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自然教育机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022-12-07刘莉娜
宫 婷 周 莉 刘莉娜
(1.广东省深圳市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广东 深圳 518000;2.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自然公园管理处,广东 深圳 518000)
自然教育是人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理解自然的有效方式,也是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制度完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逐步加快,也让更多人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健康环境对人类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深圳是全国最早一批发展自然教育的城市,结合自身的自然资源条件,同时借鉴香港的成功经验,已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为更好地了解深圳自然教育发展现状,将自然教育的“深圳模式”提升至新的高度,本文将结合全国自然教育发展历程,剖析和思考深圳自然教育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探讨研究,以期为探索更加高质量自然教育提供参考。
1.自然教育发展概况
1.1 中国自然教育发展概况
18 世纪, 卢梭在《爱弥尔论教育》中提出“自然教育”理论,对全球自然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自然教育发展起步较早,已形成较完备的自然教育体系。
中国自然教育的兴起,被业内广泛地视为源于2008年美国作家理查德·勒夫出版的《林间最后的小孩》。2014年,生态环境部成立了全国首批8处自然学校。2018 年,全国自然教育网络征集并发布《自然教育自律公约》,这是国内对自然教育行业规范的一次重要探索。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了国内唯一的一个自然教育指导性文件《关于充分发挥各类自然保护地社会功能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为自然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全国各地相关政府部门、从事自然教育的各类组织机构、自然爱好者等纷纷响应,开展探索性活动和服务。2022中国自然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把中国自然教育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在新冠肺炎疫情、“双减”“研学”等背景和政策下,有效解决自然教育行业的升级发展,正在成为政府与社会力量合力推动的新课题和新趋势。
1.2 广东自然教育发展概况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自然保护地资源在全国属领先地位,为开展自然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广东也是自然教育发展最活跃、行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自2018年开始,广东省在深圳建立了一批自然教育中心(试点),并将深圳自然教育经验推广至全省,开展了面向社会大众的自然教育。2020年,省林业局发布了《推进自然教育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全省自然教育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将广东省建设成为“全国自然教育示范省”的目标。
目前,已建成100所省级自然教育基地和5家高品质自然教育基地,覆盖全省19个地市,建设自然教育径101条,其中81条免费向公众开放。自然教育作为广东省林业新兴经济点,推动全省自然教育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将“广东模式”打造成为全国自然教育发展的样板[7]。
2.深圳自然资源现状
深圳处于热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带,有着丰富的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拥有各类自然保护地25个,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5种类型,总面积约4.94万公顷,占全市面积的24.75%,大大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全市共有野生动物110科513种,野生维管植物2080种。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空间资源成为自然教育建设的重要基础。
3.深圳自然教育机构发展现状分析
3.1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面向深圳市从事自然教育的机构发出问卷,共发放问卷62份,收回有效反馈62份,回收率与有效率均达100%,主要从机构组织类型、经费来源、服务对象和数量及发展需求四个方面展开。
3.2 调查结果
3.2.1 组织类型
按照不同机构属性基本划分为工商企业、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民非)、国际组织和其他。调研数据显示(图1),目前深圳自然教育机构类型中工商企业数量占比最大,为41.9%,社会团体与社会服务机构(民非)分别占比17.7%和11.3%,事业单位占比16.1%,基金会占比为11.3%,在6.5%的其他组织类型中还包括了研究机构、促进中心等多种类型。由此可见,深圳自然教育从业机构整体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工商企业成为自然教育的主力军,市场化程度在深圳发展的相对较高。
图1 深圳自然教育机构组织类型数量百分比
3.2.2 经费来源
在自然教育机构运营经费来源方面,机构主要通过政府服务购买方式获得收入,占31%(图2),由此可知,大多机构通过政府财政资金支付的形式。除此之外,机构通过服务收费获得收入的占比较高,占23%,这体现出有绝大部分公众愿意付费参与自然教育,自然教育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剩下的经费主要来源依次为企业赞助或捐赠、非定向资助或奖励、基金会项目资助、其他及公众筹款,分别占13%、10%、10%、7%和6%,显示出行业发展动力来源呈多元化态势,这有利于行业的市场化发展,但也存在稳定性不足的挑战。
图2 机构项目或活动经费主要来源
3.2.3 服务对象和数量
调研结果显示(图3),近三年平均服务人数在3000以上的机构数量最多,占46.8%,其次为1~499人,占21%,再者是1000~2999人,占17.7%,最后是500~999人,占14.5%。其服务对象多以低年龄段学生、亲子家庭为主,由此可见,学校是学生数量最为集中的教学场所,因此自然教育机构应提升与学校合作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频次,可系统化且较大数量的产生影响效果。
图3 机构近三年每年平均服务人数
3.2.4 发展需求
调研数据显示(图4),80%以上的机构希望寻求更多行业交流合作的机会,同时在资质认证、能力建设和获得奖项荣誉也都是大部分成员单位所渴求的,占比分别是72.6%、71%和64.5%。有24%的成员单位特别提出希望在资金支持、人才共享、宣传推广、政策支持、活动合作、场地支持和资源对接方面在未来支持和帮助。可见,不管什么性质的自然教育机构,其面临最大的共同瓶颈都是行业交流,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缺乏专业人才。
图4 机构的发展需求
4.深圳自然教育机构发展面临的问题
4.1 缺少顶层设计、体系构架
在深圳的自然教育发展过程中,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多头管理,导致在自然教育场地、设施、人员等各方面缺乏统一标准。自然教育产业背后缺乏潜在的多元化市场,也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和指引。
4.2 自然教育场地的数量和质量都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深圳市拥有10个省级自然教育中心和38家自然教育中心,活动场地有限,客承载量被限制。同时缺乏场所之间的培训交流,很多优秀自然教育场地的经验不能真正提炼、总结,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成功案例的推广和复制。
4.3 缺乏稳定的财政支持和鼓励机制
由于自然教育机构运营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购买服务或社会捐助,大部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经费压力,自然教育机构无法在场地、设施、人员培养等方面进行稳步提升和长远规划。受新冠疫情波动的影响,大部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经费压力,自然教育机构无法在场地、设施、人员培养等方面进行稳步提升和长远规划。
4.4 缺乏标准课程与专业人员的培育体系
自然教育缺少从业人员专门的认证和培训,导致入门门槛低,缺乏专业训练和行业标准。随着自然教育市场的发展和业务拓展,对师资及课程的要求逐渐增多,师资培养问题亟待解决。
4.5 尚不能与正规教育对接
深圳自然教育机构类型较为多样,机构属性、发展阶段、特点专长都各不相同,专业能力参差不齐,行业内同质化问题严重、机构特色不突出,且大部分机构的课程都只能在周末进行活动,平时无法和学校的课程体系进行对接。很多自然保护地由于设施不足、活动专业度不足等原因,也未能有效对接研学活动。
5.未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5.1 出台有关政策,完善自然教育顶层规划
对企业来说,自然教育作为新型的文化产业,部分机构以社会效益为主。为使深圳自然教育机构蓬勃发展,应明确自然教育主体机构,加强可持续发展宏观管理的顶层设计,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应加强可持续发展宏观管理的顶层设计,研究出台自然教育行业标准,建立公益性与商业性关系平衡机制,引导深圳市自然教育向健康稳定、有序长远、社会共同参与的新轨道上推进。
5.2 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自然教育专业化水平
根植于深圳本土自然特色,面向自然导师、自然教育受众群体、志愿者等不同人群研发编制自然课程和教材。培育一支集课程开发、教学开展、自然科普等于一身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提高准入门槛。尝试与相关院校、科研机构等合作,设立自然教育课程或专业,向社会输送对口的专业人才,全方位提升自然教育人才培育体系。
5.3 加强平台交流合作,强化行业相关单位互动
应整合从业机构的资源,加强平台化、日常化的合作和优质资源共享,定期举办系统化、专业化的行业交流活动等。聘请来自自然保护地、教育专业、自然解说等专业人士,共同组建自然教育专业委员会,以储备各类资源,鼓励跨界合作,促进社会多元主体的联合参与,以达到联合共赢。
5.4 推动与学校教育体系合作
在当下“双减”政策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自然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应积极探索与教育体系合作方式,将自然教育内容纳入校内教育课程体系,明确自然教育课时和教学要求,学校与自然教育基地建立合作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活动体系、课程体系设计,让更多的青少年能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以满足家长、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
6.结语
深圳自然教育行业自成长开始就呈现百花齐放的特征,目前深圳自然教育发展依然存在专门立法缺失、专业人才不足、资源分享不均等问题。基于此现状,面对广阔的发展前景,要不断开拓创新,撬动社会多元投入,营造和谐共生行业生态,推进深圳自然教育机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全民共享自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