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话人才
2022-03-24编辑王懿霖美术编辑丁国明赵霞
编辑/王懿霖 美术编辑/丁国明 赵霞
全国两会已于日前闭幕。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代表委员们就自身关注的问题各抒己见,而“人才”作为一个高频词,引发了热议。
本刊对8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作了归纳与梳理,择要呈献读者。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
高校要做到学史明理,必须深刻领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真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并把这些思想认识融入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一是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定政治方向,强化政治建设,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阐释宣讲传播,强化师生思想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心怀“国之大者”,自信从容,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自强创新,主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推进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在服务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成就一流大学的新高度,不断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智慧和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
目前,中医药发展仍然有瓶颈亟待突破,临床证据仍待完善与中药质量良莠不齐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中医药服务能力水平与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差距,现行医药政策与新时代中医药发展战略尚未完全契合,中医药科研综合实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与中医药发展要求还不匹配,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持久发力,久久为功。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建议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保障学校硬件设施,注重培养农村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养老服务、托育服务等紧缺领域学科建设,适当设置种植养殖、园林艺术、非遗文化等课程内容,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建设人才实践基地、实施就业帮扶,引导校企合作孵化农业经济领域先进技术与专利;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造覆盖农村教育资源的数字平台,加深城乡青少年对涉农职业的了解和认识,提升农村青少年对农村的归属感。
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张智龙:
临床营养工作对疾病治疗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临床营养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应该加快补齐这个短板。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将临床营养专业纳入“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政策,建立完善营养专科医师培训机制,尽快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临床营养医师。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营养治疗能有效改善临床效果,减少患者并发症和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有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营养医师数量仅为3553人,其中66.03%为临床医学专业背景医师。相比每年数以亿计的住院、门诊患者营养诊疗需求,营养医师缺口为4万至6万人。因此,建议将“临床营养学”作为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必修课程,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增加营养科轮转,使每一位进入临床工作的医生都能系统掌握临床营养相关知识技能。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天津第一机床有限公司装配部副主任巩建丽:
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财政应拿出专款投入职业教育,专门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和学校的实习场地建设。还要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灵活设置专业,教学内容要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技能为中心。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连续教育,创造条件让教师走产、教、研相结合的道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积极探索合作办学之路,加强和社会、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要广开思路,积极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基地,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实践经验,为生产一线培养大批有用人才,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
要“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首先必须强化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把小我融入大我”,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推动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修身修心、立言立行;其次要重视“高精尖缺”人才的培养,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学科建设为抓手,加快紧缺领域平台建设,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契合;最后要系统优化课程、实践、发展支持体系,以国家高度和国际视野,强化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人文素养与境界修为等锻造,为培育造就具有潜质的战略科学家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打牢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孙昌隆:
应依托最有优势的各高校创新单元,加强新型科研机构和重大平台建设,适度超前布局、建立健全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开放性创新平台体系。建立完善“政府牵头、社会参与,稳定支持与机构配置为主、基金或计划项目竞争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模式,探索“国家—省(市)—高校/大院大所—学科—科研平台”的多层次互补、产学研多类型主体协同攻关的科研组织新模式。积极探索和落实科研成果的跨学科、跨领域、跨组织的互认机制,打造开放包容、平等沟通的科研“软”环境,让更多的科研人安心从事难度大、周期长、风险高的原始创新和源头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天津市司法局副局长王悦群:
我们既要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优化人才资源环境。要完善人才管理制度。树立正确使用人才导向,使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支持各类人才建功立业。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做到以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把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大力提倡和营造创新竞争、尊重个性的文化环境,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依据。
要改革人才评价制度。自主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撑,亟待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现象,让每一个有创新梦想的人都能专注创新,让每一分创新活力都能充分迸发。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破除官本位,不能简单用行政方法管理科研,更不能将管行政干部与管科研人员画等号,必须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调动各方面创新积极性。
要加强在考古、公共卫生、网信、知识产权、公共安全、环保等方面的人才建设。培养和使用好一批熟悉国际政治、经济、社会事务等领域的高端人才。完善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工作机制,加快培养涉外法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