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2年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方案

2022-03-24王勇

电脑迷 2022年3期
关键词:种肥间作行距

王勇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稳玉米、扩大豆的有效途径。2022年,农业农村部将在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大豆产能。为科学、规范、有序推广这项技术,切实发挥稳粮增豆作用,特制定本方案。

1 总体要求

1.1 坚持稳粮与增豆并重

通过大面积推广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力争玉米单产与清种基本相当,尽可能增加大豆产量,争取大豆平均亩产达到100千克左右。

1.2 坚持生产与生态协调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集成创新适合本区域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实现作物带间轮作,改良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发生,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

1.3 坚持试验与推广衔接

在2~6行大豆、2~4行玉米范围内,开展不同模式配比试验,以及机播、施肥、除草、机收等关键技术、产品、装备试验,检验应用效果、优化技术参数、总结典型模式,以点带区扩面加大技术推广应用。

2 技术关键

采用玉米带与大豆带复合种植,既能充分发挥高位作物玉米的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大豆受光空间,实现玉米带和大豆带年际间地内轮作,又适于机播、机管、机收等机械化作业,在同一地块实现大豆玉米和谐共生、一季双收。一般玉米带种植2~4行、大豆带种植2~6行,通过调控作物的株行距,实现玉米与当地清种密度基本相当、大豆达到当地清种密度的70%以上。

2.1 选配品种

大豆品种要求。应选择产量高、耐荫抗倒,有限或亚有限结荚型习性的品种。带状间作时,选择抗倒能力强、中早熟品种,成熟期单株有效荚数不低于该品种单作荚数的50%,单株粒数50粒以上,单株粒重10克以上,株高55~100厘米。带状套作时,选择玉米大豆共生期大豆节间长粗比小于19,抗倒能力较强、中晚熟品种,大豆成熟期单株有效荚数为该品种单作荚数的70%以上,单株粒数80粒以上,单株粒重15克以上。

玉米品种要求。应为紧凑型、半紧凑型品种,中上部各层叶片与主茎的夹角、株高、穗位高、叶面积指数等指标的特征值应为:穗上部叶片与主茎的夹角在21~23°,棒三叶叶夹角为26°左右,棒三叶以下三叶夹角为27~32°;株高260~280厘米、穗位高95~115厘米。

2.2 确定模式

确定模式的关键是要保证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密度与清种相当,大豆密度达到清种密度的70%以上。综合考虑当地清种玉米大豆密度、整地情况、地形地貌、农机条件等因素,确定适宜的大豆带和玉米带的行数、带内行距、两个作物带间行距、株距。一般大豆带播种2~6行为宜,带内行距20~40厘米,株距8~10厘米(以达到当地清种大豆密度的70%以上来确定),两个作物带间行距60厘米或70厘米(玉米带2行时,或大豆带2~4行时,建议两个作物带间行距70厘米,其他情况下两个作物带间行距可为60厘米);玉米带播种2~4行为宜,带内行距40厘米,株距10~14厘米(根据达到当地清种玉米密度来确定),两个作物带间行距60厘米或70厘米。有窄幅式(机身宽160~170厘米)玉米收获机的地区,可重点推广2行玉米模式。

2.3 机械播种

优先推荐同机播种施肥一体化作业。覆膜地区选用大豆玉米一体化覆膜播种机,不覆膜地区选用大豆玉米一体化播种机。异机播种的,也可通过更换播种盘,增减播种单体,实现玉米大豆播种用同一款机型。带状套作需先播玉米,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再播种大豆。

机械播种时应注意:播种过程中要保证机具匀速直线前行,建议机械式排种器行进速度每小时3~5公里,气力式排种器每小时6~8公里;转弯过程中应将播种机提升,防止开沟器出现堵塞;行走播种期间,严禁拖拉机急转弯或者带着入土的开沟器倒退,避免造成播种施肥机不必要的损坏;当种子和肥料可用量少于容积的三分之一时,应及时添加种子和化肥,避免播种机空转造成漏播现象;转弯时两个生产单元链接处切忌过宽,玉米窄行距应控制在40厘米,大豆带中的链接行距应控制在30厘米。

2.4 科学施肥

统筹考虑玉米大豆施肥,增施有机肥料,控制氮肥用量、保证磷钾肥用量,适当补充中微量元素。鼓励接种大豆根瘤菌,减少大豆用氮量、保证玉米用氮量,相对清种不增加施肥作业环节和工作量,实现播种施肥一体化,有条件的地方尽量选用缓控释肥。

从施肥量看,带状复合种植亩施氮量比单作玉米、单作大豆的总施氮量可降低3~4千克,但须保证玉米单株施氮量与清种相同,否则会影响玉米单产。带状间作玉米选用高氮缓控释肥,每亩施用50~65千克(折合纯氮14~18千克/亩,西北地区可适当高些),大豆选用低氮缓控释肥,每亩施用15~20千克(折合纯氮2~3千克/亩)。带状套作播种玉米时每亩施20~25千克玉米高氮专用配方肥,玉米大喇叭口期结合机播大豆,距离玉米行20~25厘米处每亩追施配方肥40~50千克(折合纯氮6~7千克/亩),实现玉米大豆肥料共用。

采用一次性施肥的,在播种时以种肥形式全部施入,肥料以玉米、大豆专用缓释肥或配方肥为主,如玉米高氮专用配方肥或缓控释肥每亩50~70千克、大豆低氮专用配方肥每亩15~20千克。利用2BYSF—5(6)型播种施肥机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作业,玉米施肥器位于玉米带两侧15~20厘米开沟、大豆施肥器则在大豆带内行间开沟。

需要整地的春玉米带状间作春大豆模式可采用底肥+种肥两段式施肥,底肥采用全田撒施低氮配方肥,用氮量以大豆需氮量为上限(每亩不超过4千克纯氮),播种时对玉米添加种肥,以缓释肥为主,施肥量参照当地单作玉米单株用肥量,大豆不添加种肥。不整地的夏玉米带状间作夏大豆模式可采用种肥+追肥两段式施肥,利用带状间作施肥播种机分别施肥,大豆施用低氮配方肥,玉米按当地单作玉米总需氮量的一半(每亩6~9千克纯氮)施玉米专用配方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再追施尿素或玉米专用配方肥(每亩6~9千克纯氮)。西南带状套作区可采用种肥+追肥两段式施肥,即玉米播种时每亩施25千克玉米高氮专用配方肥,玉米大喇叭口期将玉米追肥和大豆底肥结合施用,每亩施纯氮7~9千克、五氧化二磷3~5千克、氧化钾3~5千克,肥料在玉米带外侧15~25厘米处开沟施入。不能施缓释肥的地区可采用底肥、种肥与追肥三段式施肥,底肥以低氮配方肥与有机肥结合,每亩纯氮不超过4千克,有机肥可施用畜禽粪便堆肥每亩300~400千克,结合整地深翻土中,种肥仅针对玉米施用,每亩施氮量10~14千克,追肥通常在基肥与种肥不足时施用。

2.5 化学调控

玉米化控降高。适用于风大、易倒伏的地区和水肥条件较好、生长偏旺、种植密度大、品种易倒伏、对大豆遮荫严重的田块。密度合理、生长正常地块可不化控。在化控药剂最适喷药时期喷施,注意控制合适的药剂浓度,均匀喷洒于上部叶片,不重喷不漏喷。喷药后6小时内如遇雨淋,可在雨后酌情减量再喷1次。可使用胺鲜酯、乙烯利等调节剂,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

大豆控旺防倒。带状间作自播种后40~50天、带状套作自大豆苗期开始,大豆受玉米遮荫影响逐步显现,容易导致大豆节间过度伸长,株高增加,茎秆强度降低,严重时主茎出现藤蔓化,加重后期倒伏风险,造成机收困难,百粒重降低。生产中常用于大豆控旺防倒的生长调节剂为烯效唑,在大豆分枝期、初花期用5%的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0~50克/亩兑水30~40千克叶面喷施,套作大豆苗期荫蔽较重地块,可提前至2~3个复叶时多喷一次。上述调节剂可与非碱性农药、微肥混合使用。

2.6 病虫害防控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与单作玉米、单作大豆相比,各主要病害的发生率均降低。田间常见玉米病害有叶斑类病害(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等)、纹枯病、茎腐病、穗腐病等,其中,以纹枯病、大斑病、小斑病、穗腐病发生普遍;常见大豆病害有大豆病毒病、根腐病、细菌性叶斑病、荚腐病等,其中病毒病和细菌性叶斑病为常发病,根腐病随着种植年限延长而加重。结荚期,如遇连续降雨,大豆荚腐病发生较重。玉米的遮挡有利于降低大豆害虫为害,特别是降低斜纹夜蛾、蚜虫和高隆象的发生。

总体上采取“一施多治、一具多诱”的防控策略,针对发生时期一致,且玉米和大豆的共有病虫害,采用广谱生防菌剂、农用抗生素、高效低毒杀虫、杀菌剂等统一防治,达到一次施药、兼防多种病虫害的目标。采用物理、生物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利用智能LED集成波段杀虫灯和性诱器诱杀害虫,在此基础上,结合无人机统防三次病虫害,时间为大豆苗后3~4叶、玉米大喇叭口—抽雄期、大豆结荚—鼓粒期,采用“杀菌剂、杀虫剂、增效剂、调节剂、微肥”五合一套餐制施药。

2.7 杂草防除

采取“封定结合”的杂草防除策略,即采用播后芽前封闭与苗后定向茎叶喷药相结合的方法防除杂草,优先选择芽前封闭除草,减轻苗后除草压力,苗后定向除草要抓住出苗后1~2周杂草防除关键期。

带状间作区在播后苗前,对于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进行封闭除草,对于单、双子叶杂草混合危害的田块,可选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80%唑嘧磺草胺水分散粒剂(75%噻吩磺隆水分散粒剂)兑水喷雾。带状套作区如果玉米行间杂草较多,在大豆播前4~7天,先用微耕机灭茬后,再选用50%乙草胺乳油+41%草甘膦水剂兑水定向喷雾,注意不要将药液喷施到玉米茎叶上,以免发生药害。

芽前除草效果不好的田块,在玉米、大豆苗后早期应及时喷施茎叶处理除草剂。喷药时间一般在大豆2~3片复叶、玉米3~5叶期,杂草2~5叶期,根据当地草情,在植保技术人员指导下,选择玉米、大豆专用除草剂实施茎叶定向除草。除草时间过早或过晚均易发生药害或降低药效。苗后除草要严格做好两个作物间的隔离,严防药害。后期对于难防杂草可人工拔除。在选择茎叶处理除草剂时,要注意选用对邻近作物和下茬作物安全性高的除草剂品种。

2.8 机械收获

有玉米先收、大豆先收和玉米大豆同时收三种模式。

玉米先收适用于玉米先于大豆成熟的区域,主要在西南带状套作区及华北带状间作区。该模式播种时应在地头种植玉米,收获时先收地头玉米,利于机具转行收获,缩短机具空载作业时间,选择宽度不大于大豆带间距离的玉米收获机。

大豆先收适用于大豆先于玉米成熟的区域,主要在黄淮海、西北等地的带状间作区。该模式播种时应在地头种植大豆,收获时先收地头大豆,利于机具转行收获,缩短机具空载作业时间,选择宽度不大于玉米带间距离的大豆收获机。

玉米大豆同时收适用于玉米大豆成熟期一致的区域,主要在西北、黄淮海等地的间作区。该模式有两种形式:一是采用当地生产上常用的玉米和大豆机型,一前一后同时收获玉米和大豆;二是对青贮玉米和青贮大豆采用青贮收获机同时收获粉碎。

猜你喜欢

种肥间作行距
种花生的合理行距和株距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种肥施用关键技术与原则
如何修改Word的默认字体和行距
渭北旱塬东部小麦不同播种方式试验
果园实行间作套种的优势与模式
大田玉米高产施肥技术
花生种植慎施肥
可做种肥和忌做种肥的化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