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社会化实践
——评《马克思“社会”观与中国社会建设》

2022-03-24张明娜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理论建设

书名:《马克思“社会”观与中国社会建设》

作者:王姝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8960-6

出版时间:2021 年9 月

定价:98 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状态等发生着重大变革,此种社会层面的变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社会化实践与本土化发展,凸显着马克思社会观对我国社会建设与思想体系健全的深远影响。马哲涵盖认识论、辩证唯物论等理论基础,涉及人道主义精神、本体论、实践观等诸多内容,已成为研究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析手段,透过对其深入研究,能够大体了解我国社会建设的整体变迁走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年9 月出版的《马克思“社会”观与中国社会建设》创作于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它将马克思社会观作为阐述中心及探讨重点,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解析马哲思想内核,分析马克思社会观与社会个体、社会整体间的互动作用关系,并将此理论观点与我国社会建设紧密结合,为读者了解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总结社会发展正反经验提供借鉴与指导。因该书作者自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相关领域发表过多篇论文著作,对马克思社会观本质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深入的个人见解,确保了该书的专业性、可阅读性及可学习性。该书共分为五个章节,各章节间层层递进,将当代中国社会生成的本土境域、实践基础、人本维度以较为通俗的话语进行阐述;与此同时,该书明确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目标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目标的可行实现路径,对于审视我国社会建设并促进我国社会建设更加符合现代发展诉求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由此,该书所述内容为人们理解马哲思想、马克思社会观提供契机,为受众了解我国社会建设进程提供重要参考,相关马哲研究者抑或对我国社会发展、社会建设有兴趣者可根据自我实际需求进行阅读,以此为基础思考马克思社会观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及正面影响。

马哲理论与我国社会建设间的紧密关联是《马克思“社会”观与中国社会建设》中探讨的一大重要问题。综合此书所述内容及社会发展现实可知,马哲理论与中国社会建设间存在双向促进作用,一方面,马哲理论对我国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在实践观、本体论等思想内涵指引下,我国不断建立并完善社会经济制度及思想体系,这些制度的落实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另一方面,马哲理论在我国社会化实践过程中,已根据我国国情不断发展变化,成为愈趋本土化、时代化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此种转变究其核心原因在于不同国家、不同社会间发展诉求的差异。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国社会各层面、各行业不断发展进步,时代思维、时代面貌不断迭代更新,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仍能够发挥其影响力与价值,此种现象根源于马哲的批判性思维及动态变化特征,由此决定着马哲与社会建设、社会发展间的高度契合性,凸显着马哲理论与我国社会建设内在的和谐统一。

此外,《马克思“社会”观与中国社会建设》从历史维度探索马克思社会观对我国社会形态生成的双重作用,解析现阶段我国社会治理目标实现的可行路径及创新策略,对推动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创新化发展意义重大。因此,相关社会治理人员可以此书为理论参考,从以下途径创新马克思社会观在中国社会建设中的运作模式:首先,应助力于提升社会与个体间的双向互动,此种双向互动凸显着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原则,能够显著提升人民的参与感与归属感,进而激发他们在社会生活、社会发展中的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社会建设的完善;其次,应加强社会顶层设计与基层自治间的契合性,此种契合性取决于基层人民群众对于社会构成的重要作用,因基层自治的好坏左右着社会的安稳与否,所以应在充分发挥马克思社会观指导意义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社会顶层设计与基层自治间的契合性,更大程度满足人民的核心诉求,充分确保人民的主体地位。

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长远发展均无法与科学理论相割离,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继承已有理论成果的精髓,其实践观、社会观对于指引社会建设意义重大,展现着其深远现实意义及科学研究价值。《马克思“社会”观与中国社会建设》深入揭示马克思社会观与我国社会建设间的紧密关联,肯定了马克思社会观对我国社会形态构建的积极作用,由此进一步提出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社会观与我国社会建设进一步契合的可行路径。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可通过提升社会与个体间的双向互动、加强社会顶层设计与基层自治间的契合性等具体措施进一步优化我国社会治理形式,敦促我国社会建设愈加成熟完善。

猜你喜欢

马克思理论建设
马克思像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