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探究倡批判 方法引领促思维
——浅谈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原则和方法
2022-03-24吴丽华
吴丽华
批判性思维强调个体的主动思维,是不盲从于已有观点和结论,能以怀疑审视的眼光面对一切知识,做出肯定褒扬或否定批判的个人判断,从而形成合理决策的思维认知过程。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能敏锐地捕捉信息,准确地辨析信息,及时地获取信息;能不断地从已有的一切中发现问题进行分析论证,进而科学准确地解决问题;能打破常规,挑战权威,追求卓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多次提到了有关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1]5“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1]6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调查研究,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学生的弱项。学生缺乏对文本、对老师怀疑的勇气,缺乏对既有事实和理论质疑批判的意识,缺乏对信息辨析筛选的能力,缺乏对问题主动探究的能力。总之,缺乏批判精神。怎样将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真正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从原则遵循和方法引领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遵循原则 倡导批判
首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其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律,在这些原则的限定下,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设想才能向着科学方向发展。语文教学实践探究发现,可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一)主体参与原则
传统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师生关系无不决定着教师在课堂中的绝对地位,有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这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完全背道而驰。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使教学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同时也才说明教师的教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2]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必须遵循主体参与原则,真正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要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每一环节,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才能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主动地走进知识,对已有知识或结论进行重新审视判断,才能不盲从于文本和老师,才能畅谈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迸发出闪光的批判性思维火花。
例如,在教学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时,我尝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文章有哪些你不能理解的地方,请集体探讨。开始时,同学们提出的还是自己不懂的问题。后来有一位同学提出了批判性意见:这篇文章是由一个个反映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片段组合而成,片段之间没有太强的逻辑关系,文章显得琐碎凌乱。正是因为课堂中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学生才能在发现自己观点与文本矛盾时敢于提出自己的主见,并敢于挑战课本的权威,提出批判性质疑。
(二)鼓励肯定原则
长期以来,中考题型的固定化和答案的标准化,使得语文课堂抛开了对博大精深中国文学的深入探究和百家争鸣思想的认识,只针对考试内容进行机械记忆,重复训练,反复考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引导学生向着唯一的标准答案靠拢,对于不同意见一律给予否定。这样会使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固定的、单一的模式中。
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要遵循鼓励肯定原则。甚至当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是错误时,作为教师既要指出其错误,更要鼓励这种勇于表达不同见解的精神。这种鼓励肯定往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或结论等进行重新判断,形成独特的个人主见并敢于表达,形成热烈的探究氛围。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从这种鼓励肯定中起步。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有一位同学提出异议,认为文章第6 段写的是花墙和廊子的精妙布局,不能体现全文总特征“图画美”。其实,这段所写围绕“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正是“图画美”的一种体现。虽然这位同学的看法不正确,但我还是热烈地给予表扬,表扬他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精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遵循鼓励肯定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起孩子们批判质疑的积极性。
(三)合作探究原则
教师还要遵循合作探究原则,鼓励小组合作探究。在合作时,组内成员必然要主动思考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接着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评判其他成员的看法;最后,抛弃错误,整合完善达成组内共识。这种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正是探究真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形成观点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必将闪烁着批判性思维的火花。教师除了促进小组合作交流外,还可促进全班交流,学生与教师交流,这样多层次的合作交流,更使得学生自觉主动地求真求全,很好地促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作者为何用大篇幅去展现自己在各拉丹冬的种种遭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小组合作探究气氛热烈,组内成员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一起判断正误并将正确的看法进行整合形成较为完善的答案。这样的合作探究过程处处可见批判性思维的闪光点。
(四)尊重差异原则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3]。可见,孔子熟知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及智力水平,并因人而异施教。教师必须遵循尊重差异原则。毋庸置疑,每位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因而个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必然存在着较大差异,不可能按照统一尺度逐渐提高。教师要承认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爱好,不强调统一标准的理解和唯一答案,使得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教师要根据学生们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发展其批判性思维品质。例如,在进行《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教学时,要求每位同学围绕选题进行自主探究。对于选题的设定,根据难度区别我分了三个等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选择,也可自拟选题。这样的设计安排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得学生均能选择适合自己的选题进行探究。
总之,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有其必须遵循的原则规律,在这些原则的限定下,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设想才能向着科学方向发展。
二、方法引领 促进思维
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热烈地质疑批判,但常常发现有些同学的质疑太浅显、批判太幼稚,既影响了课堂进度,也容易偏离课堂的学习内容。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善于批判。
(一)横向求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指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4]284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着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语段阅读理解题的答案基本上都不是唯一的,它需要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解答问题,很多学生都是因为答题点不全面而失分。
横向求全是指对已有的观点进行分析论证,肯定这种观点的正确性,但同时引导学生横向引发一些相关联的疑问,通过质疑解疑,从而对这个事物或现象的认识更完整全面。这时需要运用发散性思维的方式,让思维向不同的角度发散,探寻多个答案,求得更为全面的结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发展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一棵小桃树》时,对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进行探究,学生总结出其“瘦弱”和“丑陋”的特征。这时有位同学发言:老师,这两点特征总结得很好,但我认为“顽强不屈”也是它的特征。对于他的质疑,我给予了表扬,并顺势引导学生,让思维往横向扩散,从不同的方面探寻多种答案,发现这棵小桃树还具有“卑微”“孤寂”“执着追梦”等特征。
(二)纵向求深,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纵向思维是指在一种结构范围内,按照有顺序的、可预测的、程式化的方向进行的思维形式,这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方向和人类认识习惯的思维方式,遵循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始到终等线索,因而清晰明了,合乎逻辑。”[4]292纵向求深是指对已有的观点进行分析论证,肯定这种观点的正确性的同时,引导学生向着纵向深入挖掘,引发质疑。这时需要运用纵向思维的方式,有顺序地、程式化地由浅层向深处延伸挖掘,在原有见解的基础上获得一种更为全面深刻的新认识。通过这种方法启迪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激发其批判性思维能力,还能拓展其思维的深度。例如,在教学《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文时,探究刘姥姥为何甘愿丑化自己卖力表演,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刘姥姥卖力表演是为了讨好贾母而获得好处。在这基础上,我补充介绍了刘姥姥三进贾府的情节,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结合刘姥姥一进贾府是寻求救济,二进贾府是感恩谢恩,三进贾府是受凤姐拜托救助巧姐。这样引导学生让思维向着纵向挖掘,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使得学生对文本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刘姥姥的卖力表演,有讨好贾母获得利益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一个质朴的农家老妇感恩的真心。刘姥姥通过卖力表演给予的正是贾府众人所欠缺的那份自由、轻松、愉悦。
(三)逆向求异,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是指在思维中自觉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式、思维习惯或以往的思维成果,突破经验思维束缚的思维方法。”[5]逆向求异是指对已有的观点进行分析论证,发现这种大家都认同的观点其实是错误的。这时,需要运用求异思维的方式进行推理论证,寻求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从而否定已有认识得出一种新的见解或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已有结论逆向求异,鼓励学生主动思维,敢于怀疑、敢于否定,养成于无疑处生疑的习惯,并得出新的正确看法,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以提升。例如,在教学《老山界》时,理解“像山泉在呜咽”中“呜咽”的词义,有同学认为是“形容凄切的水声”。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求异的思维去探究文本,文段写红军夜宿老山界时听到“不可捉摸的声响”,据此表现了红军的乐观豪迈,没有一丝伤感。再查阅《辞海》,否定了“形容凄切的水声”这种理解,明确此处“呜咽”意为:“流水声若断若续”。
当然,在就某一问题展开的批判性质疑的进程中,往往并不是仅有上述情况中的一种,有时是二三种情况交织在一起。应该指出的是,在批判性质疑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探求的结果证明已有的认识是正确的,尽管如此,但在质疑中提出的见解也不应该全盘否定,实践表明,这种情况是经常出现的。然而,无论结果如何,都是有积极意义的,都能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促使学生向更深层次理解课文。
新课改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用新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在阅读教学中,遵循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原则,引领学生掌握批判性思维的方法,促使学生准确辨析信息,独立思考问题,科学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