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及其时代价值

2022-03-24吕培亮

社会主义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思想

谭 荧 吕培亮

2018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括为八个方面,即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以及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时至今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时代发展变化,进一步丰富拓展为“十个坚持”,即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和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十个坚持”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完整体系,不仅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一个集时代性、创新性与系统性于一体的科学体系,不是就生态谈生态,而是把保护生态环境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方面面,从而具有丰富内涵。

(一)在经济层面,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与国民经济发展保持高度和谐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相继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0页。、“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4、38-39页。、“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方面采取超常举措,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4、38-39页。、“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3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载于《求是》2019年第3期。。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充分表明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也反映了习近平对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复杂关系有了科学全面认识。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深刻揭示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为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二)在政治层面,强调“环境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讲政治”战略高度,用政治标准统筹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包括生态文明的体制设计、政府的绿色转型以及环境法治建设等,无不展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智慧。集中来讲:一是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不仅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政治范畴,也将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以及美丽中国载入宪法,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坚实政治保障。二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生态文明体制专项小组,负责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相关工作的统筹推进,并依靠科学的制度设计实现生态文明的全领域和全过程管理。三是加强生态文明领域制度建构,通过建立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进而打造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从制度层面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四是加强生态文明领域的法治建设,通过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和提高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实效,为不断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三)在文化层面,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化建设,并深刻认识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而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则导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衰落。”4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载于《求是》2019年第3期。通过对历史文化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已经认识到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最为基本的条件,进而提出“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66页。。集中来讲:一是将生态文明上升为主流价值观,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二是开展全面环境教育活动,将生态环境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全面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并予以部署,不断提升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质。三是利用各类媒体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加强破坏资源环境反面事例报道以及环保正能量宣传等,营造保护资源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四)在社会民生层面,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如果说解决温饱问题为重点的经济民生主要针对的是人类的“肠胃之饥”,那么以解决人的基本生产和发展的生态危机和生态矛盾为主要目标的生态民生,则主要着眼于人类的“心肺之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更为强烈,已经从过去“盼温饱”变为现在“盼环保”,从过去“求生存”变成了现在的“求生态”。时至今天,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不可或缺的民生福祉,而且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态权益保障。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把保护生态环境上升到生态公正和生态民生角度,提出生态公正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而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民生观。集中来讲:一是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平等享有生态权益,维护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公平正义。二是提出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也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进一步明确良好生态环境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重要性,以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三是提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从而把保护社会生态环境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理念、最新成果、最新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升华,并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和新举措,从而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最新成果。

(一)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内核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内核,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而形成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借鉴是全方位的,其核心内容集中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一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辩证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5-56页。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揭示了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不能脱离自然而孤立存在,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可见,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自然本身的可持续问题,更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认可自然作为一个整体的客观存在以及大自然内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客观规律,包括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认识到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另一方面就自然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和世界表现为一个统一整体,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与自然要形成一种和谐共生关系。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人类不是简单地适应自然,还可以按照规律改造大自然的思想,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和目标,并通过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统一,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和学说中国化的最新发展、最高成就2黄承梁:《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历史自然的形成和发展》,载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年第12期。。

二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绿色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相对于人类具有客观实在性,自然界存在于人类出现之前并具有独立运行的机制,人类要依附自然生存。就现实社会来说,自然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适宜场所,正是在自然的这个环境中,人类有了劳动场所,进而由此产生了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并通过劳动把生产资料转化为了生活资料,从而维持了人的生存与发展。马克思把自然环境视为生产力的范畴。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一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并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进行科学谋划,并力求实现二者关系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最大限度发挥出生态环境的“多重价值”和“溢出效应”,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价值目标,从而为处理好二者关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更成为了对绿色发展观的最好诠释。可以说,“习近平‘两山’论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的内在价值关系,而且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正确的价值指引”3杨美勤、唐鸣:《习近平“两山”论的四重逻辑》,载于《科学社会主义》2019年第6期。。

三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认为:每一个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6页。。近代工业化以来,自然被当作掠夺利用的对象,突出自然的经济价值,而忽视自然的多种属性和价值,由此忽视了“作为许多属性的总和”的本真自然,使自然被异化为单纯“有用性”。正是由于秉持错误的“单一价值”自然观,造成人与自然平衡被打破,肆意破坏自然、无节制浪费资源、随意性污染环境等生态局面产生,从而引发一系列生态危机和生态灾难。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清醒地认识到自然的多维价值,提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61页。,并进一步拓展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3页。。这就重新发现和肯定自然的多重价值属性,不仅要看到自然的经济价值,也要看到自然本身所具有的自然价值、生态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可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价值观进行了全面审视和现实考察,从多维视角肯定“生态环境”多重价值,让原本具有多重属性的自然重新复归,从而把人类对生态环境价值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二)以新时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基础,融合了中西方生态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创造了中国史上前所未有“生态奇迹”,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宏观上,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着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等五大生态体系,并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全面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在坚持重点领域突破同时,运用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治理,不断推动我国生态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中观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出台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排污许可、河(湖)长制、禁止洋垃圾入境等环境治理制度加快推进,绿色金融改革、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环境保护税开征、生态保护补偿等环境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进展顺利”3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载于《求是》2019年第3期。。微观上,生态民生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公平正义重要内容,生态旅游、生态产业、生态消费、生态文化作品创造等已成为社会新风尚。同时,让老百姓都能喝上清洁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健康的食品、用上干净的厕所和拥有良好的人居环境正在成为大多数老百姓都能享有的“幸福元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华文明中生态文明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智慧结晶,具有代表性的如“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尊重生命、兼爱万物的生态伦理观,中庸之道的生态实践观,万物一体、道法自然的生态自然观等,体现出质朴睿智的自然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指导4周明星:《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四个维度》,载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年第1期。。可以说,传统生态智慧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以政治治理、社会治理和生态治理的形式呈现,并科学有效指导了我国传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言以蔽之,我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或者说中国古人生态智慧为今天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厚养分,并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文化基因和理论渊源。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是对西方生态文明思想的批判性吸收。由于西方国家工业化比较早,发展程度高,环境污染重,进而更早地开始反思生态问题、开展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生态思想。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可持续发展理论、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现代化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核心要义就是人类应该在发展经济同时,重视资源环境保护,进而走出一条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兼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非人类中心主义,包括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提出人类对非人类存在物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反对一切以人为中心或者一切以人为尺度的利益服务。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主旨就是以生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进而实现生态危机的彻底解放。生态现代化理论,是一种较为温和和实用的绿色政治社会理论,主张将“生态化”嵌入“现代化”,强调市场竞争和绿色革新在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减少环境破坏,而不必对现行的经济和制度结构和运作方式做大规模或深层次的重建。上述西方生态思想的兴起和发展对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促使资本主义国家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推动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不可避免带有历史局限性。对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吸取资本主义“先污染后治理”教训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西方生态思想为我所用,诸如借鉴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要形成和谐统一关系思想,提出绿色发展观理论;借鉴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中反对“一切以人为中心”而忽视对非人类存在物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思想,提出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的设想;借鉴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的思想,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借鉴生态现代化理论,将“生态化”嵌入“现代化”思想,提出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可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在立足本来基础上借鉴外来,对西方生态文明思想进行吸收借鉴,从而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有一次,下班回家,看到屋子乱七八糟,我放下包就收拾起来,可是刚收拾好,女儿把菜汤泼得到处都是。那一刻我实在控制不住,不问青红皂白地冲她的小屁股打了一下。女儿在旁边哇哇地哭,而我又恼怒又懊悔,真是不堪。

(三)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价值依归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并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进而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民生工程来抓。这“四个一”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也集中反映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属性,彰显了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价值依归。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聚焦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环境问题,深刻阐述了生态兴则文明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运用在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从而充分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属性”。

在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保障人民生态权益和增进人民群众福祉这一根本目标,坚持建设生态文明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生态环境需要,进而更好维护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为始,坚持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全民共建,进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态维度上的主体性为纲,坚持建设生态文明成果由人民共享为终。概言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要义就是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生态文明建设依靠人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会议、文件、论坛和考察报告等多个场域都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进行反复强调,始终将新时代人民对优美环境的民生需求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基本价值遵循,有力促进了以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核心内容的生态民生建设,从而体现出党和国家在环境层面充分注重人民主体幸福感的提升与环境福祉的增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我们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也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四)以建设“美丽中国”进而共建“美丽世界”为奋斗目标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拉开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序幕,开启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时代。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全面依法治国,用最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一系列顶层设计,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搭建了“四梁八柱”制度框架。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把“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并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2019年4月,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习近平:《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人民日报》,2019年04月29日。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指出:“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3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0月01日。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时明确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让我们携起手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4《习近平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3日。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以往侧重物质财富增长开始专注社会全面发展,特别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发展、新思路、新定位,融汇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蓝图,也提出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新愿景,而其中贯穿的奋斗旨向也很明确,即建设“美丽中国”,进而共建“美丽世界”。

建设“美丽中国”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方案”。“美丽中国”战略构想和宏伟目标的提出,顺应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描绘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美好蓝图,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应有的地位,是对我国亟待解决的生态问题的逻辑应答,从而把我国对生态文明认识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高度。就现实意义来看,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更是我们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之后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提供了具体路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也只有一个共同家园。生态保护是全球共同的责任,中国也不例外。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从努力建设一个美丽中国延伸到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彰显了一个大国领袖胸怀世界和着眼人类的伟大胸怀,也意味着中国愿意分享自己治理经验,为保护全球生态环境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理念,积极开展绿色国际合作,勇担社会主义大国责任,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在创造并讲好绿色文明的“中国故事”同时,也为共建一个美丽世界贡献中国力量。一是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同应对全球生态危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整个世界已然成为一个“地球村”,面对生态环境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是一种超越“文明冲突论”和“文明优越论”的全新文明观,是要摆脱以往不合时宜的征服型文明心态,提倡各国之间包容互鉴、求同存异,旨在实现国际环境正义,建设共享、包容、开放、可持续的全球生态体系。二是积极倡导并践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共商、共建和共享”两大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并非中国首创,却是中国长期以来所倡导和坚持的基本国际事务准则,也是国际社会就全球治理等领域所公认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国基于国际事实和客观情况,提出鉴于发达国家先发优势,应该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也强调发展中国家要基于自身的能力和要求为全球环境保护贡献自己力量。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中国提倡共商、共建和共享原则,也就是全球生态治理规则的制定、秩序的建立等过程都必须由各个主体共同协商,而生态治理成果同样由所有主体共同分享;鉴于各国发展阶段、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的不同,也应该坚持包容共享的原则,共同治理、共同进步,促进各国共享治理成果5张云飞、周鑫:《中国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185页。。三是积极承担国际义务,彰显大国担当与责任。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探索自己生态文明道路同时,也积极履行国际公约和承担大国责任,通过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多边合作机制、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南南合作”,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支持和帮助。截止2020年年底,中国与60多个国家、国际及地区组织签署约150项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已签约或签署加入的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国际公约、议定书等50多项,为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作出中国贡献1陈笑:《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中国贡献》,《解放军报》,2021年10月19日。。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解决人类生态环境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从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开辟新境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并结合时代与国情进行了创新性发展,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的诸多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开辟了新境界。集中来讲:其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自然观,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历史观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的方法论。具体来讲,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根据近代自然科学成果,通过总结生态危机教训,马克思提出了“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的思想,恩格斯提出了人与自然具有“一体性”思想,从而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张云飞:《试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载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年第2期。。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思想,进而批判和超越了客观化的自然观,并在人与自然“一体性”基础上准确把握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思想,即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从主客一体的“共生”关系中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批判和超越了对人与自然相互对立和异化关系,为重建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开辟了道路。“生态兴衰决定文明兴衰,这是站在人类发展的宏观历史视角思考生态与文明之间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3俞海:《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体系和内在实质》,载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9年第6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发扬了这个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基于对生态与文明之间关系的辩证理解,作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论断,是对人类文明发展一般规律的新阐释,超越了单纯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层面思考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意义的局限性”4杨志华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研究》,载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针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的方法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集中体现为“统筹兼顾”,也就是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全面推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5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载于《求是》2019年第3期。。习近平总书记的统筹思想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是对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原则的“中国式表达”,统筹思想的实践和运用有利于帮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各系统、各环节、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协同,从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入新阶段。其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论,坚持绿色发展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价值’的概念,这里的‘生态价值’不同于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者所认为的自然具有不依赖于人而独立存在的‘内在价值’,而是指生态的平衡稳定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价值和其中蕴含的经济、社会、审美价值等”6谭长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整体性的生成依据及具体表征》,载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价值”作为调节人生产活动的价值尺度,既承认自然对人类需要的满足,又积极引导人类对自然的照顾,从而为全球性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工具。针对绿色发展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简单地说就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树立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而达到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目的。其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政治立场,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国家治理观,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治理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诸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7《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4页。、“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06页。、“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习近平:《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人民日报》,2019年04月29日。。可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和践行人民立场和法治思维,并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理念,从而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全体性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

(二)为保护生态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三)为解决全球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贡献新思路

在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由劫掠式开发自然的工业文明向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历史性转向,西方“人类中心主义”错误思想指引下生态代价转移做法遭到世界各国人民反对,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似乎难以平衡进而引发世界性“生态恐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在这样大背景下产生,并在吸取和借鉴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从而提供一种优越于资本主义解决环境问题新思路。集中来讲: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消解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元对峙的论争,在生命共同体理念下,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归属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关系,并把自然界的先在性、客观性作为这种生命自然观的前提与基础,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精髓,把生命自然观奠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摒弃了自然内在价值论的唯心主义,同时也否弃了以人类自我利益为中心的实在论,从而把人与自然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置于一种和谐共生和相互促进关系,给当前人类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树立榜样。其次,相较于西方生态代价转移或者简单以邻为壑做法,我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中全党全社会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从根本上摒弃了资本主义逐利的盲目性,更加注重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制度优势;同时,在具体实践中,坚决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科学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关系,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并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不断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向纵深发展。最后,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的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提出区别而又共同的责任原则,主张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同时,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将美丽中国建设和美丽世界建设统一起来,将推进中国生态治理现代化和全球生态治理统一起来,在全球生态治理探索中贯穿了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方法论,不仅为全球生态治理和建设美丽世界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为共同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政治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为主要内容的一个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不仅从总体目标、基本理念、主要原则、重点任务、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和安排,也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理念、最新成果、最新实践的总结和升华。这一重要理论体系极大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方向,也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人类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正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共谋全球生态文明进入了新时代。可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一系列重大原创性理论贡献,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思想与“剑”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