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交趾陶产品感质满意度评价研究

2022-03-24许迅

包装工程 2022年6期
关键词:满意度产品评价

许迅

台湾交趾陶产品感质满意度评价研究

许迅

(东华理工大学,南昌 330000)

以产业环境转变为背景、感质理论为切入点,探讨我国台湾地区的重要民间工艺——交趾陶产品的满意度评价因素,从消费者的角度探讨了影响交趾陶产品满意度的因素,为交趾陶产业发展提供有力参考。分析交趾陶产品的发展脉络、流派系统与面临挑战,引入感质理论并进行交趾陶产品满意度量表构建,对影响交趾陶产品满意度的因素展开研究,探讨感质理论在交趾陶产品设计中的实务应用,从“发展模式改良”和“技术优化升级”双角度提出其与时代变革矛盾的化解思路。结合交趾陶感质研究,帮助匠人准确地识别用户情感需求,促进交趾陶技艺辐射与转型。以满意度评价研究具有助力交趾陶文创产业良性发展和区域文化传承发扬的双重价值,为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和文创产品的多样化发展提供新策略。

交趾陶;感质满意度;评价研究

交趾陶又称“交趾烧”,是一种低温彩铅釉陶,以多变的造型和瑰丽的色彩著称,是我国台湾地区极具特色的民间陶瓷艺术。交趾陶制造虽有技术上的手工艺优势,但近年来随着产业环境的转变,该产业面临时代更迭的严峻挑战。

过去对交趾陶文化研究的主流思想,多以史学、艺术赏析为讨论的主体,如对“交趾陶”命名的误用与误导的探讨,与漳州素三彩对比研究(徐伟轩,2017),建筑装饰艺术研究(施淑芳,2009),交趾陶的发展概述研究(黄湘凌,2014)等。这些研究概括了交趾陶发展历史与艺术赏析等知识。但在消费环境转变下,用户对交趾陶产品的满意度评价研究,以及未来如何创新发展并未清楚描述。文中在回顾交趾陶产业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感质满意度分析方法,提出一些有关交趾陶产品创新的实务意涵。

1 台湾交趾陶文化的发展与现状

1.1 发展脉络

交趾陶是由汉绿釉、唐三彩、宋三彩传承及改变而来。明末清初,陶塑工艺随闽、粤移民传入台湾嘉义地区,并将烧制后的低温多彩釉陶用于庙宇、民居等建筑装饰上。早期匠师们不称它是交趾陶,而是以石烫、庙旭仔、淋搪等称之。至日据时期,嘉义市因道路拓宽工程,将开漳圣王庙拆除,川上喜一郎等日籍教师发现并深深喜爱上了这种从庙宇上拆下来的彩陶,并将之称为“交趾烧”。日本人习惯将陶瓷称为“烧”,因“交趾烧”属低温陶,民国以后台湾地区依命名习惯将其以“交趾陶”统称之[1-2]。交趾陶的表现题材多为民间故事、曲艺情节,亦是历史典故,主要应用于庙宇装饰之上,如“水车垛”“山墙”“燕尾脊”等部位,是台湾地区庙宇建筑装饰艺术中不可缺失的一环[3]。

1.2 流派与分类系统

交趾陶在传承中因釉彩不同而有流派之分,主要分为两大流派:宝石釉系和水彩釉系[4],见表1。根据百科知识(bkzs.org)对交趾陶的阐述,台湾在日据时期引进来自日本的釉上彩,因釉上彩比来自广东的釉彩更易操作,所以在后来一段时期内庙宇中的陶塑釉彩几乎被这种水彩釉取代。但在色彩及质感上,水彩釉不及宝石釉,这也使如今的交趾陶釉彩大都为宝石釉。

虽然装饰楼堂庙宇是交趾陶的主要用途,但随着需求的变化,交趾陶开始以装饰品的身份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交趾陶产品类别是以造型题材为区分点来进行分类:神兽形象、人物形象、花卉形象、楼堂庙宇装饰4类见表2。在交趾陶产品中花卉元素常作辅助之用途,如果花卉元素不常出现交趾陶产品上,那么纯花卉形象的交趾陶产品则更少。表2花卉形象类目中的图片取景台湾省嘉义县西北的新港乡,为交趾陶贴成的大型壁画,该作品无论在表现题材上还是规模上,都实属罕见。

表1 交趾陶产品流派分类

Tab.1 Koji Potter product genre classification

表2 交趾陶产品类别分类

Tab.2 Classification of Koji Pottery products

1.3 面临挑战

如今,交趾陶的客户多是慕名而来,整体销售市场较小。除手工制作导致成本高昂这一因素外,也与时代变更、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与思维关注点的变化密不可分。

1)筑寺建材改变,产品需求降低。过去,交趾陶凭借着惟妙的造型在寺庙建筑装饰中大放异彩,如今,庙宇建筑由木结构转向更为坚固牢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同时附于庙宇之上的装饰工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交趾陶产品市场需求机制已悄然改变。昂贵的手工造价,使许多新建或翻修的寺庙不得不考虑使用相对廉价的工艺取代手工雕刻,如使用模塑、彩绘瓷砖等。

2)低温铅釉产品,使用范围受限。常作庙宇装饰用途的低温铅釉交趾陶产品,其坚硬程度不佳,且易刮伤,产品历经风吹日晒易开裂、釉彩易剥落,如学者孙晓斌指出,现存交趾陶与剪黏作品出现残缺与褪色的现象[5]。诚然,拓展交趾陶产品的实用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面临的挑战,但受限于工艺与原料,低温铅釉的交趾陶产品不适宜用作餐饮器皿。综上所述,装饰作用依然为时下交趾陶的主要用途。

3)传统题材造型,缺乏市场活力。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交趾陶转型为装饰工艺品、伴手礼和纪念品已成为一种趋势。然而,传统交趾陶多取材于戏曲、宗教故事和神话传说,其题材造型与表现手法

具有浓厚的区域文化特征,与现代潮流文化表现出的虚幻性、模拟性、快餐性等特性存在偏差[6],面临着与潮流文化脱节等问题。目前,活跃在交趾陶市场的仍是少数、特定的收藏人士。在面对这样的环境挑战[7],交趾陶应如何突破困境?有别于以往传统的方式,笔者试图以感质观点为切入点,分析消费者对交趾陶产品的满意度。

2 感质满意度在交趾陶产品中的研究

2.1 概念

感质(Qualia),最直观的解释为“感受性”[8]。相较于其他设计方法,感质设计更重视研究消费者的体验过程,这个体验要与产品紧密关联,才能连接起消费者与感质商品之间的情感,让消费者因体验而感动,因感动而购买。

2.2 层次与内涵

感质最核心的理念是体验性。根据消费者从视觉到心理体验层级的不断递进,感质产品带给消费者的体验可分为4个层次,见表3[9]。其外层是直接的感官体验,层次越深入,感质的体验越内隐。如今消费者更追求内心的感动与价值认同,将感质理论引入产品设计中,能够提升产品的独特性,也可以使产品更贴近消费者的心理体验。

表3 感质理论层次与内涵

Tab.3 Qualia theory level and connotation

3 感质观点下的满意度研究

3.1 感质观点下满意度量表构建

对产品的满意是指使用者的感觉状况水平,是其对产品进行的综合评估,对期望效果进行比较的结果,可分为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3种评价。在设计决策中引入满意解概念,有助于协调设计师与消费者间的认知差异性。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认为,不论是从个人日常生活经验中,还是从各类组织进行决策的实践中,寻找可供选择的方案都是有限制条件的,因此,设计者无法做出“最优化”的设计方案,只能做到满足用户合理要求的“满意”方案。

西方曾通过外显行为来评量满意度,然而满意度属于主观性感受,以客观审视被测对象外显行为来判定其满意程度,得出的结论能否真实反映被测对象的满意度,共存在疑问。因此,时下的满意度研究常使用问卷调查法,将研究主体细分为若干满意点进行调研评价等方式,得出被测对象的个人态度。此研究发放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62份,被测对象背景见表4,采用Likert量表进行数据分析[12],构建感质满意度量表。

为了使数据更能广泛、充分地反映被测对象对不同交趾陶种类产品的满意度,此研究被测对象涵盖了多种年龄群体与受教育程度,其具体背景见表4。同时,以造型种类为区分设置交趾陶产品对照组,见表5,内容涵盖馆藏品、装置艺术品与市售品,依次为人物组(A)、花卉组(B)、装饰工艺品组(C)。

表4 被测对象背景

Tab.4 Background of tested object

借助Likert七点量表计分法从感质理论的4个层次展开调研,将被测对象的满意度分为7个层级,非常不满意、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满意、非常满意,各层级依次对应得1~7分,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被测对象在了解交趾陶的背景、制造过程与技艺、观看展示图片后,进行满意度评价。取均值后,根据专家建议,以4分为满意基准来反映被测对象的满意水平,感质满意度评价因素及结果见表6。

表5 对照组设定

Tab.5 Control group setting

表6 感质满意度评价因素及结果

Tab.6 Qualia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factors and results

3.2 交趾陶产品满意度调查结论

从整体结果来看,各维度平均分均高于4分基准分,说明被测对象对来自台湾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交趾陶给予很高的评价。作为装饰性占据重要功能的产品,当被测对象在感官体验中围绕材质、色彩、造型三因素进行评价时,“色彩”因素获得的平均分较高(5.86分),可见,被测对象对交趾陶产品鲜明亮丽的色彩搭配风格宽容度较高。在消费过程中,感官体验的满意指数将直接影响购买欲,行为、情感、反思体验的满意指数是消费者进行一定思考后对产品进行的反馈。此满意度调查基于市售产品展开,从四维度评价各项指标得到的反馈来看,被测对象对市售的交趾陶产品较为满意,其中,作为考量购买欲的重要指标“装饰效果”因素、“适应性”因素、“安全性”因素等,均获得近6分的高满意度。但在反思体验维度,“环境友好度”因素的获分较低(5.23分),造成该结果的成因,或许与交趾陶所采用的低温铅釉工艺有关。

3.3 基于感质观点的交趾陶产品满意度评价研究

交趾陶设计工作的质量与消费者的使用体验与满意度相关联,接下来将针对影响交趾陶产品满意度的因素展开研究。

透过此研究的Likert量表调查发现交趾陶产品的“感官体验”与“行为体验”主要影响被测对象对其的满意指标,在“感官体验”项度中“色彩”因素突出影响“喜好度”,其他单一因素虽不是影响被测对象“满意度”的突出因素,但都是交趾陶设计的必备因素,需要相互联合才能影响“满意度”。装饰功能是交趾陶产品的重要功能,被测对象的购买欲在很大程度上受交趾陶的表现题材影响。此次被测对象更倾向于花卉与市售装饰工艺品,相较之下人物题材的交趾陶获分较低。但目前大陆电商平台售卖的非人物题材的交趾陶产品较少,这一点需要引起注意。

“行为体验”中的调查结果表明被测对象对交趾陶制作过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参与制作过程成为整个调研中的突出需求。因此,匠师们可将体验感作为交趾陶产品感性诉求的营销点,在进行交趾陶设计与营销时可以多考量“操作性”与“互动性”因素,通过开设体验课程、提供VR漫游服务等方式,营造文化情境,从而增强消费者的情景体验[13],促使其获得愉悦感和惊喜感,进而提升总体满意度。

“情感体验”中主要影响因素为“民族自豪感”,可见,具有情感感知条件的交趾陶产品能够使消费者的情感需求达到满意状态。在网红经济时代,不属于主流文化的交趾陶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使消费者获得心理层面的满足。去潮流化的小众设计,让交趾陶提供超越实用价值的情感需求,赋予其吸引力。挖掘带给消费者情感体验的本质内涵,如体验感、时代感、设计感等,使其获得心理层面上的满足,激发购买意愿。

“反思体验”中的调查结果表明“环境友好度”在“满意度”中占重要地位。交趾陶作为一种陶瓷技艺,不得不提及其作为日用品的可能性,在调查中被测对象对此存有顾虑。铅釉对人体有害,市场对陶瓷铅、镉溶出量要求日益严格,可尝试无铅釉代替铅釉[14]。希望新技术、新材料的引入可以优化生产过程,让经典技艺与当代生活对话,如此设计出具有人文关怀的交趾陶产品。

4 感质观点下交趾陶产品新探索

传统交趾陶技艺正面临着严峻考验,交趾陶该如何转型?根据交趾陶产品满意度调查结果,引入感质观点,展开案例分析,结合时代背景走“发展模式改良”和“技术优化升级”双路线对交趾陶产品发展进行探索。

4.1 感质观点下的多元发展模式

在环境变化的挑战下,已有的实践表明台湾匠师们也在思考交趾陶产品的多元发展途径。近年来,一些有别于传统形式的交趾陶产品应用在公共艺术中,使得两者形成有机的结合体。例如,被称为“台湾伴手礼的天堂”的知名台中文创冰淇淋店“宫原眼科”,商标上的墨梅与柜台后的整棵梅树均为交趾陶作品;以板头村挖掘故事作为交趾陶创作素材,该村成为知名社区,吸引无数游客。交趾陶的创新应用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了解、探索此项传统技艺。

除应用于公共艺术外,交趾陶文创产品开发是其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最有效、回报比最高的途径之一[15]。强调区域文化的交趾陶文创产品,是流行商品文化无法匹敌的。尽管不同年龄群体存在多方面的差异,但其对文化创意产品的基本态度和感知是基本一致的[16],这为交趾陶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然而,随着陶瓷文创类产品的日益发展,市场的需求逐日提升,陶瓷文创市场存在缺陷也日渐明显(同质化高、精细度差、实用性差、趣味性差、审美元素无法匹配时代潮流等)。可结合感质理念中感官体验、行为体验,在保留传统交趾陶色彩风格的基础上,以造型题材为切入点推陈出新,将交趾陶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延伸出来、呈现出来。同时,重视消费者的情感体验与反思体验,通过交趾陶传递对生活的感受、意见、愿望和情感等,并用创作的作品来呈现其赋予的意义[17]。此外,文创产品的开发战略也需与时俱进,如台湾历史博物馆首创的“公益文创”与“双品牌”(博物馆品牌和典藏文物文化品牌)战略[18],有效促进了品牌的发展。

4.2 新技术应用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陶瓷的生产过程十分复杂的,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目前的发展来看,陶瓷制作仍然需要较长的周期。交趾陶造型手法虽以雕塑为主,但小件作品借助模具可以使同款作品造型更统一,并且交趾陶文创产品开发势必要进行量化生产,实现产业化,所以交趾陶模具开发尤显重要。可利用3D打印高速成型技术开发产品模具,加快陶瓷文创产品的开发速度,缩短研发周期[19]。从消费者的满意度评价来看,可将“操作性”与“互动性”纳入交趾陶营销服务中,如建立个性化定制消费的互联网服务平台,以融入人们生活的方式推广交趾陶产品。

5 结语

在传统民间技艺传承之余,需要了解消费者对作品的评价,以此为依据对作品进行改良与创新。文中以交趾陶产品满意度评价为主,分析了交趾陶技艺的来龙去脉、产业的现状与困境,从传统的艺术形态、文化背景这些至今深深影响着设计相关领域的理念,到感质理念下的评价标准,如感官、行为、情感与反思进行探讨,展开了交趾陶产品的满意度评价。文中提出一种基于李克特量表的满意度评价方法,结合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对交趾陶的设计要素进行评价实证分析。通过研究分析得出,感质满意度评价研究对交趾陶产品设计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科学性。但是,评价体系中的多数被测对象具有相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实际应用中仍需寻找适用度更广泛的指标。

[1] 施淑芳. 台湾地区交趾陶建筑装饰艺术研究[D]. 厦门: 厦门大学, 2009.

SHI Shu-fang. Research of the Koji Pottery Decorative Art in Taiwan Architectures[D]. Xiamen: Xiamen University, 2009.

[2] 徐伟轩. 论“交趾陶”命名的误用与误导[J]. 装饰, 2017(2): 88-89.

XU Wei-xuan. Misuse and Misleading of the Name "Giao Chi Pottery"[J]. Art & Design, 2017(2): 88-89.

[3] 徐伟轩. 漳州素三彩与台湾交趾陶对比之研究[J].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7, 51(3): 6-9.

XU Wei-xua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Zhangzou Kiln's Three-Color Porcelain and Taiwan Giao Chi Pottery[J]. Ceramics Science & Art, 2017, 51(3): 6-9.

[4] 文丽君, 吕世仁. 交趾陶, 庙宇之外[J]. 中华手工, 2013, 34(2): 60-63.

WEN Li-jun, LYU Shi-ren. Koji Pottery's New Life[J]. Handicraft, 2013, 34(2): 60-63.

[5] 孙晓斌. 台湾传统庙宇装饰及推广设计应用探究[D]. 济南: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8.

SUN Xiao-bin. A Research for Temple's Decorative Visualizing in Taiwan[D]. Jina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 & Design, 2018.

[6] 姚玉. 流行文化在平面广告中的运用[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9(6): 228-229.

YAO Yu. The Application of Popular Culture in Print Advertisement[J].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Fine Arts & Design), 2009(6): 228-229.

[7] 曾盛杰, 施进忠. 产业群聚创新: 台湾交趾陶群聚案例探讨[J]. 企业管理研究, 2018, 3(4):21-33.

ZENG Sheng-jie, SHI Jin-zhong. Industrial Cluster Innovation: The Case of Koji Pottery[J].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2018, 3(4): 21-33.

[8] 林荣泰, 刘邦初, 李英杰. 创意生活产业的感性场域与感质商品——南国个案研究[C]. 中国台湾:中国台湾感性学会研讨会论文集, 2010.

LIN Rong-tai, LIU Bang-chu, LI Ying-jie.The Perceptual Field and Perceptual Commodities of Creative Living Industry:the One Case Study of Southern Countries[C]. ChinaTaiwan: Proceedings of ChinaTaiwan Sensibility Society Seminar, 2010.

[9] 杨程, 范佳晨. 基于感质理论的文创产品设计方法研究[J]. 包装工程, 2020, 41(14): 61-66.

YANG Cheng, FAN Jia-chen. Design Method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Based on the Qualia Theory[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14): 61-66.

[10] 王莹, 沈玲. 视觉·味觉与触觉——论阿拉比亚瓷器的审美体验[J]. 中国陶瓷, 2020, 56(4): 81-83.

WANG Ying, SHEN Ling. Vision Sence·Taste Sence·Tactile Sense: Aesthetic Experience about Arabia's Porcelain[J]. China Ceramics, 2020, 56(4): 81-83.

[11] 仲晨, 朱丽, 赵冬菁, 等. 面向消费者体验的包装设计方法与应用进展[J]. 包装学报, 2018, 10(4): 8-16.

ZHONG Chen, ZHU Li, ZHAO Dong-jing, et al. Consumer Experience Oriented Packaging Design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Progress[J]. Packaging Journal, 2018, 10(4): 8-16.

[12] WESTIE F R. A Techniqu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Race Attitude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53, 18(1): 73-78.

[13] 呙智强, 牛路遥. 基于感质体验的文创产品设计[J]. 包装工程, 2018, 39(10): 96-100.

GUO Zhi-qiang, NIU Lu-yao. Desig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Based on the Qualia Experience[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8, 39(10): 96-100.

[14] 杨少明. 低温无铅透明釉的研究[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21(1): 66-70.

YANG Shao-ming. A Study of Transparent Glaze Fired at Lower Temperature[J]. Journal of Huaqiao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0, 21(1): 66-70.

[15] 柳瑄. “一带一路”背景下漳州陶瓷文创产品设计开发模式研究[J]. 包装工程, 2020, 41(20): 234-239.

LIU Xu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Pattern of Zhangzhou Ceramic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20): 234-239.

[16] 钱凤德, 丁娜. 青年群体对文创产品的属性认知与偏好关系研究[J]. 包装工程, 2021, 42(14): 236-241.

QIAN Feng-de, DING Na. Young People's Attribute Cognition and Preference for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1, 42(14): 236- 241.

[17] ONAL P B. Op-Art and Personal Practices in Contemporary Ceramic Art[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 51: 655-661.

[18] 赵澄. 公益文创奏响“双品牌”——台湾历史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行销策略[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9(1): 180-184.

ZHAO Cheng. Creating "Double Brands" in Public Welfare Cultural Creation: Marketing Strategy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in Taiwan History Museum[J].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Fine Arts & Design), 2019(1): 180-184.

[19] WANG A H, SAI S T, LIU Y M. The High Computer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tudy about the Daily-Use Ceramic Products Design[J]. IERI Procedia, 2014, 10: 184- 189.

Research on Qualia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of Koji Potter in Taiwan

XU Xu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chang 330000, China)

Bas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environment and the theory of sense and qual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factors of Koji Potter, an important folk craft in Taiwan, and to explore the factors that constitute the satisfaction of Koji Pot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umers, so as to provide a strong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Koji Potter industry.The development context, genre system and challenges of Koji Potter product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qualia quality, the satisfaction scale of Koji Potter was constructe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atisfaction of products products were studie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in the design of products products was discussed. It was put forwar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mprovement of development mode" and "technology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of Koji Potterqualia Satisfaction, it can help craftsmen accurately identify users' emotional needs and promote the radi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Koji Potter technology.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research has the dual value of helping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Koji Potter ceramic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and reg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ovides new strategies for the orderly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Koji pottery; qualia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research

10.19554/j.cnki.1001-3563.2022.06.040

TB472

A

1001-3563(2022)06-0307-06

2021-12-26

2020年江西省科技重点研发计划(20202BBGL73030)

许迅(1989—),男,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

猜你喜欢

满意度产品评价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
产品
下一个酷产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