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和运用策略
2022-03-24黄芳
黄芳
史料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的具有历史记载意义的资源,史料在历史发展和演变中起着理据性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参照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了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与史料的运用、分析和处理密切相关。为此,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更加突出,如何运用史料也正成为高中历史教师需要解决的课题。
史料的概念及其分类
史料从宏观上分为两大类,即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由于客观条件制约,在教科书上一般呈现的是文字和图片史料,实物史料则更多的是陈列在博物馆等特定场所。从史料的来源来看,文字史料可分为一手史料和间接史料。一手史料往往直接引用,如某历史人物在特定场合或媒介所说的话、发表的文章等,间接史料往往存在于间接引用中。
从文字史料的表现形式来看,可分为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学术专著、口述文字、广播史料或档案等各种形式。例如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必修一)中就有口述或文字作品形式呈现的相关史料。从文字史料存在的形式来看,又可分为私人文字史料和官方文字史料两种。比如,教材中邹容的《革命军》以及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就是私人文字的史料。可见,史料的分类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史料适当分类、归整,做到心中有数,运用自如。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选择的原则
多样性和典型性相结合。从不同角度来选择史料,旨在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多样性,学生阅读才能“远近高低各不同”;典型性,学生才能抓住史料里的“主要矛盾”,据此在不同史料中进行对比、分析和验证,达到强化知识记忆和理解的效果,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并对历史有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认识。如在教学“科举制度”这一历史概念时,可以增补唐、北宋和明朝等不同时期的科举制度史料,让学生分析科举制的特点、作用和趨势等,从而形成对科举制的正确认识。教师也要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做到详略得当、取舍有度,让史料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
针对性和区别对待相结合。史料选择的第一原则应是有针对性,服务于教学目标,顺从主流价值观,同时要区别对待史料,不能平均着力。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层次和性格特征,同时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尽可能采用直接史料,如电影、纪录片或图片等。其次,史料的选择要取舍有方,用之有度,要围绕课时重点和单元内容进行选择,和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契合度。再次,新课和复习课的选择要区别开来,新课中,教师所选材料要浅显易懂,要利用教材上言简意赅的史料,让教材材料物尽其用,激发学生对材料的学习兴趣。高三的复习课,教师所选材料要有一定的深度和综合性,要能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科学性和正确性相融合。史料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是有机统一体,正确性指要符合事实,而不是非官方的“野史”,要利于培养学生发展学科学习能力,利于学生形成唯物史观。基于正确性基础上的科学性,史料的选择要全面且丰富,科学搭配,利于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和学习历史。例如在教学“服饰的变化”这一章节时,若教师仅仅播放服饰图片或资料,很难触动学生的思维,但若将中国不同时期的服饰进行对比呈现,并加上外国同期的主流服饰,学生更容易了解中国服装“中西合璧”的历史变革。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策略
利用史料,为历史教学创设情境。史料是历史发展留下的可循足迹,历史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来,再到史料中去,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史料在创设历史学科教学情境中,有着独特的“促学”和“促思”价值。教师要借助史料,让学生穿越到历史时空中,开展生动有趣的历史学习。
例如在教学“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章节的“1787年宪法”内容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呈现出美国独立后复杂且混乱的国内局势,学生看在眼里,思在心里:美国的当权者该如何来解决国家成立之初的乱象呢?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化抽象为具体,化文字的间接表述为学生的直观感受,辅助学生思维,助推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产生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望,学生也明晰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主要任务。
再如在教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七国之乱”的视频作为导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不由地产生疑问:自秦始皇建立郡县制以来,我国多民族统一的格局成为大趋势,为何到了汉朝却陷入分裂的境地?各地为何叛乱四起?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如何危及到中央呢?通过这一视频资源,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进而引发深思,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情境的创设,既让学生温故知新,又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深度思考,培养了家国情怀。
整合史料,以问题设计助推思考。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史料里面有很多信息,教师要学会基于史料,从中提取历史信息,加以整合,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创造性开展教学。学生借助史料,分析、整合、推理和运用,发展基于史料来分析和解决历史学科问题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培植历史解释等历史素养。
例如在教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内容时,综合运用相关历史史料,以问题为驱动,基于史料设计出相关问题,让问题融入史料中,培养学生史料分析和整合能力。教师还应学会将历史史料引入当下,帮助学生理解现实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以近几年我国某地区发生的几起恐怖事件为例,引导学生阅读元朝设立宣慰司这一史料,并设计以下问题。问题一:我国历史上朝廷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曾采用了哪些措施?问题二:新中国在制订相关民族政策时,有何创造性的措施和手段?问题三:针对目前出现的极少数民族问题,你有何建设性的建议?通过这些问题助推学生思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借用史料,论证史学观念。历史学科具有时空性、综合性、思想性和时序性等特征,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但史料只能间接认识,作为文字和史料记载,学生无法再次体验,教师在筛选史料时要确保所选史料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权威性。论证史学观念时,要运用详细、明确的史料,不要出现“无出处”“无来源”的史料。据此,学生在论证史学观点时,从史料中寻找理据和实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借用、参考的材料包括《马关条约》《南京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以此来佐证历史发展进程,让学生明白侵略战争对中国人民带来的危害,给中国历史进程造成的巨大影响,学生藉此深度领悟了“有国才有家”的历史道理。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要意识到史料的特殊作用,要基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有效使用、开发和运用史料,从史料的分类、选择原则和使用策略这三个方面做到史料与课堂完美融合,发挥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基石作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 编辑/王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