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信息可视化设计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2022-03-24□姚

新闻爱好者 2022年10期
关键词:动态化可视化受众

□姚 婷

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阅读,融媒体时代的阅读产生了新的特点,屏幕阅读、移动阅读正在快速地代替纸质阅读,成为一种获取信息的常态。新闻传播的“数字化转向”既是一场革命,也是一个过程。在经历了诸多的技术变革和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后,结合融媒体时代的阅读特点要求,新闻传播亦呈现出一些新趋势。在形式上,读图化、视听化、交互化正成为新闻传播的有效方式,直观、沉浸、参与能够更为有效地提高新闻的传播效率,更为深入地将新闻与受众连接在一起,增强受众的感官体验和理解。

一、信息可视化设计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可视化(Visualization)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1]信息可视化则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和数据挖掘的技术与方法,将数据中隐藏的信息以交互方式形象生动地展示给用户。[2]广义上来说,将文字的、抽象的信息转化为可以被受众视觉接受认知的信息都可以称为信息可视化设计,在融媒体时代通常还包含声音、交互等其他信息承载元素。通过对信息的可视化设计,可以将原本抽象、繁琐、复杂的信息以更为简洁直观的方式传达给受众,具有更为真实具体、高效美观、生动有趣的特点和优势,非常契合融媒体时代受众对阅读本体准确直观、易懂易记、新颖有趣的要求。可以看到,包括数据新闻、图像新闻、播客新闻等都在更多地利用信息可视化的方式参与到当下的新闻传播中来。交互地图、动态图表、图像叙事越来越多地成为新闻传播的新方式。可视化、动态化、交互化、叙事化既是信息可视化的特点和优势,也是融媒体时代对阅读对象的要求。

(一)更清晰、更有条理、更有冲击力

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多用数字、文稿、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更多的还是通过语言或文字符号进行事件的报道,受众需要将语言或文字符号在大脑中进行转译、还原甚至想象,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新闻信息,在面对较为复杂的多时空交错的新闻信息时,文字、语言、数字的报道由于其抽象特征,解码成本较高,在信息泛滥的全媒体时代,很难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信息可视化可以将原本碎片化、文本化、抽象化的信息进行条理化的梳理整合,降低受众的阅读理解难度,以图形图像的方式进行信息的表达,也更为直观、清晰,使信息更具视觉冲击力,减少受众对语言、数字等符号的记忆负担,也更有利于新闻信息的检索。阿伯丁集团的管理者通过数据可视化找到相关信息的可能性比那些使用管理仪表板和报表工具的要高28%。[3]

(二)更丰富、更个性化、更有吸引力

一改传统新闻传播的单一路数,可视化的处理赋予了信息呈现更为丰富的形式,数据图表、事件地图、关系拓扑图、结构示意图、模拟动画、交互叙事等可以更为丰富、全面、直观、趣味性地表现不同内容和主题的新闻,使形式的表达和传播更为个性化,甚至可以结合VR、AR等技术让主题新闻更具沉浸感,增强吸引力。如《纽约时报》此前推出的“NYT VR”应用小程序,即可以借助虚拟现实头盔,实现亲临新闻现场的感受。在BBC制作的《叙利亚之旅:寻找你的逃生路线》、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制作的《盗渔》中,用户均可以第一人称视角置身于新闻事件中,用户的每一次选择都与新闻信息相连接,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亦是新闻完成叙事的过程。[4]而这些无疑对用户更有吸引力。

(三)更互动、更动态、更具参与感

传统新闻更多的是单向度的信息传播,信息可视化中交互方式的使用使得新闻信息成为一种双向的、动态的过程,加强了新闻与受众以及受众之间的的交流联系,更增强了公众对于新闻的参与感,促成了受众从信息认知到行为探索的改变。甚至成为如英国的《卫报》等诸多新闻媒体所倡导的“开放新闻”中的必要条件,即新闻的生产生成不再是专业媒体的专利,受众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所提供的信息及评判也成为整个新闻的一部分。比如在对伦敦骚乱的报道中,《卫报》就鼓励读者将自己拍摄的骚乱发生前后的照片上传到社交媒体,而此后的若干数据可视化新闻正是基于读者的参与生产出来的。[5]

(四)更开放、更通俗、更有利信息的广泛流通

基于大数据进行用户分析和推送的新闻容易形成所谓的信息壁垒,而信息壁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新闻的专业度,专业术语和范式的表达可以更为高效地向专业人士提供信息,而对于更为广泛的大众则是一种隔阂,面对日益复杂的科技后现代社会,新闻事件背后所蕴含的要素关系也愈加复杂,信息的可视化设计,可以更好地消解认知鸿沟,降低不同背景、圈层的受众对复杂新闻信息的认知成本,此外,视觉图形符号的共时性特征也使其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跨语言的传播,扩大了新闻的传播范围。

二、信息可视化设计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

(一)抽象信息形象化

将抽象的信息形象化是提高新闻直观性的重要方式,在传统的新闻传播中,形象主要依靠语言文字描述或摄影录像显现,而随着科技的革新和受众阅读特点与需求的改变,将抽象的信息形象化有了更为多元的方式方法。

数据图表、事件地图、关系拓扑图、结构示意图等均可以将抽象的信息具象化,通过不同的造型、大小、色彩、肌理、构成等可视化元素来诠释,具有传统表现所不具备的优势。如数据图表可以对份额、比例、变量、趋势等抽象概念做直观呈现,非常适合财经类、体育类等方面的报道;事件地图可以对事件地点、时间、事态关系做出整体的呈现,非常适合表现如法制类、刑侦类、军事类等相关新闻;而通过图形中的质感、光感、色彩能够让受众对材质、材料等抽象概念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在报道科技类、地理类等新闻时更具直观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图形图像的夸张化设计,更为形象地表达特定主题,如网易的“数读”、新华社的“一图读懂”等。在今年爆发的俄乌冲突中,很多媒体采用丰富的视觉形象对热点事件进行了报道。从战争局势的分析到战线的变化,从双方兵力、武器的可视化介绍到重要的战略场地(如亚速钢铁厂的地下结构示意图等),均借助了可视化的手段,利用动态数据、解剖图、模拟地图等方式,为受众呈现了直观、形象的战场情况。

(二)静态信息动态化

阿恩海姆曾经说过:“运动,是最容易引起视觉强烈注意的现象。”[6]在新闻传播的应用上,动态化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常用的方式有动态图表、动态地图、演示动画等,将静态的信息动态化,除了更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力外,动态的信息表现因为加入了时间过程的维度,承载了更多的信息。其中,可以对图形图像本身进行动态化处理,表现图形信息本身的特质,调节静态图像的单调感,增加趣味性。也可以时间线、时间节点为维度进行动态化处理,着重表达事件、数据等要素在时间中的变化、过程、趋势。还可以从信息的内在理解逻辑、物象的空间结构等方面出发,进行动态化的处理,增强受众对事物关系、体量感、空间感的感受。

随着技术和阅读环境的更迭和变化,动态化处理的方式和形式也愈加多样化,GIF格式的图片,HTML5中的CANVAS技术,动态图形编程软件以及各种格式的视频都为静态信息的动态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从十年前《纽约时报》数据可视化团队大受欢迎的作品“The Facebook offering:How It Compares”到《人民日报》制作的《中国战疫数据日志》、自媒体“回形针PaperClip”的《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可以看到动态可视化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对信息的处理也越来越深入。

(三)数据信息叙事化

英国《卫报》数据新闻编辑Simon Roger曾说:“数据新闻不是图形或可视化效果,而是用最好的方式去讲述故事。只是有时故事是用可视化效果或地图来讲述。”[7]信息可视化的丰富形态使叙事拥有了更大空间,通过叙事,可以使新闻作品呈现出更多的风格特征,如更加拟人化、幽默化、情境化,增加受众的阅读感受。叙事化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一直存在,而信息可视化为新闻的叙事化处理提供了新的方式方法。在内容上,可以通过丰富的可视化信息,弥补传统新闻报道在宏观叙事上的不足,传统的新闻报道更多的在“以小见大”,通过对个案的挖掘反映更为普遍的现象。信息可视化的新闻可以通过大数据采集、整理、提取、表达,变得更为量化、精确、全面。《纽约时报》团队在作品《关于埃博拉暴发,你需要知道什么》的报道中,运用时间轴的形式梳理了1976年来历次埃博拉病毒暴发的时间、地点及死亡人数,并对过去每次疫情的严重程度进行了排序,非常具有历史纵深感。[8]

在形式上,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丰富叙事方式,打破传统新闻传播以文字或摄录为中心的单一叙事方式,延展新闻的传播方式。比如,在2013年的“普利策”新闻特稿奖获奖作品《雪崩:特纳尔溪事故》中,约翰·布兰奇(John Branch)团队便将文字、音频、视频、动画演示特效、数字化模型(DEM)、卫星模型联动等不同形式的内容进行了集成叙事,通过丰富的形式将1.7万多字的新闻特稿进行了生动、全面、深入的叙事,得到了业界和受众的巨大好评,其发表于网页端的报道不到一周便收获了高达350万次的页面浏览量。

(四)单向信息交互化

信息可视化中的交互设计更多的是指人机交互,即受众通过终端设备与信息的交互,将单向的信息进行实时的、动态的交互可视化处理,不仅可以增强人们对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通过交互操作,受众还能根据自身的需求、习惯自主地对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发现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9]还可以增强信息传播的趣味性,提高受众的参与性,增加沉浸感,尤其适合信息量较为繁杂,过程较为冗长的新闻信息。在新闻传播中,对可视化图表的过滤、排序,对事件过程的参与、干涉,对时间、空间、人物等要素或参数的改变推演,是交互介入的常用方式。可以使用户对整个报道具有更为主动、多元的认识。

交互设计成为提高用户参与度的重要手段,根据刘建坤、方洁在《数据新闻领域专业规范的确立与变化——基于全球数据新闻奖历届作品的内容分析》一文中对2012—2017年的全球数据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统计,有约77%的作品采用了交互式设计的方式,其中超过六成作品使用了交互式图表。[10]在如丁香医生、腾讯新闻等公众号及小程序中发布的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可视化数据中,用户可以点击地图上不同省份或地区来查看具体的疫情情况,也可以通过不同的界面筛选查看风险地区、现存病例等信息。在由Michael DiBenigno运用FlowImmersive与WebXR开发的“nCoV-2019 Tracker”中,用户更是可以通过滑动进度条、拖动3D地球仪等方式立体直观地查看不同时期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散播的数据与情况,甚至可以结合AR、VR头盔创造更为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三、结语

融媒体时代的变革改变了新闻内容的呈现和传播,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环境和习惯,新闻的传播不得不面对碎片化、浅阅读、阅读娱乐化及信息繁杂等诸多的阅读特点和传播问题。信息可视化设计可以使新闻传播更为清晰、精准,更为丰富、更具吸引力且更有利于广泛传播。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新闻开始采用信息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处理、传播。形象化、动态化、叙事化、交互化是视觉可视化应用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方式方法,为新闻传播带来新的形态,也为受众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对于新闻本体而言,表述形式与新闻内容的契合越来越成为影响一个新闻作品是否优秀的关键要素,形式需要服务于内容,信息的可视化不仅包含视觉的处理,更是对整个新闻文本及其传播过程的系统整合设计。形象化、动态化、叙事化、交互化背后是对新闻、受众、社会价值、用户体验的综合考虑,是根据上述元素进行的有机整合。新闻人需要在思路上、技术上、素养上、眼界上保持对新闻传播的新方式方法的关注和尝试,一件优秀新闻作品的打造越来越需要一个多方位的合作,一方面,设计师、工程师、分析师等愈加成为新闻团队的必要成员;另一方面,各种辅助工具的出现也使得可视化变得越来越便捷,新闻传播愈加成为一个信息处理的综合体,信息可视化设计无疑拓宽、加深了这一信息综合体对于大众的影响。

猜你喜欢

动态化可视化受众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诊断工具IPDT的动态化编制及其在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中的应用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浅析标志的动态化发展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论述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