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西藏地区游客中心建筑

2022-03-24朱城磊王一丁王重阳

四川建材 2022年3期
关键词:藏式西藏地区景区

朱城磊,王一丁,王重阳

(南京工业大学 建筑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0 前 言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众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外出旅行逐渐成为一大选择。西藏独特的宗教文化和高原环境,催生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保存完善的旅游资源,例如世界文化遗产的布达拉宫、国家地质公园的札达土林以及各色各样的湖泊和雪山;同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援藏计划的实行,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到西藏,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展开,公路、铁路、机场等设施逐渐完善,交通变得十分便利,进入西藏旅游成为众多人的选择。

2013—2019年,西藏自治区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持续上升,201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 012.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59.28亿元[1],西藏旅游业快速发展,其已经成为西藏经济收入的重要产业,游客中心同时也被大量建设。游客中心为游客提供必要的服务同时展示地域风情和人文景观,其作为旅游景区对外的形象窗口,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已有的资料和实地调研的13处游客中心(见图1),探讨西藏地区游客中心的类型、选址、布局、功能、艺术造型。

图1 西藏地区游客中心调研分布

1 行者·黑帐篷羊八井游客服务中心调研分析

1.1 区位与气候环境概况

行者·黑帐篷羊巴井游客服务中心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羊巴井镇G109公路边上,紧邻青藏铁路、京藏高速并正对念青唐古拉山脉,距离羊八井镇约15 km,距当雄县60 km,距拉萨110 km,交通十分便利,是游客经G318国道进入拉萨必经的地点。羊巴井海拔约4 300 m,周围山峰海拔在5 500 m,空气稀薄,日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0℃,年降水量200~510 mL,集中在5~10月,多夜雨,属于半干旱高原季风气候。[2]

1.2 总体布局

羊巴井游客中心北侧为大片草原,西北侧约15 km为念青唐古拉山脉,建筑用地面积为15 200 m2,总体布局较为简单,主要分为动物养殖观赏区域、停车区域、游客服务区域(见图2,该图为王一丁所摄)。停车场原设计在建筑西侧,后场地内道路扩宽并将停车位设置在建筑南侧,停车位沿场地内道路并列设置,共有40个小汽车停车位,9个大客车停车位;动物养殖观赏区域为后期的改造利用,将场地内空地用栅栏围起来,并在内养殖了羊、马等动物供游客观赏、投喂;游客服务区域主要两个不同功能的体块组合形成V字型,建筑面积700 m2,建筑规模较小。

图2 行者·黑帐篷羊八井游客服务中心航拍图

1.3 建筑功能

羊巴井游客中心由两个不同功能的建筑通过入口门厅和下沉广场相互联系起来,平行于公路的建筑为游客中心主要的服务功能区域,从门厅开始依次为接待咨询中心、卫生间、餐饮空间等服务功能,再由两个庭院将上述三个功能相互分隔,形成了既分隔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见图3),其中餐饮空间主要观景面用大片玻璃分隔内外,透过玻璃可欣赏开阔的草地和念青唐古拉山脉,观景效果极佳。另一建筑主要功能为展览和观景,游客经幽暗的展廊空间后,到达观景平台看到雪山等景色,会有豁然开朗之感。

图3 羊八井游客中心功能分区

1.4 造型艺术

建筑没有采用藏式传统建筑雄浑稳重的形式,而是根据场地环境设计建筑造型。两个建筑形成V字型的空间布局,向大片草原和起伏的群山展开,最大限度地创造良好的观景效果,也很好地融入自然环境中;建筑形体变化丰富,主入口处是一个下沉的广场并从这向两端逐渐升高,建筑内部还挖空形成了两个小庭院;建筑立面由黑色塑木板拼接而成,且开窗较少,只在建筑两端观景处开设了大片的窗户以及在屋面开设了部分的天窗。起伏的形体与黑色相结合仿佛藏族牧民居住的黑帐篷。

2 西藏地区游客中心基本特征

西藏地区游客中心虽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但都是为了服务过往的游客,同时处于相同文化背景,导致这些游客中心在选址、布局、功能及造型等诸多方面有着共同的特点。

2.1 西藏地区游客中心类型

2.1.1 按权属划分

根据游客中心的权属可以划分为景区运营游客中心和政府运营游客中心。景区运营游客中心由旅游景区开发公司投资建造,主要服务于到达该景点的旅客,往往与景区票务相结合,一般只提供景区相关的信息咨询服务,如巴松措游客服务中心;政府运营游客中心由政府拨款建造,主要服务于到达地方政府所辖范围的所有旅客,向游客提供当地所有景点的信息咨询服务并接受旅游相关的投诉,主要目的是宣传当地旅游资源,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如拉萨市游客综合服务中心。

2.1.2 按建筑规模和景区质量等级划分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2003)》将旅游景区划分为AAAAA、AAAA、AAA、AA、A从高到低的五个等级,不同等级的旅游景区对游客中心的服务要求有所不同。根据景区的质量等级和游客中心规模可分为大型游客中心、中型游客中心、小型游客中心。大型游客中心为5A级旅游景区中年服务游客量60万(含)人次以上的游客中心;中型游客中心为4A级和3A级旅游景区中年服务游客量30万(含)~60万人次的游客中心;小型游客中心为2A级和A级旅游景区中年服务游客量小于30万人次的游客中心[3]。

2.2 选 址

游客中心选址通常需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游客中心选址是否便于服务游客,是否便于游客快速找到该地;其次,选址场地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否完善,例如水、电、暖、道路等基础设施;最后,场地的地理学特征是否适合建造游客中心,例如气候、山脉、水文、地质地貌、植被等环境特征要素。因此,在上述考虑内容的影响下,西藏地区游客中心在选址上表现出了许多共同特征。

1)一般选址于主要公路附近,交通十分便利,同时也便于游客中心的建设和物资补给。

2)所处位置十分醒目,便于游客快速找到。

3)大多选址于城镇、村落附近,方便直接使用周围的市政设施。

4)场地地势平坦、采光通风良好,多配有太阳能光伏发电,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2.3 总体布局

西藏地区游客中心有集中式布局和分散式布局两种形式:集中布局的游客中心将所有功能集中于一个建筑,有利于集中表现建筑的形象,适合规模小、景点分布集中的景区,是常用的布局方式;分散布局的游客中心将不同功能分散布置,主要适用于景区规模较大、景点分布广泛的景区,例如巴松错景区规模较大,将旅游交通、管理办公、旅游咨询、票务等功能设置在入口处的游客中心,另在湖心岛观景处的游客中心设置餐饮、展销、休息等功能。

2.4 建筑功能

西藏地区游客中心与其他游客中心一样有旅游咨询、基本旅游服务、管理办公等必备功能。

旅游咨询是游客中心必备的功能,在游客中心需设置咨询台和工作人员为游客提供有关旅行、景区资源、游览线路、游览活动、天气预报等相关信息的非商业性咨询服务。旅游咨询服务除了提供旅游方面的资料和建议,同时还应接受游客投诉并传达给相应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咨询方式多样,通常有旅游信息手册、宣传页、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电脑触摸屏和影视设备等方式。

旅游服务是最主要的功能,通常有票务、游客休息、医疗急救、厕所、餐饮、住宿、寄存、邮寄、讲解、租赁、商店、影像等,游客中心可根据实际情况配置服务功能,其中游客休息和厕所使用频率较高,与游客关系密切。西藏地区游客中心休息区一般都有良好的通风、采光和视野范围并与其他功能有一定分隔来营造安静的氛围,部分游客中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布置了些装饰品,如盆景、旅游纪念摆件等,创造舒适、惬意的休息空间。厕所有设置在游客中心内或独立于游客中心外成为单独的建筑两种类型,其面积和厕位数量根据游客量设定,一些游客中心考虑到人流高峰时期的情况,特意设置了临时厕所,如巴松措游客服务中心。

西藏地区游客中心的管理办公功能与服务功能相互分隔,一般设置在二层并在适当的位置设置“游客止步”提醒标志,有自己独立的流线,不受游客流线的干扰,形成对内私密的空间。

西藏地区游客中心除了上述三大功能外还有其他特殊功能。西藏地区海拔较高,部分游客中心为应对游客的高原反应,设置了吸氧设施和专门的医疗室;同时西藏位于西部的边陲,边境安全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一些重要景点会设置警务室,个别游客中心为方便游客出行还特意设置了边防证代办处。

2.5 造型艺术

西藏地区游客中心在造型艺术上可分为藏式风格和现代风格两种类型。藏式风格游客中心应用了传统藏式建筑的元素,最为典型的就是在形体构图上均衡对称和收分墙体的运用,另外在色彩上采用了藏式建筑常用的白、红、黄三色,装饰上常用星星木点缀,突显出了藏式风格建筑的庄重、严谨,部分游客中心甚至会把建筑上部女儿墙刷红来仿制边玛墙的形式。屋顶形式多为平屋顶,个别游客中心由于气候环境的原因采用了坡屋顶,例如吉隆县游客中心和巴松错景区游客中心因降水较多而采用坡屋顶,屋顶下的夹层空间也有利于通风。

现代建筑风格游客中心未使用藏式建筑元素,建筑造型不拘泥于藏式建筑均衡对称的形式,根据场地现状和周围环境进行合理设计,造型新颖,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例如行者·黑帐篷羊八井游客服务中心的两个建筑体块从入口处向两端逐渐升高并创造了视野优越的观景平台,外立面采用黑色塑木板饰面,造型新颖独特。

藏式风格和现代风格各有优势,藏式风格的游客中心与传统建筑相呼应并能很好的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继承了藏式建筑的典型特征和传统文脉。现代风格的游客中心可以不受传统建筑风格的限制,能较好地利用地形和景观环境,并在造型上可以自由发挥,营造更为优越的空间环境和建筑造型,但也需注意建筑造型是否与地域风格相互协调。

3 不足与展望

西藏地区旅游业发展带动了游客中心的兴建,然而受到当地设计思想、气候环境及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游客中心在有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

1)管理运营方面,西藏的游客量呈周期性波动,旅游淡季时游客中心没有工作人员而处于闲置状态,个别游客中心在使用过程中对建筑进行改造,破坏了原有的功能流线与建筑外观。

2)选址方面,部分游客中心选址在空旷开阔区域,然而西藏地区气候多变、寒冷多风,空旷区域在防寒防风上没有优势。

3)功能方面,藏式风格的游客中心受对称均衡的制约,内部空间缺乏灵活性,只是必备功能房间的简单排列。

4)造型方面,偏重于藏式风格,常用藏式建筑装饰性符号以及形体、色彩上对藏式建筑的模仿,缺乏创新。

根据现存的问题,应在尊重当地自然生态和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解决,使西藏地区的游客中心能够进一步改善,从而更好地服务游客并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建设者应把握设计的前沿,遵循我国建设活动的明文规范,考虑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对西藏生态环境的污染。

[ID:012916]

猜你喜欢

藏式西藏地区景区
西藏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浅谈西藏地区阅读推广工作——以西藏自治区图书馆“阿佳讲故事”为例
西藏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摘牌』
藏式元素在休闲农业景观设计的体现研究
“摘牌”
某景区留念
“藏式”年味:“洛萨扎西德勒!”
四川传统藏式餐饮空间设计的材料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