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类型文化形态下传统纹样的发展特征及影响

2022-03-23顾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31期
关键词:宗法礼俗纹样

顾燕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1 文化形态的类型

“文化”一词英文为“culture”,关于其含义的解释众多,文化是一个向广延度和深度拓展的概念。其实质含义是“人类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价值,经由符号这一介质在传播中的实现过程,而这种实现过程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1]。纵观华夏民族的文化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石器磨制,到维护王权统治的需求,再到民俗民生的红火兴起,文化的内在特质经历变化,可大致将文化形态分为实用型、宗法型、礼俗型。值得提及的是除了早期文化形态(夏及之前)以实用型为主导,至殷商及以后文化形态中夹杂着实用、宗法、礼俗的特色,只是在不同时期所占的比重不一。纹样的产生变化发展永远是不同时期文化形态的侧影。

2 传统文化形态对于传统纹样的塑造

2.1 实用文化形态孕育传统纹样

2.1.1 劳动生产孕育传统纹样

当人类处于蒙昧阶段时,其对于自然有众多的不解与畏惧,同时也在不断尝试适应和利用自然,通过生产实践去改造身边的环境,以便为自身赢得生存的条件。实用美术及相关的实用设计应运而生。实用美术是一种与实用功能相关联的应用艺术,实用文化背景则为相关内容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当人们开始在稳定的活动范围内种植农业、饲养家禽,生活生产储备所需要的器物不断地被人们创造出来,器物纹样孕育而生。这类纹样的产生并不是从审美出发,而是从工艺制作的便利性即实用价值出发。就如祖先用泥盘条层层铸造陶器的过程中,发现用缠有纤维和绳子的陶拍打会使器物更加牢固,绳纹由此诞生[2]。而后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越来越关注到纹样对于陶器装饰丰富度的贡献,更多的纹样被创造出来。

2.1.2 劳动精神孕育传统纹样

除了生产活动的因素之外,实用文化形态下的传统纹样也反映了人们早期的精神寄托,这也是图腾文化和相应纹样产生的原因。在母系社会早期,采集和狩猎是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方式,人们将写实的动植物纹样绘制在身体、岩壁、器物表面,作为捕杀前的祈求和分食时的谢罪之用。而后,原先写实的纹样演变为某种具有特定语义的符号,并被使用在纹身和纹面中,作为一种神秘仪式延续使用[3]。20世纪50年代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先后出土的鱼纹彩陶盆和陶片可以见到各种形态的鱼纹,有的绘制于陶器的口部腹部,有的绘制于内壁,这些鱼纹的形态各异、描绘细致、栩栩如生。说明鱼是当时该地人们重要的食物来源,表达当时人们对自然的敬意及祈祷丰衣足食的精神寄托[4]。

早期纹样形成的主要来源是实践生活生产,原始社会对实践对象的崇拜是使用纹样的目的之一。这些造型质朴、形象各异的纹样,反映了实用文化状态中人们对于自然、自身、生活的感悟和认知。在表现内容上多数以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事物形象为依据,表现风格上以几何和类几何形态为主。一方面,说明在实用文化形态中人们务实的审美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由于生产力和生产条件的限制,在工具和工艺制作尚不完备与发达的状态中纹样造型的局限。

2.2 宗法专制文化形态固化传统纹样

宗法专制制度源于夏商时期氏族社会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在维护阶级统治过程中将法制与宗族的关系统一起来,对社会意识形态、文化形态进行维护和管理的模式,深藏于其后2 4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化中特有的“德”性文化特色、家族制度的长盛不衰、家国同构严密社会体系的建立和维护,均是此种制度的深刻体现。这样文化环境中的服饰、器物、建筑的传统纹样深受其浸染。

2.2.1 祭祀固化的传统纹样

在人类社会早期,人皆可自由地与神祇交流,大事小事由占卜来决定,但是到了历史的某一时间点,登上舞台的普世之王需要将他的权威绝对合法化,建立本人和天神直接对话的通道,最主要的沟通渠道就是祭祀和占卜。大量的祭祀用品被制作,成为统治阶层营造精神层面上的威严、神秘的手段。其中作为祭祀物品装饰基本要素之一的纹样,其设计制作和使用必然受到相应文化形态的影响。例如,商周后(司)母戊大方鼎,其上有独占青铜器装饰纹样头把交椅的饕餮纹,明显属于幻想动物的再造和集合[5]。说明纹样的造型满足了配合统治阶级本体对于平民在思想和行为上进行管束的需要。

2.2.2 封建社会的传统纹样

在社会等级严格划分的封建社会,体现阶级、身份、地位的传统纹样不仅停留在用于祭祀这个层面。在明确社会等级划分方面,传统服饰中纹饰设计就颇为讲究。在超越驱寒护身的功能之外已成为“身之表”,即身份地位的表征[6]。为了达到服饰尊卑与人的尊卑一体化的效果,除了服装制式、配饰、颜色方面均有严格的区分,纹样同样成为十分突出的表征性内容。舜禹时代出现的十二章纹一直沿用到清代末年,服饰纹饰以一种“标识”的特有形式显示着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7]。

2.2.3 宗法文化形态下传统纹样的特征

在宗法专制的社会形态中,纹样更重要的作用是依托和辅助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形成社会规范和行为定式,即使有些纹样在发展过程中会有变动,内容愈加丰富,风格愈加多样,但从大的流变中不难得出其带有较为浓重的保守性格。此类纹样的传承和使用一直由一条主线牵引,特别是集中反映礼制规范的目的甚是明显。

创设宅基地资格权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钟和曦) ..........................................................................................8-9

2.3 礼俗文化形态演变传统纹样

礼俗文化形态的形成依赖于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而更广阔的社会基础来源于普通大众。礼俗文化是在长期的文化活动、生产活动中积累出来的反映百姓生活状态、生活情感、对美好事物向往的文化类型。在传统纹样的演变过程中,一部分弱化了实用性或宗法性的特质,更多地揉进了普通百姓的文化审美意识,在群众中流传,逐步成为具有“民族性格”属性的内容,凝聚着普通大众生活生产情感并演变为一种以约定俗成方法来表达其稳定性和延续性更加突出的纹样类型,在近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适应性。

2.3.1 礼俗纹样由来

论及礼俗文样的来源,要提及的是自唐代西域佛教文化的流行和广泛传播。彼时植物纹样作为中华传统纹样的一支异军突起,无论是种类还是样式都极为丰富。而这一纹样最突出的特点是自上而下的普及化使用,无论是上层统治者还是平民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均有接触和使用植物纹样的渠道。虽然植物纹样中也有专供特权阶层使用的,但更多是贴近普通人的生产生活并逐步融入社会活动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中的部分。

2.3.2 礼俗纹样转型

礼俗文化背景下的传统纹样,最突出的特色莫过于其在延续了实用纹样的现实使用意义和宗法礼制纹样的某些规范性之外,更具有百姓文化基础,生动而真实,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民间世情影响了生活习俗,而生活习俗一旦形成,就会在可感、可视、可触、可知的具体生活环境和生活细节中传承,在纹样的发展演变中,此类纹样感性、稳定而普通[8]。如剪纸这一辐射华夏大地几乎所有区域、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民间工艺,主要通过纹样的造型为日常生活营造气氛和寄托精神。剪纸纹样发端于原始的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巫术等文化背景中,但是在其后续的发展中,其简易的制作过程、便宜的制作材料、自由丰富的造型表现在社会最基本层面上得到了最广泛的运用和传承。礼俗纹样的创作与诞生多是在生产劳动中迸发的,是在一种情境化的环境氛围中产生的,但不同于早期实用纹样,礼俗文化中的纹样制作技巧,其工艺通过数千年的积累和发展更加成熟,在物质文明不断循环和积累过程中其社会文化内涵不断增值,无论在造型还是意义方面更加多样丰富。因此,存在于礼俗文化形态中的传统纹样在不同的生产情境中融入了创意意境的特征,无论从造型内容的可理解性还是制作工艺的可传承性方面,更加具有渗透性,更感性。

2.3.3 礼俗纹样特色

在劳动中创造演变而来的礼俗纹样既有实用纹样的广泛生产基础特性,又受到宗法纹样中一些规范化的影响,更成为千百年来文化形态积累和变换中一种厚积薄发的结晶。礼俗纹样内容更加广泛和多样。礼俗纹样也十分贴近普通人的礼仪文化生活,适应性更强。纹样中蕴涵的超越纹样形式本身的文化价值早已深入人心。礼俗文化背景中的纹样凝聚生产劳动的情感与创新。如上提及的剪纸,哪怕出自同一地域,剪工不同,在表现手法、构图、细节的雕琢上均呈现出不同的情感赋予和变化。

3 文化形态对于当下传统纹样传承的意义和影响

3.1 3种传统纹样类型交织共存

在民族文化积淀形成过程中,传统的精神和血脉永远融入一个民族的文化本质中,传统纹样的流转与嬗变也是如此。当下的文化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端口,有何种挑战,又有何种契机,值得深思。在实用、宗法、礼俗3种文化形态中流传下来的纹样本身经历过岁月的洗礼和淘汰,而对于保留下来的纹样,无论在博物馆中找寻其文化意义和踪迹,还是在街头巷尾中保存其生活的烟火气,又或是通过使用目的和对象的转变探索在当下城市化生活环境中的生存都是必要的。

3.2 找寻合理传承方式

当下的社会文化形态是多元化的,实用纹样、宗法纹样、礼俗纹样也必定以不同的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彰显其文化价值和意义。

3.2.1 文化精神保留模式下的纹样传承

时过境迁,传统纹样保留和体验的主要渠道之一是从文化遗产的保存、展示角度入手。漫步展馆、博物馆,领略不同时代器物、物件,观其纹样体会理解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色,找寻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发展线索,体会中华民族从物质到精神、从意识到制度的文化内涵。非遗项目的建立与保护也能够起到对传统纹样保留和传承的作用。此种方式是作为回顾和见证传统纹样存在历史、存在形式和存在价值的重要途径,包含了对实用性、宗法性、礼俗性纹样的保存和梳理。虽然不能够广泛地融入现代生活中,但是在精神层面上确是弥足珍贵的。

3.2.2 文化主题再生模式下的纹样传承

除了文化精神层面上的回顾,传统纹样并不是被现代化生活完全地抛弃和否定,至今在一些地域和群体中还有其生存的空间。一些少数民族的生活生产物品中,仍然离不开传统纹样的设计制作和装饰。远在我国最南端的乐安黎族一直延续着织锦工艺,其中纹样独具地方特色,以蛙人纹为代表的几何纹样是当地人对于团结、和谐、多子多福主题的表达。与之千里之隔位于我国西北新疆的装饰纹样,如巴旦木纹、波斯菊纹、羊角纹等,时至今日也仍然活跃于刺绣、刺毡、民族服饰、器皿制作中。社会的发展、文化形态的变化并没有完全剥夺传统纹样的生存发展空间,反而带动了某些地域特色纹样的商品化发展和传播。因此,某些传统纹样无法在现代社会文化环境中存活的消极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除了以上所提及的,还有相当丰富的原创手工艺在新的经济环境中重新实现其文化价值,并被赋予了再生价值。文创小市场、文创展会、文旅开发产业层出不穷。当然,不能否认其中有哗众取宠、舍本逐末的情况发生,但是,这种刺激和调整传统纹样发展传承路径的做法必定是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3.2.3 文化形式融合模式下的纹样传承

传统纹样的发展是随着社会文化形态的变化而不断调试的,也就是说是一种变革中求生存的成长模式。时至今日,传统纹样的特色和价值会朝着更加综合性的方向发展。多元文化背景、迅速快捷的文化传播途径、新材料媒介的出现从某种角度为传统纹样的传播提供了更广的空间,而频繁的文化交流也可以为其提供新的契机。现代商业设计中,鉴于传统纹样发展历程中凝练出的表述方式和自身脉络,被较好运用的案例不胜枚举。很多国际品牌在中国找寻市场和生存空间过程中,会依赖传统纹样的助力。当中国的图像体系与全球的文化相碰撞,有相当大的文化优势和潜力可供发掘。同时随着新兴科技的介入,数字影像、动态图形、网络艺术的时髦让受众通过触摸、空间移动、发声等来参与到作品中去。

4 结语

对于当下的文化形态进行定位,应该是以多元化、全球化、现代化、本土化、数字化多种特点糅杂为特征。历经岁月洗礼的传统纹样发展至当下已不能简单地以某种具体的、固化的模式来定位,无论是精神层面的保留和见证,还是随着时代演变融合发展,体现华夏民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生活传统、意识形态、人文特色的传统纹样早已深深根植在整个文明进程之中,但可以坚信的是无论文化形态如何演变,传统纹样总会有其生存和展望的空间。

猜你喜欢

宗法礼俗纹样
CLOSE TOHEAVEN
殷墟卜辞所见宗法释例
墓与塔——南北朝丧葬礼俗的新变化
论范仲淹的宗法思想与义庄的慈善信托机制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宗法政治下嫡妻的地位和权利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学理之异与议礼之争:嘉靖朝大礼议新论
袁飞纹样设计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