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2-03-24杨明泽金天云赵昆松
杨明泽 吴 凡 金天云 赵昆松
(1湖北省果茶办公室,湖北武汉 430070; 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70)
湖北省是全国农业区划确定的最适宜发展蚕桑产业的区域之一,也是全国蚕桑十大省份之一[1]。近年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下,在各级蚕业主管部门、广大科技人员和蚕农的共同努力下,湖北省克服茧丝绸市场波动和气候条件不良等不利因素影响,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企业带动、科技创新等措施,传统的种桑养蚕逐步稳定,果桑、饲料桑、生态桑等一批新业态逐步发展壮大,蚕桑产业总体呈现出平稳的发展态势。据我们调查,2021年湖北省桑园面积2.08万hm2,发种量9.6万张,蚕茧产量3 566 t。为促进湖北省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介绍了湖北省蚕桑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在分析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供同仁参考。
1 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1.1 优势区域更加聚集
通过不断调整产业布局,蚕桑产业进一步向优势区域聚集发展。目前,湖北省蚕桑产业主要集中在鄂东(英山县、罗田县、阳新县)、鄂西北(随县、南漳县、郧阳区、郧西县)、鄂西南(远安县、夷陵区、宜都市)三大区域,三大产区的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分别占湖北省的93.6%和95.8%。高质量、高标准建设了一批种桑养蚕核心示范区,据我们调查,湖北省现有21个乡镇年养蚕规模在1 000张以上,有34个重点村年养蚕规模在300张以上。蚕桑产业逐步走上了优势化聚集、专业化生产的良性发展之路。
1.2 蚕桑科技飞跃发展
“十三五”期间,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为主要代表的蚕桑学科领域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5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得科技成果鉴定(评价)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登记家蚕新兽药1个;获得桑树品种权2个;获得软件著作权8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3项;制定湖北省地方标准8项;发表高水平论文66篇,其中SCI论文8篇,出版专著1部。建立科技推广与示范基点35个,辐射桑园面积13 733 hm2,带动蚕农增收2.88亿元。
1.3 产业链条逐步延伸
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培育壮大了一批集蚕茧生产、收烘、缫丝、加工于一体的龙头企业,目前,有省级农业及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规模以上企业10多家。阳新县桑蚕现代农业产业园、远安县嫘祖文化园、南漳县楚桑丝绸文化博览园等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园区不断涌现。地理标志产品“郧阳桑蚕茧”、中国名牌产品“梦丝家”蚕丝被等系列茧丝绸产品知名度不断提高,桑—蚕—茧—丝—绸全产业链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1.4 产业转型加快推进
在稳定发展种桑养蚕的同时,积极推进蚕桑茧丝资源综合开发应用和蚕桑产业多元转型发展,桑叶茶、桑椹干、桑果酒、桑枝食用菌、蚕蛹食品等一系列产品不断开发应用[2]。如英山县把蚕桑与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从“一棵桑”升级为“七个一”,即“一杯茶、一片药、一桌菜、一杯酒(醋)、一床保健被、一台戏、一日游”[3-4]。郧阳区深度挖掘果桑产业,发展200 hm2果桑采摘园,打造了集果桑种植、采摘、加工、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农村经济新增长点,带动1 000余户农户实现户均增收1万余元,农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2 蚕桑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省蚕桑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产业规模小,科技力量薄弱,产业化发展进程慢等,这些都制约了蚕桑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1 产业规模小 特色不明显
从规模上看,湖北省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6%、0.5%,占比很小。大多数蚕区依然沿用传统的种桑养蚕方式,以一家一户分散饲养为主,生产管理较为粗放,养蚕经济效益不高。2021年,湖北省平均蚕茧产量37.1 kg/张,而全国平均水平为41.6 kg/张[5],每张种少产茧4.5 kg,经济效益减少200元左右。且茧丝加工产业链不强,仅有少量缫丝和蚕丝被加工,织绸、印染、制衣等后加工环节几乎为空白。从全国范围来看,湖北省在桑、蚕、茧、丝、绸各个环节均无显著优势或者特色。
2.2 基础条件差 科技实力不强
省级层面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多,市、县级层面有政策资金投入的更是凤毛麟角,蚕桑产业化发展基础薄弱,桑园及养蚕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足,特别是在桑、蚕优良品种选育、省力高效饲养技术创新以及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不够,不能满足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要。
2.3 资源利用率低 经济效益不高
受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国内茧丝价格波动幅度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蚕农生产积极性,弃桑不管、有桑不养蚕的现象在湖北省仍然较为普遍。从发种量和桑园面积数据来看,湖北省的桑树资源远未得到充分利用,虽然有湖北东漳实业有限公司、湖北怡莲阳光丝绸纺织有限公司和湖北梦丝家绿色保健制品有限公司这样的省级龙头企业,但产业化开发深度还不够,对蚕沙、蚕蛹、蚕丝、桑叶、桑枝、桑果等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还很低,蚕桑生产比较效益不高。
3 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湖北省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由单一用途向多元化发展转变,要认真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等6部门印发的《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精神,坚持“立桑为业,多元发展”的思路,以优质原料茧生产、茧丝深加工、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提升产业结构,全面提升湖北省蚕桑产业整体效益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和推进乡村振兴。
3.1 强化蚕种安全 夯实产业基础
蚕种是蚕桑生产的基础,蚕种产量是否稳定、质量是否优良,将直接影响蚕农的经济效益,直接影响蚕桑产业的稳定与发展。据我们调查,2017—2021年,虽然湖北省桑蚕一代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病检验检疫合格率均为100%,但仍有部分蚕种是带毒合格种,带毒合格种率分别为12.8%、31.1%、1.5%、0、14.1%,发生微粒子病的风险依然存在。因此,要持续加强对罗田县、南漳县、随县3家蚕种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提升企业原蚕饲养基地、制种基地、冷藏保护、浸酸处理和检验检疫等基础设施和设备条件,加强蚕种微粒子病防控力度,提高蚕种生产水平,保障全省年生产桑蚕一代杂交种8万张,蚕种带毒合格率降到5%以下,确保蚕种产量和质量双安全。
3.2 强化区域布局 彰显特色优势
从蚕茧生产来看,湖北省无法与广西、四川等规模大省(区)相比;从茧丝加工来看,湖北省无法与江苏、浙江等高水平省份相比。因此,湖北省更应该根据自身资源禀赋,趟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一是如南漳县、阳新县等老蚕区应以传统种养为重点,发展种桑养蚕。稳定现有桑园面积,提升蚕茧产量和质量,加快建立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高产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为缫制高品质生丝提供充足的优质原料;培育壮大一批集蚕茧生产、收烘、缫丝、加工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加速蚕茧资源就地加工转化,提升茧丝绸全产业链发展水平。二是如夷陵区、团风县等城市郊区和旅游优势区应以果桑产业为重点,发展种桑养人。通过建立一批优质果桑生产基地,规模不宜过大,合理搭配果桑品种,打造集果桑种植、采摘、加工、旅游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三是如荆门市、松滋市等新蚕区应以探索饲料桑产业为重点,发展种桑养畜。以桑叶作为饲料原料,用于饲养牛、羊、鸡等,通过扶持建设一批饲料桑种植示范基地、桑叶饲料加工基地,探索饲料桑栽培、采收和加工新技术、新模式。四是如郧阳区等汉江沿岸区域应以推广生态桑为重点,发展种桑养地。充分发挥桑树的水土保持、固沙防风、水源涵养功效,将桑树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为恪守“一江清水永续北送”的使命贡献力量。
3.3 强化科技创新 突出提质增效
蚕桑生产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相比其他农业产业,更需在生产技术、生产模式上创新,实现向省力、高效的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型升级。要加强对品质优、抗性强、适应性广等特色优良蚕品种和产量高、品质优、适宜机械化操作的桑树品种,以及果桑、饲料桑、生态桑等特色桑树品种的选育,为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品种支撑。加强蚕桑生产机械研发与技术创新,持续改善养蚕基础设施和条件,加快推广桑园剪伐机、切桑机、轨道式养蚕、自动上蔟和自动采茧机等省力化机械器具,以及桑树丰产栽培、小蚕共育等优质高效种养技术,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围绕人工饲料、人工饲料小蚕共育等新技术进行试验,探索推广“小蚕饲料育、大蚕省力育”的养蚕新模式,不断提升蚕桑产业现代化水平。
3.4 强化转型升级 加快多元发展
当前,湖北省的蚕桑产业规模在逐步下滑,究其原因,是传统的蚕茧丝绸单一产业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与水果、茶叶等其它特色产业相比,在经济效益上缺少竞争力。桑树浑身是宝,充分利用好蚕桑资源,走多元化发展之路是推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蚕桑产业能够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要积极拓展蚕桑茧丝应用领域,与科研院校、工商企业深入合作,加强蚕桑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尤其是对叶、枝、果、蛹、丝的开发,加大对桑叶茶、桑叶菜、桑枝食用菌、桑枝生物制药、桑果酱、桑果饮品、饲料桑、生态桑、蚕丝生物材料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深度挖掘产业潜力,深耕产业链,形成有一定规模、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新业态,力争在产业链条的多个环节上都能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3.5 强化文旅结合 促进产业融合
产业的长久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内在驱动,种桑养蚕、缫丝织绸在我国社会发展历程中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蚕桑文化是蚕桑产业发展的内生驱动力,源自于蚕桑产业,也反作用于蚕桑产业。湖北省蚕桑生产历史悠久,至今已有4 000多年,远安县更是黄帝正妃嫘祖的故里,远安县政府从1984年开始举办以祭祀嫘祖为主题的嫘祖庙会,传承和发扬嫘祖文化。南漳县建成国家3A级景区“楚桑丝绸文化博览园”,年创旅游产值3 000万元以上。要充分挖掘湖北省的蚕桑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将湖北省的蚕桑历史文化融入到蚕桑生产、茧丝绸加工、蚕桑资源综合应用等各环节,探索开展蚕桑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休闲观光旅游等,让蚕桑文化和蚕桑产业互相带动,互促发展,通过蚕桑文化和蚕桑产业深层、高度的融合发展,使蚕桑产业长久不衰,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