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阈下高校礼仪文化建设路径探索
2022-03-23朱珠孙静
朱珠,孙静
(石家庄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1]文化自信就是在文化层面对本民族自我价值、自我能力和自我发展前景的自觉持守和淡定心态,是内在修养。而礼仪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文化水平等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实践者、参与者、见证人,需要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文明行为素养。因而,在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视阈下,发展高校礼仪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文化自信的内涵及高校礼仪文化建设的意义
1.1 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内核,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自信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是对自身力量的确信。而文化自信,就是对本国、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本国、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文化自信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深入的认知,是感受到国家的沧桑巨变、取得的巨大发展成果和进步,从而实现从心理认同到情感加深再到态度坚定的心理和情感转变,由此产生对文化价值、文化理念、文化品质由表及里的肯定。在世界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新形势下,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激发文化创新,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繁荣[3]。
1.2 高校礼仪文化建设的意义
国学大师钱穆说过:“我们这个民族经过了5 000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文化,这套文化的核心就是礼。”礼仪涉及生活的点点滴滴,在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文化方面都有所体现。历史演变的每个时期都形成了富有时代特色的礼仪思想、礼仪行为和礼仪制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高校担负着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发展需求人才的重任,开展礼仪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1 促进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实现
理想人格是指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前提下,拥有良好的道德风范、知识修养、心理素质和仪表礼节,展现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礼仪对人格的培养和教化,在中华文明历史中有诸多记载。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弗畔矣夫!”“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荀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无不体现出礼仪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新时代的高校礼仪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借助多元化立体式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文化建设,能让大学生在庆典、重大活动的仪式中提升情感、产生敬畏,以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在道德教化中提升理智、明辨是非,以提高品德修养,端正和规范言行举止;在人际交往教育中懂得相互尊重、诚实守信、互助友爱,充满人文关怀,心存仁爱之心;在礼仪实践中,表里如一,以和为贵,遵循伦理道德,遵守社会规范;在职场礼仪中感受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让大学生对礼仪文化从认知认同到情感加深,再到践行,逐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其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理想人才。
1.2.2 助推校园文明建设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的素质、组织的管理协调要求越来越高,礼仪文化在学校事务管理、学生管理、学生组织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组织的运转靠人来完成,每个人因岗位不同、角色不同,与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包括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同学同事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关系必然依靠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调节,而规章制度本身就是礼仪的化身。例如,大学生行为准则、教师行为规范、请销假制度、请示汇报制度等,这些制度规范中涵盖了许多礼仪成分。管理中运用礼仪制度评选师生先进榜样,举办隆重的表彰大会、开学典礼、学位授予仪式、入党入团仪式等,让师生感受各种不同的礼遇,能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礼仪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校园内的文明礼仪能形成尊师重教、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让师生间、学生间、教师间人际关系融洽。让校园既实现制度化管理,又充分体现管理的人性化,从而推进和谐安定的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1.2.3 有助于提升礼仪文化发展
高校作为学术研究的高地、人才培养的基地,自然会依据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形势和需求,深入挖掘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深耕礼仪思想、礼仪文化、礼仪制度、礼仪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内容,促进新时代礼仪文化的学术研究,推动新时代礼仪文化、教育的发展[4]。同时,通过开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礼仪文化建设,广泛传播新时代礼仪知识、礼仪观念,培养文明懂礼、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从而促进礼仪文化更好更快的发展。
2 文化自信与高校礼仪文化建设的关系
2.1 文化自信为高校礼仪文化建设提供思想源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准确理解、深刻认识、充分肯定和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作为新时代高校礼仪文化建设需要紧跟时代脉搏,不仅要传承中华文明5 000多年的文明史,还要吸收革命文化中蕴含的主流价值,吸纳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依据《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融合起来,赋予礼仪文化新的时代内涵[5]。以确保高校礼仪文化建设的方向正确、立场坚定、内涵丰富,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适应时代发展规律和需求,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和新的生命力,让传统礼仪实现现代化。
2.2 文化自信为高校礼仪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文化自信是对不同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对中国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坚定文化能力的信心,从而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文化自觉、海纳百川的文化气度。既对本民族文化高度认同,又能吸收外来优秀文化,还能时刻保持警惕不被外来文化同化。这种文化自信支撑着高校礼仪文化建设既能彰显中国特色文化,又能学习西方礼仪规范。即使在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也能求同存异,保持正确的认知、思想和观念,传承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礼仪文化。
2.3 高校礼仪文化建设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载体
礼仪文化建设作为大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天然媒介,起着关键的联结与传递文化的作用。文化自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强大的民族文化精神、人文精神、科学文化精神做支撑[6]。而这些正是礼仪文化建设中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理论依据。道德教育是礼仪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根”和“魂”,决定着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规定着礼仪的形式和内容。正如孔子所说“人若是心里没有仁义,要礼又有什么用呢?”人只有辨别是非,懂得礼义廉耻,才能由内而外、表里如一地践行生活礼仪、公共礼仪、交往礼仪、商务礼仪,让礼仪行为更有内涵和情感。因此,文化自信是内在修养,礼仪则是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通过行为举止展现文化知识、精神涵养,而文化自信又为行为举止赋予良好素养和品格。
2.4 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与高校礼仪文化建设同频共振
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与高校礼仪文化建设的对象都为大学生,主体一致,内容虽有重叠,培育的方式方法却可以相互借鉴、相互渗透[7]。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与高校礼仪文化建设的核心思想一致,都是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培育目标一致,都是培育爱国、敬业、诚实、守信,具有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的时代新人;两者发展目标一致,都是要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建立起抵御文化渗透的重要防线;两者的培育过程一致,都是通过对文化事物、现象、活动的认知,产生对文化价值的心理认同、文化功能的高度肯定,情感不断加深,继而转化为行为举止,产生文化自觉,形成强而有力的坚定信念。因此,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开展礼仪文化建设能达到同频共振的效果。
3 文化自信视阈下高校礼仪文化建设的路径
新时代发展高校礼仪文化建设需要增强礼仪文化建设的内容内涵,开设礼仪课程、强化礼仪实践,让大学生对礼仪文化、中国文化有充分的认知,构建心理认同,将文化自信的元素融入礼仪的理论与实践教育全过程中。
3.1 以文化自信内涵为理论支撑优化礼仪文化建设内容
从文化自信的内涵源泉中选取与礼仪相关的制度、元素、思想,充实到礼仪文化建设内容中,按照新时代社会文明发展的要求,结合“00后”大学生群体特性,研究制定大学生容易接受、联系实际运用的理论、实践课程和学习内容。例如,个人形象设计、交际用语、行为规范等礼仪内容。采用VR、短视频、新媒体、情景剧、沙龙、项目组等现代教学手段,创新礼仪文化建设方式。例如,拍摄宣传校园文明规范的短视频、推送礼仪文化类推文、建立礼仪活动类项目组等,丰富教学形式。
在礼仪课程内容中加入文化自信元素,丰富礼仪文化建设内涵。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礼仪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的道德品行、文化修养的体现,在进行礼仪行为的时候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礼仪文化建设不仅教会学生优雅的举止、良好的形象、文明的谈吐、高雅的审美,更重要的是学习礼仪规范中所蕴含的仁、敬、和、义等礼仪精神[8]。
3.2 以文化自信促进礼仪文化建设的认知、认同
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其价值认知和判断,决定了其行为是否文明规范,而这种判断来自自身心理结构的认知。塑造礼仪行为心理认知是一种被引导的过程。
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知识,这些文化经历过历史的考验、实践的证明,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大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理解,就能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精神、力量和精妙,产生民族文化自豪感,明辨是非,懂得礼仪文化的历史作用、当代价值,形成知礼行为意识,激发礼仪文化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学习,获取更多知识内化为礼仪行为意识,从而构建礼仪行为心理结构认知。这种还处于表面化的感性认知属于教育的注意过程阶段。
另一方面,当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中感受到礼仪的运用价值,并积累一定的经验,就能产生内在价值的自觉判断,形成对礼仪的理性认同,这就上升到了教育的保持过程阶段,也就完成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进化过程,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3.3 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礼仪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高校礼仪文化建设以培育大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为目标,是一门多层次系统化的教育。不能仅靠灌输理论,还要通过实际运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礼仪就在身边,礼仪对自己的思维观念、人际交往、处事能力、就业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因此,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充分利用课程、活动、网络3个课堂,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融入礼仪文化建设中。首先,以党团课、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培训等作为“第一课堂”,采用讲授、讲座、情景展示、讨论的方法,传授礼仪文化,让学生感受文化精髓,激发礼仪意识,塑造心理认知,强化守礼能力。其次,以重要节日、庆典、学生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创新活动形式,注重活动内涵,强化礼节仪式,为学生提供礼仪践行机会、实践平台,让学生体验文化魅力,提高情感归属,内化道德认同,增强文化自觉,营造良好的礼仪文化氛围。最后,以微信、抖音、QQ空间、微博等融媒体平台为“第三课堂”,录制礼仪知识微课,发布礼仪文化,技能推文,拍摄优质短视频,鼓励学生主动制作优质视频内容,达到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的效果。
4 结语
礼仪文化在高校礼仪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发展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涵,并结合新时代发展需求,运用新思想、新技术,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构建大学生对礼仪的价值认知、心理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规范行为举止,塑造出品德高尚、积极进取的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