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防治效果分析
2022-03-23王俊梅
王俊梅
(云南省宜良县国有花园林场,云南 宜良 652100)
云南省是全国最大的森林资源省份,其森林面积18.9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9.30%。云南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同时,大量的林业病虫害也给云南的资源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对云南的林业发展和地区生态环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强化云南省的林业生态建设和病虫害的控制。考虑到传统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手段效率低、效果差,无法满足云南省林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本次研究重点探讨了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及其防治效果。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环境或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防治此类灾害,这种技术既能保证树木的健康生长,又不会破坏生态系统,且有助于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
1.云南省林业病虫害防治现状
林业病虫害的发生不仅会影响树木的自然生长,若防治不及时,还将直接导致树木大规模死亡。由于林业病虫害来源不同,在防治过程中也需要选择适宜的措施才能达到满意的防治效果。根据云南省现有的病虫害研究,病虫害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一类是来自于国外的有害生物。云南地区因其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地形的复杂性和林木种类的繁多性,林木病虫害的发生较为突出。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部,是全国重要的林业大省之一,森林资源丰富,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森林病虫害时有发生,对林木生长造成了严重影响,严重降低了林木质量降低。
当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采取多种方式应对病虫害,取得了初步成效,有效控制了林业病虫害的大面积蔓延。但也有部分地区防治效果差,效率低,甚至造成了危害面积持续扩大的现象,亟待寻找更加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手段。
目前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1 对病虫害危害程度的认识不够。有关部门,包括政府部门,都没有认识到林业病虫害的危害,对此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法律法规的观念相对薄弱,造成了森林病虫害的快速蔓延。
1.2 由于对病虫害的监控和预测技术还不成熟,无法对病虫害的状况进行准确地预测,而且,目前主要依靠化学方法进行防治,由于技术水平较低,所以对病虫害的控制效果不佳。
1.3 林业主管部门未做好森林检疫工作,致使病虫问题日益突出,各林业主管部门相互推诿,缺乏有效的协调,相应的管理制度也不健全,致使病虫害的防控工作无法进行,最后造成病虫害传播蔓延。
1.4 对防治林业病虫害的资金投入不足,造成防治工作难度大,部分地区有些地方采取防治一片、留下一片的策略,等病虫害扩散后再重复防治,这就使得资金紧张问题更加凸显。同时,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部分仪器设备也相对落后,导致了防治森林病虫害的能力低下。
2.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方法
生物病虫害防治方法,是指采用有益生物或者其他生物,对病虫害进行抑制或者消灭的控制方法与途径。相对于传统的人工化学方法而言,其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还节约了人力资源,提高了生物防治技术的智能化程度,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从一定程度上讲,生物防治技术其实是属于生态平衡与食物链理论运用的产物,因而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与环保性。
2.1 微生物防治
微生物防治技术就是通过使用某些细菌或其他微生物来防治害虫。此项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当前,在防治害虫时,主要采用的是不会传染给人体的高级病毒,如芽孢杆菌、非芽孢杆菌和球菌。
2.2 生态防治
考虑到林区整体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采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时,还应当配合应用生态防治技术。通过同步应用生态防治技术,既可以防止破坏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又可以丰富该地区的生物种类,提高其自身的可持续和多样性,达到更加显著的病虫害防治效果。
2.3 天敌
对于林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处于整个食物链最底层的害虫,可以利用这种害虫的天敌来解决。采用天敌控制害虫是一种绿色的、低投入的经济手段。在某一区域,当病虫害较少时,可以通过人工培养害虫的天敌,使之进入当地的生态系统。然而,在释放天敌时,必须进行生态学的研究,使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在应对病虫害的过程中不被破坏;同时,尽量选择适应性比较高、繁殖期比较短的害虫天敌。
2.4 激素
激素防治方法也可用于生物病虫害防治,通过使用荷尔蒙技术来干扰正常的交配,或者使用激素来吸引有害生物,可以降低昆虫的繁殖力。干扰害虫的正常交配是指通过释放大量的荷尔蒙来扰乱雄性和雌性昆虫的相互吸引,从而导致它们很难进行正常的交配和繁殖。诱捕是在某一地区设捕鼠器,用荷尔蒙引诱雌性或雄性昆虫,然后捕获并消灭这些害虫。
2.5 不育
在对林业病虫害进行防治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地的林业发展情况对防治技术进行不断地研究与优化。其中,不育就是通过干扰昆虫的生殖机能、减少昆虫的繁殖力或者通过研究昆虫的遗传基因而使其绝育。比如:向某一区域的生态系统释放不育有害生物,会让它们和那些肥厚的有害生物发生交配,从而减少当地的有害生物繁衍。这项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效率很高,但需要对技术进行优化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3.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防治效果
云南省勐海县某林区(占地面积约9万km2)于2021年1月开始采用林业病虫生物防治技术。所采用的现代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方法主要如下:应用GIS技术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遥感监测,对森林地区的空间和影像进行采集,提取出具有类似性质的森林指数,其中包含了森林的损失,并对森林的危害进行了评价,对森林的病虫害进行了分类。利用这一技术,可以对森林植被的覆盖度和生长活力进行科学的定量、定性的评估,并根据植物健康指标来预测森林病虫害的控制范围,进行有针对性地控制。比如,在鱼池、蜂房发生病虫害时,要合理施用阿维菌素(杀虫灵、杀螨素、害虫防治等),以防止对鱼塘和养蜂场造成损害。
在采取上述生物防治技术后,该林区检出的病虫害重度分布区域明显减少,病虫害检出准确率大幅度上升,充分彰显了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积极防治效果,不仅可为森林病虫害的科学控制以及森林病虫害的定位、分布、种类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将以前的防治经验导入到系统数据库中,还可实现系统库的快速控制和管理,从而达到较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
4.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应用优化建议
4.1 加强林区规划
近年来,云南省植树造林工程不断推进,但不合理的植树造林方式带来的病虫害蔓延问题也十分紧迫。针对这种情况,有关部门和人员要做好科学规划设计领域的工作。将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全面、系统地充分融入到造林规划过程,以有效优化林区开发,促进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在造林规划过程中,要保证整个造林区树种的多样性,避免整个森林生态系统过于简单化,提高整个森林结构的恢复力和自愈能力。同时,根据林业种植当地的实际情况(自然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等),坚持因地制宜的树种原则,选择当地的乡土树种,保证所选树种互不干扰,并坚持秉承优势互补的原则和经济性原则,提高森林物种丰富度,平衡生态环境。通过有效的规划设计,树种多样性改良方法,有效提高森林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和自主恢复能力。
4.2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生物防治技术
针对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生物技术有很多优点,目前随着其不断发展,生物防治技术种类已经较为丰富,为保证所采取的生物防治技术达到最优的病虫害防治效果,就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生物防治技术。尤其是对于林业管理者而言,必须加强认知、全面了解不同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适用范围、优缺点等,掌握存在的各种影响因素,并深入分析使用效果和投入的成本。鉴于此,建议林业管理者在采用生物技术进行林业病虫害防治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4.2.1 全面、动态了解林区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生物保护技术,合理设置防治时间,控制防治强度等,然后根据实际实施情况加大保护力度,确保病虫害传播得到很好的控制,避免存在防治措施不力的问题。
4.2.2 慎重选择林区生物防治技术,实现多种防治技术的协同使用。森林总面积必须划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区域选择的生物防治技术是不同的。相邻区域的生物防治很可能会产生一些影响,进而影响整体的预防效果。因此,林业管理者在选择病虫害防治措施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和分析一个地点的病虫害,还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相邻两个地点的病虫害实际情况。
4.2.3根据相关使用要求,为正确实施生物防护技术,林业人员必须了解在生物防护技术选择过程中现有的各种规范和要求,合理落实各项规范的重点,确保可以达到病虫害防治预期效果。
4.3 加强宣传和培训
把宣传和培训工作作为病虫害防治的第一道防线来抓,丰富宣传培训载体,创新方式,积极发动群防群控,通过培训利用有害生物监测防控及松材线虫病精细化管理平台手机APP,加强调查监测,准确掌握疫情动态,抓好捕杀工作,有效控制疫情蔓延。
4.4 引进应用新型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4.4.1 雷达技术
利用雷达技术与GIS、遥感技术等技术结合,可以实时、动态地对该地区的森林资源进行的监测,实时、动态地收集各种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送到中央控制计算机,对这些数据进行进一步地分析,可以确定森林资源的病虫害情况,从而为今后的害虫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4.4.2 转基因技术
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森林资源的遗传状态,从而使其获得更高质量的苗木,从而达到优化森林资源配置的目的。目前,转基因幼苗的培养主要是利用植物中的抗虫性基因来进行,在种群监测、迷路和生物杀虫剂的联合使用方面,昆虫信息素的作用非常明显,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环境,又不会对害虫造成伤害,也不会引起耐药性。该方法能有效地监控美国白蛾及红脂大小蠹等害虫。与传统的监测、预测和防治技术相比,昆虫信息素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4.5 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虽然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较化学防治技术更为优秀,但同时也需要意识到,其实际操作也相对更加复杂,因此,强化林业病虫害的生物控制技术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生物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起到的作用相对较慢,其防治效果要花上一段时间,为此林业管理者需要在采取生物技术的同时,配合以其他见效相对更快的病虫害防治手段,以避免病虫害在林区大规模蔓延,造成更严重的危害。同时,对所采取的生物技术予以持续关注和优化,确保其预期效果得到顺利实现。
5.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病虫害控制在森林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做到精确、高效地防治林区病虫害,就必须精确地定位病虫害发生的部位,掌握病虫害的种类和数量,并在确定相应的资料后,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另外,在实际的林业害虫控制中,要正确认识害虫的发生地点、区域和类型,为合理使用杀虫剂和控制时间提供依据。而在以往传统的防治技术下,此类药物的具体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一直是防治工作中的重、难点所在。而且,由于传统的控制技术主要依靠人工操作,所以所获得的监测和评价结果与实际发生的病虫害有较大差别,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难以实现对林业病虫害的精准预测,无法达到根治效果。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类生物技术开始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林业病虫害防治中。尤其是在遥感监测技术的配合下,利用GIS遥感影像,可及时反馈病虫害分布区域和种类,再利用所收集到的实时、高效的数据,对病虫害数据库进行相应地调整,并通过对病虫害的语义监控进行分析和反馈,快速提出合适、准确的病虫害控制技术方案,为生物技术的选择和实施提供依据,最终实现对森林病虫害的有效生物防治。总体而言,相对于传统的林业病虫害控制技术,生物害虫控制技术既能降低人工成本又能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