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背景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
——以鄂西土家族摆手舞为例

2022-03-24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鄂西保护性土家族

何 茜

(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山西 太原 030006)

当前,社会发展模式日益多元,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孵化和培育出一系列能够促进经济、政治、社会融合发展、良性循环的新业态,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更是在拉动地区经济,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相较于我国其他传统文化,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开展、落实更加困难重重,而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为文化传播提供平台,为旅游产业注入活力,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对以鄂西土家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鄂西土家族摆手舞作为我国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入选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扩展项目名录,属于传统舞蹈类中的体育项目,以其为例开展对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其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2]

一、鄂西土家族摆手舞相关概况

摆手舞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是鄂西土家族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舍巴日”等传统民族节日时,土家族人用跳摆手舞的方式进行娱乐,摆手舞对土家族而言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用途。摆手舞作为一种兼具艺术与体育的综合性项目,身体动作十分丰富,按照其功能可以分为娱乐型、生活型、农耕型、军事型等多种类型。[3]按照活动的规模可以把土家族摆手舞分为“大摆手”与“小摆手”:“大摆手”是指参与人数多,持续时间长的摆手舞活动;“小摆手”是指参与人员规模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的摆手舞活动。对于鄂西土家族而言,只有举办十分重大的仪式时才会组织“大摆手”活动,例如祭祀土家远祖“八部大神”、祭祀古代战争时,这种大型的摆手舞活动一般每三至五年才会举办一次,活动时往往会通过烧香烛、摆放鸟兽和肉品体现活动的正式性和庄重性。“小摆手”主要是用来纪念土家族的“向老官人”和“田好汉”等英雄人物和土王,通常情况下每年都会组织“小摆手”活动,一般是在正月的中上旬举办,活动开始时人们扛着龙凤大旗,打着灯笼、火把,吹起牛角号、唢呐等传统乐器,抬着牛头、米酒等供品,进入摆手堂,在一位有声望的土老司带领下行叩拜礼,然后在摆手堂的神像下边跳边唱。

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研究

1.发展民族地区经济

保护性旅游开发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改善人们生活。[4]当今社会,旅游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利用节假日走出家门,将旅游当作减轻生活工作压力、开阔眼界、紧跟时代潮流的生活调节器。但是当前我国旅游景区的同质化发展严重,缺少特色文化旅游项目,而民族地区的传统民族活动在发展特色民族旅游项目中就具有了先天的优势,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活动中去,例如组织民族群众在景区表演特色民歌、特色舞蹈;组织特色民俗活动体验项目;设计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标志、纪念品、吉祥物等。让人们在旅游中体验完全不一样的文化形态,有利于在全社会掀起民族文化旅游热潮,从而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增加旅游地的经济收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水平。鄂西土家族摆手舞作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可以通过在景区组织小型的摆手舞活动来吸引游客参与,选取相对简单易学的动作,由专业的摆手舞老师进行现场教学,增加景区的人气,提高景区吸引力。

2.传承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对其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可以让我国独一无二的民族特色文化走向更大的舞台。保护性旅游开发可以使民族地区文化与旅游产业相互结合、相得益彰,让全世界的游客都有机会去亲身体验其他民族的特色文化,感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同时,对少数民族自身来说,也可以激发其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其保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壮大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此外,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还可以为传统的民族文化注入时代因素,增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力,使其内涵更加丰富,更能满足当今社会人们的现实需要,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5]以鄂西土家族摆手舞为例,通过摆手舞活动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让更多的人在进行项目体验时了解我国传统的土家族摆手舞的发展历程、社会功能、文化价值等等,与此同时还会吸引更多的人对鄂西土家族摆手舞的研究产生兴趣,从而培育出更多鄂西土家族摆手舞传承人。文艺表演艺术队因此可以上升为更高级别的舞蹈队,进而可以申请政府支持,争取社会赞助,使表演队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使歌舞表演得以持续发展。[6]

3.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具有育人、娱乐等多种社会功能,只有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当前,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多元化、差异性等特点,特别是在民族地区,由于受历史、地理、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文化形态与汉族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因此亟须通过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来满足人们多样性的文化需求。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植于民族地区的本土文化形态,更能适应民族地区人们的需求,同时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时间和实践证明了的、有价值的、可传承的特色文化,其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提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影响力和价值,不仅能满足民族地区本地人们的文化需求,对外地游客来说,文化与旅游的碰撞,可以为他们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感知异域文化的独特体验。鄂西土家族摆手舞包含丰富的有关信仰、祭祀等文化元素,使其更具神秘性和吸引力,在当前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对其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娱乐需求。

4.具有健身娱乐功能

民族文化是根植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民间文化,文化源于现实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而早先人们日常生活的内容都与生产劳动相关联,很大一部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表现为一种身体上的体力活动,比如,鄂西土家族摆手舞、黔北仡佬族冲傩文化等,因此健身娱乐功能成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特有功能。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是将其娱乐和运动功能充分体现的有益尝试。以鄂西土家族摆手舞为例,摆手舞虽然身体活动的幅度不是很大,但是其包含很多扭动身体、蹲起等动作,使得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得到了锻炼,从而增强了人们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当然,鄂西土家族摆手舞强身健体的功能是其娱乐功能带来的间接的附属功能,在鄂西土家族摆手舞产生之初,人们并不是为了健身而从事摆手舞活动,相较于健身功能,其娱乐属性更强一些。

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融合发展会对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文旅融合归根结底是赋予旅游产业文化属性,文化为旅游锦上添花,旅游则是文旅融合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旅游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增加人类活动影响甚至破坏自然环境的风险。为此,在保护性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环境,加强对环境状况的监测,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在鄂西土家族摆手舞与本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并及时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其对本地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摆手舞本身对环境的影响,而是摆手舞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后,游客数量是否在鄂西可承载范围内,游客数量的增加是否影响旅游体验等,这些因素影响着文旅融合这一发展模式在鄂西土家族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2.以人为本原则

对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民族地区文化,更应当是为了实现人类更好的发展。因此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深入了解民族地区居民的民意,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尊重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以此为基础,对少数民族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保护,彰显其文化价值,增强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近些年,鄂西土家族摆手舞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成绩斐然,特别是在湖北的恩施、来凤等地区,摆手舞已经成为游客必备的体验项目,实现了摆手舞与当地旅游业的良性互动发展,不仅满足了游客的文化需求,也提高了本地居民生活水平,是以人为本原则的深刻体现。

3.保护为主原则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要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发展,传承传统文化是重要原因之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与文化瑰宝,我们有责任保证其传承发展。旅游开发只是一种手段,保护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在保护性旅游开发中,我们应该正确处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保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守好旅游开发的根本和源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文旅融合的可持续性发展。鄂西土家族摆手舞在保护性开发中,要尊重鄂西土家族的风俗习惯,注重对摆手舞进行原汁原味的传播和传承,体现了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

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1.扩大宣传、明确定位

有效的宣传措施可以在舆论上助力保护性旅游开发效果的实现,为此,应当充分利用当前的信息技术手段,将互联网作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主要宣传阵地,以游记、视频等形式通过网络等媒介进行不同形式的宣传,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纪录片,以更加直观、生动的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展现在人们面前。明确的市场定位有利于开发策略的制定,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应当以展现少数民族人们生活、传承民族地区历史为目标,以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地区的非少数民族人们为目标消费群体,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应当考虑游客的需求体验,增加游客参与环节,打造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主题旅游项目。鄂西地区为了宣传摆手舞活动,应将摆手舞列为土家族旅游必备体验项目,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让全国各地的游客有机会体验具有土家民族特色的体育舞蹈形式。

2.产品开发、品牌打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的旅游不再仅仅是由景区提供风景的单向的旅游体验模式,而是旅游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全方位结合的旅游模式,因此,旅游资源开发者应当注重风景以外的资源开发,比如,特色小吃、手工艺品。而鄂西土家族就具有一定的资源开发优势,当地的特色小吃和吊脚楼等就给人提供了一个观赏和体验的文化旅游平台。此外,可以结合具有土家族民族特色的服饰以及摆手舞祭祀活动等,让游客住进当地特色民宿,体验当地生活,增加游客逗留时间,让游客更深层次地了解土家族文化以及摆手舞文化。打造文化特色品牌最直接的方法是举办独特的文化艺术节,鄂西地区为了扩大摆手舞的影响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项目,举办了来凤·中国土家族摆手舞文化旅游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参与,增强了土家族人对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扩大了土家族文化的影响力,为打造民族旅游文化精品、叫响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品牌奠定了基础,跨出了将摆手舞作为全民健身舞蹈进行传承和推广的第一步。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其传说、典故、传统习俗等作为文化旅游节的特色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在原有艺术与文化形式上将土家族摆手舞重新包装,突出旅游亮点,为游客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开一个窗口。

3.创新模式、保护传承

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原真性的传承,保护性旅游开发才有基础和意义。当前,我国一些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传承人的断层而逐渐消亡,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对传承人的培育,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驾护航。一方面要创新传承模式,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众多,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时也应当因事因地制宜,创新开发模式;另一方面,要重视传承人的培育工作,打造专业的文化传承队伍,与时俱进,优化传承内容和策略。鄂西土家族摆手舞是一项全民性的体育型舞蹈项目,这就决定了在对其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时,要淡化其技巧性的表达,简化舞蹈动作,使大多数游客都能快速学会,同时注重趣味性的增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旅游开发的要求,才能让鄂西土家族摆手舞在游客旅游过程中得到传承。此外,鄂西土家族摆手舞是具有专业性的、民族性的特色文化,其保护性旅游开发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因此要重视对传承人的培育。应当注意的是,鄂西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应当顺应时代发展,这就对鄂西土家族摆手舞文化传人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当注重培养专业知识扎实、责任心强的传承人,同时对其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知识的技能培训,增强鄂西土家族摆手舞的时代属性,使其更能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

4.资源整合、规划路线

单一的、小规模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对游客的吸引力十分有限,例如,现在一些网红景点虽然短时间内成为旅游热点,但是依靠自身有限的旅游资源,其热度很难保持。因此,保护性旅游开发应当提前谋划布局,将区域内的有价值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规划并打造一个综合性的观光游览旅游线路,景区内不仅包括以文化资源开发为主的体验式项目,还应当包括自然风光游览、特色风土人情体验、小吃街、农家乐等各种不同的旅游体验项目。鄂西土家族有着雄奇秀美的自然景观和风格迥异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迷人风景很多,加上其深厚的土家族文化底蕴,这些资源都可以通过立碑挂牌等形式为游客提供历史人文景观,增加他们了解土家族文化的途径。因此应当将这些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制定并规划合理的游览路线。

文旅融合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发展模式不仅能够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双重需求,而且为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蓝本,可助力民族地区打造特色民族旅游品牌,为民族地区经济注入活力,提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前,相关部门认识不到位,组织协调不够;主管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宣传不够;研究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旅游的结合研究不够;缺乏整体的统筹部署与具体的方案设计等均限制了发展。[7]以鄂西土家族摆手舞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成为助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相信在未来民族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联系会更加密切,少数民族文化助力民族复兴也将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鄂西保护性土家族
鄂西高速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
土家族情歌
土家族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沪渝高速鄂西段隧道LED照明节能技术应用研究
宁夏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技术模式探讨
保护性开发利用高铝煤炭资源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
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领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保护性耕作机具选型中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