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区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特征与防治技术
2022-03-24陈婷
陈 婷
(山东省阳谷县农业农村局,山东 阳谷 252300)
玉米是非常重要粮食及经济作物,不仅可作为粮食作物食用,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工业、畜牧业等行业中[1]。但是,种植中常会发生一些病虫害,对玉米安全生产带来了较大威胁[1]。玉米是山东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大斑病、粗缩病、玉米螟、蚜虫、蓟马等病虫害的发生给玉米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造成减产,因此针对性做好各类病虫害的防治对玉米生产意义重大。
一、玉米大斑病
1、发生特征
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玉米叶鞘、叶片、苞叶等,一般先发病部位为下部叶片。刚发生时叶片上出现水渍状斑点,青灰色,之后斑点沿着叶脉方向扩展到两端成为大斑,边缘暗褐色,中央青灰色或淡褐色[2]。发病后期病斑部位纵向裂开,严重时各病斑融合在一起,叶片变为黄色,逐渐枯萎死亡。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状物质出现。气温在18~22℃时,如果空气中含水率大,尤其是遇到连续阴雨天,易发生此病害[2]。
2、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能力强的玉米品种。结合山东省各地的气候特点,因地制宜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玉米品种,如鲁单15、农大3138、掖单12 等。合适的时间范围内尽早播种,并施入充足底肥,增加磷肥及钾肥的施入。中耕除草,摘除玉米植株下部2~3 片叶,以提高田间透风效果,促进植株健壮生长。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将秸秆等集中带出进行高温发酵等无害化处理。避免连作,与其他作物类型轮作倒茬,并对土壤进行深翻,以降低田间的病原菌基数[1]。
(2)化学防治
玉米植株处于心叶末期至抽雄期时,可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600 倍液、70%~8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1000 倍液等进行防治,每10~15 天喷施1 次,连续喷3次左右。玉米植株发病率超过70%、病叶率约20%时,使用9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750~1125 kg/hm2进行防治,每周喷1 次,连续喷3 次。
二、玉米小斑病
1、发生特征
玉米小斑病主要危害玉米籽粒、茎秆、叶片、穗部等[2],发病后形成长方形、纺锤形病斑,颜色为灰褐色或黄褐色。温度较高超过25℃且湿度较大时,病斑上暗绿色浸润区会出现黄褐色的坏死小点。玉米小斑病常与大斑病同时发病,混合对玉米植株产生侵染[2]。
2、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结合各地的气候条件与种植模式等选择抗病能力强的杂交玉米品种。收获后及时清理玉米地块,采取深翻措施,将深层的病原菌翻出地表暴晒杀灭,以降低土壤中的病原菌基数[3]。摘除玉米植株下部发病的衰老叶片,集中带出田外进行焚烧等无害化处理。结合土壤情况适时灌溉,控制浇灌量,避免田间湿度过高。施肥时适当增加磷肥及钾肥的施入比例,重视田间管理,以促使玉米植株健壮生长[4]。
(2)化学防治
玉米小斑病刚发生时可选择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 倍液、20%~30% 苯菌灵乳油600~1000 倍液、70%~8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1000 倍液等进行防治,每周喷药1 次,连续3 次即可有效防控[5]。
三、玉米粗缩病
1、发生特征
玉米植株整个生育阶段均可被玉米粗缩病病原菌侵染发病,其中苗期危害最重,一般在玉米幼苗长出5~6 片叶时表现出症状。玉米植株感染粗缩病后叶片僵直,颜色转为深绿,心叶无法展开呈螺旋或者卷曲状。发病植株长势迟缓、较矮,株高一般只有正常玉米植株的1/2 左右。玉米粗缩病病原菌主要通过昆虫等媒介传播扩散,侵染后到发病有20 天左右的潜伏期[6]。
2、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能力强的玉米品种,并进行科学布局。玉米粗缩病通过灰飞虱等扩散传播,可通过适当调整播期,使玉米易感时期与灰飞虱大量爆发期有效错开,可显著降低发病率。及时清除玉米田内及路边的杂草,营造不利于灰飞虱等昆虫繁衍的环境。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拔除玉米田内的发病植株,带出田间无害化处理。科学肥水管理,缩短植株的感病期,以降低病害发生率[6]。
(2)化学防治
播种前选择种衣剂进行拌种处理,用量为玉米种子质量的2%左右,对避免出苗后灰飞虱为害有一定效果;同时可促进玉米植株健壮生长,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播种后选择40%乙莠水胶悬剂兑水混合均匀后喷洒地表,进行土壤封闭。苗期发病可5 叶期时喷施20%~30%扑虱灵750 g/hm2,间隔5 天喷1 次,连续喷3 次。
四、玉米螟
1、发生特征
玉米螟为钻蛀性害虫,发病后典型特点为心叶展开后整齐排列有多排小孔。植株抽出雄穗后,幼虫即可侵入到雄花内为害,蛀空内部导致其基部折断。抽出雌穗后幼虫转到雌穗上继续为害,取食花丝、嫩苞叶等。部分玉米螟幼虫在玉米植株内部危害髓部,导致植株遇大风天气时茎秆易折断。发生玉米螟后,玉米籽粒发育不饱满,出现青枯及早衰等问题,严重时甚至果穗没有籽粒。
各地的气候特点不同,则玉米螟发生规律不同,一般每年发生1~6 代。幼虫越冬场所以玉米芯、玉米秸秆居多,还有部分幼虫在杂草茎秆中越冬,因此发生期不统一,世代重叠明显。一般6~9 月温度高、空气湿度大,玉米螟发生严重。
2、防治技术
为了有效消灭越冬幼虫,可在心叶期、穗期等针对性选择药剂防治;还可在田间释放赤眼蜂等天敌生物,对降低玉米螟的虫口基数比较有效。
五、蓟马
1、发生特征
蓟马在玉米植株上为害部位最开始为叶片背面,表现为断断续续出现银白色条状斑,还有些小污点,导致幼苗心叶无法展开呈扭曲状。玉米受害后,严重时叶片逐渐干枯、死亡,甚至需要补种。干旱气候下蓟马易爆发,降雨则可直接对蓟马爆发产生抑制效果[6]。
2、防治技术
玉米出苗后喷施杀虫剂1 次,可对蓟马的发生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杀虫剂在施药时可与营养调节型增产剂配合施用,如农喜十乐素、壮汉、蓝色晶典等。玉米苗期除草时如果使用烟嘧磺隆,则不可选择含有机磷成分的杀虫剂。
六、蚜虫
1、发生特征
蚜虫成虫吸取叶片背部与新长出嫩茎的汁液为害,导致玉米植株叶片卷曲,出现萎蔫、枯萎等症状,导致产量降低。与其他害虫相比,蚜虫繁殖方式比较复杂,孤雌生殖、两性生殖交替进行,田间经常会出现几代蚜虫同时为害的情况,每年平均发生可超过20 代。
2、防治方法
可选择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0%氧化乐果3000 倍液等,兑水后喷施防治;也可选择40%乐果乳剂原液225 g/hm2,兑水1125~1350 g/hm2,混合均匀后用毛笔等蘸取涂抹在蚜虫为害的茎基部。蚜虫的天敌有茧蜂等,可利用天敌生物进行防治,可以起到控制蚜虫爆发、降低危害的作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