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生性心理健康与家庭教养方式、社交回避和苦恼的关系

2022-11-12王元勇杨青松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生性教养社交

罗 辑,王元勇,杨青松

(1.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2.遵义市播州区中等职业学校,贵州 遵义 563100)

性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性健康的概念表述如下:“所谓健康的性,它融合了有关性的生理面、情绪面、知识面及社会面,可以此提升人格发展、人际沟通和爱等等。[1]”中职生正处在人生的第二次发育高峰中,生理层面出现了较为猛烈的变化,性器官开始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开始出现[2,3]。我们把人生中的这一时期称为青春期,由于生理上的剧变,影响到了青春期个体心理上的变化,特别是性心理方面的变化[4]。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在行为上比较稳定的倾向性[5-7]。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是儿童成长的早期环境,其与青少年的身心发育、性格、社会能力发展密切相关[8,9]。儿童的性别角色观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提供的各种支持(如情感温暖与理解)或不支持(如惩罚严厉、干涉或否认)指导有关。有关研究表明:父母对儿童采取“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或否认”的教养方式,会不同程度地阻碍孩子的发展,降低自尊水平,影响心理健康[8];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性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10]。目前,关于性心理健康与社交回避和苦恼的关系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研究探讨父母教养方式、社会回避和苦恼与中职生性心理健康的相关性,以期能为中职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选取贵州省遵义市某中职学校1631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经该校学术委员会批准,调查对象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

1.2 方法

1.2.1 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量表

该量表由骆一、郑涌[11,12]于2006年编制,用于评价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状况。量表有三个分量表,即性认知、性价值观和性适应,共包含46个项目。量表采用5级评分方式,alpha系数为0.822。

1.2.2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是一个自评表,共115个题项,采用4级评分方法。其中,父亲教养方式评价量表有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预、偏爱被试、拒绝或否认、过度保护6个维度;母亲教养方式评价量表有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预或过度保护、偏爱被试、拒绝或否认5个维度[11]。

1.2.3 社交回避和苦恼量表(SAD)

社交回避和苦恼量表有2个分量表,即回避量表与苦恼量表,共28个题项,采用“是-否”方式评分。量表的 系数接近0.90[11]。

1.2.4 施测过程

为了保护受测者的隐私和保证问卷的有效性,此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星发放问卷,且发放问卷当天回收试卷,回收后及时去除无效问卷。

1.3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与SPSS 21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中职生性心理健康在人口学变量上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中职生性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社交回避和苦恼做相关性分析。以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社交回避和苦恼作为自变量,以中职生性心理健康水平为因变量,进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水准 =0.05。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本研究调查的1631名在校生中,有男生573人(35.1%)、女生1058人(64.9%)。研究对象年龄范围是14~23岁,年龄平均数为16.7±0.99岁(见表1)。调查了研究对象性知识的主要来源:“如果有性方面的疑惑,你首先会向谁咨询”,选择父母的为35.3%,选择老师的为8.6%,选择同学的为20.5%,选择其他的为35.6%;“你目前所了解的性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家庭来源为13.2%,学校来源为46.7%,网络来源为34.9%,杂志和小说来源为5.2%。

表1 中职生性心理健康在不同人口学统计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2.2 中职生性心理健康在不同人口学统计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从表1可知:中职生性心理健康在男女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t=-3.19,p<0.01),且女生的性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男生;中职生性心理健康在“父母有没有给你讲过性健康知识”(t=3.53,p<0.01)和“在小学或者中学阶段有没有接受过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t=8.89,p<0.01)两个方面有显著差异,即接受过父母性教育和学校性教育的学生,其性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没有接受过相关教育者;中职生性心理健康在民族、是否独生子女方面无显著差异。

2.3 中职生性心理健康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2可知:中职生的性认知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各项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中职生的性价值观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各项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中职生的性适应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各项因子呈显著负相关。

表2 中职生性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

2.4 中职生性心理健康与社交回避和苦恼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3可知:中职生的性认知与社交回避和苦恼呈显著负相关;中职生的性适应与社交回避和苦恼呈显著负相关;中职生的性价值观与社交回避和苦恼无显著相关。

表3 中职生性心理健康与社交回避和苦恼的相关性

2.5 父母教养方式、社交回避和苦恼与中职生性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以父母教养方式各个维度、社交回避因子和苦恼因子为自变量,以中职生性心理健康为因变量,进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其值(见表4)。

表4 中职生父母性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社交回避和苦恼的回归分析

3 讨论

研究发现,中职生就读中职学校之前在家庭和学校接受过性教育者,其性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没有接受过相关教育的学生。由此说明,家庭性教育和学校性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性教育的开展,不仅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还有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及家庭幸福感的提升,并对实现家庭教育优质化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13,14]。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石[13],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也是性健康教育的起点与基石。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对开展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中职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宣传和普及,愈来愈受到人们重视。学校教育是性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学校和幼儿园应当为未成年人提供与其年龄相适应的性教育。”从遵义市目前的情况来看,中职学校较少开展专业的性教育,即使有所涉及的学校也只是在心理健康相关活动中一带而过。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校对开展性教育持保守态度;二是学校缺乏开展性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基于此,为改善中职学校的性教育现状,文章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转变学校及家长对性教育的传统观念和认知,引导他们科学地看待性教育;二是为教师提供专业的性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

根据上述相关分析可知,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中职生的性心理健康,父母对孩子情感温暖与理解,与性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并有较强的预测作用。有研究者提出,父母教养方式能为子女的养育营造相应的情感氛围,并对子女的学业成就、心理健康和行为问题等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14-18]。父母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时,应努力为其提供积极的家庭教养氛围,采用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这对中职生的性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中职生的社交回避和苦恼与性心理健康有显著负相关,社交回避和苦恼越严重,越会对其性心理健康产生负性影响。因此,提高中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积极的学校社交网络,对提高中职生性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生性教养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为什么不
社交距离
创生性的互联网
教养方程式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豹子 生性凶猛的猎手
生性残暴的鳄鱼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