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画院对山水画的影响
2022-03-24席元勋何建波
席元勋,何建波
(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一、宋画院的前身与发展
汉代统治者设立了专门“画室”,并为宫廷画师设定专属职官,管理绘画事务,开启了后世的画院。唐玄宗时期,建立了翰林书院,该机构既是画家绘画的场所,又是任职的机构,这是我国封建历史上宫廷画院的萌芽初期。宋朝初期,宋太祖沿袭西蜀、南唐的画院制度设立了宋代重要的书画院,但书画院还是沿袭了前朝的绘画机制,没有新的规章制度。到了宋太宗时期建立的书画院,才开始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成熟的绘画机构,并建立了画院的规章制度。翰林图画院,起初是在内中苑东门里,后来到了咸平元年搬到右掖门外。据《中国绘画史》记载:“国初即承西蜀,南唐翰林画院之制,设立画院,大扩充其规模,罗致天下艺士;视其才能至高下,分授待诏、祗候、艺学、学生等职,以有遇画人。”[1]宋太祖重视文人墨客,注重文化的发展,推行了轻武重文的政策,大力推行画院机构,以及仕途的科举制度。德才兼备者可以进入仕途,开始成为文人进入仕途的一个重要工具,成为了一时的风气。
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文学和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文人墨客的不同思想激烈的碰撞,儒释道思想相互融合,对后世的文学和艺术的发展影响巨大。《图画见闻志》记录了当时宋朝文艺的繁荣昌盛,经济日益繁荣、社会稳定、文人士大夫思想的开放,加之帝王的深爱,促进了文学与绘画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为画院的成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北宋画院成立后,画院的官员开始考虑怎样招贤纳士,以发挥画院的巨大作用,以及培养一批优秀的绘画人才。宋太祖时期,宫廷画院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画院成员包括宋朝以外的画家以及民间一些优秀的画匠。至宋徽宗时期,宫廷画院的机制才在前代画院制度的基础上,设立“画学”,将绘画艺术设立在宫廷画院中,纳入科举制度的选拔体系中,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机构,标志着两宋时期画院制度的完善,宫廷绘画开辟了一条新的艺术道路。
(一)吸纳前朝的文人画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不仅在人才选拔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文学绘画上也产生了同样的效果。宋太祖建立画院后,继续任用前朝的文人士大夫,在绘画机制上也沿袭了前朝的制度。宋太祖爱才好士,非常重视文人画家,喜欢亲临考试现场,观看画家的创作技巧,并点评画作的不足之处。宫廷画院表现的是形似格法的创作技法,要求画家具备绘画的基本功,这也成为文人墨客进入宫廷绘画的硬性要求。宋代宫廷画院创作者多以写实为主,对画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以表现出事物的本质特点,尤以黄荃的宫廷绘画为代表,独具细致精确、渲染典雅的特点,一度成为宫廷绘画的典范,深受上层人士的喜爱,被众多文人士大夫所追捧。北宋末年,在皇帝的重视与亲自督办下,画院制度逐步完善。宋徽宗沿袭黄荃风格,他认为绘画的创作要有严格的尺度与章法,画面要生动,要有张力,不能显得呆板庸俗,要严谨精确,其代表名作有《芙蓉锦鸡图》《祥龙石图》《腊梅山禽图》《琵琶山鸟图》。宋代的宫廷画院开始走向了正规,对一些传统的绘画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方面,它有利于绘画的创作交流,提高文人墨客的绘画技巧与审美取向;另一方面,绘画的规章制度也给画师们带来不便,容易束缚画家的思想和创造力。这一时期部分画家作品也有呆板、繁杂之感,缺少创造力,没有画家的情感寄托。由此,在认可宋代宫廷画院绘画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其局限性,但也不能因其局限性而忽略宋代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二)民间画家的任命
宋代画院不光任用五代时期的画家外,还重用一些民间的画家。这些民间的画家在当地甚至在全国都非常有名气。他们的绘画技法娴熟,取材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民间画家以绘画来谋求生活,身兼多种技能,如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书法等。相对宫廷画院的画家,民间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不受限制,极具创造力和想象力。
郭熙是民间画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后来任为翰林待诏直长。他一开始临摹学习李成的作品,后来学习不同画家的风格,不断总结绘画经验,最终另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郭熙的作品笔法熟练,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他用写草书的方法画树木,画的树枝有的弯成弓形,有的相互缠绕,凸出枯木的坚韧不屈;画山石如同云朵若隐若现,用笔苍劲有力,用墨不重,显得山势雄厚,山石稳重。《早春图》为郭熙代表作,描绘了春天万物苏醒大地一片生机的自然景象,画中山木挺拔,云雾波动,溪水淙淙,蕴含春来之喜讯,表现了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机。其作品有《溪山秋霁图》《早春图》《幽谷图》《秋山行旅图》等,多为表达山势雄壮、幽静深远、富有季节变化之作。
(三)画家的考核制
宋代宫廷画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画学考核体系,到了宋徽宗时期,宫廷画院体制走向了成熟,并被后世统治者所引用。尽管宋徽宗在政期间朝事荒废,官僚腐败,但其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贡献是无法抹去的。为了进一步促进画家的绘画水准,宋徽宗下诏将画家的学习制度,纳入宋代宫廷画院的教育体系中,画学直接归翰林院书画院管理,培养画家,并且设立书画院博士。书画院博士的职责是为宫廷画院培养人才,从事日常的教学事务的管理。宋徽宗时期画院制度严格,首先画家在进入画院前要进行严格的考试选拔,再到翰林院进行系统的学习,最后进行考核,才能决定画家晋升的等级。通过这种严格的选拔制度,提升画家的绘画能力,规范了画院的管理。这种制度的不断完善与成熟,极大地发挥了文人士大夫的才华,也为宋代绘画的日益繁荣提供了制度的保障。
二、宋代画院对山水画的影响
唐代绘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盛唐时期国家繁重稳定,宗教文化开始受到推广,兴盛一时。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等,画家有吴道子、张萱、阎立本、周昉、王维、张璪、李思训和李昭道等。相对于唐代的宗教绘画与人物画,两宋时期更加专注于山水画和花鸟画,尤其是两宋时期的山水画达到了超然于外物的境界,绘画意境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郭熙的作品可以看出,其画面运用了丰富的线条,疏密变换自然,用笔锋健有力,景物主次分明,轮廓线条清晰准确。郭熙将山石的正面与背面表现得颇为和谐,线条秩序自然,可以表现出山石的穿插走向。他的用笔十分丰润且大胆,可以清晰地将物体放在一旁,体现画面的虚实关系,使得画面富有立体感。和郭熙同一时期的画家还有王诜,他在山水画上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王诜擅长吟诗作赋,为苏轼、黄庭坚的好友,经常和他们在一起讨论书画、书法。王诜的山水画经常采用一种平远小景,擅长表达诗意的氛围,在枯枝与山石上的技巧,继承了郭熙的画法,但是又有自己的风格:以泼墨渲染为特色,用墨浓度适中,笔末有水分,以作为墨色的过渡,以实现渲染画面,富有节奏感。王诜代表作《渔村小雪图》,绘出了一幅冬雪后清晨阳光升起的郊外美景,冰面上有渔民在劳作,山林中有文人墨客赏雪怡情,淡墨却有力地渲染了雪后的景色,将各具特点的不同人物自然地融入于周围环境中。
宋初绘画的主要流派以中原画派和宫廷画院为主,画坛名家众多,风格多种多样。然而,他们的绘画虽然各有特色,但也具有统一性,表现为他们的山水画强调意境的表达。这与当时的社会现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用画家的情感去渲染画面的意境,通过对自然的描画,寄托画家的人生感悟与思想感情。
范宽就是此类代表人物,其又名中正,陕西华原人,性格温顺,乐于交友,追求返璞归真的道家学说,亲近自然。他将自然与道家的美学思想相结合,并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在绘画上,画作构图严谨、布局清晰、丰满沉稳,代表名作有《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晴峦萧寺图》等。至今流传范宽的经典名作《溪山行旅图》,成为后世临摹的典范。画中有坚挺耸立的山石,占据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颇有气势,给人充分的联想,峰峦之下以巨石支撑,承载着整个山峰,画面给人一种磅礴之气。范宽还借蜿蜒曲折的溪流与山间的云烟,让整个画满充满生机,让山石产生动感,用笔沉稳厚重,构图大胆奇特。
南宋时期的马远在山水画上进行了革新,对后世影响颇大。马远出生在绘画世家之中,自小便能够画人物、山水、花鸟,他在山水画取景时,喜欢用独特的方式,大胆用笔,以诸多山峰的某一山角的景色为视角,将多余的山体与景物虚化或者裁剪,背景常常以留白来凸显景观,形成虚实、远近、高低、疏密对比,扩大画面的整体空间结构,营造出一种“仙气”的诗情与意境。马远代表作《踏春图》,只取了山峰的局部空间,以表现山峰的高耸,简易的空间布局,使得画面富有立体感,给观者留白,营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马远在山水画上的革新,营造出了一种以少胜多,以简化繁,以小见大的留白空间,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他在中国绘画史上大放异彩,同时对宋代的花鸟画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结语
中国山水画以自然山川河流之景为主,效仿天地自然亦可称为“法道”。不论是艺术创作者自身,还是山水画作的鉴赏品读者,都是探寻“法道”的过程。[2]宋代山水画处于思想活跃的时期,加之宫廷绘画的日益进步,画院成为两宋时期文化交流、艺术革新的重要机构。尽管两宋宫廷绘画的体制机构有一些局限性,对写实、结构有极严的要求,限制创作者的创造力,造成画作呆板、机械化,使得后世对这种宫廷绘画制度的排斥,但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这种机制。相反,当时的这种宫廷画风,对两宋的文化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两宋时期的山水画继承了前人的优点,化繁为简,在画面形式和技巧上大胆发挥,在审美时富有意境,容易让观者产生共鸣,开创了宋代画家特有的风格。宋代画家特别注重文化修养,他们淡泊名利,以画寄情,向往自然,以娱自乐,追求崇高的艺术境界与高尚的人格,画作中常有一种文人情怀,以形传意。因此,宋代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不可忽略的艺术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