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分析

2022-03-23李奕鹏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2年21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利用资源

李奕鹏

(广东熙霖节能环保工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广东 东莞 523000)

经济的增长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若不把控好开发力度及资源利用率,会造成严重的生态平衡问题,制约国家经济的进步。如何调节好资源、环境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还需立足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角度,通过维系相互间的平衡,以推动现阶段社会经济增长。针对现阶段存在的诸多弊端问题,则需做好深入研究工作,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以切实落实,以实现国家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进。

1 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在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增长逐步迈向了新的台阶。但从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方面来看,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缺乏科学性,因此导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的建设[1]。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林业基地呈现采育失调的问题,森林资源的破坏程度较为严重,各类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例如土地沙化、退化、碱化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土地资源的有效运用。同时,环境破坏还体现在水域的污染方面,相较过去时代的水域情况而言,现阶段水域污染严重程度较高,多数江河湖泊渔业产量存在不达标情况。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家的重点保护物种、野生动植物资源等都受到了相应的影响,甚至会威胁环境的构成。此外,结合现阶段国家“十五”环境保护计划的实施情况来看,事实上该计划并没有完全实现,并且二氧化碳的基本排量却在逐步增加。在空气质量方面,许多城市的空气质量都不能达标,部分城市仍存在灰霾天气、酸雨等现象,其造成的污染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种种现象表明,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以及环境保护工作非常重要。只有在新时期及时做出转变,正确处理资源利用及环境污染问题,才能够更好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确保自然资源利用率得以逐步提高,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具实效性。

2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价值缺乏科学认识

市场经济带来的现状,人们在衡量物品的价值时,通常是认为不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或者不具备交易价值的事物就不具备价值。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角度来讲,这一观念显然是不对的,这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缺乏科学认识的体现。因为这种观念长期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因此出现了资源过度开发、环境严重破坏等现象,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也逐渐下降[2]。目前,国民生产总值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衡量指标,其中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工农业生产的产品及其服务等等,在价值计算方面,尽管能够计算其资产数量,但忽略了对自然资源损耗、生态环境的破坏等方面,应该予以重视。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讲,经济增长存在资源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包括如资源的浪费、资源破坏等现象,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愈加严峻,不仅如此,还存在威胁人类生存的情况,这些都不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2.2 缺乏明确的权责划分和统一的协调机制

事实上,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国家已针对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法规,以期改善生态环境问题,促进生态平衡。但是,就目前实际实践情况来看,现阶段,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内容上还缺乏一定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或者还有部分内容并没有涉及,或者部分法律法规存在重叠或冲突等现象[3]。比如,在《森林法》中,虽然规定了森林采伐量,但在森林生态环境的防治的评价措施上并没有明确规定。再如,渔业主管部门的工作在于管理渔业生产、负责水产资源保护等方面,而实际上,却存在主管部门经营权与行政权重叠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的开发与配置的合理性。

从当前情况来看,在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并没有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包括如资源分布情况、各地区生态环境情况等),而是直接进行开采,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同时,还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此外,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因而现阶段仍然存在人均自然资源占有率较低的问题,与当前不合理的自然资源利用叠加,导致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等方面的矛盾日益加剧,非常不利于维护生态平衡。

3 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3.1 做好环境保护宣传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现阶段,我国不仅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还面临着人口及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问题。结合新时代大环境趋势,若想使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得以有效改善,则需要首先做好环保宣传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地做好环保宣传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全体群众的环保意识,使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环保素养,树立环保理念,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更多支持[4]。人的意识对行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当全体群众逐步建立起良好的环保意识,就能够正确看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从而改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关注自身环境保护行为,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以重视并顺利执行。在宣传活动的方式上,需注重方法的多元化。比如,可发挥新旧媒体互补作用,利用各类媒体形式将环保内涵渗透其中,借助其快速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力,引导全民逐步增强环保意识,使他们自觉养成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良好理念,使群众能够将意识转化为行动,自觉地在实际生活中切实落实环境保护观念,帮助群众建立将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榜样,将环保扎根于心中。而在学校教育方面,也需要重点关注学生阶段的环境教育工作,促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逐步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养成环境保护习惯,从而为我国的环保事业贡献更多力量,提供更好地支持。

3.2 把保护资源提到国策的高度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保护环境资源实质上也是保护生产力,同时也是维护国家社会稳定的前提基础。作为各级领导及广大群众,都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这样才能够用正确的价值观看待自然资源保护工作,使各项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定得以有效落实。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广大群众的自身健康,在于维护生态安全,使劳动者能够正常地从事生产工作。同时,生产资料作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物质基础[5]。如果不能做好环境资源保护工作、过度地开发自然资源,则很可能会造成破坏生产力的问题。因此,如果持续地破坏环境资源,则难以保障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与持久性。因此,为进一步实现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稳定,则首先需要把握好经济层面的稳定工作,而保障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就需要保护好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如过只盲目关注眼前的利益,不注重自然资源利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不仅严重阻碍经济稳定增长,还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在经济建设期间,更需要大力重视环境资源的保护工作,将其上升道国策的高度,从理念是进行充分认识,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进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

3.3.法律制定法典化ᅠ加强执法力度

目前,在立法体系方面,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还存在许多空白之处。由于现阶段社会环境的变化,原本的部分法律法规逐渐出现不适应现实情况的问题,不能有效适配新时期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法律需要。对此,则需加快立法步伐,做好环保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工作,逐步完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法律体系,为有效落实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6]。为避免各项法律法规之间存在重复性、矛盾性等问题,可以制定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基本法律,形成一个体系,打造这方面的基本法典。这样一来,就更能够提高法律法规的作用,使市场运行规则得到有效地强化,从而达到自然资源利用开发、环境保护的合理落实的目的。另外,也需要针对各部门及岗位的职权与职责,做出明确规定,避免出现职责不清问题,影响后续工作顺利进行。比如,在水资源方面,现阶段存在一些职权分工不明的问题,导致在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时,难以有效地进行保护工作。对此,需明确各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明确其各自分工,避免出现此类现象,防止影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此外,针对现阶段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则需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力度,不断提升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及职业素质,使其能够有效地执行监督工作,确保法律法规得以有效践行。

4 全面推动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工程

从目前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来看,各种自然资源都存在被污染、被破坏等问题,因此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性逐渐降低,不仅出现了水土流失、动植物灭绝等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工程,对环境进行修复与还原,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对生态环境修复后保护工作的重视,使修复工作与保护工作齐头并进,尽可能避免生态环境问题解决后再度出现破坏。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提升自然生态环境整体质量[7]。具体在实践过程当中,需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逐一落实、加大投入,确保修复与保护工作得以有效落实。比如,可通过构建多样化生态廊道等方式,使现阶段较脆弱地区的生态屏障得到修复。另外,鉴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因而在生态环境修复工程过程中,除技术支持之外,还要结合当地实际生态环境情况落实更工作方案,以确保工程的有效性。比如,对北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大气污染方面,针对这一问题,则可侧重节能减排工作,并以此为重点做好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工作。在此过程中,注重引导当地群众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他们自觉为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作出努力。而对于西北地区,当前主要存在水土流失问题,对此,则可将工作重点侧重于栽培植物方面,鼓励群众种草植树,借此提高土壤的稳固性,进一步改善土地沙漠化。

5 倡导循环经济 走绿色环保之路

我国人口数量较大,因而在人均资源占比上相对较小。从目前资源容量及环境承受力来看,已经难以有效满足当前经济增长的需求。而在经济建设期间,污染环境问题却仍持续存在且不可避免,甚至还有资源浪费等问题[8]。对此,需及时调整经济战略,倡导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统筹兼顾,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循环经济模式可以将生态系统模式与经济活动相融合,以反复循环和流动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借此解决经济建设中过度耗费资源的问题,同时改善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作为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之一,循环经济可以有效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以绿色技术、新兴技术实现对传统经济模式的改革。现阶段,循环经济已经逐渐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趋势,而在我国,这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需要加快构建循环经济模式,将其切实融入到国民经济建设过程当中,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得以协调、和谐。

6 结语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资源的利用,既是影响国家建设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键所在。明确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对现阶段存在的环保问题进行分析,把握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而从多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如做好宣传工作、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全面进行环境修复与保护工程等,积极倡导、落实循环经济模式,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以有效地落实,才能维系好环境、资源以及经济之间的平衡关系。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利用资源
环境保护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