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黔南州牛羊产业现状分析及探讨
2022-03-23龙金梅
龙金梅 高 巍 张 杨
(黔南州养殖业发展中心,贵州 都匀 558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产业为本。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是产业兴旺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守住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这是我们抓农业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当前,粮食安全的主要压力在饲料粮,促进饲料粮减量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增加饲草供应,减少牛羊养殖精饲料用量。“十四五”是我国饲草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牛羊产业看似回本周期长、投资大,但市场价格波动、疫病传染风险相对较小,这不失为将充足的粮食转化为产业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子。
1.黔南州牛羊产业发展现状
1.1 生产情况
根据调研统计分析,截至2022年上半年,全州牛存栏63.79万头、出栏11.82万头、牛肉产量1.61万吨;全州羊存栏32.55万只、出栏15.83万只、羊肉产量0.29万吨。
1.2 产业布局
近年来,我州以瓮安、贵定、荔波、惠水、三都等县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牛产业;以罗甸、长顺、三都、龙里等县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羊产业。而全省牛羊产业布局上是以“黔西北、黔北、黔东北”的毕节市、遵义市、铜仁市为重点,同时根据年出栏量和政府对牛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全省确定了 12 个肉牛产业重点县,我州一个县(市)都没有列上。
1.3 饲养品种情况
2021年,全州杂交牛存栏为9.85万头,本地品种牛存栏49.89万头,杂交牛占全州牛存栏的16.38%,而全省杂交牛存栏403.45万头,占全省牛存栏的79.85%,我州杂交牛的占比和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我州饲养的羊主要是贵州黑山羊、贵州白山羊、黔北麻羊等品种,本地品种占比54.36%,全省本地品种占比35.52%。
1.4 经营主体情况
2021年,我州肉牛年出栏10头以上规模化比重仅21.7%,排全省第8位;肉羊年出栏50只以上规模化比重37.33%,排全省第7位。全州牛年出栏100头及以上规模养殖场63家,10~99头947家;羊年出栏200只及以上规模养殖场45家,30~199只626家。
1.5 饲草情况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全省天然牧草地18.09万亩,黔南州天然牧草地0.86万亩占全省4.75%。草地主要分布在荔波县、都匀市、福泉市、独山县、罗甸县,占全州草地的69.75%。每年年均产秸秆约120万吨(秸秆系数平均以 1.0 计算),而每年年均饲料化利用量约 35万吨,利用率为29.17%。
2.主要做法及成效
2.1 政策扶持与引导
在组织保障上,成立了州县各级牛羊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工作专班,将产业发展纳入高质量目标考核,加大推进力度。黔南州农村产业革命牛羊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黔南州2022年牛羊产业发展工作方案》《黔南州2022年创建肉牛产业示范乡、示范家庭牧场和示范养殖户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从而推动牛羊产业稳中有进发展。
2.2 强化工作机制
对接省牛羊专班、省牛羊协会、贵州黄牛集团,认真梳理牛羊产业项目申报和招商引资资源,努力引进实力强的全产业链企业到我州投资。同时加强与县(市)的沟通,积极指导县(市)对牛羊产业项目申报和实施,以项目促进产业发展。
2.3 推进牛羊规上企业和适度规模家庭牧场建设
适度规模家庭牧场是牛羊产业发展养殖的主要模式,适度规模的家庭牧场具有投资不大、管理方便灵活的特点,可以优选肉牛品种提高养殖效益,一般农户易于接受和更好更快推广。在2021年实施创建“十百千”工程基础上,今年拓展创建“百千万”工程,继续推进推进牛羊规上企业和适度规模家庭牧场建设。
3.存在的问题
3.1 对产业工作重视不够,推动力不强
组织保障功能发挥不足,各县(市)对牛羊产业重视不够,州县联动不紧密,工作责任压不实。部分县领导和部门负责同志对发展牛羊产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有差距,在思想上有所松懈,甚至有个别地方存在情况不了解、业务不熟悉等情况,一些工作推动尚未达到预期效果。全州没有任何县(市)将牛羊产业未列入第一主导产业,只有荔波县将牛羊产业列入第二主导产业,县(市)整合资金很难用在发展牛羊产业项目上。在省级推动牛羊重点县、示范县创建时,要求政策支持有力每年投入肉牛产业发展资金不少于2000万元,而我州没有任何县(市)能做到,致使我州没有牛羊重点县、示范县,也没有得到省级山地肉牛产业集群、肉牛肉羊提质增效、“六方合作”等重大项目的支持。
3.2 产业化水平低,带动效应不强
一是缺少龙头企业带动。黔南州目前还没有一家牛羊龙头企业,全州出栏200只及以上养羊企业45家,年出栏100头及以上养牛企业63家。企业普遍实力弱,在引领市场和带动农户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如企业人才缺乏、市场竞争力弱、示范引领带动能力不足等。二是经营主体发展方式单一。牛羊产业的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贵州省目前多是以个体饲养为主,规模比较小,没有规模化经营的基础,而且在地理位置上还比较分散,没有群体的分布。多数经营主体以单打独斗为主,未形成“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带动农户致富的能力不足。三是养殖方式粗放。多数散养户缺乏精细化的养殖技术,加上根深蒂固的养殖观念,难以满足现在的养殖技术需求,导致养殖水平低,效益差。四是市场品牌打造不够。我州现有牛羊品牌(如都匀“甘”牌牛奶、三都“水家桑羊”、惠水“牛头牌”)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品牌利用率总体偏低。虽然我们积极组织牛羊产业经营主体参加广交会、推介会等,但品牌的引领作用仍不明显,品牌雁阵效应不突出。
3.3 牛源不足的问题突出,养殖成本高
一是杂交牛的购置成本高。我州能繁母畜总量还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犊牛、架子牛部分从北方引进,但成本高、疫病风险大。受比较效益影响,大多数农户更倾向养殖西门塔尔等个体大、生长快、出肉率高的引进品种,或者购买冻精进行配种。二是饲草料种植人工成本高。我州饲草种植、收购、加工机械化程度低,需要一定的人工劳动力,增加了养殖成本。
3.4 项目扶持、招商引资较困难,推动产业发展不足
一是我州牛羊产业没有得到省级重大投资建设项目支持和未被纳入重点打造。近几年来,省级专班重点扶持基础规模好、天然草地资源较丰富的遵义市、铜仁市等其他地州牛羊产业建设。二是多数牛羊项目以企业(养殖户)自筹为主,资金量较小。近三年来,我州只有三个县(荔波、三都、贵定)实施粮改饲项目,资金为127万元,占全省粮改饲项目资金19896万元的0.63%。三是招商引资工作进行缓慢,目前完成招商引资项目8个,其中养殖生产类项目4个,总体养殖规模小,带动力不够。
4.发展对策的探讨
4.1 抓组织保障,完善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完善领导领衔制度和健全完善“专班统筹、部门推动、县级落实”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各级各部门的思想认识,加快形成上下贯通、部门协作的工作格局。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优化评价指标,发挥绩效评价“指挥棒”作用。定期向州牛羊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报送工作推进情况,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按时完成。
4.2 争资争项延长产业链
一是积极申报省级项目发展牛羊产业,积极邀请省厅专家、领导考察调研,推荐外省企业前来我州投资牛羊养殖项目。二是整合各方资源,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坚持不懈抓生产、抓加工、抓销售、抓品牌建设,培育并壮大牛羊产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解决畜产品质量认证的困难,提升畜产品的规模效益。 三是加大饲草产业化全程机械研发推广力度,支持便于商品化流通的饲草产品生产加工,开发多样化饲草产品,加强饲草流通、配送体系建设,推动产销有效对接。四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针对我州牛羊产业发展短板,围绕增强产业辐射带动能力的目标,充分发挥我州区位优势,把经济实力强、经营管理水平高、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好、具有较强的品牌意识、愿意与本地养殖场户建立合作机制的企业引进来,利用其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建设种牛、种羊繁育场,屠宰加工厂等龙头企业, 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参与全产业化运营管理,并结合当地已形成的肉牛、肉羊养殖科技成果,在养殖设施、饲草料加工、标准化饲养管理、疫病防控以及牛羊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强化研究示范和推广运用,有力推动和提升我州牛羊产业的发展水平。
4.3 加大品种改良,提高我州牛羊良种比例
肉牛肉羊产业是草畜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种群资源又是影响肉牛肉羊产业的关键。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等,为种业提供了持续、全面、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依托省种公牛站,加大肉牛性控冻精的应用,进一步调优我州牛群结构,增加基础母牛比例。同时,要加强牛人工授精队伍建设,鼓励规模牛场自己开展人工授精杂交改良工作,对有条件的规模牛场可推广同期发情技术,提高受胎率和优质牛的比例。
4.4 强化饲草饲料配套建设和技术服务支撑
一是推广饲草料种植、加工新技术。利用我州自然环境特点,不断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探索种养分离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动有条件种植牧草的农户充分利用耕地、林下地、冬闲田(地)等种植牧草,指导养殖户利用牧草进行养殖或加工贮藏,推行产业化生产,降低人工成本。二是开展精准的牛羊养殖技术帮扶。州、县(市)组织技术专家团队深入养殖需求户,对合理搭配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和养殖效益等,开展“一对一”“手把手”的精准培训服务,切实提高牛羊的养殖技术水平。三是加强疫病防控。指导养殖场(户)强化隔离消毒设施并定期开展消杀工作,严禁外来人员车辆进入养殖场,重点抓好口蹄疫、小反刍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切实降低养殖风险。
4.5 抓“六方合作”,破解融资难题
由于肉牛养殖为重资产投资行业,饲养周期长、投资大、融资难,严重制约我州牛羊产业发展。借鉴省“六方合作”金融信贷模式,在全州开展试点,解决部分牛羊养殖场无钱买牛的实际困难,推动产业发展。同时,以发展村集体经济为平台,有效刺激农村市场,争取在融资贷款,土地出租划拨、资产盘活等方面为政策支持, 在畜牧养殖、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生活体验等一二三产业方面拓宽发展渠道,结合本区域产业发展优势,积极与养殖加工龙头企业对接建立牛羊产业发展合作组织,以此吸引和撬动社会资金投入牛羊产业养殖生产、产品加工、产销结合等全产业链发展,推动畜牧产业与龙头企业、与消费市场有效对接。
4.6 开展肉牛产业示范乡、示范家庭牧场和示范养殖户的创建工作
大力推动“百千万”工程,通过盘活闲置圈舍、探索移动式养殖设施、农村剩余劳动力等资源,鼓励各地宣传引导黔籍企业家、乡贤、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和就地就近创业,着力打造7个牛羊产业示范乡、70个示范家庭牧场、700个示范养殖户。
5.结束语
高度重视牛羊产业发展,建立健全牛羊产业领导小组,配齐配强专班力量,主动对接、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实力的牛羊养殖龙头企业入驻,推动牛羊产业发展规范化、规模化,闯出一条黔南州新时代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