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党史观的重要论述对高校思政课育人路径的启示

2022-03-24

关键词:史观党史总书记

李 莉

(福建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1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1]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旨在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可靠建设者、承继者和接班人。在思政课中加强中共党史教育,把一代代共产党人铸就的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是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性,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的迫切需要。

一、习近平关于党史观重要论述的内容

习近平关于党史观重要论述立足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出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多次围绕党史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2021年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点阐述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首次公开提出“树立正确党史观”。他强调要坚持唯物史观,坚定人民主体地位,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认清主流本质,继承光荣传统,发扬优良作风,致力以史鉴今,资政育人。

(一)坚持唯物史观,坚定人民主体地位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组织初创伊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相较于传统的唯心史观,唯物史观是运用全面、辩证、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现象及其普遍规律的唯一科学的历史观,为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解放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关于党史观的重要论述就是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他认为,“要牢牢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3]。他强调,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胜利本质上是我们党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的胜利。

坚定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鲜明特点,也是习近平关于党史观重要论述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中华民族文明史、党史和国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4],“我们党的历史就是我们党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一定要一块过、一块干,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人民”一词高频率出现,据统计达86次之多,仅次于“中国共产党”,鲜明反映出“国之大者”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地位和份量,这亦是习近平关于党史观重要论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把握主题主线,认清主流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3]总结党的百年历程,就其主题主线来说,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接续奋斗,把一个生产力落后的贫穷中国脱胎换骨成一个持续走向繁荣昌盛、充满蓬勃生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历史。围绕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展开的各个历史时期为人民国家民族伟大斗争的历史、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历史、注重自身建设勇于自我革命的历史就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准确把握主题主线,认清主流本质应该重点学习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两个“历史决议”为基本遵循,树立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历史自觉。

(三)继承光荣传统,发扬优良作风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都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5]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在百年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胜利法宝,也是支撑党一路披荆斩棘的不竭动力。在百年的历史时空中,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接续发展中,涌现出大批革命理想高于天、祖国高于一切、团结带领人民勇闯新路、奋进实干无私奉献的先进模范,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谱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纵深和时代高度进一步精辟概括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并强调在第二个百年“赶考”路上要把伟大建党精神和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继承下去、发扬光大。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的建党精神和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凝练,使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个有主义、有理想、有信念的政党。它既是维系所有共产党人的思想基点,也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精神旗帜。

(四)致力以史鉴今,资政育人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中国共产党一贯高度重视从党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尤其注重对青年群体的党史学习教育。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牢牢把握的“九个必须”,既是对党的百年奋斗经验和成就的深刻总结,又为新征程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明确了奋进的方向,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行动指南。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他认为,这是党史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党史工作需要下功夫抓好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高校思政课加强党史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多次表达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高度重视。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时代思政课为党育人的重任,“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高校思政课加强党史观教育既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需要,也是防范和化解当代大学生所处形势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确保目标实现的需要。

(一)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需要

习近平关于党史观重要论述与思政课在育人目的与功能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党史中蕴含的奋斗历史、伟大精神、光荣传统就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是思政课教师讲好课的重要教学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也提出指导:“把党的历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从小培养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极为重要,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2]回望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既是一部励精图治、苦难辉煌的奋斗史,又是一部接续努力、不断创新的理论探索史,更是一部坚持不懈、砥砺前行的自身建设史。学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以增信、明理、崇德、力行,有利于促进、形成大学生认识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自觉,从而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中探究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有利于与时俱进地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明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有利于补足精神之钙,主动赓续红色传统,发扬红色精神,激发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的学习热情,树立矢志报国、强国有我的担当意识。

(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需要

纵观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综合国力竞争、人才竞争日益白热化。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科技优势,推出“互联网自由”战略,不遗余力地对中国年轻的“网络原住民”进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西方价值观渗透,加紧争夺对我国青年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他们通常以“理性思考”的理中客面目出现,打着容易吸引青年人眼球的“学术研究”的旗号,或是借“重写历史”“理论争鸣”的名义,设置理论陷阱,极力否定和诋毁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革命斗争,否定和诋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选择及取得的伟大成就;或是刻意渲染和扩大党在历史上的错误,攻击和诋毁国家领袖、英雄人物、历史事件;或是故意用低级红、高级黑的反串方式散布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质疑情绪。其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解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力,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些隐性渗透和颠覆手段对正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部分青年由于对我国党史、国史、国情知识储备和积累不足,对西方精准推送的各种似是而非的思想、宣传难辨真伪,甚至盲目苟同,以西方的理论标准、史观立场对照中国,导致对党史、国史、国情缺乏“四个自信”,对坚持党的领导缺乏政治认同。为此,高校有必要加强党史观教育,弘扬党史正能量主旋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和价值观,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否则,近则影响新时期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远则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终实现。

(三)化解新时代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的需要

进入新时代,我国主要社会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民生问题明显增多。房价过高、看病困难、社会公平、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等要么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要么和他们的家庭、人际交往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日渐强大的国家,作为“平视一代”,虽然宏观层面他们可能不再对西方顶礼膜拜,但由于社会实践阅历不足,再加上缺乏科学的分析解决能力和困难磨砺的坚定意志,他们往往会因自身微观层面遇到的实际困难而被西方歪曲报道所迷惑,进而对党的治国理政、国家未来发展自信不足。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党史观教育,加强唯物史观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廓清迷雾、确立真理,使学生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历久弥坚的力量,在思考个人未来发展的过程中,跳出个人思维和眼界的限制,树立社会大视野,厚植家国大情怀,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努力将个体命运置于国家命运共同体中。

三、习近平关于党史观重要论述对高校思政课育人路径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极其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极其重视党史资政育人的功能,尤其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他们以多种形式学习党的历史知识和事迹。这对肩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校思政课在新时代如何更有效实现育人目标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读懂中国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稿中,“马克思主义”一词出现了13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6]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方法论研究中国社会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阶层人民成功扭转颓衰势头,转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成功密钥。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当教育引导学生从党史中感悟思想伟力,在历史的观照中读懂中国。如组织读书互助小组,让学生在阅读经典书目和文献中感受真理的力量,树立问题导向意识,增强运用理论观察时代、解读时代的能力。要使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方法论这把“手术刀”解剖中国百年近现代史,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只有通过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曾经蒙受的耻辱、人民蒙受的苦难,才能深刻领会一代代中国人抗争奋斗的价值和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对民族所做的彪炳史册的历史贡献;才能使学生避免陷入西方中心主义误区,自觉地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党和国家历史的颠倒黑白、歪曲污蔑,旗帜鲜明地揭穿历史虚无主义的伪面具;才会主动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秉持“人民至上”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站稳人民立场,践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将自己的青春和理想积极投入到为民族、国家、社会谋福利、谋发展的事业中去。

(二)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强根铸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7]目前在校大学生大都是“95后”“00后”,他们对中国共产党28年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步履维艰都缺乏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他们对国家宏观层面取得的成就乐观自豪,有对国家和社会建设做贡献的理想和抱负,但遇到困难容易萎靡不振、退缩放弃,抗压能力明显不足。当下我国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目标,正启航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发。可以预见,新征程将伴随更为复杂、更为多变的国内外挑战和冲击,将时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亟需对青年学生坚定信仰信念的强根铸魂教育保驾护航。在新时代,坚定信仰信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思政课教师可以学习借鉴“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经验,夯实学生信仰信念之基;充分激活各类红色资源,如共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或采用云参观革命纪念博物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形式,用翔实的史料、创新的载体讲好党史故事;教育引导学生从百年党史的奋斗中感悟信仰的力量,赓续伟大建党精神,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斗志,勇敢应对学习和生活中各种困难和挑战,做到在复杂形势面前不迷航、在艰难险阻面前不退缩,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征程上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在属于自己的新时代里形成新的精神谱系。

(三)以大历史视野增强历史自信和政治认同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百年实践记录的总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中,他通过九个“以史为鉴”大历史观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负使命而生、循初心而行的百年奋斗经验。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1840年以来中国一代代先进分子探寻国家出路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更是一批批革命先驱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经过反复探索尝试之后的选择。当下的大学生受制于有限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视野,缺乏系统、整体的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方法,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关系认识不清,影响了其对既往历史的自信和对现实政治的认同。思政课教师应基于立足中国、联系世界、贯通过去的大历史视野和大历史观,在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个命题时应将中国共产党历史置于中华民族5000年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近现代中国180年发展史的大历史脉络中去评价。通过实事求是的纵横比较,使学生理解:近代以来,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之时,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虽然中国社会各阶级志士仁人前仆后继、左冲右突,却依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惟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柳暗花明又

一村”,实现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根本原因是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近代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一次次逆境中绝处逢生、在一次次失败中成功逆袭,最终使中国发生“换了人间”的变化,根本原因是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而不是靠其他政治力量得到解决的。理论学得透彻,信仰才会矢志不渝。百年党史实际上揭示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从历史的角度无可辩驳地论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论证了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剥削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表现。思政课教师还应注重通过习近平关于党史观重要论述培养学生宏阔历史视野,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以及现实社会的客观动向,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从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一线调查中认知国史国情,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底气和信心,奋发努力,积极向上,树立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砥砺奋进的豪迈壮志。

猜你喜欢

史观党史总书记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总书记的告诚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