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问题与思考
——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2022-03-24严励

新闻爱好者 2022年10期
关键词:常态岗位人才

经济新常态环境下,社会经济进入了高速、持续稳定的发展模式,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转变,创新驱动和深化改革成为重要驱动力。在此环境中,技术型、创新型人才需求增加,劳动型人才需求量减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重要改变,就业发展渐趋市场化。这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影响,分析和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著,2017年11月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一书以有效需求理论论证了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性,以流动性的偏好理论论述了利息理论,并提出了货币经济理论,为研究经济学理论及就业问题等提供了一定的方法指导和思考。

思考一:岗位与就业需求间的矛盾

就业岗位量与就业需求间的矛盾是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之一。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远超岗位总量,加之往年未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供给量同当年就业岗位量的比例失衡,致使人才供给相对过剩。凯恩斯在其论著中指出,就业是非均衡的,市场生产存在长期的过剩性,难免长期存在大量失业,并在需求控制论的基础上分析就业问题,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非自愿失业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市场岗位供给量低于其总需求量,导致就业岗位竞争加大。由就业岗位的竞争指数看,各岗位竞争指数达到10∶1时,就业岗位吸纳人数低于大学生的应聘人数。同时,不同性质、规模的企业提供的岗位吸纳量远低于大学生供给人数,依据企业岗位总数同大学生应聘总人数比计算出其就业竞争指数。

经济新常态环境下,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期,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人员需求量持续减少,原来能够大量吸纳劳动力就业的岗位不断缩减,导致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量短期内呈现递减趋势。而大学生的就业人数却一直处于稳定增长态势,从岗位总供应量与大学生的就业总量看,二者间是矛盾的,短期内的就业总量会面临较大的压力。这种供需矛盾也体现在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方面。

从当前高校培养体系上看,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技能教育更新较慢,导致其综合能力不能契合社会发展对其能力的要求。在专业设置上,专业课程未能随着产业调整而及时更新,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不强。高校未将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等纳入培养目标,仅以专业素养为主要培养目标。当前,大学生就业并投入工作时,都需要其将专业技能及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工作技能及能力,但目前看,这种转化能力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从而影响了其就业问题。

思考二:技术及观念无法满足当前经济新常态发展要求

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对技能综合性及技术应用类高素质复合人才的需求增加,对专业技能差或非技术人才的需求减少,理论性人才的需求也持续减少,造成专业人才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专业人才同市场需求的技术人才间存在错位,加大了大学生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也就是说,市场提供的人才无法满足市场产业发展的要求和需求。正如凯恩斯所说,非均衡性是市场的常态,均衡状态仅是经济发展目标或偶然现象,而这种非均衡性是市场有效需求的不足导致的,而有效需求则由流动性偏好、资本预期收益和边际消费的倾向性等决定,投资收益低于资本利息率时会导致有效投资的不足。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增加投资和刺激消费的手段去扩大有效需求,以提高社会就业水平。但是,在政府通过调控手段提高就业水平的过程中,也要重视人才培养观念及技术等导致的人才需求与供给矛盾。

如果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就无法缓解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同时,当前大学生仍以个人意愿和高薪等作为岗位选择的标准,而不是直接对接市场要求。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大学生的岗位需求更加多元,各岗位薪酬增值态势各异,部分岗位初期便高,收入在一定范围内比较稳定,短期收入具有明显的增长趋势。但长期工作后的增长趋势则不太明显。也有一些岗位初期薪酬明显比较低,但薪酬收入增长趋势较为明显,能够确保其收入处于动态化增长中。在此境况下,多数学生会选择初期薪酬高的岗位,这就造成高薪岗位竞争指数偏高,低薪岗位缺口大的问题。这种择业观无法适应新常态的发展要求,并呈现出明显的矛盾性。大学生择业立足于收入及兴趣上,忽视了市场的用人需求,也即市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及综合能力的需求。

总之,该书为研究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及理论指导,是值得经济学研究者、经济管理者及学习者阅读的一本理论专著。

猜你喜欢

常态岗位人才
人才云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