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我概念的农户环境角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22-03-24翁艺青黄可扬黄森慰
翁艺青, 黄可扬, 黄森慰
(福建农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一、引言
建设生态宜居的农村是实施乡村生态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环境问题逐步恶化并成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瓶颈[1]。因而在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下,亟需构建一种新型环境治理模式,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农户是农村主要居住者,作为农村环境污染的制造者和农村环境治理的受益者,农户应当主动承担起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发挥农村主人翁的责任感[2]。为此如何发挥农民环境治理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建立健全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是当前国家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为此中央政府进行决策部署,出台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等一系列农村环境治理相关文件,强调要动员农民群众,共同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实现自主治理;地方政府也采取了积极的政策落地措施,保障农户参与通畅[3]。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农户参与的成效逐渐显现,但农户环境治理参与的程度依然低下,具体表现为:农户参与意识薄弱、参与范围狭窄、参与方式简单和参与程度低[4]。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逐步推进,农户环境治理参与的深度、广度等要求也需不断提升。
因此提升农户的农村环境治理参与质量,不仅需要采取普遍适用的政策措施,也需要根据不同的农户环境角色采取针对性的促进策略。而当前农户环境角色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对该领域的研究仍较为不足。 因此,本文通过构建农村环境治理中农户环境角色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农户环境角色进行研究,为提升农户环境治理参与积极性提供参考,从而根据农户的环境角色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增加亲环境农户的数量,促进农村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二、理论分析与文献综述
(一)农户自我概念与农户环境角色
自我概念的研究起源于西方心理学界对自我的探讨。自我概念定义首次出现是在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的著作《心理学原理》中,他认为自我概念是指“人类将自身看作客体,进而发展自我感觉和关于自身态度的能力”[5]。罗杰斯(C.Rogers)又在詹姆斯的基础上,从对象和作用的角度整合了主体我和客体我,他以现象学为基础研究自我概念,认为自我概念包含了自我意识的组成系统、看待自我的方式以及与自我相关的外部环境[6]。从学者对自我概念的界定,可见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的感知模式,构建自我概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探求“我是谁”以及“我如何形成”。因而自我概念能够反映出农户对自身环境角色的定位,可以体现出农户在农村环境治理这一集体行动中对自我环境角色的感知以及自身环境态度的认识。因此,本文利用自我概念理论构建农户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环境角色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农户自我概念的组成
詹姆斯提出自我概念的定义后,将“自我”分为主我与客我,并认为客我即自我概念。在心理学的研究史上,心理学家集中研究客我(自我概念),而将主我划分为哲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范围。詹姆斯主要分析的也是客体自我的结构,他把客我具体分为许多不同的方面,主要为:一是物质自我,二是精神自我,三是社会自我。其中,物质自我主要指个人的身体及其属性;精神自我是指个人目标、抱负和信念等组成;社会自我是指他人所看到的我[5]。库利进一步发展社会我理论,提出“镜中我”,认为对他人意识的判断也是自我感觉的来源之一[7]。根据学者对自我概念结构的组成观点,本文也将农户在村庄环境治理行为中的自我概念分为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和社会自我。
1.物质自我
物质自我是农户对自身的一个基础性的认识,许多学者研究证实了不同个体特征的农户对环境治理行为具有不同的认识,如性别和健康情况是生产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年龄、社会身份、职业和工作外出经历对自我的主观认知产生影响[8-9]。农户的性别、年龄、社会身份、健康状况、职业、工作外出经历等影响农户环境角色的形成与体现,反映了个体对自我存在、外貌、体能等方面的基本自我认识,因此选取农户个人特征作为农户物质自我的测量指标。
2.精神自我
精神自我是农户在物质自我的个体特征基础上对农村环境治理这一行动中的“自我”的主观认知。Ajzen学者的计划行为理论和Stern学者的信念—价值—规范(VBN)理论的主要观点指出了个体的精神上的认知、情感等是农户最初行为态度的反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行为[10-11]。因此本文选取了环境认知、村庄生态归属感、生态情感、环境责任感知、精神满足等作为精神自我下的二级指标。
环境认知反映的是农户对环境相关内容的了解情况,体现其对环境的关心程度[12]。村庄生态归属感反映农户对村庄生态的主观态度,地方归属感与个人环保意愿和环保行为息息相关,越强的地方归属感越容易产生农户的环保行为[13]。生态情感为人们对生态的态度情感反映,正向影响环境行为,对生态具有强烈热爱感的人其环保行为越丰富[14]。环境责任感知是指在维护村庄生态环境系统中农户对自身所承担的责任的认知[15]。农户对环境的责任认知是农户亲环境行为的重要体现,当农户的环境责任认知被激活时,其亲环境行为有效增强[16]。精神反映人的主观意识,因此农户在村庄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若能对参与环境治理或村庄环境变好而收获精神上的愉悦,说明农户在村庄环境治理这一集体行动中的自身环境态度是较为积极的。
3.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由个体扮演的角色组成,指的是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或认可。社会自我维度选取正式制度规制响应、非正式制度规制响应、关系网络互动响应、环境民主权利行使响应和绿色生产技术响应作为二级指标。
正式制度主要指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治理环境的规制措施[17],其中的约束、引导、激励规制等对农户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非正式制度一般由宗教、文化、习俗等因素组成,主要指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在农村以村规民约为代表[18]。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关系网络是建立在血缘和亲缘基础上的,农户的关系网络是拥有社会资本的农户和关系者构成的社会结构。关系网络中的成员相互影响大,因而可通过农户对关系网络成员环境行为的互动,从而得知农户对环保的态度[19]。环境民主权利是农户对其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依法行使决策、管理与监督的权利[20]。农户若积极行使相应的环境民主权利,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农户对环境的关心,说明对环境治理具有积极性。在绿色生产技术的响应上,农户是理性经济人,若农户在农业生产中愿意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去接受绿色生产技术,说明农户具有较好的环保意识,可反映农户的环境态度[21]。
三、农户村庄环境治理行为中自我概念指标体系分析研究方法选择
对于农户在村庄环境治理中的自我环境角色进行评价,除了要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外,还需对各指标所占的权重进行计算。评价是综合多指标、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定量进行分析的过程。在传统的综合评价方法中,层次分析法(AHP)是传统综合评价方法中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多目标决策的系统分析方法,适用于结构较复杂、决策准则多且不易量化的决策问题[22]。然而这种传统的综合评价方法忽略决策层之间以及评价指标之间通常存在的相互影响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的反馈性以及相互制约的问题,Thomas L提出网络分析法(ANP);其核心思想是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控制层和网络层两个部分,网络层内部是互相影响的网络结构。
考虑到农户自我概念中的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社会自我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因而本文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确定相关指标的权重。网络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第一步为构造网络结构。将影响评价目标的关键指标筛选出,判断指标之间的依存关系,构建网络结构。
第二步为确定层次元素单排序权重。通过专家打分对评价指标进行重要性程度的两两比较,得出归一化排序权重。
第三步为构造超矩阵。在通过以上标度意义两两比较后,构造判断矩阵,从而形成超矩阵。
第四步为构造加权超矩阵,将矩阵归一化。
第五步为计算极限超矩阵及元素指标体系的权重。极限超矩阵是对超矩阵进行稳定性处理以反映元素的依存关系。
四、网络层次分析法在农户自我概念指标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网络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的计算量较为庞大,目前学界多用Super Decisions软件(SD)进行相关指标权重的计算。SD软件可以计算指标间具有依存关系的决策问题,因而本文利用SD软件构建农户自我概念的ANP结构模型并计算得到超矩阵、加权超矩阵和极限超矩阵,从而得到农户自我概念中各个指标的权重。
(一)构建ANP结构模型
根据农户自我概念关键指标的筛选以及相关指标间的依存关系,构建农户在村庄环境治理行为中自我概念的ANP结构模型(如图1)。图1中的弯形箭头表示同一级指标各元素之间相互影响,双向箭头表示一级指标下各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物质自我、精神自我以及社会自我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及社会自我下的指标也彼此互相影响。
图1 农村环境治理中农户环境角色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模型图
(二)两两比较得出判断矩阵
在得出指标的超矩阵、极限超矩阵前需要先对相关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分析。本文各指标间的两两比较通过咨询3位农村环境领域的专家获得,其重要性程度标度确定方法如表1。通过专家的两两比较结果后,形成判断矩阵。
表1 网络层次分析法的评分标度及其含义
为了保证层次单排序的可信性,需要对判断矩阵一致性进行检验,一致性比率CR=CI/RI(CI为相容性指标值,RI为平均一致性指标值)。只有当CR<0.1时,该判断矩阵才通过一致性检验。利用Super Decisions软件对网络层所有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所得结果均小于0.1,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三)形成超矩阵W、加权超矩阵和极限超矩阵W∞
构建农户在村庄环境治理行为中自我概念评价指标ANP的初始超矩阵W如下:
其中,B1B1是以二级指标物质自我(B1)元素组中两两比较所得的判断矩阵;B1B2表示分别以一级指标物质自我(B1)元素组为准则,与二级指标精神自我(B2)元素组中两两比较所得的判断矩阵;B1B3表示分别以一级指标物质自我(B1)元素组为准则,与二级指标社会自我(B3)元素组中两两比较所得的判断矩阵;通过对元素两两重要性比较,构造判断矩阵,求得对应的排序向量。B2B1、B2B2、B2B3、B3B1、B3B2、B3B3的表示含义与上述同理。
表2 极限超矩阵权重
(四)指标权重结果分析
通过对3位专家的局部权重和全局权重进行平均,得到表3所示的指标权重排序结果。
1.一级指标权重排序分析
由表3可知,一级指标中权重占比最高的是农户精神自我,其次是社会自我,最后是物质自我。农户精神自我排第一位,因为精神更多反映的是个体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因此当农户具有环境相关认知、生态责任等亲环境情感,说明其对环境较为关注,更能体现农户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环境角色。农户社会自我排第二位,这是因为农户是理性经济人,往往会先获取外界的环境价值取向,继而判断内心的选择是否符合自身利益的同时又合法合理,因此,受到社会环境影响下的农户对亲环境行为的响应更多是农户在权衡利弊下做出的理性选择,并非出于内心,这也可能使得该情形下的行为效果比精神自我驱动下产生的亲环境行为效果差。因而,农户环境角色评价中,精神自我比社会自我更能反映农户对环境的态度,体现出农户是属于哪一种环境行为者。农户物质自我权重最小,这是因为物质自我主要是通过对农户环境行为产生影响从而间接体现农户的环境角色,因此物质自我对农户环境态度、行为的反映较小,所占的权重较低。
表3 农村环境治理中农户环境角色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2.二级指标权重排序分析
由表3可知,二级指标中指标权重占比从高到低依次是:环境责任感知、环境认知、关系互动响应、环境民主权利行使、非正式规制制度响应、村庄生态归属感、正式制度规制响应、绿色生产技术响应、精神满足、生态情感、个人特征。排序第1的为农户环境责任感知,这可能的解释是:责任意识是指对个体应尽责任的自觉意识和积极履行的行为倾向[23],因此若农户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责任意识,说明其具有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与行为倾向,并且在意识的指导下保护环境的行为倾向更容易发现,从而更能体现农户在村庄环境治理这一集体行动中的自我环境角色以及自身环境态度。排序第2的环境认知与环境责任感知权重比较接近,这是因为环境认知体现着农户是否学习相关环境知识,虽然可能存在着被动学习,但是这是农户亲环境行为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实现的体现,因而,环境认知所占的权重相对也较大。排序第3、4、5、6、7、8、9位的二级指标权重相接近,排序最后的个人特征权重与其他指标差异较大,可见个人特征较难直接体现农户的环境角色。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结论
通过建立农户在村庄环境治理行为中自我概念指标体系,利用ANP评价方法得出相关指标权重,根据一级指标的重要性排序可知,农户的自我概念组成中精神自我、社会自我、物质自我依次降低,在二级指标的权重中,排序依次是环境责任感知、环境认知、关系互动响应、环境民主权利行使、非正式规制制度响应、村庄生态归属感、正式制度规制响应、绿色生产技术响应、精神满足、生态情感、个人特征。可见,农户环境角色主要由精神自我体现,其中环境责任感知、环境认知等是主要的体现。
(二)政策启示
1.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培养凝聚农户生态情感
随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文化育人的教化功能逐渐显现;在农村环境整治中提升农户亲环境角色的形成,文化育人的作用是从农户的思想上进行重塑,因而成效更为持久、深刻。但当前农村的文化育人功能较弱并存在以污染为代价发展经济等不良文化之风。因而,应积极实施文化育人调节农户的生态情感,同时遏制不良环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体可通过利用歌曲、舞蹈、话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将优秀的农村文化蕴含其中,从而广泛宣传。
2.开展农户环境知识教育,增强农户环保认知
认知是个体在行为选择中的主要依据,影响个体行为决策。然而,当前农户环境缺乏,农村环境知识教育薄弱;因此培育农户相关环境知识可提高农户环保认知,继而有助于农户亲环境角色的形成。然而,农户环境认知的丰富化、科学化的实现难以一蹴而就,需要持续对农户环境知识进行教育。加强农户环境知识教育,具体可通过利用乡贤等开展农村环境知识教育课堂、建设农家书屋等环境知识载体。
3.利用农村社会资本,助建农户生态保护精神家园
我国农村存在着一张张关系网,形成彼此熟悉的环境从而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本。而农村社会资本的内在张力对农户亲环境角色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作用机理,农村社会资本中的信任、关系网络等影响农户环境行为决策选择。因而利用农村社会资本对农户的环境治理行为逻辑进行影响,具体可通过增加农户间互动等提升农户间的信任感、促进关系网络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