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政党建设新开拓引领社会主义运动伟大飞跃
2022-03-24马光霞孙力
马光霞 孙力
〔摘要〕社会主义运动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自身的建设情况紧连着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列宁的伟大贡献是开拓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新纪元,布尔什维克被称为列宁主义的政党,它以统一的思想指导、明确的领导核心 、严明的组织纪律等为鲜明特征,体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大大超越了十九世纪的无产阶级政党。正是这一党建的空前成就,引领社会主义完成了从理论到现实的第二次伟大飞跃。无产阶级政党开始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并取得了辉煌成就,继而创建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这一伟大的历史巨变说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新开拓引领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飞跃。
〔关键词〕列宁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党;社会主义执政党;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中图分类号〕A82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22)02-0012-10
由于特殊的国情,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晚于西欧,从1883年劳动解放社的无产阶级政党雏形,到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初建,再到1903年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用了整整20年才真正把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确立起来。列宁曾说:“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1〕俄国的建党不是简单地学习西欧,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批判了俄国的民粹派、经济派和孟什维克等机会主义错误思想,从思想、组织和战略策略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形成了列宁主义的新型政党理论,翻开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新的篇章,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在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下,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始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并取得了辉煌成就,继而创建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这一伟大的历史巨变说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新开拓引领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飞跃。
一、以布尔什维克主义创建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到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民主党发生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情况有所不同,俄国由于资本主义起步较晚,尽管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却带有大量的封建农奴制残余,社会矛盾较欧美其他国家来说也复杂得多。俄国的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后,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新路,关键就在于列宁为创建新型政党做出的巨大贡献。
面对复杂的俄国国情,为什么要建党、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面对时代之问,列宁将思想和理论的正确置于首位,认为要建立一个完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统率的工人阶级先进政党。为此,他同民粹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经济主义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从思想上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创建正本清源。
民粹派是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出现的一种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社会思潮,有一定的进步性,在俄国影响较大。民粹派认为:“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是偶然现象,是人为措施的结果;村社是俄国社会主义的基础,村社农民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2〕为避免将这样的观点当成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列宁在1893-1899年间撰写了《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著作对民粹主义予以回击,如对民粹派否定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作用、反对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等的观点,把“农民村社”和“人民工业”同资本主义对立起来的错误以及他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扭曲等都进行了系统批判,揭露了其冒充“人民之友”而实为人民之敌的真面目,阐明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及特点。列寧明确指出:“俄国经济制度是资产阶级社会,要摆脱这个社会只能有一条从资产阶级制度本质中必然产生的出路,这就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3〕
列宁对俄国“合法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对奠定党的思想基础也意义重大。这种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曾参与过同民粹主义的论战,一方面承认俄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又借用马克思主义反对封建专制的词句,在当时的合法刊物上发表文章,为资产阶级及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进行合理性辩护,实质上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列宁在《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文中剖析其要害:“合法马克思主义”是“采取马克思主义中为自由派资产阶级所能接受的一切东西,直到争取改良的斗争,直到阶级斗争(不要无产阶级专政),直到‘笼统地承认‘社会主义的理想,承认资本主义要被一种‘新制度所代替,而‘唯独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唯独抛弃它的革命性。”〔4〕
列宁对建党过程中错误思潮的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为俄国奠定了一个超越于此前欧洲无产阶级政党更好的思想基础。根据形势的发展,列宁在1897年底发出了“要把散布在俄国各个地方的工人小组与社会民主主义团体统一成为一个社会民主工党”〔5〕的倡议。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一次全体代表大会在明斯克秘密召开,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开始新的进程。列宁高兴地说:“1898年春党的成立,是这一时期社会民主党人所做的最突出的、同时也是最后的一件事情。”〔6〕但由于受到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一新整合的政党仍然存在严重的分散主义习气,无政府主义和经济主义思潮也对党有相当的影响。如认为工人运动的“信条”就是“工人应当进行经济斗争,而自由派则进行政治斗争”〔7〕;推崇工人运动的自发性,满足于分散状态,否认建立集中统一的工人政党等。对此,列宁予以不懈的斗争,先后发表了《我们当前的任务》《我们的纲领草案》等系列文章,进一步明确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思想,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是批判否定革命理论的错误,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突出理论斗争的重要意义。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党,因为革命理论能使一切社会党人团结起来,他们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们能运用革命理论来确定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8〕;并运用恩格斯理论斗争的观点指出:“社会民主党的伟大斗争并不是有两种形式(政治的和经济的)……而是有三种形式,同这两种斗争并列的,还有理论的斗争。”〔9〕
二是批判关于工人斗争形式的错误观点,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必须把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突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把政治斗争放在首位的重要思想。经济派推崇英国工联主义的政治,其实质就是诱使工人放弃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政治斗争,只进行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斗争。列宁认为,政治斗争并不是如经济派分子所说的是少数知识分子的专利,而是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推翻剥削阶级反动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不仅实现被压迫阶级的经济利益,而且从根本上实现政治利益的革命群众运动。因此,为了进行政治斗争,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进行政治鼓动和群众运动,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是批判盲目推崇工人运动自发性,反对对工人进行社会主义思想灌输教育和贬低党对工人运动指导作用的错误,强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是自发产生的,首次提出了“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0〕的重要论断。列宁特别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对工人群众进行科学理论灌输以提高工人阶级思想觉悟和革命自觉性的关键作用。经济派把党的作用降低到只是替工人运动当“听差”的程度,列宁反驳说“社会民主党人的理想不应当是工联书记,而应当是人民的代言人”〔11〕,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认为党应该是争取民主的先进战士,是工人运动的政治领袖,“只是自称为‘先锋队,自称为先进部队是不够的,還要做得使其余一切部队都能看到并且不能不承认我们是走在前面”〔12〕。
四是批判无政府工团主义,强调在俄国建立一个适合俄国国情的集中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重要性。列宁开创性地提出了革命家组织是引导革命取得胜利的组织保证的重要思想,喊出了“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的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13〕的响亮口号,强调了党是有组织的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对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党,经济派贯彻的是当时流行的伯恩施坦主义关于建立一个改良党的主张,赞美组织涣散、小组习气和手工业方式,反对集中统一领导,不赞成建立一个全俄集中的秘密的革命家核心组织,认为这种组织违背了民主制的基本原则。列宁精辟指出,在沙皇专制的条件下,“党组织的‘广泛民主制只是一种毫无意思而且有害的儿戏。说它是一种毫无意思的儿戏,是因为实际上任何一个革命组织从来也没有实行过什么广泛民主制,而且无论它自己多么愿意这样做,也是做不到的。”〔14〕所以必须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革命政党。
为统一思想,列宁主张创办全俄政治报,通过这个平台不仅可以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展开同机会主义的公开论战,还能联系广大群众和各民主党组织,并号召俄国人民开展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政治斗争。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1900年列宁和普列汉诺夫领导创办了《火星报》。
理论斗争的进程推动了组织建设的进程,1903年7—8月间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以列宁为首的坚定的火星派的主张,明确规定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党的基本任务,这是自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第一个写入无产阶级专政的党纲。但参加会议的代表在建党的基本原则上产生了意见分歧。列宁提出“凡承认党纲、在物质上支持党并亲自参加党的一个组织的人,可以作为党员”〔15〕,马尔托夫则坚持以第二国际为建党模式,提出“凡承认党纲,在物质上支持党并在党的一个组织领导下经常亲自协助党的人,可以作为俄国民主工党党员”〔16〕。争论的核心就在于无产阶级政党应不应该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会上支持列宁的人居多数,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多数之意),反对列宁的少数派马尔托夫一派被称为孟什维克(少数之意)。会议确立了布尔什维克的领导地位,其思想主张布尔什维主义(实际上是列宁主义的早期称谓)体现俄国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属性。因此,列宁说:“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17〕
二、以强大的列宁主义政党取得十月革命的成功
布尔什维主义的政党建设,开拓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新进程,特别是大大增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一)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组织原则有力提升了布尔什维克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直到20世纪初,第二国际系列的社会民主党组织都比较松散,布尔什维克首要的重大贡献,就是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从而大大提升了党的战斗力。
确立什么样的组织原则是布尔什维克同孟什维克斗争的焦点。列宁写了《进一步,退两步》等著作,系统地阐发和升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
第一,明确了党和阶级的关系,驳斥了孟什维克将其混为一谈的错误观点,认为党应当是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孟什维克认为“我们既然是阶级的党,就应当想法不把那些也许并不十分积极然而却自觉靠近这个党的人抛在党外”〔18〕。列宁却认为党和阶级是有原则区别的:党是由无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不能同普通工人群众等量齐观;先进分子是由“觉悟程度和积极程度”高的人组成,而先进部队不仅是由先进分子所组成的先锋队,还有尽量提高非党群众的“觉悟程度和积极程度”的巨大任务。〔19〕他认为党是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有严密组织系统的先锋队,从而捍卫和强化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属性。
第二,明确了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必须要有集中统一的领导和严格的组织纪律,并开创性地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针对建党中否定党的纪律,反对集中制,把维护党的纪律说成是在党内实行“农奴制”,把集中制污蔑为“官僚主义”和“专制主义”的错误思想,列宁做了针锋相对的反驳。列宁指出,在沙皇专制条件下党必须强调集中统一。“藐视纪律—自治制—无政府主义,这就是我们那个组织上的机会主义时而爬上时而爬下的梯子”〔20〕,认为觉悟的工人应当“不仅要求普通党员,而且要求‘上层人物履行党员的义务”〔21〕,并强调“谁哪怕把无产阶级政党的铁的纪律稍微削弱一点(特别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时期),那他事实上就是在帮助资产阶级来反对无产阶级”〔22〕。
在此基础上,列宁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建党基本原则。1905年7月,列宁在《〈工人论党内分裂〉一书序言》中初步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概括为以下六点:第一,少数服从多数;第二,党的最高机关应当是代表大会,即一切享有全权的组织的代表的会议,这些代表做出的决定应当是最后的决定;第三,选举必须在代表大会上进行,这是民主代表制度的原则,不在代表大会上进行的选举、二级选举等等都是不许可的;第四,党的一切出版物,不论是地方的或中央的,都必须绝对服从党代表大会,绝对服从相应的中央或地方党组织;第五,对党员资格的概念必须做出极其明确的规定;第六,对党内任何少数人的权利同样应在党章中做出明确的规定。〔23〕1905年12月,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会议关于《党的改组》决议中首次提出了“民主集中制”这个概念,1906年列宁在《提交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代表大会的策略提纲》中明确规定了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原则。在其倡导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统一)代表大会第一次把民主集中制写入党章。这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产生了极其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极大地提升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并由此而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新纪元。
第三,强调组织群众是党赢得革命斗争胜利的根本武器。列宁不仅重视无产阶级政党自身的组织建设,也十分重视党对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组织,把这看成是党赢得革命斗争胜利的根本武器。列宁批驳了孟什维克把党和工会相提并论,不承认党对工会的领导作用,以及诬蔑布尔什维克把一大群党员拒之门外是为了建立一个脱离群众的、狭小的阴谋家集团的谬论。他指出党应当是工人阶级及其他一切组织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应当成为各种工人组织的政治领袖,如果把党组织和工人组织混为一谈,就等于抹杀了党的领导作用。他强调党组织不是一个密谋组织,而是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并且善于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的先锋队。他认为在沙皇专制条件下,要赢得革命斗争的胜利,必须建立广泛的地方组织网,必须组织起广大工人群众、劳动群众、学生群众以至中上层群众,强调“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并且要靠这去赢得革命的胜利。“它所以能够成为而且必然会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一致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这个组织把千百万劳动者团结成一支工人阶级的大军。在这支大军面前,无论是已经衰败的俄国专制政权还是正在衰败的国际资本政权,都是支持不住的。”〔24〕
(二)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使布尔什维克成为统一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新型的无产阶级先进政党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和统一全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成长以及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重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中用了大部分的精力来清理、批判和拨正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内部的错误思想,努力地用科学的理论来引导社会主义革命。《哥达纲领批判》就是其典型。实践证明,无产阶级政党成长中的思想理论建设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已经是当时走在最前列的无产阶级政党了,但马恩对其思想的不纯是很不满意的:“这个纲领草案中所表现的明显的退步,不能不使我们感到特别愤慨。”〔25〕列宁也用了极大的精力来清理和批判党内的错误思想,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从而锻造了一个在思想理论上更加纯洁、更加统一、超越于此前的、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其中,清理和批判孟什维克的错误观点是其典型。列宁相继撰写了《我们是否应当组织革命》《社会民主党和临时革命政府》《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等著作,在批判错误思想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以下几方面的重大问题。
一是创造性地阐释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俄国不同于西欧,资产阶级并没有真正完成民主革命。孟什维克坚持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路线,认为俄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所当然地应该由资产阶级充当革命的领导者。列宁则认为同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不一样,俄国的1905年革命发生在帝国主义时代。此时的资产阶级已经不再代表当时进步的革命的阶级,他们因为想要获得政治自由而反对沙皇专制,虽然存在革命的一面,但因经济利益或经济自由,害怕无产阶级,其落后性越来越凸显,所以不可能充当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俄国的农民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反对农奴制残酷剥削想要夺取土地的革命的一面,也有小私有者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者的一面。而深受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双重压迫的无产阶级成为俄国最先进和唯一彻底革命的阶级,而且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政党,无论是阶级意识还是阶级力量都大大增强,所以有能力成为革命的领导者。
二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的学说。马恩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明确阐述了暴力革命的问题:“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大陆上的大多数国家中,暴力应当是我们革命的杠杆;为了最终地建立劳动的统治,总有一天正是必须采取暴力。”〔26〕伯恩斯坦的改良主义背叛了马克思主义,孟什维克承袭了伯恩施坦改良主义的观点:反对暴力革命,主张用改良的、和平的手段推进社会主义运动。列宁坚决捍卫马恩无产阶级专政的暴力革命学说,批判孟什维克沉迷于和平改良。列宁并不反对进行合法的斗争,但强调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的最高斗争形式,无产阶级政党“在不忽视工会运动,不拒绝利用任何一点合法活动的机会的同时”,“应当在革命时期把实行武装起义、建立革命军队和革命政府的任务提到第一位,把这当做取得人民对沙皇制度的完全胜利,争得民主共和制和真正的政治自由的唯一道路”。〔27〕列宁的这一论述,为俄国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如果没有列宁的拨乱反正和理论创新,很难想象十月革命的发生。
三是创造性地阐释了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问题。孟什维克否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联,主张前者只能由资产阶级领导,结果是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列宁指出:“谈民主主义变革时局限于把无产阶级和資产阶级赤裸裸地简单对立起来,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因为这种变革恰好标志着社会发展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中的大批人其实是站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构成最广泛的小资产阶级和农民的阶层。”〔28〕这就决定了俄国革命的主要特点:“只有人民,即无产阶级和农民,才是能够取得‘对沙皇制度的彻底胜利的力量,我们是就主要的巨大的力量来说的,并且把农村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人民)分别算到了这两种力量中去。”〔29〕列宁根据俄国的阶级构成,强调了广大农民阶层的存在,提出了具有俄国特点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革命对沙皇制度的彻底胜利,就是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30〕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工兵代表苏维埃——这就是已由实际生活所实现的‘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31〕
列宁提出的“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思想,是对马恩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重大创新发展。对落后于西欧的俄国,以及还没有真正完成民主革命的国家如何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導意义,从而开拓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新路,不仅有力推动了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而且对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具有重要的启迪。
四是创造性提出了坚持不断革命,把民主革命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孟什维克割裂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关系,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所谓的“万里长城”。列宁科学阐明了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一方面,二者性质、任务、动力和目标等方面有所不同,不能混淆;另一方面,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认为它们是一条革命链条上的两个环节,即民主革命是第一步,社会主义革命是第二步,“我们必须尽快地走完第一步,必须尽快地结束这一步,争得共和制,无情地粉碎反革命,打下走第二步的基础”〔32〕。列宁明确指出,即使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取得民主革命胜利,建立起工农民主专政,但这还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要推进其向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发展,去取得俄国革命的彻底胜利:“我们的口号无条件地承认不能直接越出纯粹民主革命范围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但是它同时又把当前的这个革命推向前进,努力使它具有一个最有利于无产阶级的形式,因而也就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利用民主革命,使无产阶级下一步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得以最顺利地进行。”〔33〕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理论、武装起义的理论、工农联盟和工农民主专政的理论以及关于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为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奠定了策略基础,在俄国锻造了一个能够更好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
五是创造性地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党的指导思想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的过程中,涉及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列宁在与取消派和召回派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于1908年写成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就是其典型。在书中列宁指出他们所宣扬的经验批判主义是19世纪末奥地利哲学家恩·马赫和德国哲学家理·阿芬那留斯所创立的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是进一步发展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列宁还批判了那种把理论和实践割裂开来的观点,阐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观点,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列宁揭露了马赫哲学的超党派假象,明确指出了哲学的党性原则。列宁强调,“在经验批判主义认识论的烦琐语句后面,不能不看到哲学上的党派斗争,这种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最新的哲学像在2000年前一样,也是有党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按实质来说,是两个斗争着的党派,而这种实质被冒牌学者的新名词或愚蠢的无党性所掩盖”〔34〕。他还明确指出经验批判主义是在为宣扬盲目信从的信仰主义服务,是助其反对一般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从而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也为布尔什维克党奠定了哲学基础。
列宁通过与孟什维克等各种机会主义的斗争,纯洁了党的组织,所提出和阐明的思想原则、组织原则、策略原则以及哲学原理,使布尔什维克新型政党变得更加成熟。
(三)用创新的无产阶级革命学说武装全党,赢得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一方面在理论上批判各种机会主义错误,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俄国化和大众化,提出了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时代、“一国首先胜利”等新理论;另一方面在实践中直接助推二月民主革命,为发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
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际和国内的形势,列宁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后的特性。1916年写成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批判了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第一次建立了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体系,提出了世界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新结论,揭示其前所未有的新特点、新矛盾,从而确立了以社会主义革命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路线。在世界大战爆发后明确提出“欧洲社会民主党人当前的政治口号应当是建立共和制的欧洲联邦”〔35〕,“唯一正确的无产阶级口号是变当前的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36〕。与社会民主党“保卫祖国”的主张不同,列宁1915年在《关于自己的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的失败》一文中明确指出,要“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前提条件就是使“促使自己的政府在这场帝国主义战争中失败”〔37〕。列宁还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尤其是一战的影响使帝国主义世界体系的链条上出现了易于被无产阶级革命穿破的薄弱环节,1915年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改变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同时发生”的理论;1917年列宁明确指出,过去马克思预测社会主义革命将由“法国工人开始,德国工人完成”,“现在,开始革命的巨大光荣落到了俄国无产阶级的头上”〔38〕;列宁在《四月提纲》《布尔什维克应当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大难临头,出路何在?》等文中从当时国内外的实际出发,揭示了俄国革命的特殊规律,指出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从而创造性地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国首先胜利论”。在列宁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布尔什维克党成功地领导了十月革命,创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要真正认识这一飞跃,就应该透过这一飞跃,看到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的飞跃。
三、以强大的列宁主义执政党首创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
十月革命的胜利并不意味着第二个飞跃已经完成。实际上这一红色政权一诞生就遭遇严峻挑战,国外有十四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经济封锁,国内有地主资本家和白匪的武装叛乱,因而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但布尔什维克战胜了这些难以想象的困难,使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站稳了脚跟,并继而创造了社会发展奇迹,完满地实现了第二次飞跃,空前地扩大了社会主义影响。值得追问的是:苏俄为什么能够写下如此辉煌的历史篇章?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在列宁的领导下锻造出了先进、强大的布尔什维克——苏联共产党,创造出了先进政党领导现代国家的社会发展新模式,由此而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
列宁主义执政党在加强自身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基础上,开创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国家的人类文明新进程。
首先,坚持党的领导,确立起先进政党领导国家的新模式。十月革命胜利后,如何处理好党和國家政权的关系,是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的新的大考。马恩曾经谈到,未来社会由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布尔什维克也曾经设想,革命成功后应该主要由苏维埃来进行管理。但实践证明,这过于理想化。
面对把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权交给“全俄生产者代表大会”,甚至 “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主张,列宁根据新的实践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些问题。他阐述了党必须领导和管理国家的客观基础:“但是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达到使劳动群众能够参加管理的地步,因为除了法律,还要有文化水平,而你是不能使它服从任何法律的。由于文化水平这样低,苏维埃虽然按党纲规定是通过劳动者来实行管理的机关,而实际上却是通过无产阶级先进阶层来为劳动者实行管理而不是通过劳动群众来实行管理的机关。”〔39〕这就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提供了基础性的原则,对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国家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性意义。
在国家管理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针对出现的另外一种倾向,即以党代政和党政不分,列宁也非常敏锐地予以制止和拨正。他指出:“必须十分明确地划分党(及其中央)和苏维埃政权的职责;提高苏维埃工作人员和苏维埃机关的责任心和独立负责精神,党的任务则是对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不是象目前那样进行过分频繁的、不正常的、往往是琐碎的干预。”〔40〕列宁深刻阐述了党和国家政权的内在关联,指出党对国家政权的全部政治经济工作的领导是通过苏维埃政权来实现的。列宁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建设的好坏首先取决于执政党自身是否善于妥善做经济工作,他强调了执政党学会做经济工作的重要性,如可以战胜国内反对社会主义的经济敌人,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及获得农民的支持,并且增强苏维埃俄国的国防力量等。列宁首创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运用到国家管理之中,创造性地提出执政党必须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他指出:“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实行集体管理都必须极严格地一并规定每个人对明确划定的工作所负的个人责任。借口集体管理而无人负责,是最危险的祸害。”〔41〕尽管列宁领导苏维埃政权的时间不长,但却大体上确立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国家的基本模式,对社会主义的国家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开创性地确立起无产阶级政党自我治理的制度体系。在思想建设方面,列宁始终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并且十分重视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发展。他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42〕他认为党的思想建设,决定着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以及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列宁把党的思想建设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党的建设问题》的决议指出:“党内总的任务不是在数量上扩充党的队伍,而是改善它的质量,提高全体党员的觉悟,加强他们的共产主义教育。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在这一基础上达到全党队伍的统一。”〔43〕列宁还注意到把思想建设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提升政治教育的效果,因为“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谎话偏见,而没有政治”〔44〕。
在组织建设方面,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初,针对党还处在战争环境中,多强调的是党的集中统一。他总结布尔什维克党成功的经验指出,“无产阶级实现无条件的集中和极严格的纪律,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他指出这是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必要条件:“如果我们党没有极严格的真正铁的纪律……那么布尔什维克别说把政权保持两年半,就是两个半月也保持不住。”〔45〕他强调:“在目前激烈的国内战争时代,共产党只有按照高度集中的方式组织起来,在党内实行近似军事纪律那样的铁的纪律,党的中央机关成为拥有广泛的权力、得到党员普遍信任的权威性机构,只有这样,党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46〕列宁十分警惕苏维埃政权的敌人对布尔什维克党内意见分歧的利用,防止他们从内部分裂党,动摇并摧毁国家政权的企图,指出:“目前许多情况正在加剧国内小资产阶级居民的动摇,在这个时候特别需要保持党的队伍的统一和团结,保证党员相互之间的完全信任,保证在工作中真正齐心协力,真正体现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意志的统一。”〔47〕实践证明,加强党的集中统一,建立铁的纪律,对于维护和巩固新生的红色政权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阶段的开启,列宁更加重视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的重要性。1921年俄共(布)“十大”通过的《关于党的建设问题》决议指出,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必须由“战斗命令制”改为实行“工人民主制”。〔48〕同时也越来越重视通过党的制度建设加强监督,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1922年底到1923年初,列宁在病中口授的《给代表大会的信》《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文章,突出的主要思想就是加强党内监督。主张在制度设计上建立与中央委员平行的中央监察委员,两者都由党的代表大会选举并对其负责,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内部监督的一个重大制度创新。1923年4月,根据列宁的建议,成立了由中央监察委员会和工农检查院组成的联合机关,把党内监督同工农群众的监督结合起来,这对于革命胜利后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以及正确运用国家权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作风建设方面,列宁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有力地推动了党的作风建设。其中特别突出的:一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列宁强调:“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49〕这对于党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二是为党建立起自我批评的作风。列宁说:“自我批评对于任何一个富有活力、朝气蓬勃的政党来说都是绝对必要的。”〔50〕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时,列宁坦率地承认,“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51〕,随即果断过渡到新经济政策。三是坚决反对官僚主义。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官僚主义是始料未及的。列宁指出:“在俄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1921年3月)总结了同分析官僚主义有极密切关系的争论以后,我们把这个祸害看得更清楚,更明确,更严重了。”〔52〕随着实践的发展,列宁越来越重视反对官僚主义,将之提升到生死存亡的高度:“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53〕列宁反对官僚主义有两方面特别突出的举措。一方面是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只有当全体居民都参加管理工作时,才能把反官僚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直到取得完全的胜利”〔54〕。 另一方面是推进机构改革,“如果不进行有步骤的和顽强的斗争来改善机构,那我们一定会在社会主义的基础还没有建成以前灭亡”〔55〕。列宁的这些思想不仅引领了当时俄国(苏联)共产党的作风建设,还产生了更加广泛的深刻的影响,例如,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对中国共产党三大优良作风的影响。
最后,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使第二次飞跃后的社会主义根本改变了世界格局。
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后,列宁不断地推进无产阶级政党学会对国家的掌控和管理。随着政权的巩固,列宁愈加重视党如何改变俄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问题,指出:“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了。”〔56〕对此,列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方针政策,形成了列宁晚年社会主义观的再次飞跃,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1921年3月的俄共(布)十大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由此开启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转折,列宁关于经济落后国家走向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基本确立。
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实效看,到1925年底苏联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农业总产值以及大工业产量均达到战前(1913年)水平的75%以上。1924年列宁去世后,苏联共产党领导苏联人民继续进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从1929至1937年,苏联工业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向前发展,苏联1937年的工业产值比1913年增长了7倍,而同期资本主义国家只增长0.3%,苏联的工业生产水平也由1913年的世界第5位和欧洲第4位跃为世界第2位和欧洲第1位,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开辟了比资本主义现代化更加优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打破了资本主义制度一统天下的格局,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进程。据统计,1955年—1988年,在93个民族独立国家中共有55个民族独立国家的执政党提出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占民族独立国家总数的59%。〔57〕几十年后,布热津斯基在《大失败》的书中感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十年中,已有10多亿人生活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整个欧洲大陆几乎都成了共产主义的天下。”〔58〕
社会主义取得成功乃至创造伟大的成就,是由它的领导核心,即无产阶级政党所决定的。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能够实现第二次伟大飞跃,列宁主义政党的建设翻开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崭新篇章是关键性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一开始,就是列宁主义的建党思想和原则的忠实传人,像中国这样比俄国更加落后的国家,能够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由党的建设所支撑,在于中国共产党用卓有成效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这是中国道路成功开拓的基因密码,也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的重要内在机理。
〔参考文献〕
〔1〕〔17〕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
〔2〕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前言).
〔3〕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29.
〔4〕〔35〕〔36〕〔37〕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9,17,23,299.
〔5〕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48.
〔6〕〔10〕〔29〕〔30〕〔3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56,311,562,562,594.
〔7〕列宁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64.
〔8〕〔42〕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61,161.
〔9〕〔11〕〔12〕〔13〕〔14〕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4,77,80,121,132-133.
〔15〕〔16〕〔18〕〔19〕〔20〕〔21〕〔24〕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8,238,254,255,405,395,415.
〔22〕〔45〕〔46〕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5,3-4,202.
〔23〕〔27〕〔32〕列宁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54-155,105,22.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79.
〔28〕〔50〕列寧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334.
〔31〕〔39〕〔49〕〔54〕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770,9,770.
〔34〕列宁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82.
〔38〕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39.
〔40〕〔56〕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64,367.
〔41〕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1-42.
〔43〕〔48〕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会议决议汇编:第2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54,54.
〔44〕〔51〕列宁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00,176.
〔47〕〔52〕〔55〕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8,218,382.
〔53〕列宁全集:第5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00.
〔57〕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364.
〔58〕 〔美〕兹·布热津斯基.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10.【责任编辑:董史烈】
党政研究 2022.2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列宁党内政治生活理论与实践研究”(17AKS002)
〔作者简介〕
杨秀芹,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王进芬,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研究中心研究员,广西 桂林 5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