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热点与前沿动态
——基于CNK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2-03-24赵静,魏荣
赵 静,魏 荣
(1.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北方民族大学 学生处,宁夏 银川 750021)
2014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事务工作的重要举措和指导原则,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党的十九大正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认同,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对于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和繁荣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参考借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至今,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逐年增多,但大多数研究文献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分析,这不利于全面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整体状况,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学术瓶颈。本文运用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文献进行量化描述和文本挖掘,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内涵、价值与实践为分析理路,以此改善以往定性分析无法解决的问题,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献综述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基于此,本文以CNKI数据库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 来源期刊发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献进行文本挖掘及计量分析,以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并加快建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体系。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总体概况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通过CNKI数据库设置检索条件:主题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或者关键词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期刊来源类别选择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 来源期刊,搜索时间为2010~2021 年,共检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文献1 273 篇,筛除期刊目录、会议通知、期刊寄语、二次转载类的无效文献157篇,共得到有效文献1 116篇。
近年来,由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庞大,如果选用传统文献追踪法,可能会对文本内容的纵向横向挖掘产生主观性和片面性。CiteSpace5.R5(bit-64)软件是由美国雷德塞尔大学教授、大连理工大学长江学者客座教授陈超美开发的集数据、聚类、时区、动态分析等可视化特点的软件[2](8)。本文以该软件为研究工具,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发文量、核心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主题聚类、突现词分析等概况进行可视化谱图分析,从多维度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领域的演进脉络、研究热点及前沿发展。
(二)年度发文量分析
CNKI数据库中核心期刊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发文量如图1所示。2010年(1篇)至2014年(2篇)发文极少且不稳定,2012年、2013年没有该主题的论文,此阶段为研究酝酿期。2015 年首次突破两位数,2016 年略有减少,2017 年发文量显著增加,此阶段属于研究缓慢增长期。从2018年开始,每年的发文量成倍增长,2020年发文306篇,2021年发文614篇,2021年发文量较2020 年增长97.39%,此阶段属于研究快速增长期。根据模型数据趋势分析,2022 年发文量预计为625篇。
图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发文量年度分布图
从发文量的数据分析看,2015 年和2018 年为两个重要时间节点,从2014 年起学术界开始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使命,2015 年该领域研究开始逐渐增多。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3]广大学者紧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开展研究,2018年发文量快速增长,2019年发文量(195篇)较2018年发文量(96篇)增幅超过1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成为2019年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之一,2021年发文量更是高达614篇,占所发文献量的54.7%。
(三)发文机构分析
完成文献数据格式转化后,在CiteSpace软件中设置“Institution”运行条件,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领域的机构分布图谱。结果显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相关发文量前15位的单位是:中央民族大学(158篇)、中国社会科学院(55篇)、云南大学(53篇)、中南民族大学(52篇)、南开大学(31篇)、兰州大学(26篇)、西南民族大学(24篇)、广西民族大学(22篇)、中国人民大学(19篇)、云南民族大学(17篇)、贵州民族大学(15篇)、北方民族大学(13篇)、新疆大学(13篇)、中山大学(11篇)。梳理发现,国内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主要为民族高校。研究机构主要分布于北京和西南地区。此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机构合作关系网络的分析表明,各机构节点密度为0.005 5,中心度小于0.03,从研究机构间的连线疏密度发现,大多数研究机构间的连线稀而少,说明目前研究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合作关系,多为独自研究。
(四)研究作者分析
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论文多于4 篇及以上的学者有30 人,其中严庆发文数高达18篇,郝亚明(15篇)、青觉(13篇)、李贽(12篇)、张淑娟(11篇)、王文光(11篇)、纳日碧力戈(10篇)、金炳镐(10篇)、杨胜才、王延中、李静、孟凡东、乌小花、李曦辉、陈立鹏、高永久等学者对该领域的发文量较多且影响力较大,论文数量在6篇及以上。作者合作关系是评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发展程度的关键指标。分析表明,作者节点密度为0.0027,节点连线较少,这说明作者间的合作较少,大多是单独研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研究团队。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一)关键词分析
1.关键词共现分析。这是对文献中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形成相互联系的共线网络,可以直观呈现学术研究的热点。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关键词共现分析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新时代”“文化认同”“民族团结”“民族国家认同”是共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代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
2.关键词聚类分析。为了直观考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热点的知识谱图,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可视化分析(裁剪方法选择:Minimum Spanning Tree+Pruning sliced net⁃works),运行得到关键词共现聚类图(如图2 所示)。每个聚类由多个紧密联系的词组成,数值越小代表聚类中包含的关键词越多,成像后的聚类Q值为0.715 2,S值为0.366 9,聚类效果显著。通过聚类分析获得13 个聚类群,分别是#0 中华民族、#1 中华民族共同体、#2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 制度优势、#4新时代、#5实践路径、#6民族政策、#7人类命运共同体、#8习近平总书记、#9高校、#10命运共同体、#11 整体性、#12 实践路径。整理聚类信息,并且结合重要文献资料发现,#0~#12 关键词聚类明显,清晰地展现了学界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意蕴、理论来源、内涵要义、政策法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等形成了诸多的相关研究,多数聚类与核心聚类距离较近,说明近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服务国家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图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词聚类知识谱图
(二)发展阶段分析
尽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成果进行了关键词分析,但是词频数据不能将逐年演进趋势过程可视化,这样无法回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发展趋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显示,“少数民族”“多元一体”等关键词集中出现于2010年,这是研究文献中最初涉及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相关的内容。随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共现关系的关键词较少,该主题在2010~2015年处于萌芽期,相关成果产量不高,仅有少数研究聚焦于边疆治理和民族互嵌研究。2016~2018 年该领域研究处于缓慢增长期,涌现出“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五个认同”“民族互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理论”“国家治理”等大量关键词。从2019年开始,该领域研究处于繁荣期,研究热度持续增加,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高质量发展、建党百年、边境牧区、历史记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地区、制度优势、基层治理、边疆治理、集体记忆等方面。
(三)研究前沿分析
观察前沿动态,有助于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势。CiteSpace 软件中的关键词突现检测功能可以渐进式地展现不同时间节点的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研究关键词突现如图3所示。
由图谱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地区”“多元一体”“五位一体”“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民族关系”“多民族国家”“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民族国家”“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共13 个突现性关键词,其中“少数民族地区(Strength=4.8589)”“多元一体(Strength=4.4575)”“五位一体(Strength=5.0888)”“少数民族(Strength=4.0663)”研究周期最长,持续时间为2000~2017 年,并且这4 个关键词突现值也较大,充分说明这些关键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在该领域未来的研究中依然发挥较大的影响力。从2017 年开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民族关系、多民族国家曾分别作为“研究前沿”出现,而且每个突现词的时间研究为1~2年,大多时间都比较短,说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内容丰富,并且迭代速度快。结合关键词时区分析,2018~2021年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民族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民族国家、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从内部特征分析看,目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更多集中于内涵、价值及实践路径等方面。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加之恰逢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际局势的动荡,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研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路径的探索,是今后相当长时间的前沿议题。
图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突现关键词知识图谱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热点述评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主题聚类和关键词分布发现,该领域研究聚焦于13个热点主题,即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制度优势、新时代、实践路径、民族政策、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高校、命运共同体、整体性、实践路径。进一步梳理文献资料发现,当前相关研究主要从中华民族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要义、价值意蕴、政策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及策略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阐释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的最新体现,其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4](571)。这说明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场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就是使各族人民凝聚一心,在追求共产主义目标的过程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些学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进行了诸多阐释,目前趋于一致的核心观点是认同意识。青觉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认识生存发展的共性条件与历史基础上,秉持共善价值原则与能动维护意愿的复兴凝聚心态[5],其本质是对“中华民族”共有身份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的认同意识[6],各民族成员主动认同中国道路、理论基础、政治制度、领导力量、中华文化及共同价值,并将自身自觉归属于作为一体的中华民族的意识[7]。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首要的民族属性,是全体人民的最大共识,是国家凝聚人心、维护团结、促进发展的重要法宝[8]。这些集中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集体身份认同的研究,为深化民族团结和民族复兴可提供重要启示和参考。总体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党和国家在总结民族事务和民族问题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世界局势与国家发展对民族团结理念、功能、体系和理论等维度的最新成果。以中华民族命运为主体的共同体意识应该紧紧围绕国际与国内社会发展实际,结合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概况,制定和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机制,全面提升民族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直接关系国家的繁荣发展和安全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9],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共圆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承海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增强五个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做好民族工作的保障,也是弘扬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6]。邓磊、罗欣指出,维护国家安全和筑牢统一战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和内在要求[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保证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对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要严密防范、坚决打击。”[11]面对西方敌对势力企图利用人权、宗教等问题诋毁和分化我国,威胁和破坏国家统一和安全稳定的局势,保障全国各族人民利益和安全稳定是党的头等大事。王易、陈玲认为,应通过着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民族地区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推进民族地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团结互敬互助互爱的多维民族关系,从而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事务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12]。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13],不遗余力地推进各民族成员对五个认同的理解和践行。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维护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遵循。董慧、王晓珍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以提升民主、普及政策、科学实施、认同制度为原则,尤其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同和实施[14]。因此,要不断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提出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经验”,保障各族人民合法权益与利益,实现多民族国家构建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宋才发提出,各级政府不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多措并举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并把党在民族地区的各项民族政策和工作制度贯彻好落实好[15]。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实践路径是目前学界研究的着力点,在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系中地位十分重要。学者主要从理论基础、联动模式、文化认同、法制保障、情感培育、民族心理等层面探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在理论基础方面,管健基于跨民族友谊理论提出,通过不同民族成员的喜欢、支持、信任及肯定,增加群际接触的频次和质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同体[16]。在联动模式方面,纳日碧力戈等人提出从“高层—中层—知识界—基层”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交织交互双向地开展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高层与基层互联,中层与学界相通,四方勠力同心,共建民族大团结的美好家园[17],同时还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通、情通、语通、文通、政通”的“五通”路径[16]。在文化建设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应以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为根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核心,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关键[19],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和指导作用,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合理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合理成分[20]。在语言推广方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中华民族具有政治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四个层面的重大价值。尤其在民族地区通过协调国家通用语言与民族语言的关系,发挥“推普”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改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抓好学校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创造有利条件[2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从法治保障角度,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我国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权利的基本法律,依法赋予各少数民族自治权,对民族事务予以法律保护,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法律价值取向,依法保障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实施[22]。在情感方面,有学者主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需要重视物质基础与制度保障,又需要各族人民情感纽带的联系,强调要把握情感的公共影响力,发挥情感联结的融合价值,及时化解民众间的情感稀薄与情绪激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精神力量[23]。民族高校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前沿阵地,要积极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认同的新方法和新路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度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强化师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24]。在心理学方面,从时间距离、社会距离、空间距离及概率距离四个要素促进民族心理距离从“远”至“近”的变化,增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弱”变“强”的转变,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各民族奋斗的共同目标和行动指南[25]。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1 116 篇核心期刊论文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概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全面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裨益,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探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化民族大团结,提升新时代民族工作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成果逐年增加。在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均有研究成果。当前相关研究以民族高校的学者为主,代表学者有严庆、郝亚明、青觉、李贽、张淑娟、纳日碧力戈、王文光等。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的单位有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等。
第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度有待提高。梳理关键词和高被引文献发现,尽管已出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成果,但从热点关键词看,仅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2 个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大于0.3,这说明相关领域的研究还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团队和成果。从高被引文献来看,2018年王延中发表在《民族教育》期刊上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2015 年杨鹍飞发表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论与实践》两篇文章被引频次均高于100次,青觉、徐欣顺发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和严庆的《本体与意识视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被引频次也较高,这几篇论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第三,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政策制度等方面。从关键词聚类分析发现,这些成果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角度出发,突出核心、重点和难点问题,体现研究目的、价值和意义。关键词聚类最大的是中华民族,说明大部分研究紧扣中华民族这一核心主题,从理论上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内涵和要义,这是所有文献的逻辑理路起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为主线,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多措并举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的探索和实践,加强各民族互嵌式发展,使中华民族成为更具包容性、更大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
第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可分为萌芽期、缓慢增长期、迅速增长期三个阶段。根据关键词的时区图谱,2015 年和2018 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重要时间节点。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以来,围绕这一主题的研究逐年增加,并且逐步进入繁荣期,研究氛围愈加浓厚。根据关键词突现图谱,民族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民族国家、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主题从2017 年至今是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这说明学术研究与国家需求保持了高度一致,进一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了理论参考。
我国已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正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进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力量。进入新的百年奋斗历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各族群众凝心聚力,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步伐。综上所述,今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和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其一,形成学科交叉研究的学术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是系统工程,必须多学科多视角开展研究,将民族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融合,促进不同学科、研究机构与学者之间的协同研究和学术合作,取得一些更具影响力和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其二,研究方法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将数据量化统计分析方法引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如抽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文本分析法、大数据及其分析技术等方法,基于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调整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客观的定量数据支撑资料,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其三,增加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广大学者应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相统一原则,打破研究对象单一性和同质性局限,拓展研究内容,增加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整体性,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其四,凸显新时代背景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目前世界格局出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数字智能几乎实现全覆盖,加之“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推进和面对全球抗疫时中国作出的贡献,中国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理应顺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坚持现实原则、发展原则和创新原则,探索数字智能环境和国际视角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要密切结合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安全”“人工智能”“新冠疫情”“共同富裕”“世界和平”等时代主题,不断纵向深挖和横向拓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