奉献的合格劳动者的办学理念。
“两必自”是对“来学之士”提出的要求,即:一是必自问志愿,实有从事河海工程事业之决心然后来学;一是必自审体格,足胜从事河海工程事业之劳苦然后来学[1]334,要求有志来学者其深思之,帮助学生厘清进校求学之目的。同时还提出了“三要求”,即在教学方面“于教员则必求其富有工程经验,而热心于教育者;于教科则广储仪器,以供学生之实验;于教授则必使学生能活用学理,而不专致力于记诵”三条具体要求和方法[1]334。
建校初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以实践精神、技术规范的水利教育核心内容论奠定了河海大学不同发展时期的办学基调与理想信念。“三注重、两必自、三要求”的教育方针,对设校缘由,办学宗旨,办学方针作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从教育要求和教学方法,对教员和学生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了建校初期身为河海人要有坚定水利事业的决心,不惧水利劳苦的毅力,修习理论,精炼技术,勇担救国救民的社会责任。
改革开放后,中国水利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创新精神成为河海水利教育的应有之义。1982年,严恺院士在继承水利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十六字校训,在恪守实践精神、技术规范的水利教育核心内容论中更加强调创新的意义。严恺院士曾对河海“十六字”校训作过精辟的解释:“水利是艰苦的事业,所以,在生活上一定要艰苦朴素。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是严肃认真的,不能马虎,所以要严格要求。还要有创新精神,才能取得独特成就。”[11]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校训对水利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践行不断探索,克难奋进的实践精神,才能大胆创新,取得卓越成就。回望河海百年办学历程,“十六字”校训蕴含的水利教育核心内容论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了老河海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文化,深深根植育于河海人的心中。
四、水利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以河海大学为例
回首河海大学的百年办学历程,从风雨砥砺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到含英吐华的华东水利学院,再到蓬勃发展的河海大学,虽然校名、校址几经更换,但治水兴邦的使命担当、办学育才的精神理念却是一脉相承、绵延不断。河海人始终秉持着实业救国、科技兴国的目的论,爱国爱水、务实重行的培养目标论,实践精神、技术规范的核心内容论,培养为中国水利事业励精图治、奋力拼搏的高等水利人才。这些宝贵思想财富既是河海大学开展水利高等教育的座右铭和指示标,更是水利学人精神文化的熏陶词和黏合剂,传承和发展这些思想财富,引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水利教育先贤教育思想的熏陶下,水利高等教育结出了丰硕的精神文化成果。一百多年来,河海大学在传承、弘扬和发展水利教育大家思想的办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归纳和凝练出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魅力的河海精神文化成果:如,“河润万物,海纳百川”的河海气度,“上善若水,笃学敦行”的河海品质,“我饮河海一滴水,我献祖国一生情”[12]的河海情怀,“河孕育文明,海凝聚智慧”的河海风范,精研求真、务实重行的河海风格等等。这些精神文化,伴随着河海的办学实践,细化成各项育人制度,并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展开,形成河海的文化特色和精神风貌,如师生谱写的《大哉河海奋前程》《奔腾吧,河海》《水之子》等校园歌曲,旋律气势磅礴、歌词蕴意深远,既表达了河海大学的办学目标和办学使命,也彰显了河海人的责任担当与价值追求。河海精神中爱国爱水、勤俭务实、严谨求真、探索创新、上善若水、笃学敦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文化元素,深深烙在河海学子的心里,代代相传,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
河海人始终站在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前沿,传承老河海和华水的精神给养,立足新时代的使命担当,立足中国大地办水利教育,在祖国的大江大河上、水利工程建设第一线,处处留有河海人艰苦奋斗、治水报国的身影,共同构筑起华夏水利事业灿烂的星河。
这些精神文化成果,是几代河海人在水利教育目的论、培养目标论、核心内容论的实践与探索中,遵从“实有从事河海工程事业之决心然后来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培养做人做事做学问不畏艰苦、勇于开拓、合作奋进的品质,为发展水利事业与培养治水人才作出巨大贡献的真实写照,奠定了水利高等教育的人文底色。
水利教育先贤们水利教育思想中目的论、培养目标论、核心内容论的基本组成,为实现治水人才全面自由发展和水利人才培养模式的推陈出新提供了思想基础。在实业救国、科技兴国的目的论思想指引下,教育大家在办学实践中提出:培养的学生要有“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13]的思想;培养的学生要有“兴修水利为人民”[14]和“做大事,不做大官”[15]的胸怀。在爱国爱水、务实重行的教育目标论思想给养下,河海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三注重”办学方针引领办学,以“十六字”校训为准绳育人,其本质都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针,是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行动方针。按照现代治水人才需求培养出“基础宽、重实践、学风正、品德优”[16]的治水英才,像水一样,融入国家建设事业的江河湖海。“出了河海,就是江湖”,河海学人要学会在社会上立足,在各自的岗位上守望江湖,奉献自己的知识和才华,展现河海学人的风范。在实践精神、技术规范的教育核心内容论的思想指引下,学校要求工科学生应具有“知实践、务合群、增阅历、练能力”[1]439的本事;“学文科的要学理,学理科的也要学文,大家都可以学点音乐、美术之类”[17]的志趣;以及一专多能、学以致用、以严为纲的修养;“学无止境”和“精益求精是成功之母”[18]的认知。将“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赓续“天下有溺犹己溺,勿负邦人期”的社会责任。
在新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历史上,清晰地记载着河海人的骄人业绩。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葛洲坝水利工程,到黄河小浪底水库建设,河海人都做出自己的贡献;长江上游梯级电站开发、南水北调、江苏沿海滩涂开发、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大亚湾核电站、沪宁高速公路、新能源电站、港珠澳大桥、京沪高铁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工程中,都浸透着河海人的艰辛和汗水;在全国海岸带滩涂资源、节水灌溉、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平原地区河网治理、南北极科考等重要研究中,都有河海人的辛勤耕耘。可以自豪地说,在祖国的东南西北、江河湖海,碧野平川、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奋斗的身影;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大学校友们为之作出的贡献。
如果高等教育的发展既充分促进了人的发展又充分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可以称之为高质量发展;反之,则是低质量发展或仅仅是数量的增长[19]。水利教育先贤思想的传承充分体现了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诠释,既促进了水利专业人才培养的推陈出新,又为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水利高等教育先贤的水利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河海大学始终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以“兴学育才、治水兴邦”为己任,矢志践行“教育救国”“教育报国”“教育强国”的历史使命,为整个高等教育提供精神滋养和辐射,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张謇、严恺等教育家“中体西用”“中西融合”“古今贯通”的教育思想,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指明了前进方向。水利教育先贤秉持“既须适应世界大势之潮流,又须顾及本国之情势,而后斟酌损益,乃不凿圆而枘方”的教育理念,要求“根据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设置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和“根据实际操作业务的需要开设相应的课程”,促使西方水利科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适应时代的高等教育新路。水利教育先贤主张:聘请富有工程经验而热心教学者为师;注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活用理论,而不专致力于记诵;广储仪器设备,以供学生实验;组织参观工程以资感发,派遣实习以增阅历[3]8,教育体制必须要配合生产、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坚持从生产实际需要出发,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出一批批适应时代发展的有担当、有本领的高素质劳动者。水利教育先贤强调单科性质的院校开设课程过于单一,时间一长会造成学生知识面太窄的弊端。只懂专业是很难有开阔的学术视野的,没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谈何创造?倡导并力行理论与实践、科学与生产、读书与劳动、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一专多能、见多识广、懂得交流的人才。在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0],这是水利教育先贤思想中以德为先、务实重行、强调实践精神等具体内容的时代体现。
河海大学是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奠基石和常青树,是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中流砥柱。面向新百年,河海大学应传承历代水利先贤之志,以实业救国、科技兴国为目的,以爱国爱水、务实重行为培养目标,以实践精神、技术规范为核心内容,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水”为核心的优势学科群,带动更多学科迈向科学高峰,将学校的办学内涵和服务面向,上升到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全球水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高度,着力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全球视野、河海特质”的科学、务实、创新的一流人才,引领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全球水科学研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