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民族文化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研究
2022-03-23陈瑶王垚
陈瑶,王垚
(1.西藏大学,西藏拉萨 850000;2.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 102206)
1 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民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而民族文化是民族团结的根基,也是各民族的精神家园,其发挥着民族文化凝聚人心、团结人民的作用。由民族文化集大成而来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载体,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实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提高各民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必须构建有效路径,除了从政治、经济等路径进行探索之外,从民族文化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角度来探析同样具有可行性。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意义
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定义,基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略有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首先,部分学者从词源自身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董楠[1](2019年)认为在“中华民族”的概念后加上“共同体”一词,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与各民族家庭成员的关系,是各族人民自身命运与中华民族整体命运的紧密联系。其次,有学者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包含的内容出发对其进行阐述,李少霞等[2](2021年)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解读为知晓国情、维护统一、法治建设、团结奋斗、携手发展和共建共享六方面的意识。最后,有学者从战略任务的角度出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界定,王易等[3](2019年)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成果,是党和国家针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及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所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关系到国家安全,对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的研究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学者从“提升民族凝聚力”的角度进行阐述,扎西等[4](2019年)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强大的灵魂支柱和精神力量,“小我”通过凝聚共识,铸造成一个“大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汇集力量。其次,也有学者从“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邓磊(2018年)提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从精神层面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防止民族分裂,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最后,有学者从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进行探讨,韩士海(2019年)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解决发展不均衡问题,把各族群众紧密地凝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 民族文化对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
作为长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不仅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更是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媒介。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铸牢文化认同作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有力的精神根基,在尊重多元民族文化中繁荣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为一体的中华文化认同奠定基础。
民族文化是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而各民族文化凝聚着其所归依的精神追求,起到凝聚民心的作用。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中,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学习和渗透,最后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文化,而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交流产生融洽的民族情感又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由此可见,民族文化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丰富和拓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使得中华民族逐渐实现文化认同,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民族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内核。在漫长的历史中,各民族文化不断地融合、嵌入,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许多价值共识和文化共性,各民族文化从这些价值共识和文化共性中所凝练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形成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使各民族拥有了相同的情感特征和心理素质,其所蕴含的文化凝聚力更是达成民族共识的精神基础,共同命运激发了各民族同胞的凝聚力、归属感和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4 用民族文化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
各民族之所以能够团结融合,聚“多元”为“一体”,是因为在各民族交流交融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对中华民族一体文化的认同。通过民族文化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是培育精神价值体系,关键是理清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根本是加强共同体建设,体现在价值符号体系、文化传播体系、文化治理体系的建设上,重点是发挥民族文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作用。
4.1 培育精神价值体系
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
4.1.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弘扬民族文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就需要在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中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观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体现。一是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在各地中小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播到孩子心中。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容与各类文化活动、文化产品相融合,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通过举办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动节、文艺展演和民族传统节庆活动,让文化产品、活动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实现对民族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代价值的彰显和认同,最终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相互认同、理解及尊重,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4.1.2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增进民族文化认同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纽带。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有助于各民族找到共同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归宿,使各民族同胞获得归属感,由此产生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得各民族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
构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一方面,需要由国家主导加强各类通用教育,包括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潜移默化地加强各民族人民的文化认同,引领各民族人民共建精神家园;另一方面,要重视宣传,利用多种宣传方式,在民族传统节日和各类文艺展演的时间节点上,通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宣传,宣扬共通的文化认同和精神追求,引导各族人民将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构建共有精神家园上来。
4.1.3 创新文化话语权的实现方式
一是积极对外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最终创新文化话语权的实现方式。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如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来强化文化自信的宣传效果,通过创新民族文化话语权的实现方式,全民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增强文化自信,这是实现精神价值体系培育的重要方式。实现文化自信要在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转化和创新,使其适应时代进步和民族发展的要求。三是民族文化传承,提炼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同时,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
4.2 构建民族文化象征符号体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抽象性,各类特定的象征符号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象化和人格化,使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够被各民族人民通过感官系统直观地感知。象征符号体系将大量的历史信息浓缩,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为各民族人民提供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共享的身份意识。
4.2.1 构建空间象征符号
构建物质形态的象征符号,通过人的视觉、触觉等感官系统来联想到象征符号的本体。在民族地区,应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建造博物馆、纪念馆、文化广场和雕塑、石像、标志等,通过缅怀先辈和追溯历史过往,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相连,唤起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塑造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4.2.2 构建时间象征符号
节庆作为重要的时间符号,将抽象的时间与特定的事件结合起来形成有特殊意义的时间符号,能使无形的时间具体化、神圣化,并且通过周期性的反复展演来强化时间的象征意义,凝聚民族意识。首先,民族节庆为民族文化的展示与交流构建了一个大舞台,对外展示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和民俗活动,体现了各民族的精气神和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其次,通过举办民族节庆活动,能够调动各民族群众参与文化传承的积极性,唤起对本民族历史和传统的认知,在加深各民族对其自身文化内在情感的同时,促进了各民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6]。最后,民族节庆搭建了各民族沟通交流的平台,成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在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和热闹的氛围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明显加强。
4.3 完善文化传播体系
采取打造文化产品、完善文化产业体系及拓展文化传播渠道等措施,来完善文化传播体系,将生产生活与精神追求相结合,融文化发展传播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塑造为一体,从而不断推进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
4.3.1 打造品牌文化产品
文化产品创作过程中所凝聚的文化理念,对其民族而言是一种外显的价值认同,打造反映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产品,可以发挥出文化产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对历史的挖掘,可以从“动静结合”角度出发打造反映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产品。“静”即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纪念馆、博物馆等展览馆,搜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遗产展览活动。同时适应新时代新媒体传播特点,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网络直播技术的作用,拓展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打造反映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传播平台。“动”即是借助现代化的音响手段,以天然的真实景观或场地作为舞台或者背景的大型实景剧。通过表演、参观的形式宣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迹,各地依托本地丰富的民俗和民间文化资源,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证、民间传说进行现代化演绎,打造符合各地文化内涵和特色的文化产品,以精神层面文化的传播来凝聚共识。
4.3.2 形成文化融合发展体系
第一,打造特色文化产业。依托品牌文化产品,拓展文化传播渠道,发挥文化产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独特优势,推动各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地区的文化产品及文化事业中,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过程中,转化成为人们共同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以文化产业带动民族地区发展,同时把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民族发展、国家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目前,各地仍存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程度不深,多数旅游产品不能满足高端游客需求的情况,并且疫情冲击导致旅游产业出现一定程度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因此,要加快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大力构建文化旅游产业链,防止出现因对文化产业的保护不够,导致文化产业损失严重及旅游业快速发展而对文化发展滞后的不利结果。
4.3.3 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资源丰厚,但传统的传播方式多局限于一些大型演出节目,使传统文化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变远,因此可以借助新媒体,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更加“接地气”,拉近传统文化与大众之间的距离[7]。通过手机、电视等工具搭建传播平台,将传统文化通过线上传播,让更多人能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接收到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以此有效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效率。
从文化的内容来看,民族地区的文化多与历史、民族、宗教等有关,文化传播主要通过文艺表演、博物馆、纪念馆等说教式传播,缺乏趣味性和可用性,导致无法引起受众的共鸣,从而无法达到让大众感受文化的目的。可以通过拟人化或动漫化等的形式,联合广播电视等传媒,将经典的传统文化进行舞台剧、动漫、电视剧等二度创作,利用多元化的创作手法,增加其趣味性和可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
文化传播的受众选择上,根据其不同的特征,以易于被接受的方式进行有效传播[8]。例如,对于不熟悉不了解某地传统文化和民俗的普通游客,在传播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文化科普的趣味性、内容的可读性,提高受众对文化的兴趣度;而对于本身就对传统文化民俗有一定了解的专家学者,更应注重提升内容的专业性和深度。
4.4 完善文化治理体系
4.4.1 价值体系
第一,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第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丰富的文艺活动,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实现通用语言与民族语言统一,搭建各民族沟通的有效桥梁。
第三,增强各民族的情感认同。唤醒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民族情感、民族记忆,从心理、精神和记忆等更深层次增强情感认同。
第四,引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引导宗教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将群众注意力从信仰宗教转向灵活多样的文化活动,转移到繁荣的文化生产上。
4.4.2 内容体系
第一,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视历史文化教育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把各民族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结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贡献[9]。
第二,加强文化管理工作领导。理顺和健全文化市场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统筹协调机制,不断改进管理手段和方法,建立覆盖全社会、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各民族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保障其基本文化权益。
4.4.3 基层治理体系
第一,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夯实物质基础。要继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完善的政策助推民族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结合地区地理环境、气候及民族文化等因素,适当加强在教育、医疗、交通、卫生等社会民生方面的政策倾斜,提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
第二,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10]。把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与民生问题结合,引进文化企业来满足人们需求;通过丰富图书系统,鼓励文化宣讲,引导各民族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移风易俗,提升群众文化审美。
4.4.4 法治体系
第一,要做到坚持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不变,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保证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和平等地位,使各民族都能共享国家的经济发展成果。
第二,加快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以完善的法律体系为民族团结保驾护航,提高各民族对自身政治身份的认同感。提高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归属认知和情感依附,强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11]。借助国民教育、公共空间、大众传媒及庆典等方式,增强国家认同,促进人民身份归属感,不断积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