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会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经验总结

2022-03-23吴侨旭陈晓丹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2年21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吴侨旭,陈晓丹

(1.江门市新会区环境监测站,广东 江门 529100;2.江门市新会区环境信息中心,广东 江门 529100)

江门市新会区在不断巩固提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的基础上,主动提标升级,全面进行生态创建工作。通过多年的努力,于2019年11月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是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之一。

1 新会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成效

1.1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逐渐完善

江门市新会区强化规划引领,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编制实施了《江门市新会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明确了全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路径、措施、要求。通过完善多层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体系,推动“多规合一”,把绿色理念贯穿到社会经济、城市建设、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等规划编制中,严守耕地红线,不断完善空间规划编制和生态红线划定工作,使全区国土开发空间格局不断优化。

该区通过健全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统筹,设立新会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健全环境保护责任体制。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协调、部门配合、城乡联动”的良好局面,明确“责任书就是军令状”,进一步优化生态环保考核责任体系。严格落实督察案件领导包案工作制,根据“属地责任,谁联系,谁负责”的原则,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交办”,彻底压实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同时,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核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制定工作,进一步压实领导干部生态环保责任。

1.2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该区坚持以环保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力量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净土防御战,扎实推行“铁腕治污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污染攻坚考核任务,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持续优化,新会区3个国控断面(牛湾、苍山渡口和布洲)水质全部达到考核要求,西海水道新沙水源2018年、2021年均水质达标。西海水道新沙水源2018年、2021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进行黑臭水体治理,会城河、紫水河基本实现“不黑不臭”。

该区为达到大气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决心打赢蓝天保卫战,坚持夜间巡查执法制度。2018~2021年新会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依次为82.5%、84.1%、89.9%、89.0%,2021年较2018年优良天数比例提高7.9%。2018~2021年新会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持续上升,并保持在较高水平。

1.3 绿色转型加快

新会区始终坚持绿色理念,以环境保护引领城市建设。不断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初步实现了建设与保护双赢。始终坚持突出环保优先,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深入推进节能减排,严格环境准入,贯彻“三线一单”,拒绝不符合产业政策、选址不合理、污染影响严重的企业进入。

该区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产业结构升级,从源头加强污染控制。打造“334+N”产业体系,促进工业转型升级。2020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9.54亿元,增长12.6%[1]。目前已形成临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纸及纸制品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和食品、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建筑材料四大传统产业,拥有中国食品工业生产基地、中国古典家具之都、中国香业产业基地、中国陈皮之乡等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

1.4 “两山”转化模式典型

新会区生态环境优美,环境资源丰富,全区共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县级湿地公园2个;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市级森林公园1个,镇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该区已经建成省级生态示范村19个,创建工作持续推进。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1.35%,绿地覆盖率为45.54%[1]。新会区历史文化厚重,依托优质人文生态资源,新会区以生态旅游为切入点,结合产业绿色转型,融合一二三产业,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努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1.5 生态文明建设氛围浓厚

新会区民生优化获得感增强。始终把新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2020年,新会区民生支出66.5亿元,增长5.7%;2021年民生预算71.7亿元,增长8%[2]。创文常态化、城市品质提升、义务教育“三二一”工程、“医联体”建设、交通微循环等民生实事的实施,使群众获得感进一步提高。

2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创建经验总结

2.1 组织领导和机制建设日益完善

生态文明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性、根本性对策体系[1]。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治理能力的保障[3],通过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综合决策机制、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建设体系、创新环境经济政策手段等、统筹引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的引领作用[2]。新会区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一系列生态文明培训,建立生态文明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镇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每年定期组织召开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及重点环境保护工作推进会,全面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2 区域“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融合,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融入社会建设,促进全民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社会经济全面绿色转型作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经济全面绿色转型,做到“全面”是关键[4]。在新时代背景下,新会区委、区政府从政绩观、制度建设、攻坚战和生态文化等方面,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5]。新会区坚持破除落后的“唯GDP论英雄”政绩观,坚定绿色引领建设[6],2020年,新会区地区生产总值全区生产总值812.24亿元,同比增长2.8%,总量居全市第1,工业立区战略深入实施,大健康、新材料、先进制造三大主导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超700亿元,古典家具、新会陈皮、小冈香、不锈钢四大传统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三大万亩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超10亿元,集中供热、污水处理、景观绿化、园区道路等配套逐步完善。“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655项审批事项实现全程网办。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全面完成,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89.9%,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2]。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农村面貌焕然一新,19个村获评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村[7]。区域协调呈现新格局,群众幸福感不断提高。

2.3 特色生态环境资源优势突出

新会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北面有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葵博园、玉湖、玉台寺,南面有岭南名泉古兜温泉谷,东岸有小鸟天堂、农业基地、梁启超故居、宋元崖海古战场遗址、皇族村,西岸有南坦葵林、双水将军山度假村、张将军家庙、蔡李佛始祖馆、广东桥梁博物馆,形成了“两山一湖”的分布格局[8]。根据(新会区)自然保护地数据调查表,新会区共划定圭峰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江门市吉仔公森林公园、广东新会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新会南坦葵林湿地公园和新会区石板沙区级湿地公园六个自然保护区。合理利用规划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和湿地资源,保障自然保护地的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新会的野生植物有1 000多种,属国家保护树种有银杏、水松、桫椤等10多种,多产于古兜山;野生动物主要有鸟、兽、虫、鱼4类,其中鸟类有夜鹭、麻雀、野鸭等70种[9]。新会小鸟天堂景区以大榕树及鸟类景观闻名于世,现已形成由榕岛、阁岛、竹岛、水域及滩涂湿地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是江门市重要的鹭科鸟类繁殖栖息地[10]。加强对“鸟”“榕”等生态资源保护,从明朝至今,新会人爱鸟护鸟逐渐引来成千上万的鸟类栖息繁衍,最终成名于巴金笔下的“鸟的天堂”,现已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是新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代表。由于深茂铁路的修建,需要从“小鸟天堂”穿行而过,为了保护小鸟不受铁路噪声影响,增资1.87亿元,建设了全球首创全封闭声屏障,最大限度地减少列车运行带给鸟类的声光干扰,确保鸟类繁殖栖息不受影响。同时建设40 000平方米的生态防护林带,保障鸟类觅食湿地不被城市建设侵占。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新会区出台划定禁猎区和设立禁猎期的通告,严厉打击张网捕鸟、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

2.4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良好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两山”转化,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11]。这些年,新会依靠国家重大战略平台和丰富文旅资源,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不断完善“绿水青山”保护机制和“金山银山”实现机制。而旅游是间接实现绿水青山生态服务价值的重要渠道和重要方式[12]。

新会区大力打造大湾区知名“ 微度假”目的地,聚焦传统景点,将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等打造成兼具研学旅游、亲子旅游产品,石涧公园、梅江农业生态园等城市公园成为网红出游地,结合新会陈皮、古典家具、小冈香等传统产业景点,和石板沙疍家风情岛、葵博园、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崖门京梅功夫侨村、梁启超故居纪念馆等知名文化景点,打造多条旅游精品线路;围绕“沉浸式”“夜经济”“都市文旅”三大概念打造都市文旅综合体。此外,滨海新区碧海银湖项目依托山、海、湖、泉、林等自然资源,建设主题乐园、主题酒店、主题街区等八大特色配套度假空间,打造集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主题体验、滨海康养旅居为一体的大湾区高端旅游度假区,品牌景点品质不断提升,吸引着江门本市及广东省内周边城市游客[13]。

新会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14]。新会区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新会陈皮全产业产值近100亿元;“新会小农占”集体商标成功注册,大鳌南美白对虾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新会区各镇(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结合实际加强特色挖掘和打造,如大鳌镇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大鳌莲藕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以“产业蓝”与“生态绿”打造现代农业,“以产业兴旺为核心,二产反哺一产”[12];圭峰(会城)街道突出陈皮之乡、名人故里、国家湿地等资源优势,新会柑、新会陈皮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获得“国家原产地证明商标”,“新会陈皮炮制技艺”入选国家非遗名录,经过多年文化积淀和谋划,品牌价值近百亿元[13],新会陈皮产业从一二三产融合到三二一产导向,形成集休闲农业、特色餐饮、乡村观光旅游和陈皮交易等于一身的农产品商业文化综合体,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3 结语

综上所述,江门市新会区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依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国家科技进步、水利、绿化、先进县市。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最终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荣誉称号。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