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微课支撑下的“模块集成式”教学模式

2022-03-24姚颖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集成式微课模块

编者按:

哈尔滨市铁岭小学微课支撑下“模块集成式”教学研究从2005年起步。多年来,学校不断实践改进,推陈出新,逐渐完善“模块集成式”教学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参加此课题研究的教师曾多次参加国家级教学赛课和展示活动,广受好评,四十余节公开课在各级大赛获奖。课题研究成果曾在黑龙江省科研大会上进行经验介绍,并在哈尔滨市级重点课题开题会上进行方案论证,成功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显著。目前,铁岭小学将进一步精细化研究“模块集成式”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本刊将陆续刊发哈尔滨市铁岭小学“模块集成式”教学研究的相关案例,希望能给读者以帮助、启迪。

姚 颖  哈尔滨市铁岭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高级教师,全国基础教育教学专家,全国重点课题研究实践优秀校长,全国校园安全教育先进个人,黑龙江省“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先进工作者、省体育学科优秀教师,哈尔滨市骨干校长、市“身边好校长”、市“三八红旗手”、市“三育人”先进个人、市艺体工作先进工作者、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个人,哈尔滨市姚颖校长发展共同体领衔专家。

教学本身是有模式的,此次探究我们将视角定位在“模块集成”。《辞海》中诠释“模块”原义是指电子计算机软件中,一个具有独立执行某种功能的程序单。“集成”指的是将一些孤立的事物或元素通过某种方式集中在一起,产生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

在大街小巷我们常常看到“五个橙子”新型榨汁机,其中的奥秘就是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程序模块进行了组合。将现有的东西加以串联,实现无缝衔接,便可提质增效。现在的智能手机加入了投影功能,这一新型模块的介入,大大提升了产品的性价比,单个模块的改进与升级,也将促进产品整体价值的大幅度提升。走进超市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那些被分类摆放的商品,进而达成自己的意愿。众所周知机器人的运行一定要经历任务驱动——程序编辑——下载运行三个阶段,程序模块的不同集成决定了机器人运行方式的不同。回看课堂教学亦如此。教学流程往往由诸多模块组成,如何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现实学情、真实师情等选择合适的模块,集成科学有效的流程,进而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如何让教师摆脱固定的框架束缚,拥有按需选择的机会和空间,并在自主选择中提升教学效果?鉴于此我们锁定了微课支撑下的“模块集成式”教学模式。

反观以往的教学,教师都是拿着常规线性教案流程一步一步完成教学内容。从课堂而言,教学不是流水线生产产品,所以自然不能够按照标准化的模式来操作。从教师而言,每个人的优势、特点、兴趣、爱好各异,执教的课应该是一个教师一个样,这才是尊重了教师的个性。从学生而言,他们是基础不一、性格各异、思维活跃的孩子,是一个个活泼的生命,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尊重课堂生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自古以来,教无定法,课堂教学又怎能采用同一流程呢?要想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是多元的、灵活的、具有前瞻性的!

思模块,探集成,建构课堂新模式

“模块集成式”教学模式核心是要体现出一种“非模式化”的思维方式,积极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灵活的课堂生态,充分体现教与学的按需选择、以学定教、因材施教,彰显教学个性,催生教学智慧,不断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把课堂教学模块分成一级模块和二级模块。一级模块也就是上课的基本流程:引学、定学、研学、展学、练学、延学。这些模块是递进关系,一般情况下不会改变模块的顺序。在一级模块下又分别充实了诸多并列关系的二级子模块。如:引学模块下就提供了很多二级子模块,情境引学、复习引学、操作引学、资料引学、微课引学…… 二级子模块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可选择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各班不同的学情、教师本身的教学特色、课堂内容的本质需要等多方面因素,在对教材、学情全方位的思考辨析后在每个一级模块下自主选取二级模块,然后将所选择的二级子模块进行合理集成,最终形成DIY教案文本。这样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因需设计。

“以生为本”的模块式设计,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为学而教的目标原则”。比如教学“月球之谜”一课,有些学生预学能力不是很强,教师根据学情在研学板块的子模块中选择难度较低的“问题研学”。提出了“你眼中的月球是什么样的?真实月球又是什么样?”这样“搭个梯子”,学生通过合作展示,利用换词的方法理解“遐想”一词,借助图片和联系实际等方法理解“ 皎洁、环形山、荒漠”等词语。同时,教师对学生朗读加强指导。根据学情选择模块,从而保障目标落实到位。面对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采用批注研学的二级子模块进行深度探究。模块集成的内在本质是“融”。首先是师生主体的融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引导者、促进者。其次是前后知识的交融,努力构建知识和能力的“链条”,保证学生学习的连续性、相关性。再次是学生与文本的互融,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学好、学活文本。最后是学生之间的通融,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将模块体系中的任意模块自由组合,集成最佳效果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特别强调一点,一级模块中的定学模块下虽然也设置了3个二级子模块:提出问题、梳理问题、确定目标,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并列的而是层层递进、深入思考的。定学模块主要目的是帮助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式,提出核心问题,从而构建以学习为中心、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比如教学“组合图形面积”一课,在上课之前,教师结合这节课内容提出了疑问,并罗列到提出问题子模块中:1.怎样才是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力?2.怎样让学生自主发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将其转化为基本图形来计算,从而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3.怎样让学生在深入学习、交流互动中发现多种分解方法并进行有效的优化?4.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素材作为依托,便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组合图形?5.选择什么样的组合图形更能体现出多种分解方法,便于学生进行分解方法的对比与优化?其实这些问题正是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问题过多、过细不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更不利于学生完整思考,因此我们将问题进行聚效,形成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记录在梳理问题子模块中,即如何用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解决组合图形的面积?确定了这个核心问题再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们准确地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即定学模块中的最后一个子模块:确定目标。目标入脑、入心,教师们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定学模块关注的就是学生怎样学,有了这样深入的思考才会有研学中的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学生才能学得深入,学得高效!

品微课,拓外延,问诊高效课堂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化技术手段支持下的教学方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全国教育信息化洪流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在我国最初的基础教育领域实验中,微课只是一种微视频课件,着重在于解决传统教材由静态文本向动态资源转变,以及解决传统教学视频“颗粒度”过大问题。但在慕课的影响下,微课的含义开始延伸。它不再仅限于对“知识点”的讲授,问答、演示、练习、反馈等教学环节的加入覆盖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将“微课”融入到教学模式的研究中,符合教学规律,具有时代特征。微课的外显形式是“动”。这里的“动”是指纸面上的文字灵活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拓宽学生的思路,将抽象化的知识转变成形象具体的外显形式。学生在微课的引导下思维联动、语言交流、教学相通,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二级子模块的设置中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了——预学微课:用于课前引发兴趣,启发思考;研学微课:用于课中突破重点、难点,拓展思路。拓展微课:用于课后,提供文化支撑,拓展生活应用。我们深入分析微课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关注微课对学生的“学”所能够产生的积极效能,关注微课在“模块集成式”教学模式中的有效应用,根据不同学科的需求我们录制了100多个学科故事,100多个知识加油站,充实到二级子模块中,形成微课资源库,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保证教学效果更好、效率更高、效益更强、效能更显。只有学生的“学”真正活起来,课堂才能始终充满生机活力,才能充分彰显课堂教学的价值。

课堂教学首先是科学,必须“教学有法”,以此为基础,才能从科学走向艺术,达到“教无定法”的境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對《论语·学而》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做过精辟的注释:“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对于课堂教学,我们一直本着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一路求索。对于精致我们也有着深入的剖析和具有铁岭特色的诠释。精致是一种精细的打磨,是一种用心的创造,是一种止于至善,超越不止的追求。探究微课支撑下“模块集成式”教学模式必将是一次不断精致的本位追求。

■ 编辑/魏继军

猜你喜欢

集成式微课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基于老年驾驶人的多模态集成式交互设计研究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集成式压缩机用超高速异步电动机探讨与分析
智能集成式小水电设备的特点及国内外应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桌面集成式充电器”的设计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