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基层应急监测能力建设

2022-03-23郝敏光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2年21期
关键词:环境污染应急监测

郝敏光

(甘肃省白银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甘肃 兰州 730900)

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建设推进中,工业的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的集中度升级,而危险源的体量也在不可避免地随之增加,突发的环境污染事件也逐年增加,对过快增长的城镇人口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潜在威胁,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增长。因此,对环境应急监测处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全新的挑战。

1 我国应急监测能力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立法已经非常丰富,从《环境保护法》到《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再分解到各行业应急法规中涉及环境问题的条款,几乎覆盖了可能出现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各个方面。应急监测是事故应急处置、善后处理的技术支持,为政府正确事故问题赢得宝贵时间,能够有效控制污染范围,缩短事故持续时间,减小事故损失。我国的应急监测团队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思想观念守旧,工作被动和体制建设不完善等突出问题。而环境污染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危害性、多样性、持续性等特点,却对应急监测能力提出了许多新要求[1]。

1.1 环境应急体系完善

国家应急监测主管部门以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出发点,积极推动基层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目前,我国市一级生态环境部门已经初步建立环境应急体系,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应急监测的制度、法规、预案,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依法实施有效的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社会监测机构的联动机制也得到进一步完善。相关部门利用大数据与互联网的优势,建立应急资源共享平台、应急闭环管理体系和应急联动系统,赋予应急管理智慧化、智能化的特点,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正在不断完善[2]。

1.2 积极探索应急监测能力创新

相关部门应着眼于防范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顺势而为,迎难而上,积极探索应急监测的方法措施。建议提倡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主体介入多元化、危机应对网格化、合作协调区域化,将应急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个人或团体的重金奖励,利用大数据平台动态监控重点污染源排放情况,积极组织举办各类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演练,利用全国各地突发的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案例,对基层应急监测工作者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培训,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来提升他们的应急监测能力,为应对属地突发环境应急事件做好积极的准备。

1.3 应急监测软硬件进一步升级

常规的监测仪器设备已不能满足当下应急监测的需求,建立先进的应急监测装备体系,是完善目前应急预警工作的必要条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应该基本满足携带方便、监测快速、操作简单实用、适应性强、保证人员安全等条件。国家根据环境因素类别及人身安全要求,对应急监测分别配备了便携式水质、大气、土壤、生态监测等应急监测仪器,以及应急监测交通设备、通讯设备、图文数据传输设备、安全防护设备,同时还有辅助功能配置设备等。但是,随着突发环境事件的多样性、复杂性、未知性,再加上恰好处在相关部门对环境应急监测仪器装备开发和研制的瓶颈期,因此环境应急监测不及时、监测结果准确率不高等问题时有发生。

2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中应急监测的主要任务

2.1 应急预案启动

事件发生后,在第一时间,属地应急主管部门的专家就要对事件的级别、响应的方式、污染物的特征、监测内容、监测点位的布设等做出研判,上报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同时,利用好联络机制,通知相关应急监测单位委派技术专家,组织专业监测人员和物资保障人员,调集应急监测设备赶赴现场,确保准确有效地做好现场应急监测工作。

2.2 监测方案实施

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型各不相同,涉及行业领域范围广,关系错综复杂。当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时,应充分了解事件类型、污染源特征、生产工艺、所涉及的危害因子,对监测项目精准筛选,结合气象条件、地形,水流等因素,准确掌握污染团的移动情况。同时考虑到交通问题、人员安全等因素,绘制示意图精确监测点位。必要时,根据发布信息要求,固定若干个控制断面,作为对外发布信息的重要依据。要根据处置情况和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态势,对现场监测进行动态调整,如事态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还应与受灾地区的消防、水务、急救、救助、避难疏导等相关部门,以及一切能够对居民实施紧急救助的相关团体密切保持联系。做到监测方法和监测数据的质量保证,及时有效地将监测信息报送与共享给上级应急指挥中心。

2.3 出具监测报告

相关人员要对污染事故的性质加以判断,概括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排放量以及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影响范围、数据分析,并做好各类模型预测,根据实际情况评估应急处置工程效果,细致观察现场环境状况和污染物浓度,尽量较为准确地预测污染物扩散趋势和对敏感目标的影响。形成具体环境质量报告后,经三级审核再报送应急指挥中心。还应根据信息公开的要求,编制突发性应急监测短讯、信息稿、新闻稿等,信息稿的内容应详实准确,发布应经过严格审核,杜绝事后补救的情况发生[3]。

2.4 汇报建议终止

当全部现场监测点位的连续3次监测结果达到评价体系标准,或者应急专家组认为可以终止应急监测时,由应急监测组提出应急终止建议,根据应急指挥中心的决定,终止应急监测。应急监测终止后,按照应急指挥中心要求,组织跟踪监测。

3 应急监测存在的短板

3.1 实战经验不足

各地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级别、规模、内容都大不相同,而且部分应急机构对监测人员的培训还只停留在应急理论知识方面,没有参与中型以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经验,平时的应急监测演练也流于形式,很少结合当地污染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演练工作,不能发挥出应急监测演练的实效。当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时,相关人员往往不能应对突发环境应急事件[4]。

3.2 前期的人员和设备组织机制不明确

应急监测初期监测点位较多,采样人员、分析人员、仪器设备、防护装备等往往存在明显缺口,在面对密集的监测要求时,专业人员不能够满足应急监测的工作需要,现场监测点位、项目、频次等缺少技术规范,与第三方监测机构的联动也不够紧密,各自为战,相互推诿的情况时有发生。

3.3 现场应急监测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的应急监测方法标准欠缺,现场应急监测设备很多采购进口仪器,而进口仪器多参考美国环保局和国际ISO等环保组织颁布的方法标准,国产仪器有的参考美国环保局的方法标准,有的参考国内实验室方法标准,还有的不参考任何标准方法。因此,没有统一的应急监测标准方法,造成应急监测中,对同一污染水体,会因采用不同的仪器得出的监测结果出现较大差异。尤其在地区交界地带,往往厂矿企业众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频发。由于事故发生的所属地域管辖归属不同,实际采取的应急措施,特别是监测方法、监测设备因厂家参数不同,造成了监测数据的差异,因此引发属地责任部门推诿扯皮,直接导致地方区域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仪器本身的质量与质量控制体系的不完善,难以保障应急监测中数据结果的准确性,严重影响了数据的参考价值。目前,便携式环境监测仪器尚未纳入环保行业仪器的检定范围,没有建立准入规范;由于未建立统一的方法标准,监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等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指标,往往因仪器的差异而不同;再者,便携仪器厂家种类繁多,使用者在选择使用仪器时随意性较大。因此,目前环境应急监测的方法标准,远远不能覆盖和适应复杂多样的环境污染物监测需求[5]。

3.4 应急监测物资设备储备不足

物资和设备储备不足主要表现为,重特大级事故的处理往往迫切需要大量的应急药剂、防护用品等物资,但对物资的分布、数量往往不能立即确定,需要现场查找、联系调配,人员配套防护用品数量,也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到位。对突发事故中未知的污染因子对应的便携式应急监测设备的保养频次、运用不够熟练,这些都造成难以从容、有条不紊地做好应急监测工作。

4 提升应急监测能力的建议

4.1 努力提高一线监测骨干的应急监测水平

各地环境监测中心应将应急监测任务逐渐作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提高现场监测人员的应急水平。首先,要不断创新完善现有的相关应急制度,制定灵活多样、有针对性的应急培训计划和内容。走出去也要请进来,进行多样性的部门培训,系统培训及专门培训相结合,以老带新,培训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3]。其次,要不断充实应急监测技术人员,同时适当提高一线监测人员的福利待遇[6]。再者,要重视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使其既要有扎实应急监测专业理论知识,能够快速了解环境应急预案的具体流程,还要熟练掌握现场应急监测精密仪器的工作原理。能够对仪器设备出现的常见问题快速解决,对不断更新的新技术、新平台、新装备、大数据,如无人机、无人船、激光雷达、质普走航车等快速监测设备的操作和应用熟练掌握。通过这些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能够有效地提高应急监测的效率和质量。

4.2 充分利用顶层设计,为基层应急监测保驾护航

随着全国各地突发环境事件案例越来越多,应急主管部门也制定了《办法》《指南》《技术规范》,以此应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基层应急监测单位要充分利用应急监测技术体系指导,及时向一线监测技术人员传递新出的环境应急监测方法,重点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掌握应急监测技术的人员,使其在突发环境应急事件中发挥有力的组织领导作用,及时做出高效的数据分析、成熟的质量报告。对于多个应急监测队伍协同参与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在统一的应急监测指令下达后,要充分地做到统一指挥调度、统一监测方法、统一监测数据,必要时还可与第三方监测机构进行监测结果对比,确保现场应急监测质量的总体效果。

4.3 保障应急监测相关的物资设备供应

突发事件应急监测中的物资保障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监测数据的质量问题。事故区域的应急物资很可能会供不应求,需要更加精确和及时地对应急物资需求进行采备。在平日的工作中,分管采购的领导和物资耗材使用者,必须要熟知应急物资设备的采购流程、采购周期、使用方法、使用效果,做到提前计划、提前采购、提前补充,考虑到个别事件中污染因子所涉及的耗材可能属于不常见物品的情况,可以协调供应商弹性供货。要定期对应急物资存放地点进行台账检查、仪器检定、设备保养、耗材清点,避免物资耗材的缺损老化,对不能使用的超期物品,做好登记并及时汇报,并联系仪器设备维修和售后服务。现场应急物资的调配、运输、存放都必须有专门人员负责。还应提前做好各类应急监测设备出入库管理登记、适应性评估,避免出现因启动监测仪器造成的二次伤害。如用到走航应急设备时,应确保试剂耗材齐备有效、取用方便、标识明确,分析设备的电源有持续供电保障,车辆的保养以及油料保障等,都必须在考虑范围之内。

5 结语

在积极探索如何提升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能力的问题上,地方生态环境部门作为最直接和全面实施环境应急管理的主体,其现场应急监测能力对于区域环境安全和稳定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相关人员应结合各地都出台的各项相关政策,总结积累经验,把握好生态环境部门对应急监测工作的高度重视这个机遇,紧紧围绕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这条主线,落实基层监测人员的应急能力,打好他们的基本功,使其能够做到在实战中快速反应、科学布局、统筹协调、高效监测[7],积极推动基层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能力。

猜你喜欢

环境污染应急监测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加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策略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应坚持三个原则
不穿戴也能监测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