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艺美术+”:新文科境遇下上海工艺美术职业教育的方向与举措

2022-03-24刘中华焦基鹏

创意设计源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科职业专业

刘中华,焦基鹏

引言

2020 年 11 月 3 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会议研究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举措,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新文科建设由此进入全面启动的新阶段[1]。面对由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催生出的新业态、新产业、新人才的需求与定位[2],传统文科各专业门类在育人化人、知识体系、格致方法、价值理念、感知路径等方面均受到严重冲击,推动文科间、文理间、人文与现代信息技术间的跨界融合,培养具有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不仅是对高等文科教育提出的全新要求,而且为职业教育中传统文科的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2021 年 4 月 13 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加快构建中职、高职、本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向更高水平迈进带来了发展新机遇。隶属于设计学门类下的工艺美术专业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工艺美术职业教育无疑需要站在更高层面,紧跟时代潮流,按“新文科”部署要求进行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如何推动工艺美术职业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的改革,构建以“美人化人”为中心的中国特色艺术学科发展新格局,凝塑文科宏博战线广泛共识是摆在工艺美术职业教育研究者面前的共同课题。

一、新文科内涵

新文科是与传统文科相对应的概念。为缓解欧美国家传统文科示弱危机,2017 年,美国希拉姆学院(Hiram College)率先提出“新文科”的概念,它是以人文科学为基础,从理念到装备、从课程到教法的全方位系统变革,强调对传统文科进行专业重组与学科交叉,重视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与实践指导[3]。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相继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并于 2019 年联合科技部等 13 个部门,将新文科在内的“四新”学科建设纳入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 任务中,由此,新文科从概念提出走向政策实施阶段[4]。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围绕新文科建设逻辑、内涵特征、本质与问题等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与阐述。“创新论者”认为新文科是基于传统文科而言的一种求新图变的全新研究范式,它是一个系统的创新工程,涉及新文科的观念形态与学科理论体系、专业建设布局与专业课程逻辑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和学术研究等各个方面[5]。“融合论者”主张新文科并非简单的文理交叉、文工交叉、人文与社会交叉,以及社科内部交叉,而是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下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重构与整合[6],旨在以学科交叉为手段,以瞄准科技前沿为动力,破除旧文科内卷型知识体系造成的专业壁垒与学科障碍[7],提倡树立大专业观念,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交叉融合[8],建立多元的跨学科发展模式[9],以提升文科服务社会的水平和介入现实的能力。“共享论者”强调新文科不能仅停留在对西方理论的吸收和借鉴上,需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问题、传播中国文化价值。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不断强调共享、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10],努力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11],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积极参与并融入多元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中,形成有独立主张的中国理解和中国阐释。综上可知,我国新文科建设是顺应新技术的发展、新需求的产生、新国情的需要而提出的一项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改革战略。它是在尊重并继承传统文科特色和构成的基础上,运用全新视角与研究范式,拓展传统文科的外延,强调以广博的学术视角、开阔的问题导向意识、深厚的学术积累为基础,以服务国家经济发展与区域产业转型为抓手,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全面发展的时代所需人才为核心目标。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前 30 年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发展与学科人才培养方向

(一)“室、所、馆”师徒制传承

1956 年,为贯彻“保护、发展、提高”的工艺美术方针和上海市政府关于“团结老艺人,发展祖国民间艺术”的指示精神,上海市工艺美术联社下设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对分散在民间身怀绝技的工艺美术老艺人进行排摸,最终确定将张景安(砚刻)、徐宝庆(黄杨木雕)、支慈庵(竹刻)、冯秋萍(编结)、赵阔明(面塑)等 12 位老艺人组织进室,为他们创造有保障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以师徒制形式让他们潜心进行工艺美术的研究与创作,传承上海特色工艺美术技艺,对收集、挖掘、恢复本市留存的民间工艺美术技艺和品种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期间,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出了不少传世精品力作,兼收并蓄地开创并形成了具有“海派”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风格。1958 年,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划归上海市轻工业研究所。1963 年,研究室迁址到现在的汾阳路 79 号法式官邸花园住宅。1979 年,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扩建为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仍归上海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领导,编制暂定 200 人,所址暂分两处,设五室一部,即创作设计、工艺技术、民间工艺、情报资料、行政办公室和小卖部。2002 年,为贯彻执行国务院《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和《上海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规定》的有关精神,由上海市经委批准建立的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在市文管会、市轻工控股公司的关心和支持下正式开馆迎客。该馆是上海市第一个工业系统行业的博物馆,它的建立拯救了 300 多件承传着近千年濒临湮灭的工艺和失散多年的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对弘扬祖国民族文化、展示上海地区工艺美术珍品、研究传统工艺美术理论和对外交流均有重要意义。

(二)厂办工艺美术工业中学

1961—1985 年,为积极响应国务院“发展民族传统工艺,争取外汇”的重要指示精神,适应工艺美术品生产发展的需要,培育工艺美术专业技术接班人,上海工艺美术工业公司根据各专业特点,先后在其下属各工厂创办工业中学。首先在玉石雕刻厂进行试点,随即在地毯厂、金属饰品厂等 17 家企业进行全面推广,工业中学主要招收应届小学六年级毕业生,学制 3 至 4 年,课程设置采用“文化课+专业基础知识课+工读时间”相结合的形式,多年来共培养了 2000 余名毕业生,为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充实了新鲜血液,成为各厂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技术力量。

(三)建立系统性中等工艺美术学校

1960 年 2 月,中共上海市委批准上海市手工业局提出的拟办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的请示报告,并得到市委工业工作部、教育卫生工作部的同意。1960 年 4 月 1 日,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首届试办春季班开设漆雕、玉雕、木雕、牙雕和织绣五个传统工艺美术类专业,共招收初中毕业生 164 人,学制 3 年,校址选在黄浦区圆明园路 43 号,校舍面积 1000 多平方米[12]。相较于其他同类型艺术院校,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在传统手工艺学科的设置方面更为齐全,之后的几年又相继开设了黄杨木雕、陶瓷彩绘(工艺绘画)、玩具、红木雕、白木雕等专业,并建立了多个工艺实训工场,成为当时上海地区唯一的工艺美术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得益于政府牵头办学,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建校伊始的办学资源和师资力量都非常强大,有来自沪上国画合作社调入的职业画家和美术学院的毕业生教授美术、造型基础;有从工艺美术公司及下属各工厂、工艺美术研究所引进的资深艺匠大师教授实践技艺;有从当时的轻工系统抽调一批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教授文化课、艺术理论课、思想教育和管理等[13]。这一时期的上海工艺美术教育形成了“厂、所、校”并存互补格局,在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竖起了一面旗帜,成为上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三、改革开放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厂、校、所”并存互补格局瓦解,革新传统工艺美术育人理念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为消除“文革”对工艺美术生产的消极影响,国家着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使大部分国有和集体工艺美术行业完成关、停、并、转,逐步走向市场经济主导下多种所有制并存局面,打破了原有的“厂、校、所”并存互补格局,一度造成人才供需失衡的窘境。伴随社会转型发展和国家产业布局调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主动求变,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在深刻理解本行业市场经济的固有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新型人才的智能结构为培养目标,革新传统工艺美术育人体系,积极开展本土化探索。在教育体制上,从培养人才为特殊行业服务转向为全社会服务,以联合办学、校企合作的方式创办了各种层次、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改革招生和就业制度,为学校带来了“购销两旺”的好势头,提高了学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专业设置上,整合单一的传统手工艺类专业,开设设计与管理、计算机图形设计等新专业,实现从小生产类型向大生产类型专业的转化。在教学内容上,提倡“工艺美术+科技+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创办实习工场和设计事务所,强调教学与社会实践、社会需求相结合,以承接订单式项目的培养方式探索现代学徒制,真刀真枪地增长学生的技艺与才干。在理论研究上,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造物思想,既侧重上海传统工艺文化中所蕴含的江南文化、美学、伦理、哲学等形而上层面的恢复和建构,又关注工艺美术材料、技艺、形态等形而下层面的研究。但从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上海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在实践与理论系统的建构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二)工艺美术学科边缘化,探索工艺美术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

随着西方现代设计思潮的不断涌入和工业革命浪潮的侵袭,我国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和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越来越边缘化,甚至被用“新”名词“设计”冠名的专业所取代,学科名称的变化,反映了现实的需求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受此影响,上海传统工艺美术教学与工业生产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机械化生产逐渐代替手工制作,青年学子的创造行为和审美趣味普遍西化,不少人一度摒弃建国后形成的以素描、色彩、图案为中心的工艺美术专业教学体系与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单纯片面地推崇构成主义、极简主义等西方现代设计风格,导致工艺美术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严重脱离现实生活、脱离生产实验[14],使民众对工艺美术品价值的认知变得片面单一[15]。探索当代上海工艺美术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促进传统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有机融合、艺术创造与当代科学技术结合成为业界共识。传统工艺美术,指以手工劳动方式对某种或多种材料施以某种手段,以改变其形态的过程和结果[16]。由此可见,材料、工艺、形态是确立传统工艺美术评价标准的重要基础。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遵循上海工艺美术的内在规律,合理安排材料学、工艺学和形态学等教学环节,开设工业设计、广告摄影等新专业,多样化途径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平台,有的放矢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单元教学制、重技术轻艺术、重保护轻发展、教学结构松散脱节衔接生硬等问题,实现对创造型艺术人才、创新型设计人才,以及技艺型工艺人才培养的目标,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三)工艺美术传承内生动力不足,政策引领助推行业创新驱动

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及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生态和生存土壤发生巨大改变,“空心村”、技绝人亡、传承内生动力不足、后继乏人等问题日益严峻,不少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被机械化、半机械化大量生产,以及被新材质、新形态、新工艺所替代,使传统工艺丧失物质载体,成为形式遗存[17]。为应对经济、技术一体化对传统工艺带来的冲击,抢救性记录传统工艺美术品类,振兴传统工艺已迫在眉睫。近年来,上海在“保护、发展、提高”工艺美术方针的指引下,促使工艺美术产学研均在有效传承的基础上实现了全面创新发展,并在服务上海城市文明建设与工商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1980 年至 1990 年间,随着新技术、新工艺在企业中广泛应用,上海工艺美术行业从业者充分汲取传统工艺营养成分并付诸实践,重视基础管理工作,加强设计理念创新,大力开发新品种,不断调整产品结构,繁荣创作设计,积极培养人才,共完成重大技术改造 18 项,技术革新 2150 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 20 项[18],以适应市场需求,引领和赋能产业发展。同时,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乡村振兴促进法》《上海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非遗保护政策的刺激下,上海将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纳入中小学、职普高等国民教育体系中统筹考虑,开展非遗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加强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手工艺扶贫力度,灵活设置学制,以“一师一室一品类”为核心,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构建由工艺大师、绝技传人与专任教师组成的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新模式,形成多元并存的工艺美术教育机制,活态传承与生产性保护非遗技艺,推动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

(四)工艺美术“文化热、市场冷”,教育与科技“联姻”促进文创产业消费升级

传统工艺美术自古就具有工与美、经济与文化双重属性[19],强调品类多样化、产品差异化,其作为一种生产方式,与工业生产、人工智能共同呈现出一种竞争融合的新态势。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增速换挡、新旧动能转换阶段,受国际政治局势动荡、全球性经济疲软与收藏热潮的影响,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生产成本、人力成本持续上涨,为商业目的而生的赝品泛滥市场,一度出现部分行业盲目扩大产业规模使产能过剩、原材料过度开采、各种工艺品类发展严重不平衡、“文化热、市场冷”,以及企业用工难、用工贵等问题。上海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对接文化创意产业需求,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办学定位,加强专业群建设,全力推动协同创新的专产对接实践模式,处理好发展文化产业与尊重传统工艺美术行业规律的关系,让更多成果回应产业需要,实现专产融合紧密对接、校企合作互惠共赢。与此同时,鼓励工艺美术从业者树立品牌意识,向创意要效益,向文化要附加值;突破单一成品消费模式,注重从生活情境出发,精心设置体验课程;点亮夜间经济行动,开启文旅消费提质升级新路径;主动与科技“联姻”,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结合,催生出数字化的工艺美术产品,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四、新文科对工艺美术类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坚持守正创新,构建职普融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具有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时代新人。工艺美术类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的主战场、主阵地和主渠道,在新文科视野下更需坚持守正创新,弘扬工匠精神,遵循工艺美术类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主动求变、超前识变、积极应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深入推进“岗课赛证”的育人方式、专业结构、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稳步构建工艺美术中职、高职、本科现代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横纵向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资源共享和理念借鉴,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实现新时代工艺美术类职业教育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二)强化价值引领,“政—校—行—企”四方联动

新文科建设的根本要求是强化价值引领,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命脉。工艺美术类职业教育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新艺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全面开展中国艺术大讲堂、工艺中国等课程思政建设,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家国情怀、思想觉悟与道德水准,实现美育养性、德育化人融合发展。鼓励细化“政—校—行—企”合作政策,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探索符合工艺美术类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价体系和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工作待遇和社会地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工艺美术在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大逻辑”中的重要作用,把工艺美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不辱使命,不负新时代重托[20]。

(三)分类推进,探索文理工艺科交叉融合新范式

新文科建设的基本方略是分类推进,这是由我国文科门类众多且特色各异的特点决定的。工艺美术作为艺术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要根据其自身品种繁多、工序复杂的专业独特性,结合行业领域特定问题,紧扣国家软实力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的新需求,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积极探索工艺美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与其他学科、相近专业群交叉融合新范式,构建跨院校、跨专业、跨行业、跨国界的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夯实基础学科和课程体系,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培养学生跨领域知识融通和实践能力,引导加强高校工艺美术专业规划,设置工艺美术新兴学科底线要求,践行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形成中国特色工艺美术类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拓展信息时代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和外延。

五、新文科境遇下上海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建设措施

(一)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打造上海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立身之本,是检验“双高”院校工作的首要标志。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新文科建设宣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核心要义,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作为上海市唯一一所入选“双高计划”的建设单位,将继续坚持五育并举,努力办好“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高水平高职院校。不断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和工匠精神,把“立德树人”贯穿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以培养品德高尚、专业精良、知行合一的多层次、复合型、应用型艺术人才为根本目标,以传承工艺美术文化为价值引领,以研究项目的立项实施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带动改革实践发展,整合内外资源,推进内涵式发展,丰富美人化人内涵,引导师生增加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把打造上海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作为科教强市的重要支撑。遵循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的培养规律,深入调研就业市场,分析岗位能力需求,革新固有办学路径、管理模式与技艺技能人才培养理念[21]。直击教学“痛点”,精准施策,从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不同层面和领域制定全新的跨学科专业建设方案[22],不断完善德技兼修、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育人机制,以适应行业转型与岗位结构化需求。同时,实行宽口径、厚基础、长学制贯通培养,宜接则接、宜分则分[23],探索更多可复制的校内外、国内外协同育人成功经验和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上海职教改革“趟路子”,形成“市—区—校”“政—校—行—企”全方位联动、整市推进新文科建设走实走深的良好局面。

(二)坚持强基提质、职普融通,打造“工艺美术+”特色专业群,着力推动职业本科教育行稳致远

专业群建设是评估高职院校“双高计划”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从专业到专业群,推动工艺美术职业教育由封闭式学科导向到开放式市场需求导向转变。在国家产业结构提升、新产业迅疾发展的大格局推动下[24],工艺美术产业的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工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单一的专业建设理念已不能适应多元化产业发展需求,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人才链与产业链脱节,学生实践能力不高、缺乏创造性等问题倒逼高职专业建设模式转型[25]。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坚持工艺美术学科建设与校园文化培育相结合,以市教委一流专业建设为动力,明确办学目标、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紧紧围绕上海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条主线,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提高人才培养适应性,推进各专业群内部相互支撑、外部有效协同,完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普双轨双道、并行并重与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目前,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共设有 6 个市级骨干专业、3 个校级民族示范点专业、5 个专业群、4 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7 个省市级大师工作室,集聚了玉雕、木雕等 30 个上海工艺美术技艺品类,拟增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重视探索微专业建设和国际课程项目,全面对接上海“十四五”战略新兴专业方向,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成长需要。在纵向贯通方面,按新文科建设要求,学院主动拥抱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前沿科技,充分发挥“工艺美术+”学科雄厚的科研实力[26],灵活实施“3+2”“3+1”等多种学制的贯通培养,打造“工艺美术+”交叉融合的新专业群和创新课程,并与普通本科学校联合试办高职本科专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学徒制,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的双主体育人模式,着力推动职业本科教育行稳致远,以适应技术赋能下工艺美术生态变革对人才的需求。在横向融通方面,学院依照技术技能基础相近、职业岗位相关、专业基础相通等准则,进一步明确组建专业群的逻辑与标准规范,着力打破学科间细分壁垒,解决优势特色专业集中度不够、学科设置盲目性、贪大求全、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结构不平衡等问题[27],积极探索建立二级学院、专业群、专业互通衔接和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打造纵横交错、协同高效的专业建设柔性管理体系,以实现专业群间的资源共享、人员互通与技术互补[28]。

(三)坚持固本正源、科技赋能,打造工艺“金课”与“双师型”创新团队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建设文科“金课”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29]。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守正创新、固本正源,围绕工艺美术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新需求,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借助科技赋能,统筹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和专业数字化改造,探索上海特色工艺美术现代学徒制,实现工艺美术职业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在夯实课程体系方面,学院遵循非遗保护从存活到盘活再到生活的发展规律,挖掘并转化上海非遗文化成为鲜活的课程教学资源,在培根铸魂中厚植非遗红色基因,着力打造“工艺中国”“工艺大讲堂、小论坛”等独具特色的思政“金课”,讲好上海非遗故事,传播红色声音,让红色基因深植于学生心灵。同时,学院依托现代信息与数字技术建立了 108 个数字云平台教室,开设了 70 门校内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进一步开发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美术)数据库、国际化慕课课程、工美云平台资源管理系统、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可视化、立体化教学模式探索实践,推动了教育理念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迭代升级,为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30],实现了资源共建共享、远程开放、在线学习,以及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的源流相生。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学院落实上海市高校分类评价管理思路,以世界技能大赛等重大项目培育孵化为纽带,按照“一师一室一品类”“1+X证书”“双师型”“后备领军人才”教师队伍建设目标,通过外引与内培并举,师德与能力并重,采取专兼职结合、编制内外用工等多种渠道,聘请国家级、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开展校内工作室与校外实训工场联合教学模式,明确界定各机构与学科带头人间的权力与责任,创新发展意识、洞悉行业前瞻性,建立科学合理的校内专业达标机制、内涵建设管理机制、专业绩效评价机制、教学评价与整改机制,改善非遗传承代际鸿沟与青黄不接问题。另外,学院积极推动非遗国际论坛、“薪技艺”国际青年工艺美术展览与海(境)外院校合作办学等重点项目,引进国外优秀师资,遴选优秀师生留洋访学与进修,加强“一带一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建设,构建稳定高质的国内外双向交流合作体系,全面提升非遗“走出去”国际化水平和服务“上海文化”品牌建设效能,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和东方造物思想。

(四)坚持专产对接、校企合作,打造“工艺美术+”融合发展新场景

在新时代,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知行合一、校企合作是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31],也是对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中的配置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改变以往低层次的合作模式,以先进技术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为重点,从理念渗透、模式构建到路径创新等全链条与工艺美术行业、企业各环节深度对接,在“利益”和“资本”方面下功夫,找准“共赢点”,积极探索建立教学、科研、就业“三位一体”的校企命运共同体[32]。学院分别与恒源祥、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韩天衡美术馆、上海紫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产教对接、专创融合平台,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共生演进、深度融合的协作创新机制[33]。譬如,经上海市教委资助并列为 2018 年度探索区域教育协作新机制试验(长三角教育协作发展)重点项目的“长三角虚拟现实创新联盟”,联通各级各类院校、教育机构在虚拟现实教育领域进行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同时,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决策,以及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政策的指示精神,学院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非遗保护从年轻群体抓起的新路径。比如,学院与华亭镇、徐行镇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对口帮扶新疆叶城县职业高中、援建浙江兰溪职业中专玉器设计与工艺专业,帮扶永仁县建设“彝族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心”,支持德宏芒市建设工艺美术从业人员创业基地,促进各民族地区传统工艺振兴。另外,学院深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IP资源,以VR、AR、MR、AI、沉浸式体验、大数据等前沿科技为主要手段,全景展示工艺美术技艺,以“工艺美术+研学”“工艺美术+文创”“工艺美术+节庆”“工艺美术+职业体验日”为主要形式[34],打造“工艺美术+”融合发展新场景,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不断加强非遗品牌同文化创意和艺术设计品牌结合,将创意设计品牌向非遗产品或服务延伸,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现消费市场共享与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的同时,也为非遗广泛传播和大力弘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无限的空间。

六、价值与思考

(一)交叉与融合:新文科促进“工艺美术+”契合现代社会需求

新文科追求破除学科壁垒走向各学科“大融合”的文科,强调从分科治学走向科际融合,反映了目前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分科治学是我国所有学科的基本存在方式,而工艺美术学科间泾渭分明、相互隔阂现象尤为明显,严重制约具有跨学科知识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工艺美术人才的全面发展。信息互联网时代引起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多学科协同能够打破学科间既有藩篱,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提供新机遇。我们需坚持学科主体性与问题导向意识,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推行博雅教育,注重学科间的借鉴和互补。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瞄准各工艺美术品种的交叉融合点,实现不同学科间的有效“联姻”,而非简单相加,使工艺美术回归现实生活,契合现代需求,走出文科发展孤岛,与社会融合共创。

(二)共享与交流:“文化+科技”加速区域间工艺资源互鉴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全新的研究场景、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使整个文科的知识生产、传播、形态与定义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工艺美术学科真正拥抱和融入现代科技能加速知识重构和思维升级、区域间工艺资源互鉴,推动现代设计从物质生产向文化建构深化,从产品功能向人文情感拓展[35]。但现代技术瞬息万变,我们需秉持全球开放视野,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挖掘非遗文化中的传承精髓和红色基因,不断融入新材料、新工艺、新需求来创意生活品质,结合非遗类别和特点,借助与之适配的科学技术创新非遗保护与传播方式,打通生产价值链和消费价值链,激发民众的参与积极性,增进非遗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用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工艺故事,形成能够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国思想、中国主张。

(三)价值与应用:夯实人文之基,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新文科视野下上海工艺美术学科要守正创新、夯实人文之基,必须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明确新文科定位,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提升上海工艺美术产业的设计创新驱动力,鼓励工艺美术创作者和生产企业加强设计理念创新,推动智能设计、交互设计、时尚设计等研究和应用,引领和赋能产业发展,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培养更多超越现有专业局限与学科局限,专业素养高、学术能力精、综合实力强的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承担起国际交流合作、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责与使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猜你喜欢

文科职业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职业写作
豆文科作品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