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苍县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探讨
2022-03-23黄秋香祝淑俊
黄秋香,祝淑俊,梁 琴
(四川省旺苍县农业农村局,四川 旺苍 628200 )
旺苍县位于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南麓,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土壤富硒富锌,适宜茶树生长。旺苍产茶历史悠久,茶树种质资源丰富,既有野生古茶树,也有栽培型古茶树,分布集中,保存较好,品质独具特色,全县茶园面积2021年底达1.58×104hm2,综合产值实现38.3亿元,计划3年建成茶叶全链条的百亿产业集群,并带动群众稳定持续增收。2018年5月至今,旺苍县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行动。2020年3月,四川首批9个省级现代种业园区名单出炉,旺苍是唯一的茶种业园区培育县(连续实施3年),其中,茶树种质资源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建设内容。目前,旺苍县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工作进展顺利,取得显著成效,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保护意识增强,形成种质资源保护的强大合力。大批珍稀、濒临灭绝的地方老品种和野生近缘种得到抢救性收集和保护,茶树资源圃初步建立,但仍然存在资源消失加剧、资源发掘利用滞后、资源保护基础薄弱、权责不清、财力不足、人才紧缺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相应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因此,做好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对于促进旺苍县茶产业发展转型升级、茶树种苗育种研究,打好种业翻身仗具有重要意义。
1 历史沿革
1.1 旺苍县是茶叶传播必经之路
据《旺苍县农业区划报告集》记载,四川省是茶叶原产地之一,茶叶的发展传播路线首先是由四川经旺苍向东北方向传入古代的政治经济中心陕西西安、河南洛阳一带,后逐渐传到江南一带种植。目前县境内尚有保存完好、古朴沧桑具有厚重历史底蕴的米仓茶马古道。
1.2 旺苍县种茶历史源远流长
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旺苍产茶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两千多年,早在西汉时期,“高阳坡”茶就被列为贡茶,高阳坡至今仍有长势较好的千年古茶树和古代茶叶加工作坊遗址[1]。
2 现状
2.1 气候环境宜茶
旺苍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具有“雨洗青山四季春”的宜茶环境和“高山云雾出名茶”的独特地形。目前,全县共有重点产茶乡镇18个,宜茶面积1.6×104hm2以上,土壤中富含硒、锌等多种微量元素,是全国优质富硒富锌茶主产区,也是中国名茶之乡、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与蒙顶山茶、峨眉山茶、宜宾早茶并称为“三山一早”[2]。
2.2 资源分布相对集中
目前,全县古茶树资源约500hm2。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高阳、大两、双汇、五权、三江、水磨等6个乡镇海拔800~1400m范围内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内,其中面积较大的为大两至五权片区、高阳至双汇片区野生古茶园群落,面积达133.33hm2以上。旺苍栽培型古茶树主要分布在大两、高阳、五权等乡镇海拔1100m以上的地区,其中较为集中的栽培型老茶园群落面积达366hm2以上。
2.3 种类丰富保存完好
1956年旺苍县在县农业科内成立茶叶技术指导组,负责茶叶生产、资源保护、老茶园技术改造、引种、栽培、制茶公益改革、研制新品种、病虫防治等工作。20世纪60、70年代,旺苍响应毛主席“以后山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指示,实施“北茶南移”扩大茶园种植面积,从浙江诸暨、湖南、福建和中国茶叶研究所引进高桥早、福顶大白、雨前大芽、长波绿等茶种籽,以及龙井43、菊花春、紫笋、金菊、格早、碧云等茶苗,在南山和腹部走廊低山区发展建立集体专业茶场。古茶树、老茶园所在的乡镇区域,因道路交通不便、土壤瘠薄、水利设施缺乏、茶苗栽植不易存活等诸多因素,在几次茶叶产业大规模推进中,古茶树、老茶园未被伐旧植新,得到保留;加之良种、良法推广,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农户基本实现粮食自给有余,老茶区农户没有毁茶种粮,传统老茶区的老茶园、古茶树群落得到保存,古茶树群体品种资源和新茶树品种没有混杂交错[3]。
2.4 古茶树品质独具特色
老茶园种植茶树统称“群体种”,品种多,分布杂,种植较多的茶树有大叶茶、枇杷茶、柳叶茶、早白尖等,以大叶茶、枇杷茶产量高、质量好、香味浓。其中栽培型老茶园群落最大茶树丛围30m以上,高2~3m,分枝多达30余个,树龄约800年。《广元县志稿》记载“利州东路茶(旺苍茶叶)为山茶科常绿灌木,高2.3~2.9m,叶长椭圆形,秋末开白花,翌秋始结果,春日摘嫩叶以制茶,供饮料,味苦微涩,略有香气。县东鹿亭溪、普子岭一带盛产,俗称东路茶,其粗叶称老叶茶,远销甘肃阶州文县及松潘等地。嫩叶销本县,鲜出境者。木质坚实供雕刻,种子可榨油,俱有用”。尤其是鹿亭溪高阳坡、大两汇、五郎庙一带,茶叶厚实,叶长、色浓、味香,叶片边缘带浅红色,茶叶见水后,叶片呈“Y”字状,芽尖朝上。
2.5 资源保护创新利用
旺苍县开启茶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保、育、繁、推、管”一体化模式,依托现代种业园区建设项目在木门镇三合村建立茶树种质资源圃1个,占地约3.33hm2。资源圃内引进适宜本地种植的“中黄2号”“黄金芽”“黄芽早”“黄金叶”等名优特新品种及本地茶树种质资源310份(含本地资源、川渝品种、国内外品种、育种材料)。聚焦茶树资源鉴定评价,为后期品种选育、鉴定提供科学依据,累计对资源圃中的23份茶树资源进行了鉴定评价,对230份茶树资源进行了分子指纹图谱测序。发掘茶树特殊变异植株52份,甄选本地茶树资源30份作为育种材料。资源圃内配套步游道、自动喷灌等基础设施和茶文化长廊。建立了高阳贡茶、大两古茶园2个古茶树资源保护点。
2.6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旺苍县成立了以书记和县长任双组长的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茶种业发展工作会议,研究解决茶种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专门成立了广元市茶产业技术研究院(县茶产业技术研究所)落实编制16名,并在19个宜茶乡镇设立了茶产业发展中心;基地科技支撑有力,高标准建设茶叶科创中心,为基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搭建平台,持续加强与中茶所、川茶所、川农大、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校的紧密合作,组建了以刘仲华院士为首的茶叶院士专家工作站,构建起“1+N”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58×104hm2,其中黄茶达2.73×103hm2,建成全国最大的黄茶基地和全省唯一省级茶叶种业园区。2021年,全县茶叶产量就达7525t、综合产值达38.3亿元,茶农人均年收入超过9000元[4]。全县培育茶叶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家(其中具有茶苗生产经营的种业企业3家),专合社125个,家庭农场380余家,旺苍瞄准“红色旺苍、中国茶乡”独特定位,建园区强基地,走出了一条山区富民兴业之路。
3 存在的问题
3.1 资源消失风险加剧
一是随着城镇化、现代化、工业化推进,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人为移栽等因素影响,地方老品种和野生种等特有茶树种质资源丧失风险严重[5]。据调查,2005年大两镇有古茶园群落320hm2以上,其中80%由茶农自行管护,由于管护水平较低,目前大两镇仅存有古茶园群落1200hm2以上。二是受宣传力度、文化层次等因素影响,群众种质资源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将古茶树及其群落当成一般茶树对待。三是古茶树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如暮年老人,需要专业养护,但多数古茶树在2018年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建立资源圃前都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饱受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侵袭[6]。
3.2 资源发掘利用滞后
建国以来,全县分别于1956年、1978年、2018年开展了3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行动,由于覆盖作物广,加之受人力、时间、资金等因素限制,未专门针对茶树资源作具体的普查和收集,第3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行动仅有1个老川茶品种进入国家种质资源库,还有待进一步摸清底数,加以收集、鉴定、保护和开发。
3.3 资源保护基础薄弱
旺苍县资源保护利用工作起步较晚,缺乏应有的保护管理措施。现有茶资源圃内保存容量不足、覆盖面不广;未设立古茶树资源保护区,野生资源原生境没有保护与监测设施。
3.4 资源保护利用权责不清
多年来,旺苍县古茶树资源保护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自2021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明确将古茶树的保护与利用纳入了全县“十四五”农业专项规划,建立健全了“属地政府牵头、部门配合、茶研所具体负责”的保护机制,但县农业部门与县林业部门、县级部门与乡镇之间古茶树资源保护的职能转换尚未全面完成,导致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乡镇之间管理权力不清、职责不明,存在“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并存的现象。
3.5 资源保护利用财力不足
旺苍县是川陕革命老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2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38.89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21.98亿元。除了2020至2022年有现代种业园区项目投入部分资金用于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外,后续没有资金来源保障仍然是最突出的问题。
3.6 资源保护利用人才紧缺
旺产苍县茶业技术研究所虽然落实编制16名,但目前仅有7人在编在岗,其中,茶学专业仅有3人,高级职称仅有1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1人,资源保护利用技术服务力量严重紧缺。
4 措施与建议
4.1 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茶树种质资源保护良好氛围
一是加强古茶树资源保护,规范古茶树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活动,根据现有关法律、法规,参考云南、浙江等地,结合本县实际,以政府的名义制定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让保护措施有法可依。二是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传单等,或者利用科技赶场、座谈会议、现场观摩等方式,向群众传播保护茶树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人们保护茶树资源的意识,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7]。三是建立公安、林业、农业农村等部门协同联动机制,严厉打击未经许可,非法采集古茶树资源的行为,同时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禁止任何单位及个人侵占和破坏茶树种质资源。四是宣传茶树种质资源保护的先进个人和典型实例。
4.2 强化政策支持,夯实茶树种质资源基础保障
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合理安排新建、改扩建茶树种质资源圃、原生境保护区用地,科学设置缓冲区。按照分级保障原则,在统筹已有工作资源、条件以及支持政策基础上,将茶树种质资源基础性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茶树种质资源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切实提升保护能力;鼓励茶叶企业、科研机构、公益性组织等参与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开展茶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招商引资,吸引企业落户开发建设旺苍古茶园,同时,积极申请省市相关项目资金,形成企业和政府共同合作的新局面。
4.3 强化开发利用,推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继续与科研院所合作,有计划地全面普查、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茶树种质资源,摸清家底,加大濒危、珍稀、特有资源与特色地方品种收集力度[8],进行繁殖、鉴定、评价,充实种质资源保存库(圃),向育种家提供具有优异基因的育种材料,创制高产、优质、高效、广适、适合机械化等目标性状突出和有育种价值的新种质。二是在充分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在规模较大、树龄较长、相对集中的区域建立野生茶树原生境保护区,修建隔离设施,设立警示设施、看护设施;落实看护人;设立生长监测点,选取珍贵的野生茶树品种样本,记录生长状况,必要时采取人为控制的方式优化野生茶树自繁。三是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古茶园的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控、修剪等管护措施。四是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以古茶园为载体,依法审批,为人们打造茶乡文化、科普教育、川北民俗的场所,并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实现旅游与生产、开发与保护的协调发展,向人们展示旺苍的四张名片:红城、绿谷、茶乡、古道。
4.4 强化信息管理,建立茶树种质资源初级数据库
将县域内珍稀、年代久远的古茶树挂牌,并设置二维码,让古茶树拥有自己的“身份证”。并拍摄照片(原生境及植株各部位),建立台账,详细记载编号、名称、农艺性状、采集地点和时间、经纬度、采集人等信息,充实完善国家种质资源数据库,落实专人管理,同时做好保密工作。
4.5 强化人才支撑,建立茶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服务团队
坚持引进茶学专业高层次人才与培育本土人才相结合,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持,在茶叶经营主体负责人中培养提升一批本土茶叶企业家,高素质农民培训向茶产业倾斜,建立一支茶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专业服务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