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的逻辑进路:追求·实现·获得

2022-03-23

关键词:思政课话语建构

李 娟

(重庆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16)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是今后一段时间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行动指南。高校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主渠道。如何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如何用党的百年历史引领大学生成为国家可靠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这对高质量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高校思政课的建设就是要加强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构,思政课要获得话语权不仅要重视“说什么”,更要重视“如何说”,才能真正推动高校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

一、追求话语权:说什么

话语内容是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的灵魂。话语内容源自于教材中,具有规定性的特征,这种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使用话语中具体概念、基本原理、框架等方面。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构是在教材基础上的话语议题设置,这个议题设置的过程是对话语内容进行选择和提炼加工的过程,即“说什么”的问题。

(一)话语内容以教材体系为核心

“说什么”实质上就是对话语内容进行研究,是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的基础。教材体系作为知识体系,是话语应遵循的基本内容。话语内容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对象,是实现话语方式功能展开教学的依托。话语内容是需要专门设计和加工改造的教育材料。教材是以知识体系、规范体系存在的,不一定能被学生直接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身心发展规律,从总体上进行加工改造,使其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的具体学习材料,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话语内容的结构、难度、质量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学生在教学中获得发展,主要是通过话语内容的获得和转化实现的。

研究话语内容就是要深入钻研教材,编纂和再创造话语内容的过程。备课又称之为备教材,力争从“懂、透、创”三个方面入手,懂教材即熟悉思政课教材的全部内容,透即驾驭思政课教材,创即在前两者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对象的特点设计出话语内容。首先,确定话语内容的重点。话语内容重点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明确不同话语内容的观点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以总结出其所具有的实践指导意义。此外,话语内容与学生需求相结合是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一环。其次,活化话语内容。重塑话语内容就是要丰富和补充课外资料,深化教学认知。思政课的教材是固定的,活化话语内容,可以有效提高高校思政课的话语感染力和吸引力。活化话语内容主要通过问题导向来实现,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把教材中所隐含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把话语内容与自身利益结合起来,事实上旨在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接受的有机融合。

(二)话语内容以政治性原则为基本遵循

坚持政治性原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建构的本质要求和基本规定,是进行话语内容设计的根本原则,是思政课话语内容建构的保障。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主渠道和传播意识形态的主要媒介,其话语内容的建构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国家要求相一致,符合国家主流价值观念。思政课具有规定性,每门课程的话语内容必须依据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而确定。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与时俱进性,这就要求话语内容的建构始终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基本国情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现象,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提高政治鉴别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抵御西方社会思潮的渗透。

(三)话语内容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

话语内容必须以大学生认知体系和价值体系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为重点。话语内容是一种反映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内容具有理论性、抽象性和非实用性的特点,如何使思政课话语内容得以展开和具体化,与大学生实际相联系,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建构话语体系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活动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的学习接受规律。”[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思政课话语内容的确定需尊重和承认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发展规律为遵循,贴合学生精神需求和生活实际,着力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大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的出发点,正所谓“以学定教”,思政课教师深入分析、真正了解学生是话语内容建构的前提,这决定了话语内容的起点、深度、广度和速度等,这有利于增强思政课话语内容的针对性。话语体系是要求从质的侧面去改造或者设计学科知识内容的结构,以便适应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大学生是发展的、有个性差异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征,每个大学生以及不同专业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群体在学校需要和学习目标上存在差异性。对大学生情况的分析主要包括: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专业特点和思维特征,掌握大学生的学习愿望、动机、兴趣,熟悉大学生学习习惯、风格及其方法等等。因此,话语内容只有以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兴趣为切入点,以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为重点,以帮助大学生解开思想理论疑惑和人生选择问题为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确定话语内容,避免空洞说教,真正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增强话语内容的吸引力从而形成切实可行的话语体系。

二、实现话语权:如何说

高校思政课实现话语权的过程指的是“如何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2]话语内容必须通过话语方式转化来发挥其育人作用。可见,话语方式是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的关键要素。改进思政课的话语技巧,倡导情理交融且深入浅出的话语表达,可以增强高校思政课话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话语方式直接影响思政课的效果。

(一)倡导情理交融且深入浅出的话语表达

思政课课堂好与不好,其基本的表达方式是“讲”,话语内容处理再好,离开了“讲”,何来“好”呢?因此,话语表达是思政课话语权实现过程的重要因素,不断创新话语表达,形成生动活泼又朴实亲切、通俗易懂又深入浅出的话语表达显得尤为重要。

善用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高校思政课的话语表达内容必须紧紧与中国国情出发,回应中国现实问题,从而突显思政课的育人作用,这是运用中国特色话语的价值旨意。思政课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因其本身理论具有对现实的超越性特征,容易让大学生造成“高大空”,政治范式的话语表达也极易让大学生产生反感。联系中国国情讲中国特色话语,从话语表达上增强思政课与中国实际的有机融合,以在话语表达上增强思政课叙事话语的分量。通过真实性陈述的话语表达,内隐教学内容的观点立场,实现隐性教育和灌输式教育的结合。因此,思政课的话语表达既要保证思政课的引导力又要防止理论空泛。

采用通俗化的话语表达。思政课中运用通俗化的话语表达是在以深入领会思政课话语内容本质为前提,并把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话语过程。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可以解决思政课教学中理论抽象性的特点。具象化的理论内容运用通俗化的话语表达方式可以增强思政课语言的有效性。思政课作为高校必修公共课程,面对的是不同专业不同年龄段的大学生,且不同专业的话语系统与思政课的话语系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采用通俗易懂、形象化的话语表达,在一定程度让非马克思主义专业出身的大学生更易于接受,从而让大学生喜闻乐见,大大增强了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围绕大学生主体需要的话语表达。大学生需要的话语表达是指高校思政课在国家立场的基础上,从大学生主体出发,满足大学生的需要,用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大学生,用大学生喜欢的话语表达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思政课采取用以大学生主体需要的话语表达,突显了思政课教学的国家意志与个体意志的有机统一,彰显了对大学生个体的关怀维度。以大学生的需要来进行思政课的话语表达,就是强调以大学生为中心,认真研究大学生的知识、学习、思想和生活等状况,把其融入到思政课话语权的建构中,充分的发挥思政课话语的价值引领作用,以期获得大学生的认同、形成共鸣,真正实现思政课的影响力和育人力。

具有时代性的话语表达。思政课的这种话语表达以时代为中心,并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每个时代因时代背景的不同都有其时代特征,因而每个时代的话语都有其语境。新时代,随着实践的发展,理论的创新,思政课的话语体系也随之创新,话语表达从而被赋予了新时代特征。思政课的话语表达必须兼顾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基本理论与学术前沿,创造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思政课时代话语,从而增强思政课的话语魅力。

(二)实现政治、学术和宣传话语的有机统一

政治话语是由思政课的课程属性决定。2019年3月18日,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体现了鲜明的政治色彩。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明确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站位,在思政课教学中要严格遵守“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的政治原则。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在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构中需要运用政治话语,充分体现了思政课首要的政治属性。

学术话语是由思政课的育人属性决定。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以彻底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3]在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中运用学术话语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塑造和价值引领,使其积极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思政课如果运用大道理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很难改变他们对思政课的抵触。因此,运用学理话语方式阐述思政课话语内容,有针对性挖掘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引导大学生进行分析并解决各种思想困惑。

宣传话语是由思政课特有的传播属性决定。思政课最根本的目的是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大学生的头脑中。运用具有传播性特征的宣传话语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借鉴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和技巧,在思政课教学中进行话语表达,按照规范宣传话语和规范话语,既可以提高话语表达的实效,同时有利于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构。

实现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宣传话语的有机结合,就是要遵循“政理—学理—事理”三理贯通的话语方式,这有利于避免思政课只是说教而使得学生逆反,有利于保证思政课话语表达的逻辑结构完整,有利于思政课话语表达中既有学理支撑又能提高吸引力。

(三)协调好思政课话语方式中的两对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其具有强烈政治性的特点,如过度使用政治话语必会造成话语困境,但是思政课具有学科性和科学性的特征,因而要正确处理思政课中政治辩护的话语方式。思政课话语实现话语权的过程中要注重话语技巧,正确处理和平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中的几种关系。

协调好理论规范性和话语通俗性的关系。“说理”是高校思政课的目标,把超越现实的抽象性理论在保持原有内涵的基础上,用显现易懂的语言进行阐述,换言之,就是进行抽象理论的宣传普及工作。高校思政课运用通俗化的话语主要是让大学生听得懂,并易于接受。通俗化的话语具有生动的特征,教师在话语表达中要尽量做到准确、优美、幽默,不要为赢得学生口味而随意化,始终坚持以大学生是否有利于理论的掌握为检验标准。可见,思政课教师在话语内容的处理上要讲究技巧,这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教师的理论功底,实践教学经验以及话语文字的表达能力等等。思政课话语表达中要找到理论规范性与话语通俗性的融合点,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平衡好思政课话语内容深入浅出和浅入深出的关系,满足国家利益和大学生个人利益的需要,在处理话语内容中让两者得以兼容。换言之,就是在话语技巧上要坚持以国家意志为依据,同时尊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实现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的对话,达到思想和认识的共鸣。在话语内容的表达中,要把通俗和庸俗进行区分,这有利于思政课话语体系表达的“可经验性”成为一般原则,从而避免话语体系的超验推论方法。

处理好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西方话语体系的关系。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文化也出现多元化的特征。不同国家的话语权形成于不同环境和不同文化视域中,因而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构建不同的话语体系。可见,不同国家的话语体系的建构都有其特色。正确处理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与西方话语体系的关系,就必须要突出自我的主体意识。西方文化话语体系因为有其自身的特征,与中国的话语体系存在差异性。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构要正确客观对待西方文化话语体系,吸收其符合中国实际,对高校思政课话语建构有益的部分为我所用。但是,在话语运用的过程中,一方面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构不能封闭自语,自话自说;另一方面这种吸收并不是一味的拿来主义,生搬硬套,而是对其进行有效研究。

三、获得话语权:效果怎样

马克思提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研究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构从“说什么”到“如何说”其目的都是为了提升思政课的话语质量,实现思政课政治诉求的科学表达,最终赢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可见,话语质量是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的目标层次。高校思政课话语权的获得是好的思政课话语质量的体现。话语质量的好坏主要通过是否增强了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是否提升了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是否为国家培养了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

(一)知识性评价与价值性评价的统一

高校思政课的话语质量的效果如何,如果只是单纯的用大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和掌声”来评价是片面的。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大学生认知—价值体系是思政课话语内容确定的价值目标,是教师话语方式是否合理与完善的试金石。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的过程,就是传授知识,又要实现价值的过程。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中话语质量的效果,体现了知识性评价与价值性评价的统一。这是高校思政课话语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话语质量的评价首先是对大学生掌握思政课知识内容程度的评价,即知识性评价。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是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内容。效果如何是话语质量的体现,主要体现在是否有效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能被学生有效掌握。大学生掌握思政课的话语内容是基础,最重要是运用思政课学到的知识指导行为,即称为价值性评价。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经历一个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同,到指导社会实践,再到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换言之,就是把思政课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而思政课课堂是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最直接的来源,思政课教师通过话语进行知识的传授,依靠思政课本身知识理论的吸引力,增强思政课话语体系的魅力,对于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及获得感的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构就是努力做好理论阐释、准确传授知识、利用信息技术以实现课堂教学与不断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解决好学生“真学——真用——真悟——真懂——真信”。

总之,高校思政课话语质量的评价,不仅要对大学生获得思政课理论知识的程度进行评价,同时也要评价这门课程的话语内容是否能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这事实上说明,同时满足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衡量高质量思政课建设的标准。

(二)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的统一

高校思政课话语质量评价包括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构主要体现在显性环境中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进行的教学活动,这个显性的话语环境包括不同要素及其综合运用。主要体现在高校思政课话语内容设置的方案是否实际、结构是否合理;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构与中小学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构是否衔接,这些都要求对高校思政课话语质量进行显性评价。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是一个显性的过程,包括话语内容、话语方式。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中能否正确处理师生关系,能否充分运用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否真正做到教学相长,都是对话语质量进行显性评价的过程。话语质量的好坏主要通过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大学生经过话语内容的学习,对思政课理论掌握的程度如何,且这些理论是否已经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指导大学生的实际行动。如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综合素质是否有了提高,是否要求积极上进,是否积极参加公益和社会活动,是否有责任担当等等,这些都是高校思政课话语质量评价应加以注意的。因此,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显性评价就是对高校思政课话语质量显性效果的评价。

高校思政课话语质量的隐性评价主要是对思政课教学潜力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要科学评价高校思政课话语质量的隐性效果与隐性价值。大学生从高校思政课话语内容中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能否真正改造大学生的三观,是否能全面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远的问题,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这是一个实践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以隐性形态存在。可见,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大学阶段无法充分体现,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这是一个对话语质量的隐性评价过程。

总之,高校思政课话语质量的评价过程是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的统一,是对话语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的评价,这样才能真正用长远的眼光客观的对话语质量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价。

(三)内在评价和外在评价的统一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中,必须注重把评估内化与外化效果内在评价与外在评价有机结合起来。”[5]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构是一个内外兼修的过程。因此,话语质量的评价也是兼顾内外两个方面。对高校思政课话语质量进行评价,要对大学生内化话语内容所形成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评价。大学生能否通过在高校思政课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中自觉进行内化,这取决于思政课话语内容的好坏,同时也取决于高校思政课话语方式的优劣,特别是思政课教师能够处理好话语建构过程中主客体的关系,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大学生的主动作用。大学生的内化主要体现在高校思政课话语建构中对话语内容的消化程度,从而通过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出来所形成的综合素质。高校思政课话语质量的评价就是要对学生内化的话语内容、话语方式以及形成的三观进行评价。

高校思政课话语质量还要对大学生的外化行为的效果进行评价。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构既要对大学生进行内化行为的引导,又要引导大学生将内化的行为动机转化为外化的实际行动。换言之,就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的高低一方面源自于学到马理论知识的多少,另一方面是否能将学到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投身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去。判断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高低,不能以大学生的言论为依据,而是应该以实际的行动为最终依据。可见,话语质量的评价更加注重大学生外化实际行动方面的评价。

关于高校思政课话语质量和大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整体。对高校思政课话语质量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的范围广,评价的方式复杂,因此,在进行高校思政课话语质量的评价过程中应该各种方法同时并重。

总之,高校思政课的话语体系的建构就是要如何实现话语内容、话语方式与话语质量三元联立的过程。话语内容即“说什么”是话语方式即“如何说”的前提性要求,“如何说”的主要目的是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和价值体系,认知和形成的程度则是衡量话语质量的标准,即“说什么”“如何说”的效果检测,这是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实现高质量思政课建设的实现过程。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质量三者之间是一个相互递进的关系。话语内容是话语方式得以展开的基础和依据,是大学生能力和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话语方式是教师对话语内容个性化的再创造和再生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是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形成的外在动力。思政课话语质量的衡量标准不只是一个单纯追求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的理性规划的静态结果,还是一个兼顾课程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不断根据课程建设和学生发展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对此的研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待于思政课教师不断对其进行深化和创新。

猜你喜欢

思政课话语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话语新闻